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干论文,动词论文,动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句模是动核结构生成句子时与句型结合在一起的语义成分的配置模式,是根据句子语义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①句模分为简单句模和复杂句模两大类,前者是由一个动核结构构成的,后者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核结构通过一定的方式构成。简单句模又可分为基干的和扩展的两类。基干的简单句模由基干的动核结构形成,只包含动核和动元,不包含状元,它体现了汉语句子最基本的语义结构。本文只讨论简单句的基干句模。
动词分类是句模描写和分类的基础。我们根据动词和它所支配的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来给动词分类。首先按动核所联系的主事动元的性质将动词分为动作、经验、性状、关系四大类,本文只讨论动作动词。其次,动词在语义平面上有“价”的分类,动作动词可分为一价、二价、三价三大类。②本文只讨论二价的动作动词。这类动词内部情况仍很复杂,根据语义特征及其与语义成分间的关系可再分为六小类:涉受动词,具有[动作][承受]语义特征,如“看、踢、吃”;结果动词,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如“做、建、画”;定位动词,具有[动作][位置]语义特征,如“到、进、路过”;致使动词,具有[动作][致使]语义特征,如“健全、熄、热”;针对动词,具有[动作][针对]语义特征,如“求婚、看齐、服务”;互向动词,具有[动作][互向]语义特征,如“打架、结婚、约会”。下面我们就以这六小类动词所组成的动核结构出发来探讨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二 涉受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涉受动词组成动核结构时联系着的一个动元是施事,另一个动元是受事。施事是动作的发出者。受事是施事发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在动作之前就存在的,它要受到动作行为的影响。涉受动词形成“施事—动核—受事”这一基底的基干句模,③这是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句模,这一句模表示主体通过动作行为作用于客体,使之受到一定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如:
(1)二狗子正在揍他媳妇。
(2)后面的人老推我。
(3)我拆了那条破被子。
(4)妈妈在晾衣服。
(5)强盗洗劫了那个村子。
(6)他变卖了家里所有的东西。
涉受动词在动态的语境中还可形成以下几种非基底的基干句模,即派生句模。④
1.“施事—(把/将)受事—动核”句模。动作动词其动作性的强弱有差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动作性最强的且词汇意义中含有处置义的动词进入“把”字句时动词后加“了”即可成句,动作性次之的要加较复杂的补语才可成句,动作性最弱的根本不能构成这样的句子。由于加上了较复杂的补语就形成了复杂句模,所以只有动作性最强的涉受动词才可形成这一基干句模。如:
(1)我把那条破被子拆了。
(2)歹徒把尸体肢解了。
(3)园丁把院子里的杂草都拔了。
(4)学校把那个考试作弊的学生开除了。
可用表处置义的“把”提前,这是受事的“受动性”在句法上的典型表现。这一句模表示施事的动作使受事处于某种状态。在特提受事时,比如在对比语境或列举语境中,也可以不出现“把/将”之类的介词。如:
(1)我菜吃了,饭还没吃。
(2)我衣服洗了,地拖了,碗刷了,床也整理了。
2.“受事—(被/由)施事—动核”句模。如:
(1)那条破被子我拆了。
(2)那个考试作弊的学生被学校开除了。
(3)小王被他哥哥打了。
(4)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了。
这一句模强调受事受到施事动作行为影响后的状态,其中受事须是定指的。
当受事表示遍指或虚指时均能形成以上两种句模,而且不用“把”、“被”引导,如:
(1)什么样的菜我都吃过。
(2)什么样的电影我都看过了。
3.“受事—动核—施事”句模。这一句模对应于“供使句”,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一匹马能骑两个人”、“这件衣服穿了三代人”等等。这一句模表示受事供或让施事使用,其中施事和受事名词前有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
