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研究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研究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关于调整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基本思路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工业企业论文,组织结构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陕西是我国新兴的工业基地之一。“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一大批国有企业,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众多非国有企业,构成了陕西经济发展的主体,为实现全省经济增长已经并继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体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带有明显的计划型布局特征,突出地存在着散、全、低的问题(“散”,即特大型、大型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企业平均规模呈中小型化趋势,产品生产的分散度高;“全”,即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现象严重,企业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与联合;“低”,即企业经营组织和企业管理组织的有序化程度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很不规范)对发挥现有企业生产潜力、提高资产存量使用效益制约较大。为了深入研究并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笔者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调整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适应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出发点,以改革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为突破口,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作为当前解决部分企业面临的严重困难,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的重要手段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加大调整力度,加快调整速度,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打破条块分割、企业分割和“大而全”、“小而全”的旧有模式,克服生产要素集中度低、有序化程度低、使用效率和效益低的弊端,通过适当的增量投入,推动现有资产存量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努力建立起横向以网络型联系为主,纵向以引导型调控为主,规模以大中小相互补充,有利于形成经济优势为主的企业结构新格局;

——实行综合治理,搞好与各有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企业破产机制结合起来,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使企业轻装前进、大步走向市场结合起来;与引导企业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挖掘现有资产存量的潜力结合起来。

2.基本原则

总的是通过建立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质上是根据由厂商性质所决定的影响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的因素去选择建立相应的资源配置机制,从而形成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企业组织结构。

主要由以下两项原则构成:

其一,每一交易参加者(即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的决策原则,这一原则引导着资源的配置;

其二,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企业利益原则。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其一,纯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W1、W2表示。其中W1代表自主的企业利益最大化导向,决策是以价格或其它等价变量为主要信息媒介自主作出的,W2代表企业调整或被调整、调整还是不调整是由各企业自主作出的。各企业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完全自主的。

其二,纯组织机制的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Q1、Q2表示。其中,Q1代表以权威为基础引导公共利益增至最大限度的导向,且决策是由等级组织的权威以使整体利益增至最大限度为目标而作出的;Q2代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运行由组织的占支配地位的权威所控制,企业调整或被调整即意味着是否在权威的控制之下。

通过上述两种形式进而可以演变为以下两种形式:

其一,政府指导下的资源配置原则:可用向量W1+1表示。主要含意是,一方面,调整的决策最终是权威认可的,但形成最终决策的程序却包含着W1类型的因素;另一方面,调整的最终决策是在W1环境中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但决策的程序要受Q1类型的影响。从宏观上讲,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更接近于这一种形式。

其二,生产关联企业由自身需要所决定的资源配置原则,可用向量W2+Q2表示。主要含意是,一方面,原则上讲是Q2类型的,企业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而且稳定,但是W2的因素也潜在地存在着,调整或被调整并不完全取决于生产的联系;另一方面,与前者相反,基本模式是W2,调整或被调整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但由于生产上长期固定而延续的关系,形成了共同利益和有利于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按W2去运作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特别是象陕西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应克服避免W1、W2的纯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Q1、Q2的纯组织机制的资源配置机制;坚持运用W+Q1政府指导下的资源配置机制和W2+Q2生产关联企业由自身需要所决定的资源配置机制。

二、方式方法与实现目标

1.方式方法

针对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采取三种类型的方法。

调整企业的横向组织结构,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各级政府都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搞好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二是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三是把经济办法与行政办法密切结合起来,能用经济办法解决的尽量用经济办法解决,用经济办法解决不了的,特别是对那些产品无销路、长期亏损、污染严重的企业,则应运用行政办法通过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加以解决。四是注重完善和发展企业集团,特别是外向型企业集团,通过扩建、改造、兼并等途径,扩大核心层;通过参股、控股等途径,扩大紧密层;通过专业协作、生产经营联合等途径,扩大半紧密层和松散层。

调整企业的纵向组织结构,以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主要是从过去以各级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经济调控职能为主向以行业协会和行业性公司行使经济调控职能为主转变。一是大力发展企业自愿参加、以企业为主的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制订行业规划、技术标准、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协调同行业内企业之间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维护本行业企业合法利益、为成员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在建制上,前者宜粗不宜细,后者则宜细不宜粗;在职能上,前者主要决定行业大政方针,制订行业规划,确定行业重点建设项目和发展方向;后者主要对大行业中的众多小行业进行协调,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开展行业调查、行业竞赛、评比和收集、传递行业信息等。三是在发展行业协会的同时,整顿、规范行政性公司,随着机构改革的进行,部分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撤销后,其工作任务能由行业协会承担的即由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承担不了的,可暂时以行政性公司过渡,但要处理好与下属企业的关系,尊重下属企业的自主权,切实避免收权、集权、侵权、危害企业权益现象的发生。

