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形成--兼论发展战略中的非经济因素_进口替代论文

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形成——兼论发展战略中的非经济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西哥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因素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结构性调整。各国经济不论在发展水平、速度、条件上存在多大差距,都不得不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以往那些被历史证明是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似乎不能再继续使用下去,各国不约而同地重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的发展战略。墨西哥在90年代初成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选择了一条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它的这一选择是基于哪些因素考虑的结果呢?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有时是从政权稳定而不是从纯粹的经济发展角度考虑的,政治家的目标在于往往将经济发展与政权稳定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政治家的这种选择给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非经济因素分析的可能性,并促使研究走向多学科的合作。

本文试图在回顾和分析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墨西哥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是如何形成的,并简略剖析这一发展战略形成过程中主要的非经济因素,以便从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内涵。

一、经济发展战略与战略基础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的初始动力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其选择的战略类型、执行战略的过程及战略调整的手段。当亚洲“四小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研究人员通常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力求完整、准确地建立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供那些还未发展起来的国家选择。然而,无论是这些研究的结果,还是其研究的方法,都或多或少落后于作为这些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活动,至少这些研究结果多数没有成为指导经济建设的经验,而旧的研究方法不断地被新的研究方法所取代。在这些研究中,比较研究方法始终受到普遍重视。现在看来,这些比较研究成果更具有方法的科学性,并能够应用更多的背景资料,从而使研究的结论更可信。比较研究中每一单个战略都变成一揽子战略,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各种可供选择的、含有大量非经济因素的战略,也相应变成了纯理论的经济战略。

人们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拉美4国(墨西哥、巴西、 秘鲁和智利)作为同亚洲“四小龙”比较的对象。这种做法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二者大致相同的各类经济指标,忽视了二者内部的各种非经济因素,特别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对它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是先有发展战略后有经济发展行为,还是先有经济发展行为,再出现所谓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在某些国家中,先存在发展战略并以此指导经济发展行为;在另外一些国家中,却是先出现经济实践,而后才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所谓的发展战略。这些国家选择前一种或后一种方式,既取决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意志和方式,也取决于民众对政府政策的反应程度,以及蕴藏于民众行为背后的文化,同时取决于经济发展导致的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民众社会选择的多元化。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往往选择前一种方式推进经济发展,如果其民众顺服于这种方式,其经济政策的目标大多能够实现;反之亦然。一个温和的政府通常选择后一种方式推进经济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众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是原先曾经成功地执行过强有力政策的政府,也不得不为了政权的稳定而满足民众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改变原有的干预性政策,转向执行更为温和的诱导性政策。可以认为,由执行强有力的干预政策转为温和的诱导性政策,取决于两个基本的因素:一是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地讲,选择进口替代战略时,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值比较高。因此,政府也就能够推进各种干预性的政策,正如罗伯特·韦德(1990)所认为的那样,成效显著的经济发展战略通常是由强有力的政府通过“引导型政策”来实现的。即先出现战略,后付诸实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整体上民众需求脱离了低级的生理需求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政府的权威性下降。政府跟随市场的行为增多,其总结出来的发展战略成为整套调整政策的基础(Balasa,1974)。

随着总体出口趋势的不断增强,企业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出口导向成为被政府和企业接受的一种现实。这时,政府推行的各种市场经济政策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实际上是引导企业按照政府的所谓国家利益或总体利益去发展,而这种国家利益或总体利益往往是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来体现的。这时,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一般属于出口多元化战略。然而,这种仅仅体现国家经济利益的发展战略随着一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显得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主要是没有体现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政治和外交利益。

笔者认为,初始阶段的进口替代政策就是驱使国家实现主要的经济指标;出口导向的政策则一般是向企业显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以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诱导企业按照国家的总体目标发展。显然,后一种政策的风险比前一种政策的风险更大,因为后一种政策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前一种更多、更复杂。例如,企业出口多元化显示出人们需求的多样性,而隐藏在多样化需求中的因素如识字率、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和思想意识等都在影响着大众层的公共选择。

