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论文_贾红玉1,王红梅2(通讯作者)

贾红玉1 王红梅2(通讯作者)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96例,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及HbA1c。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双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直径,及斑块数量。结果:(1)餐后2h血糖达标者53例,双下肢动脉斑块3分以上12例,占22.6%,未达标者43例,双下肢动脉斑块3分以上18例,占41.9%,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14,P<0.05);(2)HbA1c达标者51例,双下肢动脉斑块3分以上9例,占17.6%,未达标者45例,双下肢动脉斑块3分以上19例,占42.2%,两者对比有差异(χ2=6.9884,P<0.05);结论:2hPG和HbA1c增高是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244-02

80%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已存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定颈动脉超声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靶器官损害的标志[2],超声检查双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可靠指标。本文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HbA1c对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 年12月期间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年龄在40~ 69岁之间,平均(62.2±5.5)岁,糖尿病病程l~22年,平 均(7.65±6.2)年,伴有高血压病80例,占83.3%,无其它心脑血管疾病,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宣教、平衡饮食及适宜运动,同时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

1.2 方法

1.2.1血糖达标参考2013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以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10.0mmol/L、HbA1c≤7.0%为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非空腹>10.0mmol/L、HbA1c >7.0%为未达标。

1.2.2血糖和HbA1c测定 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清晨空腹、早餐后2h血糖。测定HbA1c(采用试剂盒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检测仪为贝克曼800定量仪)。

1.2.3双下肢动脉超声检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ViVidE-9)检测患者双下肢动脉IMT及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直径,记录斑块数量和部位。依据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斑块:正常(未发现),0分;单发为1分;多发2分;弥漫为3分。狭窄:正常为0分;轻度狭窄(狭窄0%~50%)为1分;中重度狭窄(狭窄50%~99%)为2分;闭塞(无血流)为3分。依据糖尿病足的诊治指南测定结果将2分以下作为第A组,3分以上为B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血压、血糖(空腹、餐后2h)、双下肢动脉积分0~2分68例;3分以上28例。

3.讨论

近年研究,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同一个病理基础上平行发展的2个疾病[3],共同基础是氧化应激反应,二者互相影响,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以膝下远端动脉多见的重要原因。而糖尿病动脉硬化累及下肢动脉时可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非外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餐后高血糖可通过糖、脂毒性作用,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和LDL清除减少,高密度脂蛋白(HDL-C)分解增强,使斑块稳定性下降[4]。HbA1c是检测血糖控制达标的金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并发症与HbA1c有密切关系,餐后高血糖的控制有益于HbA1c达标。因此餐后高血糖与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增加密切相关。本文结果显示,2hPG>10.0mmoL/L、HbA1c>6.5%与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大量文献报道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独立于HbA1c。本文提示2hPG与HbA1c同样是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强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导致的大血管病变是多种有害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它们相互影响及作用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明显增加。然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是可逆的,通过有效的防治可使斑块稳定甚至消退[5]。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想全面长期获益,必须重视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本文分析发现2例双下肢动脉闭塞与各危险因素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武宝玉,袁申元.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北京同仁医院糖尿病足诊疗新进展,2005,2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4-41.

[3]Lyon CJ,law RE,Hsueh WA.Minireview: adiposity , inflammation,and atherogenesis[J].Endocrinology,2003,144:2195-2200.

[4]陈家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机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4):附录2-2.

[5]陈家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机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4):附录2-3.

论文作者:贾红玉1,王红梅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论文_贾红玉1,王红梅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