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探微论文_徐云峰

唐代书法探微论文_徐云峰

(浙江省乐清市文化馆,325600)

摘要: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宗教、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工技艺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这样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在当时居于世界的先进地位。书法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唐朝书法也取得非常高的高度,初唐书法是魏晋、南北朝、隋朝书法的延续,又有发展创新;盛唐书法是唐代书风的成熟期,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大家;晚唐书法是唐代书风的延续,开启宋代尚意书风。由于唐朝书法博大精深,在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留下很多书法文献。本文将介绍唐代书法文献,并对唐朝的书法艺术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唐代;书法;文化;文献

引言:

文献研究是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典籍浩如烟海,有众多专家学者对古代史料、文献进行研究。书法文献是我们认识书法史、研究书法现象,总结书法发展规律,掌握书法技能的依据。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唐代书法文献,如何查找?如何开展研究?历代对于唐朝书法研究的文献十分丰富,如《唐代文献研究》、《清人的唐代文献辑佚研究》等,我们现在对于唐代的书法研究,就可以针对这几本书进行研读。

一、唐代书法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有一段著名书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如何理解“唐人尚法”?“法,就是指法度,指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和要求,是一种规矩。法的美学观要求书法创作要纳气韵于法度,融形质于神采,从而达到书法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唐代书法艺术》)唐代书家总结魏晋南北朝、隋朝书法,规范用笔、结体、章法,形成法度森严、雄浑丰腴的楷书以及浪漫豪放的草书。很多书法文献指出法度在书法学习创作中的重要性,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瓘《用笔十法》和《玉堂禁经》,林韫《拨镫四字法》《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等,都为“唐人尚法”提供强有力的证明。

唐朝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第二座高峰,涌现出很多书法大家。唐代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是唐朝书法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专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下令“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大抵诸生员至三千二百。… 虽三代之盛。所未闻也。”其本身也是书法家,十分喜好王羲之书法,首次在碑石中刻入行书,其中《温泉铭》更是千古流传。初唐四家——欧旭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初唐风格,这一时期代表书家还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等。欧阳询学习王羲之书法,得其神髓,凝重险劲,端庄峻拔,自成一家,开一代书风。其楷书“稳重、简练、方劲、深穆,化矫野为文明,引旷达为端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盛唐时期,书法风格由初唐的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是彻底摆脱二王的束缚,形成新风格,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颠张狂素”在狂草取得突破,形成笔势姿肆放纵,线条厚实饱满、连绵回绕,章法跌宕多姿的书法风格。“颜筋柳骨”更是在楷书上将“唐法”演绎到极致。宋欧阳修评论:“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柳公权学习颜真卿楷书,却避开颜真卿楷书肥壮的竖画,将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形成独具一格的“柳体”。篆隶二体也得到发展,虽未超出秦汉,但也出现了一些名家。李阳冰以篆书名世,精工小篆,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唐玄宗也是一位隶书大家,有《孝经》存世。这时的名家还有李邕、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晚唐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如杜牧、高闲、裴休等。

唐朝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国内盛行,更是深深影响到周边国家,如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众多书法作品,致使日本书法深受唐代书风的影响。

二、唐代书法文献概述

广义的书法文献,包括书家、书法作品及书学著作。狭义的书法文献则专指书学著作,包括书法史传、技法、论述、品评、著录等多种文献。唐代的文化体量十分巨大,其中有关书法的资料也十分丰富,不仅在书法文献中有大量书法信息,同时在众多的唐代文化书籍中也有存在。在我国现有能查找到的古代书籍中,大多数史书类书籍都涉及到书法信息,如《资治通鉴》《艺文志》等。在艺术文献中,也都有书法的相关内容。唐代书法文献硕果累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是官私目录,在古代官方所保留下来的各种文献资料中,书法的相关资料主要存在于艺术类典籍中,比如《崇文总目》、《旧唐书经籍志》等等,许多不知名书籍中也有大量与书法相关的记载。

其次是书法著作,唐代书法著作众多,《历代书法论文选》收录20位唐代书法家34篇论文,《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收录吕总的《续书评》以及补前选所遗。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窦臮《述书赋》都是兼具史传和品评性质的大作。孙过庭《书谱》通论书法,多有真知灼见。技法论著尤其是论楷书技法之作大量出现,且多有伪作,如传欧阳询《用笔论》、《三十六法》,传唐太宗《笔法诀》,传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次是书法丛辑类,主要有《法书要录》《墨薇》等书,在这些书中记载着丰富的书法知识与信息,为研究唐代书法提供十分详实的资料,也是研究书法的理论依据。

