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广云”考论_洪武正韵论文

《重编广韵》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编广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嘉靖己酉(1549)年益藩刻《重编广韵》是明代继《洪武正韵》之后编成的一部大型韵书。这部书从编排体例到具体的收字、释字,都有许多特点,值得今天研究音韵的学人重视。但是由于此书一直没有机会再版,所以社会上流传很少。专门论音韵的著作,大都对它阙而不论;有关版本目录的专书虽有著录,却或误会此书性质,或语焉不确。笔者愿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馆藏善本,将此书有关情况公诸同好,以期引起学界对此书的注意。

一、有关此书版本的情况

北师大馆藏《重编广韵》共5卷,分装为20册,版长约22.4cm、宽约有14.7cm,页9行,行小字30字,黑口,四周双边;明益藩端王朱佑槟编次,其子庄王朱厚烨于嘉靖28年(1549)刻印成书。

考此书最初装订时本是卷各一册,即:平声上、下与上、去、入各一册,共五册。后来的收藏者把每册又各分为四册。理由述如下:

1.卷内分册只求页数平均,同一韵部,甚至对同一个字的解释往往分列在前后两册之中;

2.各分册书根处自右及左均标明(1)自一至二十各册序号;(2)书名,只题作《广韵》;(3)声调,分别为平声、下平、上声、去声、入声;(4)各册所含韵部,如第一册为一东、二支、三齐,第二册为三齐、四鱼、五模等;(5)本册所居卷次及卷内次第,卷一之一,卷一之二等;

3.卷首《重编广韵·序》下,第二、三、四、五各卷目录下,其它各册首页横栏上,都镌有“曾在吴门顾醉樵处”篆印(第六册未著印,纸色亦与其它各册明显不同,疑原书此册已缺)。据另一收藏印“顾一鹗,字汉题,号鹫堂,又号醉樵,吴人也”知道醉樵是顾一鹗的名号之一,其它生平事迹不详。据此我们推测,此书的分册装订,或者是顾一鹗所为,或者在他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此书《四库提要》、《增广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俱不著录。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著录此书云:

重编广韵五卷 五册(北大)明嘉靖间刻本[九行,小字三十字(22.4×14.7)]

按此即《洪武正韵》也。前有益王序,云“我太祖……以广其传。”按《明史》一百十九《诸王列传》云:“益端王佑槟……子庄王厚嗣。”则重编之役,在益端王朱佑槟时,而此本为其子厚所刻者。勿斋即厚也(笔者按《明史》卷一○四、一一九“”均作“烨”)。

勿斋序[嘉靖二十八年(1549)]。《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1987年)著录此书云:

重编广韵五卷:宋陈彭年撰;明朱佑槟重编;明嘉靖二十八年益藩刻本;五册;九行,小字双行三十字,黑口,四周双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著录此书云:

重编广韵五卷:宋陈彭年撰;明朱佑槟重编;明嘉靖二十八年益藩刻本。三家著录详略虽有不同,但所记与北师大馆藏《重编广韵》为同一部书,则是确定无疑的。王先生指出此书与《洪武正韵》有渊源关系,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指说此书“即《洪武正韵》”,则失之未能详考。另两家则惑于书名叫做《重编广韵》,遂误以为此书为宋陈彭年所撰。下面我们将结合对本书具体内容的介绍,给予说明。

二、《重编广韵》的内容

1.韵部

《重编广韵》共分76韵,平、上、去各22韵,入声10韵,其韵目如下:

平上去 入

1东董送 1 屋

2支纸置

3齐荠霁

4鱼语御

5模姥暮

6皆解泰

7灰贿队

8真轸震 2 质

9寒旱翰 3 曷

10 删产谏 4 辖

11 先铣霰 5 屑

12 萧筱啸

13 爻巧效

14 歌哿个

15 麻马禡

16 遮者蔗

17 阳养漾 6 药

18 庚梗敬 7 陌

19 尤有宥

20 侵寝沁 8 缉

21 覃感勘 9 合

22 盐琰艳 10叶

由此可见,《重编广韵》的韵部及韵目用字与《洪武正韵》完全相同,而与《广韵》则大相径庭。

2.各韵中诸小韵的排列

众所周知,《广韵》各韵中诸小韵的排列没有什么规律性;《集韵》、《礼部韵略》等旧韵书大韵中各小韵虽已按声类聚,但尚未达到严格按三十六字母顺次排列的高层次。宋濂《洪武正韵·序》批评旧韵书“但知纵有四声,而不知衡有七音,故经纬不交而失立韵之源”。可惜《洪武正韵》各韵中诸小韵的排列,基本上仍是沿袭《礼部韵略》的旧序,并没有根本的改进。仅以一东韵为例说明如下:

