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学龄前儿童社会认知类型发展研究之一--中美跨文化比较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社交和认知类型发展的研究①——中美跨文化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学前论文,社交论文,认知论文,跨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录像对中美150名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和认知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游戏难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②学前儿童较高水平的认知游戏行为与较高水平的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关联,社交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互影响;③中美学前儿童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进程具有一致性,游戏行为发展模式具有一致性;④中美学前儿童游戏的方式和内容、社交和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性。

关键词 中美学前儿童,游戏,社交类型,认知类型,跨文化比较。

1 研究目的

儿童的社会性和认知能力在游戏中表现,又在游戏中得以发展[1]。探讨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社交和认知类型的发展规律,这将对托儿所、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对于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探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社交和认知类型的发展规律,比较他们的异同,这对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游戏方式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于游戏类型的研究,帕顿(Parten M B)[2]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水平将游戏分为六种类型:无所事事、旁观、个体、平行、联系与合作。他认为游戏的社会性质遵循一个发展顺序,即在早期年龄段,个体与平行游戏占优势,在学前晚期,联系与合作游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皮亚杰(Piaget J)[3]根据认知发展水平将游戏分为三种类型:实践、象征、规则。他认为在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上,会按次序发生三种形式的游戏。巴恩斯(Barnes K)[4]、莫尔(Moore N V)[5]、尼科里科(Nicholick)[6]、罗宾(Rubin K H)[7]等人进行过验证。伯根(Bergen D)[8]以皮亚杰和帕顿所规定的两种维度上的游戏难度模式来描述游戏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进程,结果表明,其分类的百分比与模式的结构相符并且显示出各年龄水平的线形发展趋势,说明逐渐增长的年龄在游戏水平上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试图探讨中国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的发展规律,及游戏中的社交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关系;验证在社会性和认知维度上作为发展进程标志的游戏水平模式及各类不同水平的游戏与儿童发展进程的关系;比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的异同,探讨文化背景对游戏方式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与分组

本研究在中国大连幼儿园依据随机表选取1.5-5岁儿童90名,分为1.5岁(10人)、2岁(20人)、3岁(20人)、4岁(20人)、5岁(20人)五个年龄组,其中2、3、4、5岁年龄组每半岁各10人,男女各半。在美国迈阿密幼儿园随机选取3-5岁儿童60名,分为3、4、5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各取20人,每半岁各10人,男女各半。

2.2 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录像同时收集中美学前儿童在自由游戏或引导游戏的自然情境中的资料,并对中美方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录像:对每一个被试进行10分钟的追踪录像,中方完成中国被试900分钟录像,美方完成美国被试600分钟录像。在每一录像带上,每间隔30秒,便以1/60秒的速度加入一个“嘟”声的信号。

分类编制:我们使用伯根根据皮亚杰和帕顿所规定的两种维度上的游戏难度模式,将游戏分为15类而制定的游戏分类表,见表1。我们将每种游戏予以明确的操作定义,并给以单元编制的游戏举例。分类编制人员观看录像,记录场景和孩子在连续活动中使用的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以“嘟”声信号出现时的游戏为准记录游戏类别(旁观-实践,平行-规则等)。如果“嘟”声信号出现时,没有产生游戏活动(没参与或转移注意力)或者儿童并未自发选择游戏行为(成年人发起的活动),或者发生意外(摔跤哭了,上厕所等)都记“其他”。分类编制人员对分类不一致部分要反复看录像资料,对分类作最后决定。对中方每个被试观察分类19次,对美方每个被试观察分类18次。

表1 游戏分类表

实践(Practice)

象征(Symbolic)

规则(Games)

记录旁观 Onlooking

1

2

3个体 Solitary

4

5

6平行 Parallel

7

8

9联系 Associative

10

11

12合作 Cooperative

13

14

15

2.3统计与评分

对每一个被试,去掉所有标明“其他”的规察,就得到了全部游戏规察,计算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的每种类型的频数和百分率,社交、认知综合类型的每种类型的频数和百分率,进行X[2]检验。

在理论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水平分数,基于社交水平赋予各种游戏社会性质的层次分数,我们给旁观、个体游戏各记1分,因为这二者包含最小限度的社会交往,平行游戏记2分,联系游戏记3分,合作游戏记4分。同样,我们对不同层次的认知游戏形式分别计分,实践游戏记1分,象征游戏记2分,规则游戏记3分。将社交分数乘以认知分数,便得到每一格内的水平分数(见表1),例如,个体象征游戏记2分(1×2),联系实践游戏记3分(3×1)。对全部游戏水平分数进行F检验。