之后,就是类书类,类书类的书籍中主要记载的是朝代中所具有的书事、传闻以及朝代的一些政法,其中对于书法的描写,主要是起到存目和轶文这两个作用,更加方便专家学者,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探讨唐代书法的变化与兴盛,突出体现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三、唐宋书法丛辑体例概述

1.《法书要录》

在众多唐代书法文献中,《法书要录》是分量很重的书法丛辑,是第一部有完整体例的重要书法丛辑,是唐代书学论著总集。此书编辑东汉至唐元和(806~820)年间自后汉赵一非《草书》至唐代张怀瓘《书断》的历代书法家著述论说37条,其中有的只存其目,实只34篇,共十卷,张彦远编著。自序中说“因采掇自古论书凡百篇,勒为十卷,名曰《法书要录》。”基本以时代先后为序,保存了唐代第一手法书文献资料,包罗万象,涉及史传、作法、论述、品藻、题赞、著录、杂识等门类。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论说:采摭繁富,后之论书者,大抵以此为据。十卷中,前两卷是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书家的著述论说,唐朝书法文献编在第三到十卷中。遗憾的是有些经典论述,因为篇幅较长,未能收录其中。王羲之《教子敬笔录》这篇名垂千史的著作,只存书目,未录文章,其原因到今天也未曾得到考证,视为书法界一大憾事。另外蔡惲《书无定体论》、颜师古《注急就章》、张怀瓘《六体书论》也只存书目,没有录入文章,所以在探索研究《法书要录》过程中,需要专家学者做好相应的填充工作,避免遗漏,导致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出现问题。

2.《墨薇》

《墨薇》也是一部重要的书法文献,成书于晚唐时期,在所掌握的资料中,《墨薇》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丛书集成初编》,其中《墨薇》并没有将内容进行分卷。第二版本是在《四库全书》中下册的《汉魏丛书》,在这一版本中,就将其内容分为了两部分,分为上卷和下卷。

《墨薇》与《法书要录》相比较,《墨薇》的记录体制有所不同,并未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文献排列,篇目较为混乱。在《墨薇》中,各个书法篇章并非是独立自成一篇的完整文章,而是部分篇目中还包含其他较小的篇目,共同组成的,但这些较小篇目并非全部收录,而是选取其中的部分精彩节选所进行收录。

与《法书要录》比较,《墨薇》中书法资料更为丰富,收录了《法书要录》中没有录入的部分文章,《五十六种书》、《叙书评》等都已编入。所收录的文章中除了卫恒的《四体书势》,其余均为唐人著作。《墨薇》提供了我们研究唐代书法的主要资料,对后世的书法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3.《墨池编》

《墨池编》是北宋朱长文编撰的,是一部书法理论总集,汇编时间从汉代末期一直到宋代初期。虽然是宋人编撰,但有关唐代的书法资料占的比重很大,值得研究。全书收集古代书法理论资料相当丰富,论述书学之源流,分字学一类,笔法二类,杂议二类,品藻五类,赞述三类,宝藏三类,碑刻二类,器用二类,共八门二十类。采辑前人论著,依类汇编,搜罗资料较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更广,凡笔法之奥秘,各家之品评,以及历代古碑、文房四宝等,莫不兼而备之。《墨池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资料,更是我们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依据。

4.《书苑菁华》

《书苑菁华》是一部书法论著汇编,共有二十卷。编者宋代陈思旁搜博证,用力甚勤。该书采集前人论书篇章而辑成,与《书小史》相辅而并行,书前有鹤山翁题序一篇。与上面三种文献相比,《书苑菁华》所收录的文献更多,内容也更加丰富,所收凡三十二类,共一百六十余篇。主要包括汉晋时期到五代的诸家诸言,荟萃编排。内容繁多,但编排有点杂乱,没严格按照时代和内容进行汇编但不能否认其学术价值,仍是我们学习研究的珍贵资料,《四库提要》对其有"大辂肇自椎轮,层冰成于积水,其造始之功,则亦不可泯灭"的评语,理应得到公认。

结束语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有大量优秀书法作品传世,书法文献资料众多。通过对唐代书法探微,使我们了解唐代书法“尚法”形成的背景,梳理书法发展脉络,理解唐代书法的特点,进而指导当下的书法学习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远萍.浅谈唐宋书法审美观对比[J].名作欣赏,2017(30):166-167+170.

[2]李维君.庾肩吾《书品》刍议——兼论《书品》对唐代书法品鉴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7(14):177-180.

[3]赵熙淳.唐代书法观念源流析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6.

[4]施锡斌.常识理性对唐代书法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7.

论文作者:徐云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  ;  ;  ;  ;  ;  ;  ;  

唐代书法探微论文_徐云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