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与建筑师之美论文_郑钦洪1,梁荣华2

摘要: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中,建筑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建筑师在社会的约定俗成基础上,把情感因素倾注在建筑实体上,建筑实体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中介,把建筑师所赋予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从而达到建筑师与鉴赏者之间的共鸣,把建筑创造出和谐与舒适的完美组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和谐;舒适

一、美的建筑的诞生是建筑师美的体现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其本身也是个复杂综合体。 建筑师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官,策划、设计贯穿每个建筑体的形成。它的作用可想而知。为了能与社会发展、时代步伐相适应,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技巧以及设计构思等课题已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现代化科技和建筑艺术的进步,很多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其中建筑造型设计更是因此。要建造一座理想的建筑,首先要注意到它的完整性,就是说,不仅仅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要从建筑物所能产生的各种视觉效果来考虑。不论建筑审美的目的如何,建筑都应该让人领悟其和谐与舒适完美组合的特性。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要提高建筑的品质,必须要提高建筑师的修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秀的建筑师的修养应包括具备卓越的鉴赏力,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服饰搭配好坏的人能穿着得体,也很难想象一个不知建筑品格优劣的建筑师能做出好的设计。若一个色盲去搞色彩视觉艺术,其结果可想而知,好的鉴赏能力不能容忍粗陋、拙劣的现象,同样,具备好的鉴赏力的建筑师,在他的笔下也不会轻易产生拙劣的建筑,除非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因为在他的笔下很难出现不符合他的鉴赏力的线条和形体。高品位的鉴赏力是在建筑师的培养过程中以及他以后的从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建筑师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理解,对美术、音乐、文学以及自然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它要求建筑师有高尚的品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建筑大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莱特?奥尔托对自然美的追求,密斯对技术精美的热爱,以及柯布西耶对新时尚的执著,这些品格和鉴赏力都可以在他们的不朽作品中找到,反映了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程度。

二、建筑之美

2.1美的概念

我们是否能在审美的过程中引入一个纯客观的概念呢?许多科学家包括康德认为不能。的确,因为这种讨论的对象通常都是经验,一个审美论据只有当别人具有共同的经验时才能使人信服和接受。但是,没有纯客观的审美标准不等于没有规律,审美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升华过程,只有当人们的文化背景比较接近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才会逐渐趋向一致。从审美的经验来看,任何历史上著名的经典之作,仍然都反映出有一些美的规律可寻。这些规律是抽象的、灵活的、辨证的,只有恰当的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国所谓的“有法无式”,也是西方所谓的“恰当、和谐”。

美的建筑应该有情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站在它的面前,你会产生无限联想。美的建筑,有一种温润的力量,站在它面前,你会有穿越亘古时空的错觉,倾听前人与后来者的脚步声。

2.2建筑美的规律

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在西方古典时期,最佳的比例往往被认为是黄金分割比,它是用几何作图得出的内在规律,比例大致为1∶1.618,在15~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比例关系曾被奉为金科玉律。

人们探索美 ,并努力地创造美 ,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呢 ?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 ;如果研究美的机制 ,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 ;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 ,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且看 ,为什么帕提农神庙、泰姬玛哈陵、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 ,被推崇为美的象征呢 ?这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 ,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人类文明开始以来 ,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 ,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 ,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我们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体的共鸣 ,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三、建筑与建筑师之美

3.1建筑之美

在满足实用要求的前提下又高于实用的精神世界里,建筑同样作为一种大地文化,丝毫不乏哲学的智慧与美学的沉思.《宅经》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宅者,人之居舍,建筑之代称.建筑因人而"立",是人的生存历史与现实状态的一个证明.人的本质,智慧,情感与理想,都凝淀在这时空营造之中.无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无论生理与心理需求,建筑作为人居环境,都是人之生命与生存本身.人仰望高楼巨厦,其实是仰视自己伟岸的身躯;人徜徉于微构小筑之前,这里就是精神徘徊,思虑人生之地;人一旦踏进青泥盘盘的窄巷小弄,抚摸被无情岁月所摧折的断垣残壁,或者有幸凝视千年沉睡的秦砖汉瓦,一颗心顿时可以从浮躁之中沉潜下来,这是人对往昔及其人生苦难之旅的观照和依恋.建筑是人生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精神归宿.

当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也在变化,今天,除了比例、尺度、对比、均衡等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这就促成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

有时,审美的效果也会被误认为是实际的需要。例如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看起来好象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采光,实际上室内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采光面积,这完全是现代审美的需要。相反,过多的玻璃不仅要设法遮阳,还将增加空调的能耗。这是我在2008年设计一幢商住楼时的情况,起初该办公楼东立面窗墙比为0.25(满足);南立面窗墙比0.33(满足);西立面窗墙比0.37(不满足);北立面窗墙比为零(满足),窗和幕墙材料采用铝合金和单层镀膜玻璃,建筑物外墙平均传热系数:1.07W/(m2?K)、平均热惰性指标:4.20;屋面传热系数:0.64W/(m2?K)、热惰性指标:2.53,经计算空调年耗电指数ECFc =34.12。在我耐心的解说下业主赞同了我的建议,同意了减去了部分玻璃幕墙的面积以使该商住楼满足了窗墙比,并且用了镀膜中空玻璃,经计算空调年耗电指数ECFc =32.21。结果该商住楼在投入使用后,据业主反映该建筑物既时尚美观又节省了使用成本。又如一些高技派的作品,那些表面上的够架好象是结构和设备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艺术主张,为了增加空间层次,与结构设备的需要无关,甚至还会妨碍了建筑的使用功能。