为保证此研究的可靠性,研究者首先看伯根的分类培训录像带,掌握统一的分类标准,练习分类,对不一致处进行讨论,直到基本上掌握分类标准(90%意见一致)后再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最后对有疑义处再复看录像带,作最后分类决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类型与认知类型的发展

我们通过对中国大连市学前儿童在自由游戏或引导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层次分类的频数、百分率的研究,所得结果见表2。

表2 中国大连学前儿童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层次分类的百分率

* * P<0.01

由表2可见,社交类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其中旁观游戏在2岁前较多,进入2岁明显减少,3岁后趋于稳定(P<0.01)。个体游戏的分布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1),2岁下降很快,到了幼儿园阶段个体游戏处于次要地位。平行游戏2岁突然增多,然后随年龄发展逐年减少(P<0.01)。联系游戏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P<0.01),3、4岁发展很快,4岁小朋友能够主动寻找游戏的伙伴。合作游戏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P<0.01),5岁儿童发展很快。依此,我们认为反映低社交水平的旁观、个体、平行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反映高社交水平的联系、合作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托儿所儿童以个体、平行游戏为主,幼儿园儿童,特别是4、5岁儿童逐渐以联系、合作游戏为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这一结论与帕顿的游戏水平模式相一致,是否也可以说年龄可以作为预测社会性难度的有效标准。

由表2可见,认知类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其中实践游戏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P<0.01),到幼儿园阶段趋于平稳。象征游戏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2、3岁发展速度较快(P<0.01)。规则游戏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岁发展速度最快(P<0.01)。依此,我们认为学前儿童认知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1岁半儿童以实践游戏为主,2-5岁以实践、象征游戏为主,反映认知较高水平的规则游戏在5岁有发展。这同皮亚杰的游戏模式基本一致。在认知难度上年龄是否也可以作为预测标准,但不如在社会性难度上更有效。

3.2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的综合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交和认知综合水平的发展,是通过计算每个被试在15种游戏中所获得的分数得到的,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学前儿童的社交、认知综合水平显示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各年龄组之间差异的F考验达到了显著的水平(P<0.01),各年龄组差异的逐对检验显示,2岁到3岁发展速度最快。

表3 中国大连学前儿童社交、认知综合水平的发展

我们采用伯根以皮亚杰和帕顿所规定的两种维度上的游戏难度模式来描述游戏的社会性和认知发展的进程,探讨15种游戏类型的年龄分布,结果表明,除旁观游戏外,1岁半儿童主要是个体实践游戏(51.1%);2岁儿童主要是平行实践(34.7%)、个体实践(14.5%)、平行象征游戏(13.9%);3岁儿童主要是平行实践(27.4%)、平行象征(14.5%)、联系实践游戏(9.5%);4岁儿童主要是平行实践(22.1%)、联系象征13.7%)、平行象征(12.6%)、联系实践游戏(12.1%);5岁儿童主要是联系实践(20.3%)、合作象征(20%)、平行实践游戏(16.8%)。

依据上述的结果,我们认为游戏难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年龄较小,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和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年龄较大,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和认知水平相对较高。例如,1岁半儿童更多的是自己在那儿玩球,扔球等。但到了5岁,游戏的社会性明显提高,儿童能够合作完成较为复杂的角色游戏。在过家家游戏中,有的垒炉灶;有的拿锅,往锅里倒水;有的切菜,把菜放在锅里;有的往锅里放盐、味素;有的盛饭;有的给娃娃喂饭等,这种复杂的认知游戏,如果没有较高的社会性交往技能很难完成,学前儿童较高水平的认知游戏行为与较高水平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关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社交水平和认知水平都得到发展。