《洪武正韵》一东韵共35小韵,依次为:

1东,2通,3同,4龙,5隆,6蓬,7蒙,8匆,9宗,10纵,11丛,12从,13洪,14烘,15空,16公,17翁,18风,19冯,20松,21充,22中,23戎,24崇,25虫,26融,27颙,28弓,29穹,30穷,31农,32舂,33胸,34邕,35雄。由此可见,如果去除韵部进一步并合的因素,《洪武正韵》与《礼部韵略》同韵中诸小韵的排列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重编广韵》一东韵共39小韵,依次为:

1见一公,2见三弓,3溪一空,4溪三穹,5群一,6群三穷,7疑一,8疑三颙,9喻三融,10端一东,11透一通,12定一同,13泥一农,14娘三醲,15并一蓬,16明一蒙,17敷三风,18奉三冯,19精一宗,20精四纵,21清一匆,22从一丛,23从四从,24心一松,25照三中,26穿三充,27床二,28床三虫,29审三舂,30禅三,31影一翁,32影三邕,33晓一烘,34晓三胸,35匣一洪,36匣三雄,37来一龙38来三隆,39日三戎。

从以上的对比中不难看出,《重编广韵》各韵的编排次序与《洪武正韵》是完全不同的。金代韩道昭改并《五音集韵》已经按三十六字母的顺序排列大韵下的各小韵,明代中叶的《重编广韵》也采用了这种排列法。这两部书韵部的分合虽有不同,但同韵中诸小韵基本上都依牙、舌、唇、齿、喉、半舌、半齿七音顺序,即始于见母,终于日母的顺序排列;此外,各小韵都标明字母和等次。小韵排列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五音集韵》开口韵与合口韵只在同一母下前后排列,而《重编广韵》则把含开口与合口韵的韵部,分为前后两半,先列开口韵,提行另列合口韵。

总之,《重编广韵》在全书的编次方面,基本上做到了以韵为经,以声为纬,区别开合口,这些都与《洪武正韵》有根本的不同。由此可见,说《重编广韵》即《洪武正韵》是不够确切的。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与《洪武正韵》相比,《重编广韵》还有如下特点:

第一,《重编广韵》共有32个字母,依次为:见、溪、群、疑、喻;端、透、定、泥、娘;帮、滂、并、明;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来、日。王力先生据刘文锦所考定,说《洪武正韵》共有声母31个(《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重编广韵》因为泥、娘不相混,所以声母多出一个。这也是二书的一个重要区别。

第二,《重编广韵》“以《广韵》附于《正韵》,复增入《玉篇》”(本书序),因此收字较《洪武正韵》增加了很多;对所收诸字的解释,也往往较《洪武正韵》更加详细,以东韵为例,《洪武正韵》共收字342个,《重编广韵》收字多达906个;所增加的字,有些是古文、籀文、俗字等异体字,有些是根据《广韵》、《玉篇》扩收的字。对字的解释,也根据《广韵》、《玉篇》而有所补充,例如“公”字据《广韵》增加“通”、“正”、“共”诸义,又据《玉篇》补入“方平”、“屈”笔者按:“屈”,《玉篇》作“居”)等义;又如“箜”字《洪武正韵》训作“箜篌,乐器”,《重编广韵》据《广韵》增加了“《释名》曰……”等26字。

第三,对某些字声、韵的认定与旧韵(通常以《广韵》为代表)以及《洪武正韵》有所不同,编次者往往把有关意见标注在天头,另加双边框出。谨录东韵各条标注如下:

1.泥一农小韵上标注:“《正韵》泥、娘混为一圈”;

2.娘三醲小韵上标注;“娘三穠、襛,《正韵》并入日三”;

3.心一松小韵上标注:“心一松,旧韵属邪四”(按:《广韵》松在钟韵,祥容切,属邪母四等);

