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芪降酸胶囊对痛风性肾病肾小管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新伟1,米娜2

1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三科硕士研究生导师;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目的:观察山芪降酸胶囊对痛风性肾病肾小管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痛风肾患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山芪降酸胶囊;对照组给予痛风舒胶囊。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24h尿蛋白(TP/24h)、尿PH值、血尿酸(SUA)、肾功、血脂、黄嘌呤氧化酶(XOD)、尿β2-微球蛋白(β2-M G)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24h尿蛋白(TP/24h)、尿PH值、血尿酸(SUA)、肾功、血脂、黄嘌呤氧化酶(XOD)、尿β2-微球蛋白(β2-M G)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山芪降酸胶囊对痛风性肾病肾小管损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山芪降酸胶囊;痛风性肾病;肾小管损伤

痛风性肾病(GN)又称尿酸性肾病(CUAN),主要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使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和肾间质而引起的肾脏疾病。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蛋白质及富含嘌呤成分的事物摄入量增加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尿酸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降尿酸也成为治疗痛风肾的关键一步。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为主,疗效比较确切,但却存在患者停药后病情反跳的现象,且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着眼于从中医药寻求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药物,取得了一定进展[3]。我科应用山芪降酸胶囊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三科门诊及住院的痛风肾患者68例,除去脱落和失访者,最后完成研究的有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6例,女4例,年龄34~68岁,平均46.4±13.2岁;病程2~15年,平均8.1±3.2年。对照组男27例,女3例,年龄32~67岁,平均45.2±12.8岁;病程1.7~14年,平均7.8±2.9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第2版)[4] 制定)所有患者同时符合以下2项: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或酸性尿,BUA>428?mol/L,尿pH<6.0;②同时具有以下肾损害之一:a.持续性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或肾性红细胞>3/HP,白细胞>5/HP);b.一项或多项肾功能减退指标;c.泌尿道结石,结石成分为尿酸成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脾肾两虚、湿浊血瘀型:

主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腰痛,面浮足肿。

次证:口苦或口粘,脘闷纳呆,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肢体困重,肌肤色紫暗甲错。舌淡暗或紫暗或边尖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

证候诊断:主证2项加次证至少1项即可确诊。

1.3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属于脾肾两虚,湿浊血瘀型;(3)年龄在18-70岁之间;

1.4病例排除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结合本病临床特点制定。(1)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2)继发于其他肾病、骨髓瘤、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噻嗪类利尿剂等原因所致的继发性尿酸性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3)合并心脑血管病、内分泌、营养不良等疾病、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对药物成分过敏者;(6)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低嘌呤饮食教育,控制肉食并禁忌饮酒,蛋白质摄入量保持在1.0g/kg?d。鼓励大量饮水,使尿量保持在2000~3000ml/d。必要时给予口服碳酸氢钠3g/d,使尿pH值保持在6~6.5。血压高者予洛汀新10~20mg/d。其他对症处理两组相同。

1.5.2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山芪降酸胶囊。山芪降酸胶囊:0.5g/粒,由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制剂室生产提供。功效:补脾益肾,化湿活血。服法:5粒/次,3次/日,餐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

1.5.3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痛风舒胶囊(国药准字:Z20025414,规格:0.3gx40粒/瓶,由青海绿色药业公司提供),服法:1.5g/次,3次/日,口服。两组均以8周为一疗程,观察一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实验室指标(1)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脂采用多功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PH值采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测定,所有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分别测定一次;(2)XOD:采用比色法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于治疗前后各测一次;(3)尿β2-微球蛋白:采用免疫法法,试剂盒上海申索佑福医学诊断用品有限公司,于治疗前后各测一次。以上指标均在本院实验室完成。

1.6.2 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证候变化 采用临床症状计分法(轻度记1分,中度记分,重度记3分,症状消失记0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分。

1.6.3 剔除病例标准 因不良反应而被终止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不依从设计方案规定者。

1.6.4 不良反应观察 试验期间如实填写不良反应记录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及时终止试验,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1.7 疗效标准

1.7.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有关内容制定) 痊 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 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7.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痛风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7]: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尿酸较前降低>20%,血肌酐、尿素氮保持正常或较原来下降50%以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4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血尿酸较前降低>10%、<20%,血肌酐、尿素氮保持正常或较原来下降>20%、<50%,24h尿蛋白定量减少<4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血尿酸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血肌酐、尿素氮较原来下降<20%或病情恶化,24h尿蛋白定量无改善或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全部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上述评判标准,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P<0.05),见表1。

3 讨论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极产物,而人体所产出的尿酸约2/3是经肾脏排出。尿酸在体内的排泄方式通常为以下四步: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的再分泌以及分泌后再次重吸收,最后8%-12%的由肾小球滤过的尿酸排出体外[8]。因此必须重视肾小管在尿酸排泄过程中的作用,并保护好肾小管的功能。

尿酸性肾病多合并有关节炎,且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早期诊断与治疗是保护肾功能的关键[9]。尿酸性肾病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无明确的病名记载,但从其主要临床表现看,应属于中医学中腰痛、石淋、水肿、痹症、厉节、痛风和肾劳等病症的范畴[10]。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多为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或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滞留于肾,影响肾脏分清泌浊及封藏开阖功能,滞留于脾,则影响脾脏升清功能;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运化失司,湿浊内停,气虚血瘀,久则造成脾肾两虚、湿浊血瘀,故治以健脾益肾,化淤泄浊。

参考文献:

[1]藏力学.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2):136-137.

[3]张剑勇,林申,谢韦,等.痛风性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2(增刊):132.

[4]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7-97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179-183.

[7]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3-25.

[8]谢福军,马红梅.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2):174-176.

[9]易无庸,杨栋.139例尿酸性肾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73):12081-12082.

[10]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06-211.

论文作者:王新伟1,米娜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山芪降酸胶囊对痛风性肾病肾小管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新伟1,米娜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