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的教化思想对比论文

孟子与荀子的教化思想对比论文

孟子与荀子的教化思想对比

唐佳淇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学说,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本文将孟子和荀子二者主张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他们与孔子思想的继承关系,从中找出荀、孟两者在教化思想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关键词 ]孟子;荀子;教化思想;异同

在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后,儒分为八,孟子从子思学派接续儒家正统,在教化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入、推进,继承孔子的衣钵强调“仁义”,并将此主张应用于国家社会治理层面。而荀子作为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荀子王制》《荀子正论》等篇章明确使用了“教化”,他在孔孟教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并最终完成了儒家教化思想从萌芽到产生并开始系统化的理论飞跃。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对人民的教化是其一直在强调重要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在关于教化方面的思想也有着各自独立的观点。

一、孟子教化理论基本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且人的本质是纯良的,如同一张白纸,因此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植于心”“人无有不善”,但是他认为人的道德观念以及一些道德品质受到后天所经历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影响形成的,所以他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但是需要通过教化,教育的手段来扩大善端,从而使拥有善良本性的人升华到圣人的境界和品质。

研究区2015年水系沉积物采样点的分布和编号见图2。矿区范围一共31个采样点。每个点的Cu元素含量值见表3。挖金沟下游为26-29号点,中游为30和31号点,下游采样点为10、11号点。海底沟上游32号点,中游为7-9号点,下游为2-3、22-23号点。17号采样点位于江浪沟的上游,12-16,24-25号点位于中游,18-21号点位于下游。分别统计这三组采样点上中下游各点水系沉积物中Cu元素的平均值,制作成表4。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强调通过后天教育,扩充“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四端使人成为品德高尚、达济天下的人。所以孟子的教化理论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他把教化的基点放在人心之上,主张不须外求,只需涵养本心即可。作为其教化理论的一个基本特色,这种道德行自我涵养并不能凭空实现。孟子所说的道德教化就是指通过领悟人人相与之道和处己之道,并涵容于心,形成德行,其着眼点就在于帮助人成为一个高尚、美好的自己,从而实现一种切实的涵养和形塑。因此,孟子心性之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道德自我的实现,使人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是关注重点领域突破抓融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事保障力量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要系统梳理军民融合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清单,着力推动军民融合从装备科研生产、军地人才培养、国防动员等传统领域,向网络、电磁、太空、深海、极地等新兴领域拓展。特别是要注重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重点领域贯彻军民融合要求,军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切实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以重点领域融合带动全方位多领域融合。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挣值法的4个安全绩效评价指标为:安全保障水平偏差指标、安全成本值偏差指标、安全保障水平绩效指标、安全成本绩效指标。其计算式如(4)~(7)所示。

二、荀子的教化理论基本观点

荀子继承了孔孟学说一部分教化思想,但是他并不赞同孟子“善起四端”的说法,而是主张“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生而好利,人恶的本性使有了争夺斗争,人本来没有礼义辞让等修为,因人的本能 “性恶”人与人在交往中产生奸诈阴险,不再忠信于别人,所以“只有藉圣王所作的礼义’、‘法度’之教化,方能‘化性起伪’,改变人的恶之本性。”

荀子关于教化思想方面有最大影响力的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在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他认为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二者处于天平的两端,是对立的。人天性就是利己主义,欲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所以人只有接受礼义的教化,受到宗法制度的约束才能压制“恶”念到达“善”端。因此荀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是“内圣外王”的观点。荀子认为,无论是维护社会秩序,还是进行国家治理,都要求生命个体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而礼则是个人修养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荀子礼学之礼,并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它有时带有道德和法律双重性质的规定。荀子强调以德治国,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过分注重道德自律,而是把更重的砝码放在道德他律一边。荀子提倡的礼的教化不仅包括外在的个人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具有法律性质的国家制度。荀子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重义轻利,而是认为追求利益或人欲乃是人的本性所致,但放纵人欲又会造成国乱民贫的局面。因此,他提出用‘礼义’道德节制人欲,从而达到养民富民的最终目的。

孟子主张从仁政出发,重视教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希望通过善教和善政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统一。民众的教化又必须以贯彻善政为基础,而善教又能够保障善政的实施,两者互相推进,才能帮助民众提高道德修养,进而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与美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膝狗麁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即为孟子民本,仁政思想的体现。

三、孟子与荀子教化思想的比较

(一)两者的相同点

第二,在教化人民百姓的过程和教育内容上,两者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通过教育培养统治人才形成自上而下的思想行为教化是国家统治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化的重要方面。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化目的决定了他的教化方式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第一,孟子和荀子两者思想的主体都是针对反思的教化,两者都高度重视后天教化的作用,最终极的目的都是教人向善。两人都重视社会环境和人格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保持、培养、扩充、发展人本就存在善端,或把已经丧失的善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到达道德的顶峰。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荀子的著作中也充分强调了教化的作用。他认为人格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但是荀子也赞同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这一说法。荀子认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以及立法制度,人的“恶”性能够被转化,人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两者的不同点

第一,孟子和荀子在教化思想中对于人性的立论不同。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性”,即“仁、义、礼、智”,四性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社会属性,“四性”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人的本性让人生而好利,人的欲望催生了人类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黑暗。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在立论上是截然相反的,产生了“性善”“性恶”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第二,孟荀二人的政治主张不尽相同。孟子提出“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荀子则提出“隆礼重法”的“礼治”。在他们的政治主张中,对于法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两者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孟子的仁政主张,以人的本性表现为善作为出发点,其重要的基础就是仁义和孝悌。他明确提出以礼率法、法屈于礼,认为以仁义、孝梯为核心的礼在维护君王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要高于法。仁应是“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统治者有不忍人之心,被统治者也有不忍人之心,用人自然体现出来的恻隐之心,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来治理国家,便是仁政。

荀子则既重视“礼”,同时也重视“法”,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他认为儒家之礼作为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靠社会舆论、道德自律、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进行维护的,其制裁系统虽有独到的优点,但面对恶的人性,其力量和强度都显得有所不足。而法是国家确定并强力实施的,它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足以克服礼面对恶势力的乏力和无奈,因此只有礼与法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能够真正成为有效的治国之道。因此可以说荀子对于儒家学说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和超越。

参考文献:

[1]杜培.荀子礼法一体论及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1999(4):64-66.

[2]汤晓晖.孟子人性观与荀子人性观的比较与分析[J].文化论坛,2014(8):355.

[3]曾宁.孟子荀子法律思想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

标签:;  ;  ;  ;  ;  

孟子与荀子的教化思想对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