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_计算机网络论文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_计算机网络论文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信息高速公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及功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并根据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从理论上阐述了正确认识我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性,提出了新的建设性观点和对策。

主题词 信息高速公路 基本概念 建设对策

当前,一场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的信息产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果断地抓住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历史性机遇,加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才能在未来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从国内外大量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献报道中,可以概括出它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6 个方面:①信息资源系统,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库、数据库等;②信息技术设施系统,包括用来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各种技术设备、如光纤、卫星、计算机多媒体,即“路”和“车”;③信息管理和应用软件系统,包括各种类型的应用信息系统和大量的应用软件系统;④信息传输基干系统,主要是指国家公用信息传输通道,如邮电通信网络等;⑤信息网络系统,主要是指由各种应用信息系统所构成的信息网络体系以及为了支持该体系有效运转所需要的通用标准、“交通规则”和安全保障措施等;⑥信息消费系统,包括生产、加工、传递、反馈和开发利用信息的各类信息消费户,以及对这些消费者进行的信息意识、职业道德和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体系。

以上六个主要构成要素通过一定运行机制的有机组合,就形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特殊功能。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将原来处于分散状态的电话、计算机、电视、广播、传真、数据库、图书馆等信息传输和信息资源系统集成为一体,形成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光纤和卫生通信为骨干,以数据库、文献库为主要信息源,以信息用户为节点的全球性双向大容量、全方位的巨型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另一方面,这个信息高速传输网络也是一项空前庞大复杂的全球性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它在给全人类带来信息资源共享、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必然给人们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甚至有可能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利用高科技进行信息犯罪等。但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标志着以经济和科技信息为主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与物质、能量资源的高度结合,将使人类社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跳板,进入到知识大交流、资源大融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

二、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根据我国国情而制定的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和设计的公用信息传输网络体系,而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其特色之处,就是按照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利用充分化、标准统一化、技术先进化的原则,来构建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根据这一原则,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除具有国际上信息高速公路的一般社会性功能外,还应有着重强化其特殊的功能,主要是:

1.强化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的功能。主要是宏观调控、经济决策、政策制定、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资源配置,以及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所需要的决策性信息,通过相应的数据库和信息传输网络将不断变化的真实信息迅速传递到决策机构,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是强化有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特殊功能的首要任务。

2.强化为企业竞争服务的功能。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在转机建制的过程,对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使企业在竞争中的微观决策的灵活性难以保证。因此,强化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服务的功能,促进科技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发挥信息在市场竞争中的导航作用,应成为有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3.强化信息预警功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任何一个国家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信息预警包括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预警、预测等,古人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信息预警对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此,在经济上强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信息预警功能,加强“微调”体系和“校正”系统的建设,避免决策失误,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和忽冷忽热,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在政治上强化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动态的信息预警功能,加强政策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自动调整和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各阶层、各地区的利益综合平衡机制,以保证社会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功能。所谓信息资源的开发,对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主体来说,在范围上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包括经济、科技信息,还包括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信息;在方法上应当是辩证的、立体的,不仅要看到信息利用的正面效益,还要看到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负面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有利于信息用户作出决策的最优化选择。

以上诸方面的特殊功能,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涉及到“软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如果没有这些特殊功能的有效发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正确认识建设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性

