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在中国兴起_民办高校论文

民办高校在中国兴起_民办高校论文

中国民办高校浮出水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水面论文,民办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民办高校概况:

民办大学,或称私立大学,现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含义是指由社会上各种力量(团体、个人)集资兴办的高等学校;与之相对应的由国家出钱兴办的学校则称为国办(立)大学。民办大学属于社会办学的范畴,是民间力量主办的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时代始,民间办学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孔子、老子、墨子都是私学大家。历朝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多兴办私学,如朱熹也曾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讲学授课。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私学为主体的。近代,西方新式教育方式传入我国后,中国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私立高校,如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建国后并入北大)、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共有79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6%,学生数占1/3。建国后,私立高校仍存在一段时间,一直到1952年教育大整改,我国全面采用苏联教学模式,实现政府包办教育,私立高校随之消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条件变化,私立高等教育又重新发展起来。1980年,邓小平题写校名的“北京自修大学”创建,揭开了新时期中国民间办学的序幕。经18年的艰苦创业,全国民办高校已发展到1238所,有在校生400多万, 实际已与国办大学(1034所,在校生近400万), 成人教育高校(1000多所,在校生近200多万)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除西藏、 青海外,各省都有一批民办大学,而且发展势头仍在持续。

二、当今世界私立高校概况: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高校都是公私并举的。在许多国家,私立高校还居于主导地位,比如美国、日本、菲律宾、韩国、印尼、泰国等私立高校比例在65%以上,其中日本达73.5%。世界名牌大学中,私立高校也是声名赫赫,如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英国的牛津,日本的早稻田,都在此列。美国1994-1996年名校排行榜上,前16位都是私立大学。可以说,我国民办高校复兴,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流的。

三、民办高校兴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兴起,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同世界高等教育的水平差距还很大,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资料显示,美国、前苏联和日本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我国的40多倍、18倍和30多倍,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分别达到我国的14倍、3倍多、8倍多。亚洲四小龙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我国的5~17倍, 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分别为我国的4~14倍,百万人拥有高校数分别是我国的2~7倍。 亚洲新四小龙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我国的1.5~5倍,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都在我国的2倍以上,其中菲律宾更高达13倍多,

百万人拥有高校数分别为我国的2~19倍。同为发展中的大国, 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我国低,但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却比我国多2倍多, 百万人拥有高校数更比我国多6倍。

因此从总体上说,我国大学生人数决非过多,而是严重不足,尤其不足的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美国高级技工中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是38%,日本是32%,苏联是29%,我国只有2%。据90 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不过1612万。从国家建设的需要看,为了实现本世纪末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各条战线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专门人才5000万左右。除去已在职的1600万大专毕业生和国家举办的各类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可培养出来的1400万人外,尚缺2000万人。

从世界教育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由少数人享受的精英化阶段发展到较多数人享受的大众化阶段,进而发展到适龄青年均可享受的普及化阶段已是规律性现象。6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少国家都呈现出扶摇直上之势。数字表明,198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已有47个,这中间美、日、加三国则已超过50%进入普及化的阶段了。而我国,1985年的高教入学率仅为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实现我国的经济腾飞,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但是,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兴办高等教育,而现有公办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另一方面,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激起了广大公众求学的强烈欲望。许多有志之士,敏锐地看到了这种情况,积极投身到艰难困苦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来。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它在挖掘智力潜力、广泛集资办学、培养建设人才、促进经济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18年的实践证明,民办高校的恢复和兴起,为国家排了难,为家长分了忧,为青年成才辅了路,为教育改革创了新,它不仅使我国教育园地中绽放出一朵朵独具特色的鲜花,而且对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基础:

透视18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发展以及今日之规模,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民办高等教育的背后一定存在一个赖以生存的较为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需要”与“可能”。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十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个体经济、集体经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以及外籍集团和个人的独资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民办高等学校作为反应全民所有制以外经济成份的教育产业,也就有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且这个基础将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越来越稳固。

实践表明,随着我国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也是相对稳定的。民办高校筹集办学经费主要四个渠道。一是学费收入;二是社会赞助;三是政府适当补助;四是校办企业收益。其中,学费收入是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近两年来,个人出资读书的比例上升很快。但是我国家庭的教育费用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发达国家居民的教育消费支出比例一般为总收入的7%左右,印度也达到3.3%。而我国1986年城市居民的教育支出仅占消费支出的1~2%,这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急需政策导向,逐步使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购买机制向家庭购买机制过渡。至于社会赞助,可以预料,随着所有制结构的逐步调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集团出资捐助民办高校,尤其是集体所有制和个体财团,只要政策对头,会更乐于将资金投向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而国办高等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周期长且与实际需要有所脱节以及一些短缺专业一时又难以兴办等种种原因,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为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

一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大约平均每年都新生出250万左右的高中后人才资源, 如何开发之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主要的出路是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基层,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培养实用型高等职业技术方面的人才。

二是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任务需要民办高等学校来分担。40年来,我国已培养了近千万名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需要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目前,国家只在少数大学中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培养能力有限,因此,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满足这种需要。事实上,十几年来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走的也正是民办的路子,许多学会、协会及其它社会团体主办的民办高校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是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教育。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来充实业余文化生活。十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各类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生活学校,都是民间力量主办的。

五、民办高校的巨大贡献:

我国和世界的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在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矛盾中,有三个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品种多样化高层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现有高校的培养能力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二是缓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国家财力负担不及的矛盾。这一矛盾世界各国共有,而中国更为突出。三是解决广大社会青年要求接受高等教育而公办高校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入学无门,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民办高等学校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益在当今,功越千秋。此外,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推动着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而民办教育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正在推动政府改变对教育统得过多过死的体制,推动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新体制。

2.正在改变政府单一拨款投入办学的机制,推动政府拨款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新机制的形成。

3.正在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配置教育资源的模式,推进和发展开放办学、社会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市场模式,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效益。

4.扩大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离退休知识分子和老干部的智力财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保证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5.民办教育实行多样化、多资源、多规格办学,为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天地,为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6.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向农村发展和辐射。这有利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不通农村甚至反向流动的难题。

六、民办高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成绩大,前景好,但同时,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又面临两类困难和挑战。一类是与国办教育面临的共同困难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参与世界综合国力和科技的激烈竞争中,能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水平的专门人才,这是水平和质量挑战,胜者存,败者亡;二是怎样解决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困难。海外华人中,有一些拥有资金又热心教育的人,他们希望有法人资格,自主办学。但国家的政策还没有放到那种程度,他们有顾虑。收学费可以支配教学运转,但中国老百姓多数还达不到小康水平,学费的承受力有限。少数有学费承受力的家庭同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情况并不都是一致的,再提高学费可能使一些符合入学条件而经济困难的学生上不了大学,这对国家选拔培养人才自然是不利的。我国民办高校运行的实践经验表明,凡办到一定规模,有基本办学条件,有良好办学质量的学校都难以支持基本建设的投入,因而反过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所以民办大学经受着的经济困难和挑战,同国办学校相比更大。

还有一种困难是民办高校面临的特有的困难。这就是国家虽然肯定了民办大学存在的现实,也制定了发展民办教育的16字方针,但现在总的来说还是停留在纸面上,绝大部分民办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既得不到有效的鼓励与支持,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与引导。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力量薄弱,从最高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到省(市)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配备极少,管理力量也不到位。这是困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深刻的问题。因此,同公立大学相比,虽然民办高校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得到社会和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但它的实力比较弱,发展环境还有些不理想。民办高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走向21世纪的时候,对它所遇到的困难挑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标签:;  ;  ;  ;  ;  ;  

民办高校在中国兴起_民办高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