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偏好的形成_需求曲线论文

内生偏好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目前主流的经济学分析中,作为分析基石的偏好是外生的。在实证研究中,模型一般从一些特定的偏好入手,分析具有这些偏好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后果。在规范分析中,评价一项政策或者一种资源配置方案的标准是人们具有的外生给定的偏好。

弗里德曼的一段话是说明将外生偏好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一个例子。[1]“尽管有一些限制,经济理论基本上将欲望看作是固定的。这是分工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家不讨论欲望的形成。这是心理学家的领域。经济学家的任务是探寻给定的一组欲望所导致的后果。和其他抽象一样,这种抽象的合理性必须最终依赖于依据这个抽象所能做出的预言。”

弗里德曼强调的是,虽然偏好是变化的,但是对于偏好变化的分析是心理学家的事。诚然,有一些影响偏好的因素是经济学家不关心的,例如人们的性别等。然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本身就会影响偏好。这样,在分析这些变量行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讨论到偏好的形成与变化,从而偏好本身就是这个模型的一个内生变量。

从为了实证地考察需求曲线开始,经济学家建立了一系列包含内生偏好的模型。本文的目的是讨论这些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一、内生偏好模型

分析内生偏好的模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模型在本质上是静态的,说明了什么因素会影响偏好;第二类模型是动态的,说明了偏好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部分概括的六类模型中,前四类模型是静态的,说明偏好会受到习惯、他人的偏好、价格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后两类模型是动态的,讨论了偏好变化的动态过程。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例如,在分析一个人的偏好受到其他人的偏好影响的时候,同样包含了偏好变化的动态过程。

(一)习惯形成模型

习惯形成模型假定人们的偏好受到过去消费的影响。珀拉科(Pollak)的模型是这种思路的代表。[2] 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假定只有上一期的消费量影响偏好。

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

式中,b[,k]可以被看做消费者对于第k种商品的最小需要量。假设这种需要和过去的消费有关。例如,为上一期消费量的线性函数,b[,kt]=b[,k][*]+β[,k]x[,kt-1],0≤β[,k]<1。b[,k][*]是对于第k种商品的最小生理需要量,β[,k]为习惯形成因子。

这样,消费者就在预算约束的限制下,选择x[,kt]使得效用水平最大。这样,短期需求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其中,a[,i]/p[,i]代表了向量(a[,k]/p[,k])[,k×1],b[,i][*]代表了向量(b[,k][*])[,k×1],x[,it-1]代表了向量(x[,kt]-1)[,k×1],β[,i]x[,it-1]代表了向量(β[,k]x[,kt-1])[,k×1]。可以看到,短期的需求函数线性地依赖于上一期的消费量。一种商品的短期需求函数是:当期收入的增函数,这种商品价格的减函数,这种商品过去消费量的增函数,所有其他商品过去消费量的减函数。

这样,给定0时刻的商品需求向量和1时刻的商品价格向量与收入,就可以获得1时刻的商品需求向量。据此可以获得不同时刻的短期需求函数。那么,在收入水平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什么时候短期需求函数具有稳定形式?令x[,it-1]=x[,it]=x[,i],就可以获得稳定的短期需求函数。这个稳定的短期需求函数就是长期需求函数。

(二)相互依存的偏好模型

在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偏好的一个隐含假定是一个人的偏好不会受到其他人偏好的影响。然而,人类生活在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雷本斯坦(Leibensten)和珀拉科(Pollak)对这个问题作了模型化说明。[3] [4] 下面以珀拉科模型为例对这种偏好形成模型进行分析。

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

消费者就在预算约束的限制下,选择x[,kt]使得效用水平最大。在时刻t,消费者r对于商品i的需求量可以表示为:

可以通过假定需求函数的某些参数依赖于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量来使得相互影响的偏好进入模型。例如,假定每个消费者的偏好依赖于上一期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量。那么,。同时假定其他消费者对于这个消费者的影响都是相同的,即β[,i][rs]=β[,i][r]。在这个条件下,参数b[,it][r]就可以表示为:

将b[,it][r]代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就可以得到时刻t消费者r对于商品i的短期需求函数。将每个人对于商品i的短期需求函数加总,并除以总人数R,就可以得到时刻t平均的短期需求函数:

这样,在给定0时刻的不同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需求向量和1时刻的商品价格向量与收入时,就可以获得1时刻的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函数。就这样,还可以获得不同时刻的短期需求函数。那么在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什么时候短期需求函数会稳定下来呢?这种短期人均需求函数的稳定点就是长期人均需求函数。获得长期人均需求函数的方法是使得当期的短期人均需求函数等于上一期的短期人均需求函数。也就是

