论日本传统住宅中“朴素”意识的体现论文_韩东娟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日本是一个山地面积多,土地面积小的国家,受禅宗文化以及“道”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传统住宅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在体现自然、简洁的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并考虑到以人为主体的使用对象的需求。本文将从日本传统住宅的空间、色彩、以及材质等住宅多种构成元素的角度出发,剖析“素”的审美意识是如何在日本传统住宅的设计中得以体现的。

关键词:日本;传统住宅;朴素意识;室内空间

一、“朴素”意识及其问题

朴素即是指某一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本真、本色、本然的美感,是事物未经雕琢的自然之态。讲究的是“原”和“本”,是物料未经雕琢的原始的、本来的面目。追究日本传统文化及美学的发展和演进,明治维新前多依赖于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则多依赖于欧美,到江户时代日本的思想文化意识逐渐独立,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道”的理论体系。如同大西克礼对日本美学的剖析一般,日本的美学具有某种“哀”、“寂”的情感。例如,日本的茶道及其相关的茶室布置。茶道本是日本僧侣修炼心境的一种形式,因此使用的器具和茶室的布置都是避免奢华的。日本茶道流程繁琐、茶具质朴,茶室的摆设也能感受到修行的清寂之感。受茶道相关审美的影响,日本传统住宅也可观出清寂、恬淡和素净之感。

但是由于这种“朴素”风格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简单的造型、单一的色彩,甚至有清心寡欲之感。因此,大众对“朴素”的理解有些偏差,不少人认为日本传统住宅的“朴素”就是简和少。

二、传统住宅的空间构造

黑川雅之曾用“一颗巨大的树木”来形容日本的屋子。即以一根柱子作为主干,向四周散开来形成支干,在边界处做简单的围合,初步形成房屋的外壳。日本的传统住宅由许多的柱子组成,而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连续和呼应,形成一堵暧昧的墙,划分出不同的区间,将房屋隔成室内和室外。像这样用柱子与柱子的连接形成的墙是模糊的、没有实体的,并没有明确的用砖石在空间与空间之间生硬的做出区分。可以说日本传统住宅没有真正的墙体。因此,这样的建筑也被称为“风的建筑”,由于没有墙的阻隔,风可以从整个建筑之中穿过。居室的空间是开放的、没有阻隔的,是与外界相延续、不与自然为敌的建筑。

尽管为了更好的满足居住需求,日本传统住宅在卧室、会客、厨房、浴室这些不同的功能区间以屏风或移门使空间产生停滞,以便划分空间的不同使用功能。但是,由于移门具有可移动以及可拆卸的特性,使得整个空间依然是可流动的,是暧昧及勾连的。除此之外,其传统住宅在处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时,也是运用模糊界线的方法。这种模糊的手法通过移门体现。将房屋外部围合的外壳换成大面积的移门,推开移门后,室内外的空气相互流通,室外的景既是自然之物,又是室内的装饰画面。利用半开合的方式,使外部空气在室内流动,内外交融贯通,又令整个住宅的气息消失在自然之中,这种模糊的空间处理手法正是其在自然观中形成的朴素意识的体现。

三、物料的使用

物料的“素”,指的是保持物料最朴实的本色之美,不添加任何杂念或是人工痕迹的纯真。传统的日本民居的最大一个的特点就在于其构造主要是由木料组成,再辅以竹、纸等素材。而这些物料多半是不需要过度的人工加工便用于建造的,所以这些素材本身就有一股清新素雅的自然味道。当人置身于某一室内空间时,对环境的感知包含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而这种木料所散发出的自然气息,给人以亲近柔和之感,能够营造出平静的空间氛围。

如同隈研吾所说“洞穴表面所感受到的细小褶皱,使得整个空间并不固定封闭”。空间是需要整体感受的,材质、风格、色调都需做到统一。所谓“细小的褶皱”,在居室中就可以是物料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可以像是一个人脸上的痣、鼻子上的斑,可能不那么具有美感,但是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甚至是具有辨识度的某一特点。这物材料的使用便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石材、木材、或是竹子,其表面的纹路、特殊的质感、不同的色彩甚至温度,都成为人们区分这一物料和另一物料的依据。而同种物料上的不同缺口、节点、结块,则又能区别出这一块木料和另一块木料。

可见,物料使用的“有趣”便在于这些不同之处。尊重每一种物料的自然之美,不做过度的加工,使其保持原真、本真之色。“素”的意识是使用物料时如何最大程度的表现和保留其本来的特点及自然形态。传统的日本住宅以木材作为主要的载体,更注重的是表现木材的原始质感和天然的肌理。相较于大理石、玻璃等冰冷、带有工业气息的材料,木材本身粗糙的质感、散漫生长的纹理、甚至表面的结块,这些不加修饰的原始状态都能在室内空间中起到装饰的作用,营造亲和、安稳的空间氛围。日本人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认为生也好,死也罢,都是自然的美丽流程。以至于,将房屋、建筑随时间风化、腐败所形成的“破”也视作一种美的表现。这种不刻意雕饰和设计物料,竭力保持物料原型,保留其所具有的“物性”的做法,正是一种浓厚的“朴素”的意识的体现。

