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存款剧增的背后_银行存款论文

储蓄存款剧增的背后_银行存款论文

在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的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储蓄存款论文,大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1996年6月末已经达到3.5万亿元。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和规模,不仅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没有过,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十分少见的。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居民储蓄大幅增长表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据测算,80年代初期,我国居民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所占的份额约为40%,到1995年末,则迅速上升到75%。稳定增长的储蓄,为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的我国经济提供了资金来源,也表明改革使人民得到了实惠,从而使改革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过,在储蓄高速增长的背后,确实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有储蓄的增长不仅仅是居民收入的节余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储蓄界定为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节余。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的内容日趋广泛,既有合法的途径,也有不合法的途径;既有公开方式,也有隐蔽和半公开的方式。这样,单纯把储蓄仅仅视为居民生活的节余,难以解释当前居民储蓄的大幅增长,进而也难以对此采取有效对策。

其实,通过简单的估算,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人均生活费支出相抵节余644.9元,按照城镇人口3.4亿人计算,总收支相抵节余2192.66亿元,即使居民把节余的货币收入全部以储蓄的形式存入银行,也只占当前城镇储蓄增加额的43.2%,还有56.8%的增加额无法解释。据统计,1995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6822元,人均消费支出5868元,节余954元;上海农民年人均收入4200元,人均消费支出3368元,节余832元,如果上海全市按照人均节余900元计(上海人口1300万),且将节余部分全部储蓄,则当年可新增储蓄存款约117亿元,仅仅占1995年上海存款实际新增420亿元的28%。

储蓄存款的大幅增长,已经不能用生活节余来解释。这表明居民收入来源增多,其中有相当比例是难以统计的。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增加了10倍,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加剧。这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工资性收入增多和增长过快来解释。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有相当比例的国有资产通过种种渠道,流失到少数个人手中。据保守估计,目前国有资产每天流失达1亿元左右,国有资产流失到个人手中的部分就成为支持储蓄总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储蓄结构表明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新趋势

首先,从储蓄的集中程度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目前占城镇人口38%的贫困和温饱阶层持有12%的金融资产,人均利息所得61元;而占城镇人口7%的富裕阶层,却持有30%以上的资产,人均利息所得5700元。显然,储蓄存款明显地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手中,如果考虑到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储蓄集中的现象更为突出。利息的分配,也在事实上拉大收入的差距。其次,从储蓄的经济功能看,除了一般居民的收入节余外,有相当比例是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性存款和“公款私存”。严格来说,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性存款和那些私存的公款,根本不能算作“居民储蓄”,只不过私营业主或者怕露富,或者为了提取现金方便,或者为逃避有关部门监管等各种原因,有意将其资金存入储蓄账户;至于“公款私存”,则纯属腐败行为。但是,这几种不应该属于居民储蓄的资金存入居民储蓄账户,就导致了居民储蓄的账面虚增。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几次全国性储蓄结构的专项调查,各类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公款储蓄”和个体经营者的经营性资金分别占储蓄存款的9.4%和18%,而且这两类存款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居民一般常规性工资收入增长。再次,银行自身经营中的问题。目前,各家银行意识到业务的发展必须以一定规模的存款为前提,因而对于下级分支机构层层下达了存款任务,并且将其与奖金、福利等挂钩,一些分支机构为了完成存款任务,采取转账的形式,月末存款,月初取款;或者安排企业“贷转存”等,造成储蓄存款的虚增。最后,我国食利阶层已经初步形成。如前所述,占城镇人口7%的富裕阶层,却持有30%以上的资产,人均利息所得5700元。据估算,1995年我国居民持有的生息资产能够带来的利息收入至少达到3500亿元。这一部分利息收入,在实际分配过程中有相当部分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手中,其中有一部分基本上可以依靠利息收入生活,形成所谓“食利阶层”。

三、重新看待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居民的储蓄行为呈现出新的特征。由于储蓄和消费、投资是紧密相关的,因而储蓄行为的变化也必然导致消费行为的相应变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居民储蓄的稳定性较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低,长期储蓄的动机十分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条件,为预防未来的风险而进行的储蓄,对于利息收入的考虑则在其次。这一性质的存款,对于利率调整是缺乏敏感的。

