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自我掌握的基本环节_过程能力论文

论学科自我掌握的基本环节_过程能力论文

论主体自我掌握的基本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环节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主体自我掌握是指以自我为对象,以防止不合理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实施,避免出现负态效应,确保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具有自我指向性、自我相关、自我涉及特点的特殊掌握。它包括对需要动力结构、价值范导系统、主体能力系统和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过程的自觉调控等基本环节。通过对需要的厘定、区别、约束、引导和选择,在掌握外部世界活动发动之初就实施自我控制。通过对价值范导系统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转换、自我重构,促使人类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通过对主体能力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创造,以防止人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的失控。通过对实践理念的合理建构和活动过程的有效调控,使人类自我掌握最后落到实处。

关键词 自我掌握 需要动力 价值范导 主体能力 实践理念和活动过程

主体自我掌握是指以自我为对象的一种具有自我指向性、自我相关、自我涉及特点的特殊掌握,是对自己需要和行为的自觉调控。应该说,自我掌握的重要性正日益突出地显示出来。人能不能保证不再失去已经掌握的世界领域,能不能在掌握外部世界的动态过程中建立起人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圈不断地拓展和扩大,其中有个必要条件就看人能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自我掌握。不然,在失去合理控制和掌握的日益强大的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下,外部世界将越来越脱离人的掌握,人必定会自己毁灭自己赖以生衍繁殖和进化发展的家园,从而丧失生存的权利,失去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因此,自我掌握问题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事关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本文试图对自我掌握的基本环节作些分析。

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合理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作为内驱力的需要的合理性问题。要防止不合理的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实施,避免出现负态效应,首先就必须对需要动力结构进行自我掌握。

对需要动力结构的自我掌握是以对需要的认识为起点的。要知道,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现实驱动力,必须借助于自我意识的中介。只有这样,人的内在需要才能从本能、欲望等生理心理层次转换成行为的目的,才构成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和激发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作为内在尺度,作为目的进入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调控着人的活动方向和过程。但是,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对需要动力结构进行掌握的目的并不在于,只有通过自我意识,需要才能转换成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内在尺度,而在于只有通过自我掌握才能让合理的需要转化为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内在尺度,让不合理的需要在进入主体活动领域之前就被过滤排除掉或抑制住,防止不合理的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发动和实施,从而保证主休在掌握外部世界活动发动之前就实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大家知道,“人的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1]由于人的各种需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些甚至是彼此对立矛盾的,客观上人们不可能把它们同时转化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动力机制和内在尺度而对象化出去,客观上也不是任何一种需要都有实现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的。所以,对这些彼此矛盾着的各种需要也有一个调节、约束、控制、引导和选择的问题。其调控的根据就看需要合理与否以及合理程度。显然,人的种种需要并不都是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性的需要。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有害的、病态的。如果这些需要作为内驱力和内在尺度进入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领域,必然给人类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主体必须根据一定的价值规范和评价标准对自己的需要作出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看其是否符合道德尺度和价值规范,是否合乎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人类最根本的利益,从而是否值得通过活动获得其满足。在对各种需要的厘定、区别和评价的基础上,人们必须对各种需要分别作出处理。对那些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合理需要进行协调,对那些不合理的需要则加以削弱、制止和排除,坚决不让其作为内驱力驱动人们去从事为实现这一不合理需要而进行的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对于那些合理的需要也要进行自我约束和引导,而不任其自发膨胀。因为即使是合理的需要膨胀到一定程度,超过一定界限也会转化为不合理需要的。

对主体需要动力系统的掌握以对需要的自我意识为起点,中经自我评价最后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为归结,并以合理需要的培养为新的方向。对需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并不是什么禁欲主义的作法,而是为了寻求某种“适度”和“合理性”。人的需要能否成为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而不充当自我毁灭的祸根,关键就看人能否对它进行自觉的调控和掌握。