(三)价格影响偏好模型

在利用偏好分析需求曲线的标准做法中,商品的价格只是一个参数,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集。消费者的偏好与商品的价格是独立的。然而,由于人们根据价格判断商品质量或者一个高价格显示了消费者的地位,商品的价格影响消费者的偏好。雷本斯坦和珀拉科对受到价格影响的偏好进行了分析。[3] [5]

雷本斯坦称这种价格影响偏好的现象为炫耀性消费。因为人们用价格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将价格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这种价格被称为实际价格;另一部分是消费者推断的其他人认为这个消费者为这种商品支付的价格,这种价格被称为炫耀性价格。在高度组织化的市场中,价格信息是消费者的共同知识,这时候,实际价格和炫耀性价格就相同。在可以讨价还价的市场中,这两种价格就有了区别。

一件商品给这个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这件商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而带来的效用,另一部分是由于价格炫耀而带来的效用。随着炫耀性价格的变化,这件商品的炫耀性效用就会发生变化。

在这种条件下,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就表示了在一个给定的炫耀性价格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这种商品的数量。随着炫耀性价格的变化,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假设人们利用价格反映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随着炫耀性价格的上升,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样就得到了不同炫耀性价格下的一组需求曲线。那么,真正的需求曲线是怎样决定的呢?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下,消费者实际选择商品数量是多少呢?

假设消费者拥有市场信息,这条需求曲线是在这组需求曲线中的每一条需求曲线取一个点组成的。这个点的性质是,在这个点上,商品的市场价格等于炫耀性价格。连接这些点的曲线就表明了在不同的实际价格下,受到炫耀性价格影响的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可以将价格下降引起的商品消费量的变化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炫耀性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单纯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商品消费量的变化,这可以称作价格效应。另一个部分是一些消费者由于炫耀性价格下降而降低了他们对于这件商品的效用,从而引起需求量的减少,这部分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四)受社会制度影响的偏好模型

分析制度影响的正统方法是在偏好一定的条件下讨论一种制度的资源配置结果。然而,人们生活在制度中,人们的偏好也会受到制度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社会制度影响个体偏好的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分为五种。波利斯(Bowles)对这些机制作了详细的说明。[6]

第一种机制是制度的解释效应。我们可以发现,在参与人具有相同的备选方案条件下,不同的制度下面,人们的选择不同。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人们具有关系偏好,即人们的交易条件取决于人们感知到的与另一交易方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平概念。

第二种机制是制度影响了人们行动的动机。作为市场合同特征的非个人性使得人们进行市场交易的激励因素为等价物,这种激励因素就采取了心理学中称之为外部刺激的形式。这样,人们进行活动所追求的是外在的刺激物,而不是这项活动本身给这个人带来的心理满足,即内在的刺激。许多现象表明,通过使一项活动成为达到一个外部目的的手段方式来使得人们参与这项活动,会减少人们对这项活动的喜爱程度。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对于自我决定的需要。一个人在做决策过程中感觉到的自我决定的程度影响他对此事的喜好程度。

第三种机制是制度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例如,由于市场合同的非人格化和暂时化,人们对于社会资本的需要就会相对减少,从而减少一些相应的社会联系。这样,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对当事人有利的行为规范就会改变。

第四种机制是制度影响了人们面对的任务。人们所面对的活动和各种活动中要求参与人解决的任务并不完全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社会制度也在部分程度上决定了人们面对的任务。由于人们可能会将处理一些问题的策略外推到更广阔的实际生活中去,所以,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经常面对任务的影响。这样,由于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经常面对的任务,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第五种机制是社会制度会影响人们之间的文化传递过程。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影响孩子的培养过程,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

(五)偏好的演化模型

近年来,对于偏好内生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演化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构建基石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参与人改变偏好的方法,另一部分是一个外生的适应度标准。由于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具有不同偏好的参与人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因此,在人们的偏好和行为之间就会存在一个对应关系,从而可以用行动表示人们的偏好。在第一期,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行动,具有某一种共同行动的人群具有相同的偏好。这样,就可以有一个不同的偏好在人群中的分布函数。这个函数表明了具有各种偏好的参与人在总人群中的比例。人们行动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结果,市场结果决定了每个人所获得的支付。适应度标准就是根据每个人的支付,决定这个参与人是继续采取上一期的行动还是改变行动。改变行动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模仿获得支付最大的参与人的行动。根据这个适应度标准,第二期的偏好分布函数就确定了,然后,根据这个函数就可以确定相应的市场结果,进而再根据适应度标准决定第三期的偏好分布函数。这个过程不断进行下去,最后收敛的结果就形成了稳定的偏好。这种方法以丘比特(Cubitt)和萨真(Sudgen)模型为代表。[7]