从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研究文章来看,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差,即盲目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和模式来规划设计,片面地强调某些技术性因素和追求网络规模,而不是根据信息的有效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原则,来规划建设适应本国国情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这种认识上的误差有可能在实践上产生两个方面的消极作用;即一方面过于偏重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设备建设,忽视“软件”环境建设,结果是投巨资修了“路”买了“车”而无“货源”和会“开车”的人,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1〕另一方面则走向另一极端; 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巨额投资(美国1500亿美元、欧洲9000亿法郎、英国380亿英镑)对于我国的经济状况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因而不能建信息高速公路,只能建中速低速的“信息公路”。〔2 〕这两种消极作用对我国信息产业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当前应切实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的深入研究,首先在认识上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效益的方针。就世界范围来说,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技术的角度上看,正处于新老交替、大规模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通信系统的建设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提高的,一旦新技术研制成功,旧的、过时的系统和设备就成了包袱,需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标准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等工程,才能适应新的要求。例如,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在总体上走在最前面的国家,它期望在短期内实现把声音、图像和数据的传输融为一体,把信息从单向转变成双向或多向交流的目标,但据专家分析,由于旧的信息传递模式造成的管理体制的分割(按美国现行法律、长途电话网、地区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等经营界限森严,不得逾越,原意是防止垄断,但现在与信息高速公路的要求产生很大矛盾),“中间路段”不够通畅(从光纤干线通向用户之间这一段的信息传输能力较弱,与干线不配套,大大降低了光纤干线作用的发挥),技术标准不统一(现有的一些信息传输还使用模拟信号,而不是信息高速公路所要求的数字化信号),有关大公司、大财团之间的利害冲突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阶层的负担能力等问题,使得即使在电话、电视、电脑高度普及的美国,要实现这一目标也有很多困难和矛盾,美国建设信息调整公路所需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解决以上问题而建的。〔3〕相比之下, 这些问题对信息化建设才刚起步的我国则基本不存在,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利用“后发优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走高起点的跳跃式发展道路,在通信干线的速度与质量、网络功能和系统的可兼容性,可扩展性方面坚持高标准的超前设计规划。例如,铺设光缆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声音、图像和数据传输的多媒体结合问题,同时处理的干线与支线的配套问题,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联网留下配套和发展的余地,从而避免发达国家现在面临的许多难题,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投资,提高效益。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迫切要求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人均资源占有量而言,我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992年的统计为例,我国人均耕地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矿产资源不到50%,水资源约为25%,森林蓄积量约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0%。〔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 上述资源紧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还处于低效益、高消耗的粗放型阶段,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材耗均是发达国家的3—5倍,能源利用率约为发达国家的30%,全民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 %左右〔5〕。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7, 而创汇额仅占世界创汇总量的1/14;据测算,如果能够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5%,每年就可节约3亿多吨标准煤〔6〕。在高消耗、低效益的同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信息含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左右。〔7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关注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真正将经济增长的重点转到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上来,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到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大局来认识,从民族振兴的长远战略眼光来看待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性。

(三)我国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必须是高速的,只能建“信息高速公路”,而不能是“信息中速(或低速)公路”。目前信息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只能从先建中速或低速的“信息公路”,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以普及电话为中心的低速光缆通信网络。其依据是:中国技术水平差和设备简陋的问题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国家资金不足,很难有大的投入;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电话普及率低、会用电脑的人少;以及担心费用高昂,用户难以承受等〔8〕。 这些看法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全局的角度和发展的观点看,却是不正确的和有害的。首先,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技术,其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服务地区和服务对象的扩大、服务项目的增多,服务技术难度和水平的提高,而并非一定是由低速到中速到高速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采用某种通信设备和技术。其传递效果就要与之相适应。例如,以普及电话为中心的光纤和卫星通信网络,其传递速度只能是高速的、大容量的。显然,所谓信息“低速”或“中速”公路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其次,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科技、经济信息资源,直接采用新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通信能力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发达国家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急起直追,积极引进最新技术,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力求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例如,越南制定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就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每年拟增加30万条光纤通信线路,并利用数字交换技术,到21世纪初建成亚洲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9〕。很显然,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把自己束缚起来,去建设什么信息“低速”或“中速”公路。第三,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也不允许建设信息“低速”或“中速”公路。信息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信息网络本身就是国际性的具体体现,它既为对外开放服务,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基础条件,又是对外开放度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的电话网、数据网均与国际网畅通相连,科研、教育和公用信息网络已全部与国际的Internet等网络联网,我国的国情信息等数据库也进入了Internet网络。此外,各种行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也相继建成使用,如国家信息中心推出的“SIC实时金融”系统、 广电部等八部委联合建设的“信息扶贫工程”、以及卫生部门建立的“医疗信息网络系统”等。这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国际接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再提建设“信息低速”或“中速”公路已毫无意义。

四、我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现实条件

就目前而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条件。

(一)邮电通信发展迅猛,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包括边远地区的全方位、立体化、技术先进的卫星、光纤、微波和数字通信网络。“八五”期间,全国已建成22条总长3.7万公里、 连接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骨干光缆通信网;〔10〕“九五”期间还将完成“八纵八横”的光缆网,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城市〔11〕。在我国的卫星通信网中,遍布各地的卫星地球站已开通了8000条国际线路,可直接与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间接与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信联系; 国内卫星通信网也覆盖了60%以上的主要城市〔12〕。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40%以上,全国电话普及率由八十年代的不到1%迅速增长到1995年的4.2%,城市普及率达13%,一些沿海城市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电话普及率已超过50%;〔13〕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从零起步,短短数年间就分别达到157万和780多万个用户,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无线寻呼网(另据新华社最新消息,目前我国BP机拥有者已超过1800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邮电通信网络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手段都达到较高水平,据专家分析,我国电话通信网的发展规模已达世界第5—6位。〔14〕最近,邮电部已制定了到2000年我国邮电通信的发展目标:建成规模容量居世界前列,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可提供多种通信服务的现代化通信网。〔15〕特别是邮电部最近开通的“中国公用Internet网”,更标志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使我国信息产业开始与国际接轨,为我国各个行业及时了解、掌握世界相关领域的动态和发展信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二)计算机产业迅速崛起,市场需求强劲。“八五”期间,我国计算机产业以平均7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微机及外部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与软件、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信息产业框架,以联想、四通和北大方正集团等为代表的计算机产业群迅速崛起。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给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金工程”(目前已规划“八金”工程)的实施、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的上马、通信事业的超高速发展、电脑在金融、商业、医疗、邮电、铁路、学校和家庭的逐步普及,以及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等,都对我国的计算机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竞争舞台,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据专家预测,仅1995年我国的计算机市场就将实现550亿元的销售总额,各类软件和服务性销售收入也将达250亿元。〔16〕