调整企业的规模结构,以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一是在新建或改建企业时,必须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为目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扼制企业规模向中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二是把重点放在挖掘现有资产存量的潜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方面,通过打破产权的凝固和隔离状态,引导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管理部门企业的融合,促使生产要素由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转向鼓励发展的产业;由劣势企业转向优势企业,由以外延为主发展企业转向以内涵为主发展企业。三是加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和配套,使其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也要向规模化方向迈进,改变传统作坊式的生产和管理状况。四是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搞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加速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特别是加速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竞争机制等方面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努力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经营国际化和管理现代化。

从实际出发,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中,总的是有实力、活力、经济效益高、发展后劲足的好企业带缺乏实力和活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差企业,大中型企业带中小型企业,国家和省属企业带地(市)、县(区)属企业,生产主导产品、最终产品的企业带生产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产品的企业。具体是实施“112233”工程。

“11”,即通过20项“兴陕工程”建设,投产“一批”新建企业,如渭河化肥厂、榆林天然气化工厂、靖边化工厂、渭河炼油厂、陕西铝厂等,从而改变陕西目前加工工业企业比重偏大的状况,进而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向重化工工业转变的目标;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组建“一批”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的大合资企业,如中日合资户县醋纤丝束厂、中日合资兄弟工业缝纫机公司、中港合资西安啤酒饮料厂、中泰合资安康正大药业有限公司等,从而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变现有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经营管理有序化程度低的状况,夯实陕西走向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基础。

“22”,即通过完善、提高现有的企业集团和以现有大型骨干企业为基础,以有望发展成为“拳头”的产品为龙头,吸收工艺相近、产品相似、零部件相互配套的中小企业参加,新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形成“20个”年销售收入上20亿元的企业集团。其中,形成彩管彩电、有色金属加工等2个年销售收入上100亿的集团,形成民用飞机、高压输变电设备、奥拓微型轿车、电冰箱及制冷设备、新型纺织机械等5个年销售收入上50亿元的集团,形成自动化仪表、重型汽车及底盘、精密机床、石油机械(仪器)及钻采设备、大型路面工程机械及成套设备、钛材及型材加工等6个年销售收入上30亿元的集团,形成叉车、计算机、电解铝及深加工产品、工业缝纫机、微型汽车、红霉素及深加工产品“505”系列保健品等7个年销售收入上20亿元的集团。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加强企业间的协作配合,以及兼并一部分中小企业,形成“200个”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拥有一个或若干个有特色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巨人”企业,如陕西省西凤酒厂、延安炼油厂、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安康丝织印染总厂、商洛有色金属冶炼厂、榆林畜产加工厂、铜川市铝厂、彬县化工厂、西安造纸网厂等,从而构成陕西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陕西经济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

“33”,即通过改革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300户”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改制。其中,在现有股份制企业的基础上,实行参股、控股措施,再改建100户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实行关、停、并、转、租、包、卖等措施,合并100户企业;实行国有大中型企业产品扩散、技术转让等措施,提高100户非国有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以扩大其生产规模,改善其经济效益。通过对一批多年连续亏损、严重资不抵债企业的分析论证,选择“30户”企业,主要是小型企业进行破产试点,从而真正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2.实现目标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根据陕西现存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状况,通过上述采取调整企业横向、纵向规模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实施“112233”工程,到2000-2010年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在运行机制方面,要以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基本目标,通过加快发展好的企业,扶持提高比较好的企业,调整抢救比较差的企业,改造重组资不抵债、即将破产的企业,建立起大的强、小的活、差的淘汰的企业结构新格局。

在企业总量方面,要从1993年的23750户增加到30000户,其中新增8000户,淘汰1750户,净增6250户。在国有企业中,力争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到企业总数的85%左右。

在所有制方面,国有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要从1993年的1.16%降到1%,拥有的固定资产要从66.4%降到50%;非国有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要从1993年的98.84%提高到99%,拥有的固定资产要从33.6%提高到50%。

在企业规模方面,国有企业中,企业集团户数要从1993年2.5%提高到5%,大型企业从6.1%提高到8.1%,中型企业从8.7%提高到9.5%,小型企业从82.7%降低到77.4%;非国有企业集团要从1993年的.5%提高到1%,大型企业从0.3%提高到1.5%,中型企业从4.2%提高到6.5%,小型企业从95%降低到91%。