3.3 中美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的比较

关于中美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的比较,是依据在中国大连、美国迈阿密收集的3-5岁儿童的研究资料,见表2和表4。由表4可见,美国3-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类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其中旁观游戏比较稳定(P>0.05)。个体游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1)。平行游戏趋于稳定(P>0.05)。联系游戏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P<0.01)。合作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1)由表2可见,中国3-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类型也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其中旁观游戏比较稳定(X[2]=2.55,df=2,P>0.05)。个体游戏频数较少,趋于稳定(X[2]=0.6,df=2,P>0.05)。平行游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X[2]=6.38,df=2,P<0.05)。联系游戏随年龄增长而上升(X[2]=7.17,df=2,P<0.05)。合作游戏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X[2]=32.54,df=2,P<0.01)。由此可见,从社交类型的发展看,反映社交水平较低的游戏类型呈下降趋势,反映社交水平较高的游戏类型呈上升趋势。中方与美方具有一致性。从认知类型发展看,美方3-5岁学前儿童是以实践、象征游戏为主,规则游戏有一定发展,这与中方是一致的。这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在社交与认知能力发展进程和游戏模式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性,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表4 美国迈阿密学前儿童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层次分类的百分率

关于中美3-5岁儿童各类游戏类型百分率的差异是通过比例差异考验,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中美各类游戏百分率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依此,我们认为个体、平行游戏美方多于中方,联系、合作游戏中方多于美方,实践游戏美方多于中方,象征、规则游戏中方多于美方。这表明中美学前儿童社交、认知水平,游戏的方式与内容有差异。

表5 中美3-5岁儿童各类游戏类型百分率的差异

* P<0.05 * * <0.01。

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受不同文化因素影响所致。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是各民族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和借鉴,但仍然保持多元化的基本态势。就其形成社会主流文化核心的基本价值观念而言,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家庭、幼儿园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与内容。美国人具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他们注重个人自由活动,自我实现。全美早期教育协会在《从出生到8岁儿童教育适宜发展方案》中提出:对儿童发展最适宜的做法是,老师为儿童准备环境,而儿童从教师准备的许多学习领域中自主选择自己活动。我们分析录像资料可见,美方注重儿童独立性的发展,为儿童提供的活动场地大,大型活动器械多,实物多,孩子们活动的自由度大,他们自由玩耍,教师不强求一致,这样就导致美国儿童个体、平行游戏多;美方具有实用主义价值观,他们讲究实际,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例如,用面包学做点心,从如何抹黄油,如何装饰各种果仁,到成品包装,这就使美国儿童实践游戏多一些。中国人具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表现在幼儿园注重培养儿童的群体性,强调在角色游戏中的合作,在合作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另外中国人重权威,重理的价值观念,使儿童更多按照教师旨意去做,教师给儿童提供大量象征性玩具,让儿童在一起玩,模仿生活,故此中国学前儿童联系、合作、象征、规则游戏多,个体、平行游戏少。从录像资料还可见,中美学前儿童游戏内容也有差异,例如,美国儿童在游戏中装扮狗的角色较多等,而中方儿童在这方面就很少,这是由于中国和美国不同民俗所致。

4 小 结

通过对中国大连、美国迈阿密150名学前儿童在自由游戏和引导游戏中的社交类型和认知类型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

1.中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游戏难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交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学前儿童的社交和认知综合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学前儿童较高水平的认知游戏行为与较高水平的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关联,社交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互影响。

3.中美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和认知能力发展进程具有一致性,游戏行为发展模式具有一致性,证实了帕顿、皮亚杰的游戏模式。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游戏模式和心理发展进程有共同规律。连续发展的年龄可以作为预测社会难度和认知难度的标准,社会难度更具有效性。

4.中美学前儿童游戏的方式和内容,以及社交、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特别是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致。

5.建议中国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活动场地大一些,大型器械、真实实物多一些,要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提高学前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美国幼儿园多搞些角色游戏,培养儿童的合作性。

①本文于1994年1月27日收到。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 IN

PRESCHOOLERS'PLAY--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Yang Lizhu

Zou Xiaoy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Doris Bergen

(Miami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 inplay among 150 Chi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 had been made based ontime--sam--pling observation video-tape.The results indicated.:1.Thelevel of 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advanced with age.2.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igher level cognitiveplay behavior and the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both of them influenced each other.3.There was a coincidence in th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cognitive ability between the children from both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the developmental modes of the play behavior.4.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the preschoolers,play,in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level between the children from both countries,which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albackgrounds.Key words Chinese and American preschoolers,play,social type,cognitive type,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标签:;  ;  

游戏中学龄前儿童社会认知类型发展研究之一--中美跨文化比较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