总体上看,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全球化战略转变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演变过程,即一国必须先走一段单纯进口替代的发展过程,然后再逐渐走向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同时并存的二元战略阶段,各国在这一阶段的差别仅仅是在二元战略中先执行哪一种战略。一国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有可能走向全球化战略。并且,只有在这一阶段中,国家才有可能将大量的非经济因素纳入全球化战略之中。此时,民众对政府的态度就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否则,政府制定的全球化战略在国际上就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战略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命运的政府选择,因而不能采取简单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单一经济目标至上的政策,它必须考虑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影响。单一经济目标至上的政策,往往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获得成功;但是,全球化战略的实现,需要依靠大量的非经济因素手段来保证。

二、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墨西哥经济全球化战略形成的历史基础,我们有必要对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作一简要的考察。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大体经历3个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 出口替代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全球化阶段。

(一)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过程(1929~1986年)

墨西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历经60年。1929年世界经济的大萧条,使墨西哥开始了自给自足的进口替代进程。如表1所示, 墨西哥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3个明显的发展阶段:有效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 停滞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和进口不替代阶段,或隐或现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勒内·维拉里尔,1988年)。

表1 1929~1986年墨西哥进口替代指数

资料来源:制造奇迹P350。

据表1可知,第一阶段的进口替代是富有成效的。 从进口转向当地生产消费品,意味着中间货物和资本货物部门进口对总供应的比率同时增长。然而,由于进口替代工业化指数由56.7%降低到48.6%,这一时期所有的制成品都表现出了净正效应, 进口替代指数持续下降, 直到1970年的21.2%。第二阶段的进口替代是停滞的。其间,墨西哥制成品总供应中的进口比重没有发生实际性变化,反应出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出现停滞。第三阶段的进口替代进入尾声。石油价格暴跌,自愿贷款中止和美国庞大的预算及贸易赤字引起的高利率,同时冲击着墨西哥经济,迫使墨西哥政府不得不进行重大的政策调整。经济增长变成一种发展和紧缩相交替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衰退的趋势十分明显。

进口替代战略使墨西哥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脱节,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率,以及过度的公共投资等。这些突出问题表明,实质为保护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势已彻底耗尽。在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中,1960~1987年是墨西哥出口生机勃勃的时期。石油在其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形成了以石油出口为中心的3个分阶段:石油单一出口的起飞和增长阶段, 从石油单一出口向出口替代过渡阶段,有效的出口替代阶段。(勒内·维拉里尔,1989年)

表2 出口繁荣和调整期间墨西哥的出口

(1976~1987年)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总出口石油出口 非石油出口 制成品出口

1976 3655

5633093173

(100%)

(15.4%) (84.6%)(47.3%)

1979 8817 39744824

2936

(100%)

(45.0%) (55.0%)(33.3%)

198120102 145744846

3427

(100%)

(72.5%) (27.5%)(17.0%)

198221229 164774753

3386

(100%)

(77.6%) (22.4%)(15.9%)

198424196 166017453

6843

(100%)

(68.6%) (31.4%)(28.2%)

198616031 63079724

7782

(100%)

(39.3%) (60.7%)(48.5%)

198720746 874612000 10577

(100%)

(42.2%) (57.8%)(51.0%)

资料来源:墨西哥银行(1977~1988年)。

(二)出口替代工业化的阶段(1987~1992年)