人类在追求生命价值的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一个总体的社会集合意识对每一个单独的和集合的追求着价值的主体进行调节、规范和引导。价值范导系统正是适应人类追求生命价值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统一体。作为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人不可避免地受物质欲望、个人爱好的诱惑,因而决定其行为的原因是感性的欲望与冲动。而这些欲望与冲动并非都有利于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如果不借助于一定范导系统来约束、规范、调控和引导人们的行为,那么,人是不可能自发地限制自己的非理性欲求的无限膨胀,势必处于一种听凭欲望、冲动泛滥和主宰的非理性的癫狂状态,就无法意识到一个和欲望有别的意志,而只有一种动物的意志,因而也就没有不同于自然因果性的行为。正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呼唤着价值范导系统的出现,呼唤着某种反映了人类真正的生命需要,反映了人生命本质意义和内在价值的理性规范来作为人们生存斗争和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标尺和人的文化免疫系统、监控系统。价值范导系统作为一个普遍性,在具体历史内涵的形成中,是个人价值追求的社会集合意识,它排除了个人的主观随意性,是历史内涵的客观性的体现,是人类对生命价值追求的理性的结晶,是人对自己内在价值尺度的自我意识。它一经形成和确立就作为一种绝对命令、文化指令、“应当”,规范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合乎共同体的价值标准,同时又作为监控系统和“超我”对本我起着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不仅是在需要动力系统的驱动下进行的,也是在价值范导系统的规整下进行的。如果说需要动力系统是人们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发动机的话,那么,价值范导系统就是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方向盘。因此,掌握外部世界的合理性问题也是直接同人们是否自觉地按照价值范导系统的文化指令行事有关,更同价值范导系统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反映、代表和体现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根本需要有关。因此,对价值范导系统的掌握不只表现为现实的人对作为文化传统和以意识形态为存在形式的价值范导系统的自我认同,更主要的是表现为对价值范导系统本身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转换、自我重构。要知道,作为价值范导系统的评价标准是人们在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外部客观现实谋求一种具体的积极的统一所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结论的得到,是通过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世界的不断认识而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价值观念、评价标准是有阶级性的。实际上任何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范导系统都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价值要求,因此,它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阶级的局限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永远正确合理。也就是说,人们所建构的价值范导系统很可能是对自己真正的价值尺度,以及价值尺度与现实之间的真实关系的错误反映。所以,人们对价值范导系统不应该盲从,不应该使其凝固化、僵化,而应该使它与活生生的实践保持某种开放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借助于实践批判和物质批判的力量对价值范导系统本身的合理性问题不断地作出审问、考察和批判,并及时地进行自我转换、调整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活动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着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负态效应,不能不说是与指导人类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范导系统的内在缺陷有关的。近代以来,在处理人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上,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曾占支配地位。在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范导下主体往往从自己最切近的利益出发,只考虑与自己直接发生关系的客体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很少顾及他人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在它的范导下,人类必然将改造直接客体可能造成对间接客体的伤害置之度外,必然使人们对其它方面的关心考虑失去理性,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失去感觉。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弥漫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少有的不计后果的时代”[2]。正是这种缺乏人对自然伦理精神、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范导系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人对主体能力系统的掌握首先就是对主体干预、支配、控制外部世界能力的自觉调控。人干预、支配、改造、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是人的自然力和文化力相互整合并越来越以文化力为主的功能藕合结构。人实践地掌握外部世界的文化力主要是指人所拥有的科学技术的力量以及作为人体力和智力延长的由科学技术知识物化和凝结而成的工具中介的力量。自从人类进化到智人阶段后,人类支配和控制外部世界能力的提高和增强,就不再通过生物进化自然演化的过程来实现,而是通过超有机体的文化进化的方式实现的,突出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作为科技成果物化和凝结的工具系统的革新、演进和发展。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装备有高科技的现代化的工具系统,正是当代人有强大的支配和干预外部世界能力的根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对人干预支配外部世界能力的自我掌握、自我控制,主要就是对人所拥有科技力量的自觉调控。之所以要对科技力量进行自觉的调控,原因就在于这种巨大的能力实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人类拥有它虽然能在越来越深的层次上和越来越广阔的领域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这种空前巨大的科技力量也能毁灭人赖以生存的地球,毁灭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圈。历史经验表明,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负态现象的大量产生,就是同人们不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借误使用,人对科技所蕴藏的巨大力量的失控有直接联系,所以,人们如何使用人所拥有的这种巨大能力,如何控制自己所拥有的这种巨大能力的作用方向就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对科技力量的自我控制,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又有社会方面的问题。为了防止因技术不当使用所造成的负态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技术控制。主体只有拥有足够的控制驾驭工具中介系统的科技能力,才能让那些作为人的体力和智力扩大和延伸的工具中介完全置于人的能动控制之下。但是,对科技力量的自我控制更多的是非技术控制的问题,是同人的价值选择、目标选择有关的价值问题和社会问题,属于价值范导和社会控制的范畴。因为,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我们究竟用它来造福于人类,还是滥用它而最终毁灭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价值目标的选择,取决于人把这种能力和巨大力量用于什么目的。所以人类应该本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精神加强理性自律和价值范导,不能因为我们能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能让自己所拥有的巨大力量失去人类根本价值尺度的范导而失控,而应该以普遍的充分发展的社会联系的力量促使人所拥有的支配干预外部世界的强大科技力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定向发展,强化其造福于人类的功能,弱化其破坏的力量。对于那些有害于人类生存的,仅有利于某些利益集团的科学技术就不应该发展,必须中止和废除。只有这样,才能将人类掌握外部世界的正态效应发挥到最高限度,将这一强大能力对自然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也使自己所拥有的巨大力量不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对主体能力系统的自我掌握还表现在对主体能力的自我创造。这种创造既包括对那些用于干预、控制、掌握外部世界的科技力量的再创造,也包括对用来调控科技力量的主体能力的自我创造。为此必须对主体能力系统加以自我反思和批判。根据20世纪的实践经验反思人类现有的能力结构,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有缺陷的能力结构。