4.床三虫小韵上标注:“床三冲、冲、种、翀,《正韵》并入穿二”(按:《正韵》昌中切,应是穿三);

5.禅三小韵上标注:“禅三鳙、慵……,《正韵》并入日三”;

6.晓三胸小韵上标注:“兄,旧韵属庚韵”;

7.来一龙小韵上标注:“龙……原属日三”(按:“日”疑为“来”字之误,《广韵》三钟,龙等诸字力钟切)

8.日三戎小韵上标注:“襛、穠原属娘母,《正韵》并入日母”。从上述各条标注中可以看出本书编次者审音论韵与其它韵书的不同主张,例如《洪武正韵》泥、娘混,本书编次者认为二母应当分立;旧韵松小韵属邪四,编次者认为当入心一;旧韵兄属庚韵,编次者认为当在东韵;龙小韵原居三等,编次者认为当在一等。其审音论韵既不完全依从《洪武正韵》,也不完全依从《广韵》等旧韵书。这些都反映出编次者对语音实际的认识,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对本书具体内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重编广韵》既不是宋陈彭年等所编的《广韵》,也不等同于《洪武正韵》,它是一部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的韵书。从《重编广韵》与旧韵书的渊源关系来看,可以这样说,它是在《洪武正韵》的基础上,增入《广韵》、《玉篇》等韵书和字书的音义,采用等韵化的方式,增广改编而成的一部韵书。

三、关于《重编广韵》命名的历史原因

单从书名上看,《重编广韵》确实很容易被误解为对《广韵》一书的重新编次;而从内容上看,却是对《洪武正韵》的大加增广和重新编次。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采用一个名实一致的书名呢?是编次者文字表达水平太差,还是别有隐情呢?我们想,后一种情况占的比重比较大。

《洪武正韵》是明代官定的韵书,自从洪武八年行世以来,终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都具有法定的权威的地位。这正如清代的《康熙字典》,其中虽然有很多错误,在当时却是批评不得的;必须要纠正的错误,也得在得到皇上家的许可之后,采取“考证”的名义,才可以提出。否则的话,便有“图谋不轨”的嫌疑。《洪武正韵》是明王朝科举考试在文字音韵方面的依据,因此它收字少、释义简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正韵》又不同于《康熙字典》,后者毕竟收字较多,释义较全,因而阅读文献与写作实践的需要,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明代实在需要一部能反映当代语音实际、规模又比较大的韵书或字书。这样在经过了一百七、八十年之后,终于有了《重编广韵》;再过几十年,大约在万历四十三年,又有了梅膺祚的《字汇》:

《重编广韵》既然是一部合乎时代要求,又较《洪武正韵》有明显改进的韵书,为什么不堂而皇之地为这部书起一个名符其实的名字呢?这恐怕和《洪武正韵》的地位以及编纂者作为一方藩王的处境有关。编次和刻印此书的人不得不避与《洪武正韵》分庭抗礼的嫌疑。

历代封建帝王对诸侯王大多都是心存疑忌的,明代中央政权与藩王的斗争更有其特点。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继位,当时的明中央王朝先后废去周王、湘王、代王、岷王等。燕王朱棣也受到威胁,于是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推翻了南京政权,以藩王的身份篡取了帝位。正是由于永乐帝的这种特殊经历,他上台以后既注意拉拢藩王,更注意抑制藩王的势力。

益端王佑槟是宪宗第六子,与孝宗、兴献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益庄王厚烨与嘉靖皇帝为从兄弟。他们父子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其间(武宗正德十四年),又发生了宁王朱濠臣造反被擒的事。朱佑槟死于嘉靖十八年,《重编广韵》当成于正德、嘉靖间,正是宗室之乱、嘉靖议礼之时。作为一方藩王,他们不得不谨慎从事,这从益端王去世十年之后此书才敢付梓、从庄王那篇战战兢兢的序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出版此书的强烈愿望与自我保护意识的矛盾,是决定此书如此命名的根本原因。

《重编广韵》的命名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部书的命名实在是不够高明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它在后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错误地理解和介绍,这种介绍对广大读者来说,又成为一种误导,以至这样一部本应在音韵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作几乎淹没不闻。

标签:;  ;  ;  ;  ;  

“重修广云”考论_洪武正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