常见的涉受动词有“摸、打、洗、拆、看、推、刷、撞、扔、扛、抓、拧、抱、拎、拔、拦、拾、挑、捏、捉、捡、捅、掀、掐、揪、撕、杀、吸吮、捉拿、参观、惩罚、照顾、访问、巡视、阅读、修理、制裁、阻击、取消、剥削、抛弃、驾驶、欺负”等等。
三 结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结果动词组成动核结构时联系的两个动元,一个是施事,一个是成事。成事指动作的结果,是动作发生后产生或出现的客体,这一点区别于受事。从结果动词的语义特征来看,一类只有制作义,无具体动作义,如“做、造、盖、塑造、制作、创造、创办、创建、创立、创作、生产、设计、兴修、兴建、修造、修盖、修建、修筑、增设、虚造、虚构、虚拟”等。这类动词只能带成事作为客体动元。另一类除了有制作义外还有具体动作义,如“揉、捏、钻、纺、织、刻、绣、写、画、切、擦、裁、熬、凿、捻、缝、砌、垒、搓、蒸、烧、炸、炒、剪、烙、腌”等。这类动词除了可带成事动元外还可带受事动元。如“折纸”、“折飞船”,前者为受事,后者为成事,而且这类受事动元就是制作成事所需的原材料。又如“凿木头”、“凿榫眼儿”,前者为受事,后者为成事,这类动词所带的受事动元就是成事所依存的物体。
结果动词小类的不同会影响到它所形成的复杂句模,但对基干句模没有影响。这类动词形成“施事—动核—成事”这一基底的基干句模,表示施事通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产生某种结果。如:
(1)上海新修建了高架公路。
(2)奶奶腌了许多咸菜。
(3)她绣了一只波斯猫。
(4)我织了一件毛衣。
这一基底句模还有两个派生出来的句模:
1.“成事—施事—动核”句模,这一句模中施事一般可以不用“被”引导,如:
(1)三间新瓦房他们已经盖好了。
(2)午饭妈妈正在做。
2.“施事—(把)成事—动核”句模,如:
(1)张老师已经把那幅油画画好了。
(2)裁缝把我的上衣做好了。
在对比或列举语境中也可不出现“把”字,如“妈妈荷包蛋煎好了,大排还没煎。”
四 定位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定位动词组成动核结构时联系的两个动元是:施事和位事。位事表示事物存在或位移的位置(包括空间、时间、目标等)。
1.所带位事是表示事物存在的位置的定位动词一般形成“施事—动核—位事”这一基底的基干句模,表示某人或物存在于某处,如:
(1)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
(2)经理在会议室里。
这一句模映射到表层句型上,动词后常加“在”或“于”,如:
(1)那座雕像坐落在校园的西南角。
(2)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的中央。
(3)黄河发源于青海。
(4)他生于1960年。
某些表存在的定位动词还可形成两种派生句模:“施事—位事—动核”、“位事—动核—施事”。前者如“一艘巨轮在吴淞口停泊着”(位事常用“在”引导置于动词之前)。后者如“吴淞口停泊着一艘巨轮”(动词后常附有“着”)。构成这类句模的动词还有“居住、散居、潜居、蛰居、隐居、祖居、群集、滞留、停留、露宿、漫步、屹立、散落”等。
2.所带位事是表示事物位移运动的位置的动词一般也形成“施事—动核—位事”这一基底的基干句模,表示事物位移运动起于、到达、经过、朝向某位置。位事表示起点的如:
(1)他来自广州。
(2)我离开了教室。
(3)小王退了团。
(4)奶奶下了楼。
位事表示终点的如:
(1)小李已到了纽约。
(2)他回山东了。
(3)那姑娘投了河。
(4)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
带终点位事的动词还有“去、进、出、入、迁居、移居、返回、折回、退回、抵达、直达、到达、达到、回到、下(他下车间了)、上(他上老王家了)”等。
位事表示经过点的如:
(1)他曾经横穿整个沙漠。
(2)我经常路过那家超市。
(3)一股暖流通过全身。
(4)我国封建社会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辽元明清等诸多朝代。
带经过点位事的动词还有“渡、抢渡、偷渡、取道、过、绕、跨、闯(封锁线)”等。
位事表示朝向的如:
(1)这间房子朝南。
(2)我们宿舍的门冲着水房。
(3)朵朵葵花向太阳。
(4)演员要面向观众。