80年代中期以后,墨西哥经济既存在单一的石油出口和高外债的风险,也存在恶性循环的对外筹资风险(以石油生产为抵押,向国际资本市场筹集短期信贷,用于扩大石油生产,使国家进出口更依赖于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为降低或消除上述两种风险,墨西哥政府既需要扩大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克服过度的、不加区别的贸易保护和反出口倾向,也需要加强产业间和部门内部的联系,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墨西哥政府面临三项重要挑战:首先,改变经济发展战略,在出口中实施所谓出口导向的多元化战略;其次,在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资本货物在制成品生产和出口中的比重;第三,降低国家在对外经济中的风险。归纳起来,墨西哥政府在这一阶段制定的新战略,大体包括以下十方面的内容:(1)实行紧缩政策, 抑制通货膨胀;(2)健全公共财政政策,实现财政收支平衡;(3)国有企业私有化;(4)金融部门市场化;(5)土地使用制度和农业改革;(6)重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7)重新安排债务,减轻债务负担;(8)贸易自由化;(9)调整外国投资政策;(10)社会发展政策的变化。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形成

尽管政府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多元化战略,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墨西哥仍然缺乏资金。因为外资像候鸟一样在墨西哥政治和经济环境逢春的季节来临,而在逢冬的季节离去。要将外资长久留在墨西哥经济体内,政府就需从战略上确定外资在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并制定一个比出口导向多元化战略更高层次的发展战略,指导国家的经济发展。墨西哥政府将这个更高层次的发展战略确定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从战略的高度将国内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中。这就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本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同时也显示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中的战略位置,从而引导本国企业在政府选择的全球化战略伙伴中寻找国际市场空间。从本质上说,墨西哥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是出口导向工业化的深化。它一方面强调不断提高国内经济体制的效率,另一方面努力将本国的制造业推向正在建立的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即一方面深化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从全球经济与技术进步中寻求进步资源(如识字率、土地改革等)。在这个过程中,墨西哥政府承担着政权稳定和文化趋同的巨大风险,而这种风险难以在执行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最初几年里全面地衡量出来。通过比较墨西哥80年代和90年代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墨西哥的发展战略有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战略中彻底改革经济制度的因素在增加;二是80年代与90年代发展战略之间的共性更明显,战略目标更明确、更规范,更具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色彩。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根本性变化的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基本内容比较

80年代90年代

紧缩政策 ↑

一体化 ↑

控制政策 ↓

私有化↑

私有化 ↑

兼并、重组银行↑

土地和农业政策↓

外债

政府职能 ↓

外债 ↑

贸易自由化↑

开放市场 ↑

扶贫 ↑

↑和↓分别表示此项政策执行的力度增强和减弱。

根据表3,90年代墨西哥的经济体制与80 年代相比有两大变化:一是以加快一体化进程代替较为具体的紧缩政策、开放市场政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二是推行更加明确的私有化制度,以保证诸如兼并与重组银行政策、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执行。同时,在发展的基本思路上也有两种变化:一是将国内金融市场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期望由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市场来解决国内债务危机,不断降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并以此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二是将扶贫项目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中独立出来,从而使社会福利政策不会混淆在经济发展的目标中。根据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上述变化,笔者认为,从阶段上或成长特征方面分析,墨西哥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带有各发展战略内向型、外向型、混合型和立体发展模式的利弊。墨西哥以往执行过的各种战略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优点,即主张在一国范围内制定和推行最有效率的经济政策,战略中心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然而,也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决策和决策者的局限性表现在对外部资源的态度上只是借用而没有“借鸡生蛋”式的再创造。石油市场就是典型的例证。在国内,墨西哥历届政府没有意识到或无法制定一套培育国内产业发展活力的政策和机制,至今墨西哥国内依然缺乏功能性的产业或企业,即在一国市场内可以自然生长的产业或企业。一般认为,这类功能性的产业的雏形是跨国公司。根据表3, 我们也可以将墨西哥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潜力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进出口结构的活力 进出口结构标志一国经济规模的活力,其结构通常构成一国经济体制中体内和体外两个循环系统。这两个循环系统有时启动一个新行业,有时带动一个产业群。在经济周期特殊阶段中,它们还发挥储蓄和调解功能。自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墨西哥的进出口贸易就由于该协定的生效而拥有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即墨西哥政府的战略选择给墨西哥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发达的、较成熟的体外循环系统。