四、与自然的糅合

日本是一个由许多岛屿组成的狭长的岛国,连绵的山地给予他们许多幽密的森林,然而,大自然在馈赠时,也制造了大量的灾害。就这样长久以来在生存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畏惧与崇敬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信仰,并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风土观”。这样的“风土”既指外界自然,也包括独自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甚至建筑形式等。因此,日本人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自然界的风、土、水、光。

这些因素的考虑,正是受其自然意识的影响。最初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防范野兽侵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房屋的功能早就不是这么单一了,但遮风避雨依旧是住宅的基本功能之一。日本传统住宅将这种最初的朴素发挥到了极致。认为房屋是自然给予的馈赠,在建造房屋时,也要符合自然规律。虔诚的从自然那里“借”来木材、石头和土地,不过多加入人为的痕迹,使建材在建造的过程中依旧保持最原始的模样,并使其遵循自然的轮回变化,受着风、水、土、光的侵蚀和洗礼。这种自然形成的纹理被奉为美好的装饰,使自然也“住”进了住宅之中,赋予了住宅真正的自然之美以及生命。

除了在住宅外部朴素的自然之美外,在内部也可寻到自然的痕迹。内部空间的设计往往不会进行过多的装饰,如同日本的茶道艺术一般,具有平静和禅祥的美感。在以木料为基调的空间中,不需要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只一朵插在瓶中的普通山茶花,磕了个缺口的陶罐,地面某块木板突然扭曲的纹路都能成为室内的装饰品。充分体现了“知物之心,知物之哀”的物哀意识。或许是受到这种“哀”的审美意识的影响,日本传统住宅中存在的这种残缺,或是破损的美感很受青睐。正如自然界的物体不可能是毫无瑕疵的,日本传统住宅在运用这些自然之物时,无论是建筑的主构架还是内部的家具,乃至小装饰,都尊重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哀”的美感,将“大自然”纳入住宅内部的“小空间”之中。也正是如此,借助可移动的住宅外部的围合面,才使得住宅由内至外,都能与自然产生联系,且具有质朴气息,令整个住宅生于自然、又融于自然。

五、统一色调的搭配

色彩作为一种感知元素,不仅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也能传递出空间想要表达的感情。暖色调往往给人一种活泼热情的感觉,而冷色调则传递出一种平静、清凉之感;浅色使人觉得恬淡柔和,而深色又使人觉得稳重。可见,色彩对于空间氛围以及感官感受的重要性。

对于色彩,相对于我们的热情洋溢的中国红而言,日本人在色彩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沉静、柔和、自然的中间色。日本传统住宅中淡雅、质朴的感知效果,正是他们在色彩上的“朴素”意识的体现。由日本传统住宅的室内陈设和铺装来看,木质的地面、稻草芯或竹芯制作的榻榻米、成套制作的木质家具、细木的推门、以及粘贴在门窗上的日本和纸,这些元素都只做了简单的防虫和防腐的涂层便用于建造,使材质本身的淡雅色彩构成整个空间最主要的色调,白色以及黄色调的相近色,使空间产生一致、统一和和谐的视觉效果。

崇敬自然,祭拜自然神的意识使得日本传统住宅在设计时也遵循着自然的色彩搭配。因此,在使用自然材料时也会保留材料自身的色彩。没有什么颜色的搭配能够比大自然中的色彩更具有融合性和协调性,当这些色彩被不加修饰的搁置在某一空间时,其空间氛围定然是和谐统一的。这种空间中自然色彩的搭配,也正是日本人受到自然、朴素、本真意识的影响产生的。

六、结语

日本传统住宅的“素”并不是单纯追求器物的简洁形式,朴素意识也不仅是简单的造型和单一的色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原始物料达到的最终效果。这样的意识使得他们在生活和设计中,能够正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由盛到衰、由生到死的变化。以至于在设计上,也就能够毫不避讳的将事物的本来面貌展现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日本人追求本我的朴素意识,体现在其传统住宅中便是遵循物料的自然规律,以及表现自然素材的本真,合理运用空间、材质、色彩等,使人们身处住宅之中,对其空间产生亲近、放松之感。

参考文献

[1]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96.

[2]隈研吾.我所在的地方[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98-100.

[3]武云霞.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J].建筑学报.1997.6:60-63.

[4]卢忠仁.朴素美简论[J].美与时代(下).2016.11:27-31.

论文作者:韩东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1

标签:;  ;  ;  ;  ;  ;  ;  ;  

论日本传统住宅中“朴素”意识的体现论文_韩东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