五 致使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致使动词是指这样一类动词,它的一个动元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另一个动元是动作致使的对象,即使事。形成“施事—动核—使事”这一基底的基干句模,表示施事通过动作涉及客体,使客体以支配它的动作为性状。如“他镇定了一下情绪”,动作“镇定”发出后就成为“情绪”的一种状态,可以说“他的情绪镇定了”。这是致使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所有的致使动词同时兼有性状动词的性质,所以“施—动—使”句模如果去掉施事就形成“系—动”句模。如:
(1)他熄了灯/灯熄了
(2)我们要增强实力/我们的实力增强了
(3)读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视野开阔了
这一特点便得致使动词的动作性较弱,从而它的施事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时似乎说不上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致使后面情况发生的一种事件。如“每天长跑增强了我的抵抗力”,“每天长跑”这件事使得“我的抵抗力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件事带有原因的性质,正是这种原因使得我的抵抗力增强了。它承担了一种给动词表示的动作以刺激的角色,可以说是一种致使的动源,具有发生后面这种情况的能力,所以我们仍将它看作施事。这类动词有“削弱、协调、消耗、消除、震撼、振兴、展开、变化、确定、延误、转移、活动(身体)、移动、转动、瓦解、统一、恢复、污染、袒露、麻醉、颠倒、泄露、混淆、荒废、实现、滋长、结束、分裂、绿化、美化”等等。
致使动词中表示身体动作的这一类值得注意,如“摇(头、手、尾巴)、摆(手、尾巴)、伸(手、腿、腰、胳膊)、睁(眼)、闭(嘴、眼)、撇(嘴)、眯(眼)、弓(腰)、弯(腰)、直(腰)、瞪(眼)、跷(腿、大姆指)、蜷缩(身体)、并拢(两腿)、转(脸、身)、抬(头、手、腿、脚)、探(头、身子、脑袋)、挺(胸、肚子、腰)、眨巴(眼睛)、耸(肩)、缩(手、头、脖子)、甩(胳膊、辫子、头发)、咬(牙)、吐(舌头)、皱(眉)、张(嘴、胳膊、翅膀)、跺(脚)、咂(嘴)、点(头)”等。这类致使动词的施事和使事有领属关系,施事是发出此类动作的人,使事就是人体的某一部分,形成的“施—动—使”句模表示人有意识地使身体的某个部位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者说是呈现出动词所表现的状态,所以这里的施事必定是自主的,有意识的,具有控制力的人。
还有一部分致使动词是从形容词发展来的,动作性较弱,如“普及、清醒、坚定、端正、壮大、繁荣、活跃、明确、孤立、暖和、方便、密切、稳定、激动、严肃、开阔、严格、巩固、纯洁、健全、丰富”等。
大部分致使动词可以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所以有“施—使—动”和“使—施—动”两种派生句模,前者如:
(1)他把学业荒废了。
(2)他把眼闭上了。
后者如:
(1)这个秘密已经被他泄露了。
(2)这条河被废水污染了。
但表身体动作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字句。
六 针对动词所联系的基干句模
二价针对动作动词组成动核结构时联系着的一个动元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另一个动元是动作指向的对象,称为当事。当事一般用介词引导放在动词前,构成“施事—当事—动核”这一基底的基干句模。这类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中的一类,不能带宾语,但完句必须有当事成分,缺少了当事,句子就不成立。如“妈妈总是为我着想”一句中如果缺少当事变成“妈妈总是着想”,句子就不成立。少数动词的当事动元须用介词“于”引导放在动词后,构成“施事—动核—当事”句模。根据针对动词语义的不同,可以将之分为三个小类,不同小类的动词形成的句模中引导当事的介词也不同。
1.“施事+对/向+当事+动核”或“施事+动核+于+当事”。这一句模表示施事者针对当事有意识地发出一个动作,不强调这个动作对当事者的利害关系。如:
(1)大家都向他靠拢。
(2)我决不向命运低头。
(3)他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
(4)他们报效祖国。
这一类动词有“挑战、挑衅、投降、妥协、让步、行贿、求爱、求婚、求和、求教、求救、求亲、求情、求饶、求援、求助、报案、报信、报喜、报时、报失、报丧、请愿、请罪、请安、请假、告辞、告密、问候、问安、问好、致敬、致意、致哀、致词、看齐、靠拢、诉苦、诉冤、示威、表功、颁奖、低头(屈服义)、献计、献策、献技、献艺、献礼、献媚、倾斜、鞠躬、作揖、施暴、发火、发难、屈服、辞行、招手、挥手”等。其中用介词“向”时较多,用“对”的大都可以换成“向”。所带当事须用“于”引导放在动词后的不多,有以下一些:“失信、受制、迁怒、致力、自绝、加害、让利、从师”等。