(三)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机构初具规模。目前以“金桥”(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金关”(国家对外贸易和海关信息网)、“金卡”(银行信用卡支付工程,即电子货币)、“金企”(全国企业生产与流通信息网络系统)、“金信”(全国统计信息网络)、“金教”(中国教育科研信息网络)、“金农”(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等全国性统一的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正在进步强化和完善。一些地区性的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更是领先一步,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已分别制定了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率先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信息资源网络工程,基本形成了“三电一体”(电话、电视、电脑)、“三线合一”(话务一、数据线、有线电视线)的多媒体光纤传输的新型信息基础结构体系。据1994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各种信息网络100多个,数据库800多个,计算机装机量约150万台; 有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咨询企业6万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17〕

(四)印刷技术实现革命性飞跃。几年前,我国的印刷技术已告别铅与火的传统手工排版时代,进入了电子激光照排和胶印印刷的新时期。以北大方正集团公司的黑白电子照排和彩色电子出版系统为代表的中文电子排版技术,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最新技术、港、澳的大部分报纸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文报刊均采用了我国的电子出版系统。现在,这一技术在我国又取得了新的突破——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研制成功,该系统能接收计算机编辑系统的信息,直接扫描出胶印机上使用的印版,省去了目前普遍使用的拼版、拷贝、晒版、显影等传统工艺,从而将取代激光照排和制版车间,为提高我国印刷出版业尤其是彩色出版的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创造了条件〔18〕。印刷技术的这种革命性飞跃,不仅使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推动了印刷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而且也为民族电子计算机工业和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五)广播、电视和报刊、图书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到1994年底,我国建立广播电台有110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8座,电视台764座, 1000 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12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77.4%,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3.3%。全国有线电视台经过短短数年时间已建成2000多座,使有线电视网覆盖了中等以上的城市。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186.7亿份,各类杂志22.5 亿册,图书出版59.3亿册〔19〕。这些信息“载体”无疑将为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供较充分的信息资源保证。

(六)全社会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与80年代初相比,现在无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还是个人的就业选择,或者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种植加工,都无切身体会到信息的重要。可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在90年代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加强,信息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发展要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对信息的市场需求正逐步扩大。虽然目前由于多种原因还存在着信息资源浪费和信息服务中的某些混乱无序甚至虚假现象,但重现信息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逐步开通,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术手段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意识亦将会进一步增加。

上述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并与世界接轨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也完全有能力建立起来。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应当抓住难得的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使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保持领先水平,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创造条件,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的对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适应国际信息化的大趋势,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一)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信息高速公路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知识型先驱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行业以及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避免国外重复分散建设各种网络,然后再进行网络互联的老路,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实行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做到投资少、质量高、效益好、技术先进。具体来说应坚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组织各部门和各地区的群体力量,联合建设统一的信息基础结构,做到专用与公用结合,并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二是在标准化方面,建立规范化的、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统一接口,以利互联。从目前来说,要考虑将现在已形成的公用电话网、卫星通网、计算机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这五大网络的联接问题,使各网络的用户能共享信息资源。三是密切注视和跟踪国外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技术发展动向,加强国际化功能,使我国的信息基础结构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网络组织、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源及信息用户诸要素的协调配套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网络、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信息源及各类信息用户进行全面规划,使“路”、“车”、“货”、“人”形成一个结构俣理的有机整体,为此:一要以高新技术建设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保证信息网络的畅通无阻,并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易于扩展;二是重视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多媒体技术的产业化;三是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信息资源网和数据库,保证信息高速公路的“货源”充足,目前要把现有的信息系统和资源网络管好用好;四要进一步普及全民的信息意识,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国家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信息应用开发能力、计算机使用操作能力,使电脑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后两方面的配套建设,为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三)加快与信息高速公路相配套的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涉及到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快速流动带来的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信息高速公中路的“交通规则”问题;以及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违法犯罪、传播色情、迷信等“黄色”文化问题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未雨绸缪,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研究,进行及时的预防和超前决策。

标签:;  ;  ;  ;  ;  ;  ;  ;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_计算机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