这种缺陷首先表现为人们所拥有的科技力量尽管已很强大,但又是片面的、畸形的、有历史局限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人们滥用已有能力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人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力量不足和局限造成的,是由于改造、占有、掠取外部世界能力的日渐强大,与协调人和外部世界动态平衡的能力的不足和欠缺造成的。但是,因科技滥用所造成的负态效应最后又必须要由发展了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能源危机的出路依赖于人类能不能创造出利用再生性能源的新技术。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解决也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不开。因此,人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掌握外部世界的科学技术的能力,创造出新的科技手段和力量。

主体能力系统的欠缺还表现为干预支配控制外部自然界的能力日趋强大与调控这种能力的能力之不足的矛盾。这突出地表现为在本质力量系统中科学技术力量和人文精神的力量是严重失衡的。人文精神的力量是调控人支配干预外部世界力量的力量。它的欠缺,它与科学技术力量在主体能力结构中必要张力的打破,必然会导致科技力量的失控。正如有人所指出的:“虽然人类具有无限的技术潜力,但在道德和社会方面还很不成熟。这些缺陷可能引起一场大灾难,从内部破坏整个文明。”[3]

大家知道,启蒙运动以来,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标志的工具理性战胜了宗教神学的思辨理性,人类自此步入了世俗化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这一时代,由于工具理性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于工具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意识形态的整体控制,由于上帝之死所带来的绝对价值体系的崩溃,随之工具理性成了价值体系的核心。因此,人文精神处于危机状态,人的意义失落了,人类的理性自律也从此式微。帕斯卡尔曾对绝对价值体系崩溃后人的存在状态作过这样的评述:“真正的本性既经丧失,一切都变成了它的本性;正如真正的美好既经丧失,一切就都变成了它的真正的美好。”[4]由于把凡人的情俗看作人的自然本性并把自然本性的公开释放所带来的福乐和荣誉看作人的真正的美好,人们必然放纵自己的情欲,人的能力就必然会失去自己的理性自律而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失控的状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放纵自己的欲望盘剥自然,掠夺自然。所以,为了建构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关系,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重新创造自己的本质力量,建构一个合理的能力系统。这个系统是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价值精神保持着必要张力的系统,是工具理性与自律理性保持必要张力的系统。只有这样,人类才有能力能动地掌握自己,又能动地掌握外部世界。否则,如果“疏忽了唯一能够起到协调作用的哲学、伦理和信仰。不依靠这些灵感,而一味信赖完美的技术、盲目涉足技术所开辟的条条道路,其结果是会使未来变得完全难以预测。”[5]

为了使人类在实践掌握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负态效应,避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从而使人类不致于毁于自己之手,主体就必须要对实践掌握活动本身进行自我掌握。人类能否真正做到理性自律,真正成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自为自觉的主体,最后就看人能否对掌握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实现自觉的调控。可以说对主体所有方面的自我掌握最后都落脚到对实践活动的自我掌握上。

要对掌握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掌握就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建立起科学的实践理念。即借助于批判的理性的力量确立合理的实践目标和完整的实践计划,观念地设计实践活动,预演实践过程,建构实践模型,对实践掌握活动过程作出超前的观念的把握,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就进行自我掌握。可以说,科学的实践理念是人实践—精神地掌握外部世界的结果,又是人实践地掌握外部世界的起点,也是主体实践活动能够进行自我掌握的根本途径和内在环节。因此,它是掌握外部世界与掌握自我的交叉点、结合点。实践理念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实践目标和完整的实践计划,是人对自己实践活动目标和过程的自我意识。它所具有的鲜明的理性和自我意识特征,鲜明的预见性,正是它能够实现对实践活动自觉调控的基础。

实践理念是实践活动可调控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也就是说,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科学与否、合理与否、有效与否,都直接内源于实践理念的科学与否、合理与否。不合理、不科学、不正当的实践理念只能导致不合理、不科学、不正当的实践活动。当代人类实践所造成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负态效应,就同实践理念的不合理直接相关。这种不合理集中地突出地表现为实践理念的伦理匮乏。也就是说,人们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的理念并不是真善美内在统一的实践理念,是没有把实践理性的至善原则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的实践理念。在这种实践理念指导和支配下的实践只能是以征服和统治自然界为天经地义,只满足于人的眼前的利欲心,很少考虑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后果的实践。这样的实践理念势必带来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因此,如何保证自己所建构的实践理念的合理性、科学性、正当性就成了主体对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掌握的最重要的一环。