2.“施事+为/给+当事+动核”。这一句模表示施事有意识地发出一个对当事有益的动作行为。如:
(1)那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给老奶奶让了座。
(2)成千上万的观众在为他喝彩。
(3)农民们正在给土地施肥。
(4)小黑终于为父母报了仇。
这一类动词还有“服务、辩护、洗尘、接风、分忧、撑腰、效劳、效命、效力、效忠、送行、作保、作媒、着想、送终、昭雪、伸冤、平反、请功、献身、解围、鼓气、拜年、按摩、推拿、切脉、帮忙、编目、伴奏、伴舞、助威、助兴、助战、帮腔、让路、领路、带路、领航、引航、引路、治病、注音、追肥、祈福、起名、牵线、祈祷、望风、争光、争脸、争气、说媒、说戏、增光、增辉、增色、证婚、说情”等。
3.“施事+和/跟/同/与+当事+动核”。这一句模表示施事有意识地对当事发出一个动作行为,并使当事作为参与者加入到这个动作行为中去,所以这里的当事兼有动作作配角的意思。如:
(1)这孩子总是和妈妈顶嘴。
(2)我的同屋总和我作对。
这类动词有“搭话、搭讪、呕气、翻脸、应酬、周旋、顶牛、抬扛、拼命、说理、算帐”等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价针对类动作动词主要形成“施事—当事—动核”这一基干句模,这一句模因引导当事的介词不同,也就是当事小类的不同,有三个下位分类。少数动词形成“施事—动核—当事”句模。
七 互向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二价互向动作动词组成动核结构时联系着的一个动元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另一个动元是和施事共同参与动作行为的动作的协同者,称为共事。共事最典型的位置是用“和、跟、同、与”引导放在动词前,形成“施事—共事—动核”基底的基干句模。如:
(1)他整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厮混。
(2)妈妈正在和远在新疆的女儿通话。
(3)她和邻居争吵起来。
(4)我已经跟他分手了。
这其中的“和、跟、同、与”是介词还是连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当“和、跟、同、与”是介词时,“施—共—动”句模对应“主—状—动”句型,施事和共事之间是主从的关系,如“小王要跟小李结婚了”。当它们是连词时,施事和共事之间是并列或对等关系,组成并列短语共同作主语,这时其实就没有了施事和共事的分别,其句模成为“施事—动核”。这一句模对应“主—谓”句型。如“小王和小李要结婚了”。有时其中的连词也可以不用,如“小王小李要结婚了”。并列、对等关系中的施事和共事这两个语义成分在句法上还可以合为一个成分,表现为"N[,复数]+V"结构,如“他们俩结婚了”。“施事[,复数]—动核”也是基底句模。有一部分二价互向类动作动词较特殊,在句法上除了可以形成“N[,1]和N[,2]V”(王小虎和李小洁结婚了)或"N[,复数]+V"(他们俩结婚了)之外,还可以形成"N[,单数]+V"这样的派生句模(王小虎结婚了),即共事不出现,隐含了。共事在句法上虽可隐含,但在语义结构中仍是必不可少的,“结婚”这种动作行为不可能一个人独自进行。“结婚”类动词还有“离婚、定婚、复婚、成家、成亲、赌搏、打牌、下棋、吵架、打架、骂架、聊天、恋爱”等等。
常见的二价互向类动作动词还有以下一些:“交锋、交谈、交战、交往、对话、对视、对抗、对峙、对打、斗气、斗嘴、斗争、争斗、决斗、格斗、搏斗、结亲、结合、分离、分居、分开、比武、接头、接吻、争吵、争执、重合、重逢、缔交、断交、复交、攀谈、密谈、话别、诀别、惜别、讲和、议和、汇合、会面、会谈、通信、通邮、通商、通航、相望、相交、相映、相逢、相遇、见面、扭打、寒暄、打仗、幽会、火并、冲突、握手、碰头、干杯、碰杯、叙旧、摩擦、谈判、联络、联合”等。
以上我们讨论了六类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下面用一张表来总结一下:

附注
①关于“句模”,可参看范晓《句模、句型和句类》,载《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5。
②关于“动核结构”和“动元”,可参看范晓《动词的“价”分类》,载《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
③基底的句模是跟静态主谓短语所表现出的动核结构中语义成分配置模式一致的,基底句模是构成其他各种句模的基础。
④非基底的句模是由基底的句模派生出来的,所以可称作派生句模。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