第二,居民收入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有不少渠道的具体收入状况不被宏观调控当局所了解,使得我国居民的部分储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灰色”特征。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一般倾向于仅仅将居民视为消费者,而没有意识到其作为投资者的功能。在当前居民储蓄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居民作为投资者的意识日益觉醒,并已经开始影响到整体上的储蓄和投资行为。

第四,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储蓄行为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是高物价和高储蓄并存,这有深刻的经济原因。首先,居民在一定物价水平下是储蓄还是消费,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及对当前因物价变动而导致的损益之间的权衡,在收入预期较高时,即使存在较高的通胀,依然有相当比例的储蓄。其次,由于前述收入差距日趋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于消费的要求相差较大,这就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消费层次:既有一掷万金、注意生活质量的富豪,也有生活比较富裕、财富增长比较稳定的所谓“中产阶级”,更有大部分收入较低的人群。这些不同收入阶层的人们,购买商品的品质、时间、地点等必然会有很大的区别。而在原来收入水平基本一致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居民的消费层次基本趋同,因而常常对市场形成排浪式的冲击,导致特定价位的部分商品的抢购风潮。现在,收入分配的层次已经十分明显,因而把巨额的储蓄存款视为“笼中虎”已经大可不必。

储蓄的大幅度增长,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建立利息所得税制度,控制食利阶层的产生,因为利息收入的分配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第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居民个人合法收入的账户转账制和存款实名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居民收入申报纳税制,以抑制腐败的产生,通过再分配形式调节收入差距。第三,将活期存款从居民储蓄中分离出来,从而可以使相当部分的个人经营性存款和“公款私存”分离出来,进而使决策部门准确地掌握居民储蓄增长的真实状况。第四,银行要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科学全面考核,不能够单纯强调储蓄存款这一项。在市场竞争激烈、存款来源减少、成本增加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主要依靠改善服务来吸收存款,同时,要积极推出收益率更高的金融业务创新品种,吸引居民的储蓄。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进一步提高储蓄资金的使用效率

居民储蓄的大幅增长,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更深的理论层次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储蓄增长和储蓄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1.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对于支持经济起飞十分重要。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在看到墨西哥比索汇价大幅动荡时,却少有人注意到,墨西哥的储蓄总量仅占GDP的16%。从这个意义上说,墨西哥之所以严重依赖国际资本,并造成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长期偏低的国内储蓄所造成的。同是发展中地区,东亚各国的平均国内储蓄总量却远远高于GDP的30%以上。这也正说明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比较稳定,能够自我维持,而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容易形成较大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一直保持了相当高的储蓄水平,应该说,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2.储蓄的使用效率更为重要。当前,我国的储蓄率相当高,这为我国的经济起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问题的关键是要确保储蓄资金的使用效率。储蓄只有转化成为生产资本而增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储蓄资本,才发挥了储蓄的作用。当前,我国储蓄的使用效率并不令人乐观,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大幅上升,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表明我国的储蓄使用效率低下。这样,当前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对于储蓄使用效率而言,尤其具有针对性。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如果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本,就能够改善一个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也能够提高储蓄的使用效率。储蓄使用效率越高,所需要为未来所做的储蓄越少,当前可以消费的就越多,人民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与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水平相比,一个人习惯于持有多张信用卡的美国人的储蓄率是相当低的,但是,美国却依靠较低水平的储蓄率,维持和改进着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支持着美国的经济增长,这被称为“美国之谜”。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储蓄使用效率比较高。经济学家曾经就储蓄的使用效率问题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几个主要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美国比日本和德国平均高出1/3。由于美国的储蓄使用效率相当高,美国人民的储蓄报酬水平就比其他国家高,于是,美国人就可以少为未来储蓄而较多地花费于当前的消费,美国人的生活质量也就相对要高。由于美国的储蓄使用效率高,即使是较低的储蓄率也能够支持经济增长。也就是说,高储蓄率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实质性的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增长的质量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储蓄的使用效率。

标签:;  ;  ;  ;  ;  ;  ;  

储蓄存款剧增的背后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