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82
摘要:为了更好的完善公共交通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骨干运输作用,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抓住网络—线路—站点三个层次,运用三级导则、两向模型、一本台账的前沿方法”来进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并以大西安城市轨道第3轮建设规划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
0前言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轨道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目前轨道交通衔接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大运量运输系统的骨干作用:(1)城市轨道与沿线部分用地协调度低,无法引导城市用地发展;(2)与沿线部分道路体系协调度低:部分轨道站点周边路网密度较低,且多与线路平行,不利于步行体系和交通组织等。部分轨道廊道与城市快速路重合,立交节点设计与站点在高程上矛盾。(3)部分地铁线与常规公交互补性难以发挥:与公交走廊重复,存在客流竞争;部分大型社区与地铁站点之间无接驳公交。(4)部分轨道衔接交通方式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方式单一,设施不足,无法发挥轨道作为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作用。因此需要改变现状,进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研究。
应根据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功能和服务范围,确定地面交通衔接的主要方式,做好城市轨道与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和自有自行车、步行的换乘衔接,实现交通组织有序、换乘便捷高效的轨道换乘网络,是我们交通一体化专题所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1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方法
1.1网络—线路—站点三层次规划
一体化设计重点是对与轨道衔接的6种交通方式通过路网、公交线网、公交场站、停车场、人行通道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
图1与轨道衔接的6种交通方式及其配套设施
分析发现,要整合1+6模式,不单是轨道跟这6种方式的换乘问题,要从三个层次进行一体化:(1)网络层面:要从引导城市空间、衔接大型枢纽方面奠定基础;(2)线路层面:协调轨道线路与路网、立交、公交线路、公交枢纽、公共停车场,支撑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3)站点层面:为了实现这6种衔接方式的换乘,还需在站点层面对公交车、出租车港湾,自行车通道、自行车停车位和步行过街设施的规模量化、布局,予以落实。由此形成了本次规划的网络—线路—站点三层次技术路线。
1.2三级导则
3级导则,即首次将轨道交通一体化作为研究对象,从网络—线路—站点三个层次提出规划要求与技术引导,对各层次城市规划与轨道建设的一体化衔接具有指导意义,填补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专项规划在体系衔接上的空白。
1.3两向模型
与传统的预测方法不同,是“自上而下”的全网分配与“自下而上”匹配、引导各站需求相互契合。自上而下,就是通过轨道全网客流分配,预测轨道单线客流量,进而测算单线乘降量。自下而上,就是根据各站影响区用地等预测规划人口,计算线上各站高峰小时轨道乘降量,与自上而下的预测,在线上进行拟合,确定出各站合理的乘降量。再根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站点的各种接驳方式比例测算各交通设施规模。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分配与自下而上的需求预测在线上契合的方法,为以后的城市轨道交通预测提供方法依据。
1.4一本台账
提出每条线路每个站点的交通衔接设施规模一本帐,为各站点衔接交通设施在时间上、空间上有计划地设计预留条件,为下个阶段工程可行性研究、站点一体化详细设计提供依据。
2 大西安城市轨道第3轮建设规划交通一体化
2.1网络层面
前期综合交通规划、轨道线网规划中已充分考虑网络层面。通过协调城际铁路实现与外围临潼、咸阳、空港、秦汉等18个副中心及组团的轨道联系,并实现与机场、北客站、西安东站等11个大型交通枢纽的轨道联系。
2.2线路层面
线路层面,通过协调轨道线路与路网、立交、公交线路、公交枢纽、P+R停车场,支撑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规划根据各条线路与城市规划用地的布局关系、与其他线路或城市交通设施的换乘关系,以及国家相关导则,将147个站点分为6类:枢纽站5个,中心站13个,组团站42个,一般站78个,特殊控制站3个,端头站7个。针对6种站点将各类交通衔接设施是否配置分为“必须配建、可以配建和不能配建”三个层次,并提出各类衔接设施的控制指标及技术要求,进而指导线路层面设施一体化:(1)加密道路网络:调整道路功能与路网级配,对站点周边支路、慢行通道进行加密;(2)优化立交节点:对沿线立交进行控制规划及方案设计,协调轨道站点与立交建设关系;(3)完善公交设施:布设公交枢纽45个;优化公交线路,提出缩线、改线、开线措施,对与地铁线路重复较大的竞争性公交线路,将线路缩至地铁站点,并开通较大客流集散点到轨道站点的骨干公交;(4)布局停车泊位。
2.3站点层面
为了落实各衔接设施,还需要在站点层面对各设施的规模量化,并进行布局。在上一层面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轨道交通预测等方法,对本次建设规划10条线147个站点的公交车、出租车港湾、自行车停车位等各类接驳设施进行测算,提出规模并在站点周边予以落实。本次研究10条线共加密路网319 km,公交港湾1880个,公共停车位30365个,P+R停车位9400个,设计互通式立交25座、主线高架24座、主线下穿14座,公交枢纽366475m2等。
3大西安城市轨道第3轮建设规划交通一体化实施效果
本次研究成果已纳入西安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本次研究编制的相关原则、指标及技术要求等已纳入《西安市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规划成果已指导了8号线、14号线沿线的用地调整及工可编制,对轨道一体化所需公共停车场、公交港湾、出租车港湾等设施用地进行控制。
4结语
本文提出了“抓住网络—线路—站点三个层次,运用三级导则、两向模型、一本台账的前沿方法”来进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并以大西安城市轨道第3轮建设规划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我们期望在本研究的指导下,2023年将建成衔接组织有序、换乘便捷高效的轨道上的大西安,期望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R].2015
[2]樊龙飞.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董晓春.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设计与实施探索[J].都市快轨交通,2018.
论文作者:王思颖,宋瑞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轨道论文; 站点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线路论文; 设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