在生产类型方面,轻工业企业要从1993年的64.2%降低到55.6%,重工业企业从35.8%提高到44.4%;一般加工企业要从1993年的74.3%降低到60.5%;基础工业企业从25.7%提高到39.5%;传统工业企业要从1993年的95.5%下降到85.4%,高新技术企业从4.5%提高到14.6%。

在企业布局方面,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城市企业要从1993年的20.1%降低到18.4%,乡村企业从79.9%提高到81.6%;关中企业要从1993年的70.5%降低到65.5%,陕北企业从13.8%提高到17.1%,陕南企业从15.7%提高到17.4%。

三、具体步骤与对策措施

1.具体步骤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从陕西企业实际出发,宜分为三个阶段。

规划起步阶段(1994年—1995年)。这个阶段的工作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着手进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严密的统筹规划和具体的对策措施,因此进展不快,效果较差。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在这个阶段应突出以下三点。一是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明晰产权、划清责权、政企分开方面取得进展,二是必须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协调,坚持政府指导下的资源配置原则,实行W1+Q1的模式,否则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将处于一种严重无序的状态,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和好的效果;三是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哪些企业需要通过兼并加快发展,哪些企业需要互相合并,哪些企业需要划小核算单位、置之死地而后生,哪些企业需要彻底破产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调整规划。

调整实施阶段(1995年—2000年)。这个阶段的工作实际上也已着手进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力度不够。因此,在第一阶段能够顺利实施、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应加大四个方面的力度。一是加大各种类型企业相互融合的力度,只有密切了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才能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调动企业自主决定调整或被调整的主动性;二是加大资产增量的投入力度,包括基建投入、技改投入和引进外资等,没有一定的增量,是难以促进存量流动的,也难以从总体上改变企业构成,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转向和新产业的形成;三是加大企业的转产力度,鼓励地处大中城市的困难企业“退二进三”,兴办第三产业,广开渠道,自谋出路,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活动,以增加企业收入,稳定职工生活;四是加大企业的破产力度,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大特征,没有一批企业的破产,就没有绝大部分企业的兴盛,只有通过激烈市场竞争使不适应市场的企业不断地被淘汰,才能促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

完善提高阶段(2000-2010年)。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严格说来,无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之分。即使是按照规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并完成了预定目标,也不能简单地得出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任务已经完成的结论,应当根据当时的情况和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连续不断地调整。这里所讲的完善提高阶段,主要是指这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应注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通过调整已经取得成效的,要予以巩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促其发展;另一方面,对调整失败或效果不够明显的,要认真总结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方案,进行重新调整。

2.对策措施

主要应抓好五个方面:

统一认识,提高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步伐、保证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的根本出路,政府综合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自身都要充分认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好规划,解除其行政隶属关系束缚,增强调整或被调整的自觉性,把发展目标放到“大企业、好效益、高水平、强竞争力”上来。

制定政策,推动调整企业组织的进展和目标的实现。一是在生产要素上倾斜,对在结构调整中发生变动的企业,原占用的资金、能源、原材料等要素规模随之划转;对带动系数大,支撑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生产要素的分配上给以照顾。二是组建、培育和完善各类要素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使企业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平等交易进行产权转让,最大限度地用活企业的存量。三是搞好《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组织实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四是建立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专项基金,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工作的需要。

合理解决企业历史包袱,为企业结构重组创造条件。这方面主要有债务包袱,亏损挂帐包袱,产成品占用包袱,坏帐、呆帐包袱,军工企业在制品、半成品包袱等。据统计,目前仅全省国有企业即达120亿元,使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优势企业不敢兼并劣势企业,唯恐背上新的包袱。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必须分别不同企业采取不同形式,帮助企业卸掉包袱。对使用地方财政拨改贷投资形成的包袱,应转为国家资本金;对亏损挂帐、坏帐、杲帐损失形成的包袱,应由银行用呆帐准备金予以核销;对因军品占用形成的包袱,应由国家全额补贴和拨付,等等。只有卸掉了企业历史包袱,才能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其自主调整的积极性。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为解决企业富余人员多、分离人员难、社会性服务量的负担,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应由社会负担的职能转移出去。特别是被兼并企业、破产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问题,富有人员的安置问题,社会性服务职能的转移问题,已成为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突出障碍,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否则,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只能是一句空话。

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形成多种类型齐头并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非国有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所占比重低,是陕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中,必须把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调整纳入到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整体工作之中,在坚持自主、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政府实施一系列促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非国有企业成为陕西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新生长点,在全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标签:;  ;  ;  

陕西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研究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