在平面尺寸、位置等方面处理好与建筑主体的关系,既为使用者提供完备的使用条件,又能满足使用者的心理要求与环境需求。“安全、实用、美观、经济”永远是我们每个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宗旨。徒有美丽的外观,而内部使用功能不能满足要求或不能发挥其效益是不可取的。 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相比,更重视其内部空间的效果。简单来说,更加注意功能的划分,当内部功能适用时,不必考虑外部窗口的排列关系,在尺寸上可能有大的、有小的,只要我们运用一些重组整合设计方法更能表现出建筑的个性,详见图一(重组整合前)、图二(重组整合后)。所以说,功能完整性设计是超越物质需要之上的人类全部心理及精神的需要。

3.2建筑师之美

在读中专的时候我认为的建筑设计就是画一张漂亮的平面图,通过完整的立面图和剖面图反映一栋建筑建造符号而已,但是从下笔开始建筑设计的过程,就充满一种复杂和无法解释清楚的工作创作心情,就象我的一些师兄和前辈所说的那样,看你一张平面图就知道你的设计想法成熟到了什么程度,建筑设计的操作过程是你思想和设计手法的最终体现,思想决定你的设计质量,但思想不等于空想,应该是脚踏实地的首先解决设计的约束矛盾,从约束矛盾发展设计的可行点,从构造细部到整体构成反复调整后,再开始设计的形式美的创造,当时我是听起来觉得有道理,实际心理觉得飘渺.觉得一个建筑设计有这么复杂吗?做的多了,看的多了,理解也就慢慢加深了,最初的建筑设计想法发生了质的改变。

那么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究竟要抱一种什么态度,如何对建筑设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呢?建筑理论的繁复始终是没有终点的,可以说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和美学文化问题一直在困绕我们左右,我想如果不是这种矛盾,就不会有建筑师这个专业了,让大家有如此感觉了,是因为建筑的设计是一种合理使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过程,做为一个正常的建筑师,要做到系统和章法,元素的运用清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说他不容易是因为很多元素和章法都有很多种解释和辩解,关于文脉,地域,技术,材料,甚至神话都通过材料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反映,附加的东西越多,代表的精神意义,使用的符号和隐喻多了,有时间明显的不配套,在现今的一套理论的解释下,好象都以功能及规范说通,这也就是说假话说多了,自己也相信就是真的一样的道理。

 

图二(重组整合后)

建筑要求越复杂,建筑师所设计的作品的差别就越大,这其中不是每件都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完全理解和认同,原因是设计的概论不系统,不完整造成的。设计的深度来自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和细部和整体的配合完整形成的,反复的过程就是设计形成的过程,要解决好设计矛盾,光有那种玄之又玄的建筑理论是靠不住的,靠的是理性分析和细部构造的深化来保证的,谈这些就是因为设计往往出现看似运用了建筑手法,其实就是一个拼凑多种设计资源取巧的过程,没有本质的考虑人是设计的第一要素造成的的结构,松散没有内外的一致性的一个设计,社会是认同这一部分设计的,但是作为建筑师就是如此,未免悲哀了一些,设计的差距就是如此造成的吧。

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意见的不统一,对建筑设计作品的认同度差,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究竟提供给社会一种什么样的空间和形式,是值得思考和付出实践的一件事,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认识找到一个清晰和系统的解释是必要的,不管建筑理论如何的玄之又玄,细部构造如何的复杂,最终的目的就是对人和自然之间进行好的对话和隔离。不要沉迷在上述两个核心中的一个上就是一种进步,因为答案从来就不是唯一,建筑设计就是和环境、人、文化对话的方式,是和社会发展,地形,类型,建造联系到一块的,综合考虑是有必要的。

所有的建筑设计最终都是为了人进行舒适的活动,建造是建筑设计的关键,让构造细部设计发挥魅力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一种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因为所有的建筑设计均是为了和自然进行抗衡的,不去落实自然和建筑斗争的焦点,而是一味追求形式美的建筑设计是一种假建筑,更是一种不专业的表现,建筑设计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深刻和认真对待这些呢?

建筑具有功能的特性,同时也有美的要求。有时一件艺术作品可能很有艺术表现力,但却不美,建筑艺术作品同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建筑艺术是要表达某种建筑的内在涵义,而建筑的美则是表达形体的和谐精致,二者可以统一,有时也会分离,前面已经分析了建筑的特性,知道了建筑功能与视觉美的关系,但是我们又怎样来体会建筑美的表达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改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实际上,建筑的美就是由“恰当、匀称、表达、优美”的概念来反映的。因此,要使一座建筑获得美感,首先要注意到它的完整性,就是说,不仅仅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要从建筑物所能产生的各种视觉效果来考虑。不论建筑审美的目的如何,建筑都应该让人领悟其部分的和谐与整体特征。一个建筑师的成长除了要具备科学的专业技术外,更重要的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建筑师的感觉是灵敏的,建筑师的情绪是愉快的。建筑作品是无时不刻与人相关联的,建筑师应当通过自己的作品把乐观和愉快的情绪传递给人们,至少,在当今社会,建筑作品应当直接体现人文气息,体现关怀和乐趣。

结束语

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建筑已经形成了自己复杂的形态体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不断扩大。建筑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职业,他承担的虽是一项建筑工程工作,但建筑师所担任的工作不仅是设计这么简单,建筑具有艺术成分,涉及意识形态的许多内容,更反映了建筑师自身的综合修养。

建筑之美,直指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迈向更高的精神修养,奔向更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罗杰。斯克鲁登著,刘先觉译 ,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汪正章,建筑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林徽因,建筑之美,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郑钦洪1,梁荣华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  ;  ;  ;  ;  ;  ;  ;  

浅谈建筑与建筑师之美论文_郑钦洪1,梁荣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