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94,8,15/8,20)_文学论文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94,8,15/8,20)_文学论文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4届年会——综述(’94,8,15-8,20),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文学论文,年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处”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兼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文化隔离和冲突而导致战争,将决定着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命运。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唯一的、延续了五千余年、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伟大文化。在当前的文化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将被重新估价,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已引起全世界关注,并必将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加拿大年会二十一名中国学者的共同感受。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51年,是一个以正规严肃著称,有浓厚学院派色彩的国际精英学术组织。学会理事会每年一次,大会每三年一次,大会规模一般为六百至九百人。学会宗旨是在多种文化语境中,研究不同文学的文化自我和艺术特点以及相互对话和吸取的可能;研究文学的传播和相互影响;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文学与其它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关系。我国学者自1981年纽约会议起,即参加了该会的活动,但出席大会者仅两名;后来,1985年巴黎会议中国学者五名(我国学者自这次会议开始,一直当选为该会副会长),1988年慕尼黑会议六名,1991年东京会议(这是该会第一次在亚洲召开)二十九名;今年加拿大会议,大会程序委员会经审阅录取的中国学者论文有七十二篇,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收到了热情的邀请,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二十一名学者参加了大会,其中绝大部分为中青年人。

大会的主题如12届的“文学的时间与空间”,13届的“文学的幻象”等都曾有不少论文从东方文学的角度来进行讨论;今年大会的主题定为“在多元文化与多语种社会中的文学”就更是有意识地促进多种文化,特别是东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大会分设六个专题:“文学与民族个性”、“外国与本土的相互影响”、“文学类型:语言和文化”、“文学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每个专题又分为若干讨论组;另外,还有“文学理论”、“翻译和文化史:认同、差别与转换”两个研究组,以及“文学与文化转型的类型”、“研究方法与文学的民族个性”、“现代与后现代关于新世界的展望”、“机器对文学艺术的入侵”、“超越中心主义:比较文学在‘非西方’或‘非东方’中的作用”、“文化个性与普遍性”等十八个圆桌讨论会。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大会上,我国学者第一次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九位学者被大会指定担任专题讨论会主席。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是首先敏锐感到目前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重视东方文化研究的国际学术团体之一。这次大会向东方文化的倾斜还表现在作为大会主要科研项目《比较文学史》编写计划的扩展上。《比较文学史》的编撰已进行了多年,目前已完成九卷,但内容却只限于欧洲和北美。这次经编撰委员会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会共同商议,决定增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三大部分。亚洲东北亚地区分三卷,第一卷讨论作为文化母体的中国文化如何传入并影响其周边的日本文化,朝鲜文化和越南文化;第二卷讨论西方文化如何通过日本和朝鲜传入中国;第三卷讨论二十世纪,中、日、韩地区东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互相促进及未来展望。第一、三卷由北京大学负责,第二卷由东京大学负责,三年完成。

大会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代表在大会上提出申请2000年第16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的场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对此早有准备,已经得到国家教委原则同意,并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上经过讨论达成一致决定,还成立了以秘书长孟华教授为首的申办小组。在加拿大大会最后一天,孟华教授以极其流利的法语陈述了申办的条件和理由,热情奔放地欢迎大家到中国来,来感受世界唯一的、始终凝聚发达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来亲自看一看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我们亲爱的祖国!王宁教授也以流利的英语,报告了我们的具体准备工作,并提出我们将以最大努力,筹集经费,使更多第三世界的学者得以参加大会,他们的话都引起了雷动的掌声。但是我们的申办也有强劲的对手,同时提出申请的,还有南非、巴西、澳大利亚、威尼斯,他们也都有各自特殊的吸引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开,还有待于1997年在荷兰召开的会员大会上投票决定。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为中国的申办工作创造了一个很有利的条件,那就是决定第14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届时,理事会将实际考察在中国举办大会的各方面条件,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和学术水平。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已决定同时召开小型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为题。由于今天的世界纷争多与文化有关,“文化冲突”与“文化对话”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在不可避免的文化接触中,如何以“对话”代替可能的“对抗”已成为众所关心的普遍话题,而人们长期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互相“误读”和不理解在所难免。“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的讨论对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讨论拟通过六个问题来进行:(1)文化对话的现实性与可能性;(2)后殖民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消极或积极影响;(3)文化误读的不可避免性及其正面或负面影响;(4)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裂是否当前世界文化的共同趋势,其发展前景如何?(5)当代文化语境的特点,如何理解文化转型时期?目前世界是否已处于这样的时期?(6)文化相对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当然,这些只是“思考题”,具体讨论时,还将根据寄来的发言提纲,归纳出更有启发性的论题。我们也希望这次学术讨论会可以为1997年即将在荷兰莱顿大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5届年会做好准备,这次大会的主题已定为:“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Literature as Memory of Culture)。

总之,在这次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4届年会上,我们深深感到中国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由于时代的推动,已经处于东西文化接触的前锋,它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导力量,正在肩负起沟通东西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现代化并使其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重任。

标签:;  ;  ;  ;  ;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94,8,15/8,20)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