主体建构实践理念的过程,既包含着人对反映了外部对象客观尺度的科学知识的运用,并以此为前提和基础,也包含着对自己内在尺度的掌握。因此建构实践理念的过程实际上集结了对主体需求动力系统、价值范导系统和主体能力系统的自我掌握,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念掌握与对自我的观念掌握的统一,具有多维、复相、整合的特点。要保证实践理念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正当性,主体就必须要对自己所追求的预期目标作出科学分析评价;对实践活动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即这种实践活动能不能进行,值不值得进行作出科学的评价;对这一实践活动是否符合他人、社会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正当与否、善恶与否、应不应当进行作出价值评判;对实践活动结果对于自己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暂时有利,还是长远有利,还是利害兼有作出预测分析和评价。为此,主体在确立了实践目标和计划后不应马上付诸实践,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思想实验,在思想上观念中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排练和预演,并进行小范围试验试点,以便使主体的实践决策更有根据和把握。慎重的实践决策应该在充分的实践理念动态模型的思想实验和相应的试验试点后作出的。这样才能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也才能避免造成实际的巨大浪费、损失和不可控的危险后果。这一点对于实践手段强大、规模巨大、结果影响广阔深远、双重化效应加大的当代实践来说,尤为重要。

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能动掌握不但表现为实践活动具体实施前建构实践理念上,而且还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实施自觉的调控。主体首先根据自己已经建构的实践理念及动态模型的文化指令开始把自己各方面的本质力量激发和整合起来,形成抓握、改造和建构某一客体的主动态势和功能藕合,积极推进自己所建构的实践理念现实化、对象化。这种对象化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中介作用实现的。所以,对实践活动的自觉调控就离不开对工具中介系统的控制和掌握,也就是要控制工具中介系统按实践理念的指令运行。实践掌握外部世界的过程是实践理念动态模型的现实化对象化过程,但观念中的实践毕竟是一种理想状态,大量偶发的不确定的因素是难以预料的。这就需要主体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这些随机因素作出积极的调控。实践活动是趋向自己所选择的目标的有序的运动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偏离目标的情况又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就需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地自觉地及时地以实践系统运行状态所提供和反馈的信息对实践活动进行自觉的调控。这种调控或表现为对实践运行加以部分调整或改变,使之符合实践观念模型,或表现为部分地修改实践的观念模型,以此来达到运动的动态平衡。当然如果负态效应严重,付出的代价太大,主体就应及时中止这种实践。

对实践自我掌握还表现为对实践活动结果的自我反思,并由对结果的反思回溯到对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理念的反思、反省和批判,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建构新的实践理念和新的实践活动提供某种参数,提供自我掌握的经验。

总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己需要动力系统、价值范导系统、能力系统和活动目标体系等进行自我掌握,才能使自己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趋向合理,才能使自己持续地生存和发展成为可能。

当然,主体自我掌握的实现是受许多相关因素、条件制约的。主体自我掌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如果说个体自我掌握的难度,主要在于自我相关性这一幽灵的缠绕,那么,一个共同体的自我掌握的困难还在于要受各种社会因素和各利益主体的干扰、阻抗。对于类主体来说其自我掌握就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因为人作为统一的主体到目前还基本上是在抽象的意义上讲的,从其现实性来看,人类还很少表现出统一的意志和联合的行动。由于阶级对抗存在,由于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格局多元化,人类在现阶段不能完全自觉地在全球规模上进行自我调控。但这不等于说人类就完全不能实现自我掌握,从而只有等待毁灭的命运。因为,在面临着同舟共济共同发展,还是同归于尽的选择上,在自然客观规律的直接报复面前,在自身生命活动和生存受到威胁面前,在不损害其对剩余价值剥削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与其它国家一样也能在一定范围内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进行自我调控。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也曾通过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政府干预,运用科学本身力量减缓人与自然的紧张状态,实行一系列措施来防范资本主义公司的不法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特别是联合国多次以环境与发展为题举行会议。这就为人类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掌握开辟了道路。当然,要真正实现能动地掌握外部世界与能动地掌握自我的辩证统一,必须以消灭阶级对抗为前提,只有建立合理的人与人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有效地调控自我,扬弃人和自然的异化关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4页。

[2]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第140页。

[3]奥辛延斯基:《未来的启示》,第37页。

[4]帕斯卡尔:《思想录》,第186页。

[5]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第5页。

标签:;  ;  ;  ;  ;  ;  ;  

论学科自我掌握的基本环节_过程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