(二)经济一体化特征 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在形式上表现为相互渗透市场,扩大投资与贸易机会,其内在机制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合作精神。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是经济发展阶段相近似的发达国家首先结盟,再吸引其他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加盟的过程。在亚洲,以东盟为代表的一体化进程,是经济发展阶段相近似的国家之间首先结盟,再吸引其他经济发展阶段相近似的穷国加盟,最后发展为与发达国家组成松散联盟的过程。与其他一体化进程相比,墨西哥与美、加结盟,开创了国际经济中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结盟的历史,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结盟的历史,这无疑对墨西哥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中的大众意愿 多元文化是一国政府推行经济全球化战略的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如果说上述两种经济潜力可以由市场规律来决定,那么,大众意愿就只能从各种非经济因素中来分析。墨西哥的文化是多元的,不仅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还因为它倍受殖民者的蹂躏,墨西哥民众构成了其二元社会,这主要表现在工人聚居在北方,农民分散在南方各省;大城市多位于北方且人口密集,南方地广人稀;国内贫富悬殊,中产阶级相对弱小,工人和中产阶级对经济政策的反抗能力非常微弱,但农民却具有强烈的对抗意识。墨西哥文化中的这种大众意愿的多元特征成为墨西哥政府制定和推行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文化基础,因为它使墨西哥政府可以在没有多少民众意愿阻碍的情况下采取了与美、加结盟的战略。

四、对作为墨西哥新战略中基础因素的非经济因素的分析

各国的全球化战略包含不同的非经济因素,或在不同的非经济因素中各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美国的全球战略注重强调国家利益,即霸权、美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安全;马哈蒂尔的全球战略注重强调亚洲的价值观,即东方文化;而墨西哥的全球战略,则强调本国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全球战略中的非经济因素大体包括:国家利益、政权稳定、文化、国际地位、国家外交关系、价值观、领袖风格与个人欲望,以及公共选择和国民素质,等等。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政府选择加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放弃与拉美国家结盟的全球化战略,其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第一,墨西哥选择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放弃与拉美国家结盟,是在比较劣势中选择了绝对劣势,从而获得了相对优势——墨西哥政府通过放弃在与拉美国家结盟中可能取得的政治领导地位,以换取与美、加交往中可能得到的经济利益,并以此为筹码求得国家的发展。第二,墨西哥选择加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放弃与拉美国家结盟的全球战略,取决于政府内部这样一种共识;只有经济上的发展才能获得政治上的稳定。由于墨西哥毗邻美国,美国的强大和富裕深深地影响着墨西哥民众,美国式生活成为社会大众层公共选择的首选目标;而社会大众层的这种公共选择势必影响到、甚至决定着墨西哥政府惟有选择接近美国或与美国结盟的全球化战略,才有可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保持政权的稳定。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墨西哥的全球化战略是以与美国结盟为核心、以北美自由贸易为依托的全球化战略。

墨西哥政府这一战略的优点,在近期体现在对国内行业给予公平的机会,在发展中由国际市场调节本国的经济结构,因而不容易出现经济政策执行中的“塞车”现象(通过美、加的国际市场调节国内市场)。这样,墨西哥政府基本上失去了传统意义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控制权。在执行经济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墨西哥政府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是政治上的保守和内向倾向,另一方面是经济政策上的外向性和全球型倾向。

在对作为墨西哥新战略中基础因素的非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要阐述本文分析非经济因素的基本思路。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发展,不能选择,也不会重演。因此,我们不能用实验方式,或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总结或评论;而是更多地需要一种综合的方式,用许多研究人或研究历史的方式来总结和评论。发展战略中的非经济因素往往根本地影响战略实施的效果,而这些非经济因素一般表现为上述所涉及的各种非经济因素,如成人识字率、土地分配和大众层的选择。