这是一个通过模仿来进行偏好选择的模型。假定一个行为的结果可能是多种情况[X[,1],…,X[,z]],在这个结果上的概率分布q=[q[,1],…,q[,z]]就构成了一个彩票概率。设每个人都遵从自己的选择,也就是在某一段时间坚持自己的一个策略P[,i]。这样,在某个时刻t,这个人群的状态为π(t)=[π[,1](t),…,π[,n](t)],其中π[,i](t)就代表了人群中在时刻t选择了P[,i]策略的人口所占比例。

每隔一段随机的时间,游戏参与人就对自己的策略进行一次反思。这个时间间隔可以认为服从指数分布。每次在回顾的时候,这个回顾的人都在人群中随机选择一个人,将这个人的策略与自己的策略比较。例如,在时刻t,一个采取h策略的人进行反思,他选取的人采取了i的策略,同时假定在这个时刻回顾者的行为结果为X[,j],所选取的人的行为结果为X[,k],在比较的基础上,回顾者决定是否进行改变。这个改变利用一个函数M(X[,j],X[,k])表示。M(X[,j],X[,k])代表了回顾人坚持自己策略的可能性,这样1-M(X[,j],X[,k])就表示了回顾者改变策略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偏好逐渐形成为后悔理论① 所表述的形式。

(六)内生偏好的文化传递模型

将偏好内生化的另一种模式是利用文化传递。文化传递模型和演化模型的区别在于,文化传递模型中没有外生的适应度标准;同时,文化传递模型中行动的改变方式也不同于演化模型。下面,以比森(Bisin)和沃迪尔(Verdier)模型为例说明偏好的文化传递过程。[8]

假定在人群中有两种文化(偏好),a和b。人群中具有各种文化模式人的比例为q[i],i∈{a,b}。家庭由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组成。所有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没有文化特征。孩子首先面对他们父亲的文化特征i,孩子学习到这个文化特征的概率为d[i](q[i])。假如一个来自文化特征为i的家庭的孩子没有获得文化特征i,那么,他随机地在人群中选择一种行为模式。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利用q[i]表示的外面世界的情况与从父亲那里学习文化特征的概率d[i](q[i])之间的关系。例如,这二者可能是替代关系,当自身的文化特征在外部世界中占的比例越大的时候,父亲可能就较少教育孩子,从而孩子更多向社会学习。比森和沃迪尔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这两种文化特征会共存,最后收敛到一个稳定的比例。

上面对于偏好内生化的六种模型是相互补充的,尤其是后三类模型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偏好的演化模型清晰地说明了制度如何通过影响不同行为的收益,从而影响人们偏好的过程。制度可以作为偏好的演化模型中的一个外生参数。在制度一定的条件下,偏好的演化过程表明了在这种制度下会产生什么偏好。但制度参数变化后,偏好的演化过程会表明偏好会如何改变。同时,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文化传递过程不同,这样,制度同样可以作为文化传递模型的一个参数。在制度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文化传递过程表明了在这种制度下会产生什么偏好。但制度参数变化后,改变了的文化传递过程会表明偏好如何变化。

二、政策含义

公共政策和偏好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分析中的一个难点。给定人们的偏好,如何说明一个政策好于另外一个政策呢?我们知道,当政府采取一定的政策后,市场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市场的结果会给每个人带来一定的效用。这样,在不同的政策下,人们的效用就会不同。由于很难比较两个人的效用,为此,需要利用帕累托标准来判断政策之间的优劣程度。然而,如果几个政策都是帕累托有效的,那么,在政策选择上就会有困难。这个时候需要建立社会福利函数才能在政策之间进行选择。但由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社会福利函数的建立是困难的。这个时候,只有依靠政治来解决问题,经济学就会无能为力了。

如果偏好是内生的,那么对于最优政策的设计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在上面描述的模型中已经看到,在不同的政策条件下,人们的偏好可能会发生变化。假设有A和B两个政策。在A政策实施后,人们的偏好经过变化逐渐收敛到一个稳定状态,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对于A政策的后果有一个稳定的判断。如果改变政策,那么,人们的偏好会改变,形成新的偏好,然后对B政策的后果做出稳定的判断。如果我们坚持人与人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这时利用帕累托标准来判断政策的优劣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同一个人的偏好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又怎么能够比较在A、B两个政策下同一个人的效用呢?所以,偏好内生化给经济学带来的是对各种政策后果的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时,它也使得经济学的工作面临一个十分严重的困难,那就是在比较不同政策的时候,很难有准确的判断标准。

注释:

①后悔理论是描述人们对于风险前景偏好的一种试图替代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说。

标签:;  ;  ;  ;  ;  ;  ;  ;  ;  ;  

内生偏好的形成_需求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