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世界:时代背景与战略选择_和平与发展论文

构建和谐世界:时代背景与战略选择_和平与发展论文

和谐世界的构建:时代背景与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背景论文,和谐论文,战略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示号]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7)02-0027-04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逐步形成了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7月1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将“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确认为两国的共识。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向全世界郑重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外事工作的重要目标,并就贯彻落实作出具体规划。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国政府对于当今世界局势的深刻洞察而表达的关于世界未来发展的正确主张,是对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升华和高度概括。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体现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纵观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全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使得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的影响逐渐扩大,推动国际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成了对当代中国的客观要求。然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局势仍处于复杂深刻的变动之中。“9·11”事件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恐怖与反恐怖、单极与多极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这使得国际局势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安全威胁仍很突出,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频频发生,次数逐年上升。2004年,全球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共36起,2005年达到39起,2006年又增加到 44起,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又一个“峰年”。国际恐怖活动依然猖獗,恐怖与反恐怖的较量仍很激烈。 2006年(截至11月底)全球发生恐怖事件593起,造成4,500余人死亡、9700余人受伤,与 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65%、55%和35%。①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相互渗透、利益攸关的整体,但全球化也扩大了南北贫富差距。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统计,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全球有25亿人靠每天不到2美元度日。极端贫困问题越来越集中于最不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在信息技术及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往往成为国际政治动荡和恐怖主义滋生的重要根源,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难以和睦相处。

中国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体现中国政府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当前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种宗教。②针对世界上曾流行一时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强调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正是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当今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各国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沟通,在相互交流中保存特色,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而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和”。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这种思想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文化品格、价值理念和心理情感,成为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深厚文化底蕴。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也折射出中国发展道路和对外政策的和平性。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中国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和谐更离不开世界的安宁。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建设,如果世界秩序混乱不堪,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也难以持续。因此,和谐就不仅是中国而且应成为世界的共同追求。

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切中了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时代脉搏,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但同时也要看到,建设和谐世界是一项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一是单极和多极的矛盾错综复杂。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利用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局面,不断巩固和扩大其优势地位,谋求建立单极世界,加大牵制和防范敌对国家和国家集团崛起的力度。“9·11”事件以来,美又在深化联盟体系、输出价值观念、增强军事实力和进行地缘扩张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虽深陷伊拉克困境,但美在全球战略上的谋局布势一直没有停息,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仍在强化。与美国谋求建立单极霸权的图谋不同,世界其他战略力量、国际组织和新兴国家等均不希望世界走向单极化,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努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战略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二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及今后相当时期内,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虽然不高,但天下并不太平。主要是美国的反恐谋霸战略加剧了大国间的战略猜疑和战略竞争,各国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战略通道和战略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由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恐怖主义危害依然严重,反恐之路任重道远;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环境污染、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以及各种跨国犯罪等给人类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因此,如何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首要任务。

三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短期内仍难以形成。为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样的新秩序,应该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国际关系的演变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在当前贫富愈加悬殊、南北差距拉大、西方国家内顾倾向加剧、美国等加速推进“全球民主化”的情况下,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面临严峻考验,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实现的。

四是中国的发展仍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和平发展既是创造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又是和谐世界的有力保障,只有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了,建设和谐世界才更有希望。中国国力虽增长迅速,但中国仍难以回避内外挑战。在国际上,美国等某些西方大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坚持对华奉行分化、西化和遏制战略;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仍较严重,“台独”仍是影响中国走向和谐统一的最大威胁;恐怖主义等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严重并且还在发展。在国内,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只有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了,才可能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才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和谐世界的具体内涵和基本要求,包括政治上与各国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加深互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贯彻落实以上内容,应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和整体运筹,寻求和拓展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精心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国际问题常常影响国内问题的解决,国内问题也往往会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③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其国际效应正日渐外溢,中国国内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不但重视中国外交和国防政策的走向,关注中国实力增长的动向,而且也在加强研究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这就需要在讨论和制定每一项重大国内政策的时候,要照顾到国际社会的反应与接受程度。

统筹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多边外交的关系。中国外交目前已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工作布局。在这一原则的运用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处理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不断提高。今后,中国在继续坚持这—外交工作布局的同时,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妥善处理几大外交支柱之间的关系。既要不断深化和拓展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各主要战略力量的合作,又要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10+1”的作用,加强大周边外交,增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进一步巩固周边战略依托。

统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关系。当前,中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和突发性。传统安全威胁不仅指军事威胁,还包括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社会制度的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传染性疾病等。因此,应在全社会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以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统筹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近些年来,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在中国战略研究界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日益形成广泛共识。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硬实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是通过影响他国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的两个方面。在按照科学发展观搞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国防现代化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和投入,着力塑造中国的和平、民主、进步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统筹和平发展与国家利益拓展之间的关系。未来十几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并且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就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就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历代志士仁人所梦想和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也就可能实现。但纵观大国兴衰的历史,一个大国的崛起,很可能带来危机、冲突,乃至战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存大国对后起大国崛起的恐惧。为避免所谓大国政治的悲剧重演,中国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这一政策既是中国政府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后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它具有和平性、防御性和长远性。

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在不断拓展。2006年中国GDP为 20.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2005年加快0.3个百分点,居世界第四位。到2006年1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0,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居世界第一。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 2006年中国贸易总量同比增长15%,继续稳居世界第三。2006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达到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对外投资在全球的排名从2005年的第17位上升到第13位。中国还是世界多种资源的战略买家,其中2005年进口原油1.27亿吨,2006年达到1.45亿吨,同比增长14%,继续成为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还使中国与美国一道共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国还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大幅增加,到2006年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总数已达132个。可见,中国的国家利益正在迅速拓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国家安全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因此,如何有效维护和继续扩展中国的海外利益既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挑战,也是促成中国外交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动因。④在历史上,一些后起国家为了争夺出口市场、资源产地,往往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加速军力发展,建立势力范围,进而导致大国间战争。中国本着构建和谐世界的崇高理想,一定会保持冷静头脑,避免走传统大国兴起的老路,真正在发展进程中充分运用外交智慧,与世界各国一起,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7-2-26

注释:

①大变动 大调整 大外交——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及我国对外工作的认识和体会[J].学习时报, 2007-01-09.

②温家宝.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J].人民日报, 2005-12-07.

③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J].人民日报,2006-08 -24.

④王逸舟.和平发展阶段的中国国家安全:一项新的议程 [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马昌博.中国外交:静悄悄的变革[J].时代人物周报,2005-04-16.

标签:;  ;  

构建和谐世界:时代背景与战略选择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