(一)农业人口、可耕地 墨西哥有较为优越的人口与土地资源、较为集中的农村资产结构、 较高的财富和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见表4)。这些条件,使墨西哥在发展初期能够用以土地为资源的产品(大多数是矿产品和热带作物)换取以工业消费品为主的产品。在墨西哥进口替代起步的30年代,这些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的出口,不仅使出口部门获得了收益,而且还资助了非耐用消费品类型的进口替代工业。此外,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培养了墨西哥人自由自在的品性,从而为墨西哥政府推行经济全球化战略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表4 墨西哥工业发展初始水平的非经济因素 (约1950年)

农 业 人 口成人 土地分配

可耕地(公顷) 识字率(吉尼系数)

墨 西 哥0.32

56.8 0.8

哥伦比亚1.65

62.3 0.8

韩国8.11

50.1 0.4

(二)成人识字率 成人识字率既是民众中个体接受新思想的基础,也是一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墨西哥,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较高,而且与识字率相当高的韩国、日本等国家不同,西班牙语和英语是许多墨西哥人日常交流的工具,因而墨西哥人有更广泛的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

(三)农业问题与土地改革 墨西哥在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农业和土地改革。90年代,农民和农业问题终于成为墨西哥社会的“困难、障碍和冲突”问题,并受到决策者的重视。事实证明,不彻底的土地改革始终困扰着墨西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问题并不能通过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这样的全球战略来解决。

墨西哥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总是选择扶持有产阶级的政策,即对新兴工业阶级采取各种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在墨西哥,大量农业人口迅速变成现代化工厂的工人,那些捕捉住商业机会的土地所有者转变成有能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业企业家,国家公务员也容易变成新的暴发户或新产业的开路先锋。但是,这些变化不能改变农业本身的落后状况,农民依然是社会上受歧视的一个阶层。政府的各种农业政策没有能够改善农民的状况,而不断调整的进口替代政策,几乎无一例外地导致了墨西哥农业与其他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农民和农业问题成为影响国家安定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墨西哥政府希望借助经济全球化战略,具体地说,希望借助美、加发达的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来解决国内的农业问题。这种战略化选择的结果,或者是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充裕的农业资本,改变国内落后的农业状况;或者是让外国资本完全控制本国的农业部门,变相地将本国农业部门的管理权让渡给国际资本。

(四)大众层的选择 大众层的选择,往往构成直接影响政府经济战略与政策形成的非经济因素。大众层的选择目标在相当程度上被政府作为首选的发展战略目标。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这是墨西哥政治家至少在潜意识上最为关心的问题。墨西哥大众层的选择与政府的选择在战略上基本保持一致,但是,二者在具体政策的操作和行为目标上却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这种状况给墨西哥政府在经济战略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五、简要结论

由于墨西哥执行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时间不长,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指出执行这一战略给墨西哥经济带来的长远的福利收益和损失。但是,墨西哥执行经济全球化战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经济和非经济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在这些众多的经济和非经济问题中,墨西哥政府推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非经济因素对政府选择的影响,值得其他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重视。

第一,经济一体化过程在战略上的选择应是多元的,或是采取经济联盟,或是采取加入区域集团,或是采取其他方式(如松散的经济论坛等)。但是,一国政府无论采取何种选择,都应该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基础上。

第二,政府所选择或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应以符合本民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为基础,尤其需要通过教育来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执行。因此,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和教育本身的改革,就成为推行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基础。

第三,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重视对农业的投入。经济全球化战略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服务体系为基础,彻底的土地改革构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社会稳定的因素。

第四,政府在推行全球化战略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大众层的共同意愿和长远利益,尽可能地使政府的战略目标与大众层的共同意愿和长远利益相一致。

标签:;  ;  ;  ;  ;  ;  ;  ;  ;  ;  

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形成--兼论发展战略中的非经济因素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