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合作”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_化学专业论文

“伙伴合作”推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伙伴论文,化学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育思想到课堂行为都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需要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加以支撑,也需要职场培训的高质量予以配合。如果单靠教师个体的钻研、反思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提升专业素养,恐怕难以达成预期效果,正如《学记》所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若在上述基础上,采用“伙伴合作”(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共同约定的目标,齐心协力地结成工作联盟)的方式进行互补,成员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思维碰撞达到资源共享、协作共进,就会使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快地提升,也会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走向多元化。

我在连云港市范围内对部分初中化学教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0%的学校每周至少有一次备课组活动或者教研组活动,其活动的内容以教学设计和配套习题的研讨为主;95%教龄小于3年的教师认为导师制有利于他们尽快走向成熟;85%的教师希望能经常去其他学校和地区听课或听专家讲座并参与交流;88%的教师认为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的观摩研讨活动对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最有效,而纯理论学习研讨则不受欢迎:87%的青年教师认为参加教师专业技能等业务比赛可以使自己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迅速的提高;25%左右的教师能够主动坚持写教学反思。根据调研结果,我认真思考认识到:我们组织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必须是教师喜欢的形式并富有解决教学问题和提升教师素质的实效才有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研究,寻求“伙伴合作”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与同仁们交流。

一、常态下的校本教研需要相互给力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它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并用理论指导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研究。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身处相近的教学环境,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朝夕相处的教学生活,共通性的教学实践为教师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以本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融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这实际上是一种基础的、常态的、富有实效的教研过程。近几年,我们一直把学校教研组建设和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作为教学视导的内容之一,因此,绝大部分学校每周至少有一次备课组活动或者教研组活动,还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我们发现,与传统的教研活动即传达文件、统一进度、为观摩课唱唱赞歌等相比,现在的活动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仍有学校的校本教研流于形式。如,集体备课过分依赖主备人,活动时主备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相关教案和习题说一说,打印出来人手一份,然后各干各的事,就好像迫于一种管理制度的约束在应付一件机械化的事情,这样的校本教研效果只是定位在“教什么”,没有体现出“怎么教”,更谈不上教师与校本教研共成长。与新课程合拍的校本教研,应是成员个体根据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仅仅是对知识呈现的思考,还应包括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做到有备而来,且把学生活动的设计作为重中之重,活动时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注意把思考中、听课中、解题中的问题提出来,经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活动后,再依据本班的学情和个人风格对教学方案进行再修改、再创造,这样才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个性张扬,真正使同事转化为伙伴并相互给力。

二、师徒间的“青蓝工程”力求做细做实

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虽然充满工作激情,但对怎么做好教学工作却一片茫然,单靠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粗线条地接受帮助,还是不易达到理想效果。为了使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换,少走弯路,学校都会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为导师与新教师结为师徒,进行多方面的传、帮、带,即“青蓝工程”。这是最为直接地帮助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已经被学校和教师认可。若新教师虚心好学,导师乐于奉献,工作做细做实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青蓝工程”的实施要关注到备课、上课、学生活动等许多环节,还要关注其中教法的运用、学法的指导及教学反思和处理问题的角度等细节,全方位地给予指导。师徒间经常互相听课、积极交流,导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对教学案例等进行深层次地剖析,帮助新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扶上马再送一程。新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确立好可行的发展目标,扎扎实实地向导师学习教学经验、教学思想,用心感受导师的教学风格,思考性地学,创造性地学,才能获得内在的发展,逐步地减少对导师的过分依赖而走向成熟。

三、竞争态的业务比赛定位历练自我

以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打造高效课堂为价值取向的教师基本功、优质课、课件、实验调演、论文评比等业务竞赛有着明显的促学习、促提高的作用,是深受教师青睐的群体活动。这些竞赛紧贴教师的教学生活,将常态教学实践中最为有用的、迫切需要提高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艺进行展示与检阅,新课程的深入实施需要通过这些竞赛发现并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过硬基本功的骨干力量作为榜样,示范和引领更多的教师成长。教师参与这些竞赛,可以得到许多历练与提高,因为准备竞赛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过程,自然还是收获的过程。以本市的基本功比赛为例,每三年一次,每次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为理论笔试(内容有教育理论,评题、编题、解题等专业知识,教学片断和学生活动设计等)。第二轮为说课和电脑操作(包括化学用语和化学用图)。第三轮为课堂教学,由参赛教师抽签决定课题,封闭备课后上课,评委现场评课亮分。教师为了参加基本功比赛,要学习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专业知识;还要向网络、媒体、杂志、专家、同伴学习课程理念、处理教学问题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实验技能、多媒体技术及人文知识,通过学习,丰富知识结构,为自己增添底气。在备赛的过程中,参赛教师往往会请经验丰富的伙伴帮助自己演练,有的甚至是整个教研组对说课、上课进行反复模拟、打磨,集大家的智慧不断地改进提高。层层进行选拔,可以说赛前会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练兵活动。在竞赛中,优秀教师会自觉地反思,对比伙伴的行为找差距,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次竞赛后评委对竞赛的总结既肯定教师表现出的长处,也指出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让参赛和观摩的教师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教师对参赛过程的评价是:“学到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对于大多数参赛教师来说,虽得不到一等奖,但能在竞赛中历练自我、超越自我,为下一次竞赛积淀智慧实际上就已经收获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点点成功。

四、多元化的观摩活动彰显有效互动

“伙伴合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多维的,它们相辅相成协调作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学校教研的关注点和教师群体发展的需求有差异,教研成果的优势不同,发展也不均衡,这就需要各级教研员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内,组织教师共同体,发挥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这些专家级伙伴的高位引领作用,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作为课题,为校际间、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提供学习、借鉴与交流的平台。这两年,江苏省强化规范办学,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都比原来少了,提升教学质量必须靠提高课堂效率来保证,本市实施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视导时发现,部分教师课堂上机械地执行“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六个模块,把课堂教学过程生硬地划分为六段。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走出误区,使他们的教学行为体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精髓,能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有机整合各个模块,关键是要体现学生自主建构课堂。由市教研员牵头每年组织5~6次全市性的课堂展示活动,每次活动展示两节课,作为案例供大家研讨,专家作一个讲座。选择课题时事先征求教师的意见,在结合进度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如,许多教师觉得“金刚石、石墨和”这节课内容多而杂,比较难上,我们就搞了这个课题的同课异构活动,让市名师与优秀青年教师同上这节课,以不同的教学风格、思路、方法和实验创新成果等给观摩教师许多有效的启迪。如,碳的稳定性教学,有的教师用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切入;有的用古代字画,历经千年,但墨迹却清晰如初切入;还有的用木桩埋入地下前将表面烧焦这一生活中的现象切入。如此多角度的切入拓宽了观摩教师的教学视角。讲座的专题也是征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让专家伙伴提前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同课异引’案例评析”“‘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技巧”“克服过度教学现象的策略”“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探究”等都是近期讲座的专题。在这些活动中,观摩教师针对课和讲座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客观评价,既谈成功之处,也讲改进之见;既评教师的教,也论学生的学;特别是观摩教师对照伙伴的课和讲座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对讲座专题的理解,可以不断地丰富、修正自身的经验,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此外,我们还通过组织校际联盟、开放周、片区教研、送教下乡、教学沙龙等活动,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在有效互动中得以发展。

总之,专业发展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基于教学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伙伴的合作,参与者的思维得以拓展,行为得到改善,经验更加丰富,智慧快速生成,教师的成长也就真正地步入了快车道。

标签:;  

“伙伴合作”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_化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