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_素材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_素材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策略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新课程习作教学的总体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采用新的策略,使习作教学得到优化与创新。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习作环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美实现,需要一个自由开放、充满个性的时空,需要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环境。对小学生习作而言,就是要有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活泼的习作课堂。具体地说,在习作课堂上,教师要以朋友、伙伴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之中,多替学生着想,多帮学生解决困难,为学生出谋划策,少给学生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引导学生进行题为“一件××的事”的情境习作训练时,一开始就以形象生动的导入谈话和富有情趣的短文改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习作环境,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消除了习作畏惧感,又大大培养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师:(亲切地)习作,就是用嘴说话。习作也是种游戏。如果你能把长的变短的,短的变长的,那你就取得了习作的自由。

下面,我们做个练习,先听老师读一段话: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做什么事都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做数学题,不是把加号写成了乘号,就是把小数点点错。一次上学时,他匆匆忙忙地把袜子当成手帕给卫生员检查。结果,闹了个大笑话(众笑)。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读课文。他把“老大娘”读成了“老大狼”(众笑)。难怪大家给他起了外号,叫“小马虎”。

来,把这段话变成短的,(师用手示意)用一句话写下来。

生:(完成练习)

二、培养自我表达的内在需要

内在需要是人积极从事某项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小学生认识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对习作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比较肤浅,加上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总是以任务的方式向学生施压,学生很难形成习作的内在需要。因此,新课程习作教学要采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愉快的教学方式等多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进而形成自觉、主动写作的内在需要。

广东深圳的李俊老师在教学“写好一处景物”时,采用“为照片选背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习作转化成内在需要,进而产生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

1.启发谈话:同学们,假如你就要离开自己生活学习了几年的校园,你会依恋这曾经洒下汗水泪水、留下欢声笑语、播下希望理想的母校吗?那就让我们举起相机,为你拍下一张在母校生活的照片。请问:你想选校园里的哪一处作为背景呢?为什么?

2.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想法:想选哪个地方为背景?为什么要选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哪些景物?

3.接着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提出了介绍一处景物的基本要求。

三、拓展习作素材的积累时空

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关键环节。习作素材源于生活,源于社会。要积累素材,就要走进生活,关注社会。以往的习作教学,不注重引导学生拓展习作素材的积累时空,学生积累的素材十分有限。小学生习作认识能力有限,他们最多关注的是校园生活或自己小生活圈子以内的事,加上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识缺乏深度,因而他们积累的习作素材既不丰富,也不新颖。因此,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拓展习作素材的积累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观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

具体地说,一要引导学生实地观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如,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旅游、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通过与人、与物、与景的直接接触,去认识美好的自然景观,了解美好的人物、事件,获取丰富的习作材料;二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认识事物,加深体验。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发明创造的乐趣,加深对事物基本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三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植树、组织社区少先队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闻,体验校外生活的各种情味及事理;四要引导学生通过上网、阅读课外书等多种途径积累素材。

四、强化创新思维的开发训练

反思以往的习作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运用同向思维方式进行的:习作前,教师首先通过写作指导,为学生定下写作思路,列出统一提纲,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这个思路和提纲进行写作。学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学,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路,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习作,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活动,它与人的创新思维密切相关。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出有创意的习作,必须“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也就是说,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习作创新思维训练,如同题不同内容的写作训练、同内容不同体裁的写作训练、不同题材表达同一思想的写作训练等,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促进学生逐步提高习作创新能力。

甘肃兰州的张玉芳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习作三时,采用多种方法再现秋天情景,引导学生品味秋天,既使学生打开了习作思路,发展了创新思维,又使学生唤醒了头脑中的已有表象,激活了语言积累。

1.看秋景。教师播放录像(学生到公园的草地林间、郊外的田野果园、滨河的沙滩果林、校园的花圃等处,观察秋天里的景、事、物等):让我们一起回味秋天的感受吧!

学生边看边想:

(1)你从哪里看到了秋天?

(2)它们什么样儿?能用学过的词语或积累的语句描绘你看到的景物吗?

2.听秋声。教师播放录音:你们听到了什么?从哪里听到了秋?

(1)听到了什么声音?学一学。

(2)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描摹你听到的声音吗?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梳理指导……

3.会秋意。展开想象,与秋天对话。

(1)以“片片落叶”为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2)看到秋景,听到秋声,你想到了什么?心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五、突出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习作过程中,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都爱想象,习作教学如果善于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就会爱思善问,兴趣广泛,就会别出心裁,积极创新。因此,习作教学要采用多种手段,或通过多种形式的想象习作训练,如看图写想象习作、提供词语编故事、借助课文中的“艺术空白”写想象习作、憧憬未来习作等,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学生不断写出独具个性的习作来。

广东清远的马正军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习作六时,在“启情激趣,开拓思路”之后,采用“链接生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奇思妙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从实际出发,观察生活。你认为现代生活中的哪些事物需要改进或需要开发新的功能?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时尚化,需要创造哪些新的东西?

2.交流引路,求异求变。交流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并尝试说出为什么想发明这种东西。以此为“点”再次扩展学生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求异思维去大胆想象。如:

吸夹两用筷——既可以做吸管喝饮料,又可以做筷子夹菜吃饭。

自动改字笔——当写作业写错了字时,笔尖会自动将错字消除。

微型自动报警防盗器——只要随身携带它,小偷触到身体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时,它就会自动放电回击并及时报警。

……

六、改进习作评改的方法过程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是新的课程标准对习作评改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就要求习作教学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由教师包揽习作批改的做法,积极探索新的习作评改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习作评改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改、互改、小组同改等多种评改的过程中,学会评改自己的习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综合能力。

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教师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如“互批自改法”——先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由作者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师生共改法”——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先相互评改,再自我修改,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学生自我修改习作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我修改能力,而且能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不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丰富写作智慧。

标签:;  ;  ;  

新课程理念下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