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昌先生对中国心理学事业的重要贡献--纪念曹立昌先生诞辰90周年_心理学论文

曹立昌先生对中国心理学事业的重要贡献--纪念曹立昌先生诞辰90周年_心理学论文

曹日昌先生在中国心理学事业上的重大贡献——纪念曹日昌先生诞辰9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诞辰论文,理学论文,贡献论文,周年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新世纪伊始,2001年1月11日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日。曹先生虽然在世享年仅有58岁,他离开我们也已经32个年头了,但他的一生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筹建科研机构和开展业务作了大量组织工作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联络争取在国外的科技人员回国,使其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服务。特别是他为兴建和发展我国心理学事业,尽心尽力作出的重大贡献和他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同志热情诚恳、平易近人;对青年循循善诱、悉心指导,都是广为人们称道和经常引起大家对他的无限怀念。这也是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可敬人品和治学态度。

一、曹先生对学习、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业绩及其联系实际的学风。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即进行关于心算问题的实验研究,1934年总结了我国有关珠算教学的文献资料,写出“二十年来国人对于珠算的研究述要”,并撰写《珠算教学的研究》一书。该书试图改革传统的珠算教学法,开创了心算笔算珠算结合实验教学的先声。1935年写成有关心算(乘和除)的工作效率方面的实验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论文。他毕业后,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心理部,从事成人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这时,他对美国著名的学习心理学家E.L.桑代克学习心理学说及其实验材料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论。1936年发表“桑代克学习心理学的分析研究”一文,他批评桑代克的理论后,提出研究工作要结合实际生活应用的观点。他认为对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因两者目标不同、方法有别,应暂时分开,但又必须密切配合。学习心理理论的研究要严格地持相对态度(反对固定态度),在实验室内作深入的研究;应用学习心理的研究要在实际应用的场合,作广阔的研究。要把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打成一片。在探讨决定学习的因素时,他主张不但要横的剖析,还要作纵的追溯,不但要了解一个人学习当时的身心结构,也要了解他的学习历史。他认为实验方法与内容可以决定结果与结论,所以研究时对于一个问题就应当用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方面,重复地研究、实验,因为这样才可以得到详尽的资料,正确的结论。这是他从事研究工作一贯的重视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治学严谨的态度。

1936-1937年,曹先生在定县做了许多心理测验,写了“定县平校毕业生再测验统计报告”,他在定县的小学中试用了S.D.鲍德斯的迷津测验,并发表一篇“试用鲍德斯迷津测验初步报告”。当时,这类测验曾在京沪一带被做为智力测验的工具广泛应用。他进行此项测验工作主要是准备作为成人非文字学习和记忆研究的一种工具进行探索。他的研究表明,测验结果可因社会环境、教育程度、主试者和受试者的关系及测验手续的不同而不同;他不同意当时流行的看法,认为测验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1945年11月,曹先生到达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3年后,通过博士论文考试,他的论文题目是“学习与记忆中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他从事关于分配与集中学习的实验研究,包括三部分:时间与练习的数量;材料的意义与练习的分配;对偶与连续字表的学习。研究结果均发表在当时英国《实验心理学季刊》上。这时期他还进行了有关图形再认的研究,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报》上;镜画学习中练习分配的转变和混合分配的实验以及分配与集中学习的抑制学说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报》和《普通心理学报》上。

60年代初,曹先生又开始进行有关记忆的研究,他在以前做过的关于图形记忆再认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研究时间间隔对触觉——动觉定位的影响。图形记忆再认实验是给受试者呈现一个图形,过了一定时间隔后,给他呈现一系列的类似图形,要受试者再认原来的图形或在呈现的系列中指出原来图形所在的范围。结果见到:随着时间间隔的增长,受试者把近似图形当作原来图形的越来越多,指定的原来图形所在的范围越来越大。曹先生认为这是泛化现象,它和条件反射实验中所看到的泛化现象有一定的共同性。他为巴甫洛夫研究泛化和扩散作用时利用皮肤机械性刺激在动物身上做的实验所启发,运用了触觉定位研究记忆中的泛化现象。其实验结果有三:1.触觉——动觉、触觉、动觉定位的误差,随施用刺激后与实行定位间的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增大。2.上述现象和图形、语文材料记忆中的泛化现象(不能区别相似图形、记住梗概、忘却细节等)有一定共性。3.刺激引起大脑皮层一定点的兴奋,兴奋点影响它的邻近部位,随着时间间隔的加长,这种影响在强度上逐渐减弱,在范围上逐步扩大,可能就是记忆中泛化现象的生理基础。这个实验研究的设计思想和结果以及只由他本人一人做主试者与受试者的作法,当时令人感到十分新颖和具有独到之处。

1962年曹先生指导了一个记忆专题组,他提出了记忆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生理机制,从生理、生化各方面研究神经组织中的变化与记忆保持的关系;三是记忆效率,从教材组织、识记方法、强化方式等研究提高记忆的效率;三是储存模拟,比较人的记忆和机械的存储系统,以提高存储器件的效率和了解人的记忆的机制。他根据当时的人力、条件安排了具体研究课题:1.青少年记忆发展,研究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记忆特点,提出改进青少年记忆方法教学的建议;2.不同分析器活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研究视、听、触、运动等分析器同时与相继活动对相同与不同感觉材料的识记效果的影响,藉以探索记忆的生理机制和较高效果的识记方法;3.由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特点,首先从事瞬时记忆的特点和长时记忆恢复的条件的研究,探索有效识记和回忆的方法;4.记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脑电图谱的研究,用脑电描记方法研究记忆过程的生理机制。可见曹先生对记忆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有他自己系统完整的设想,对记忆专题从不同方面各个角度作了进行研究的部署。1963——1965年,一些研究课题发表了实验报告,如初中学生的识记方法(四字句、文言文、白话文);视、触识记与再认形象的研究;视、听语文材料同时识记的干扰与相对优势的研究等。后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这个全面的部署可惜中断了。

二、曹先生是我国最早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于心理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早在30年代末,他即提倡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创建新心理学的方法,撰写“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一文,他阐明唯物辩证法是进步的科学方法,心理学应该采用唯物辩证法来建立新的研究方法。这时他还写有“心理现象中的辩证法则”和“心理学的辩证法的发展”等文,他用宇宙事物的运动发展中的三条普遍法则:矛盾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和否定之否定律解释心理现象和心理学的发展。1943年他又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心理测验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发表“心理测验的几个原则的问题”。他以量与质、片断与整体、限定反应与自发表现、表象的测量与本质的理解等几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在心理测验过程中存在的重量的多寡而轻质的分析,重片断的反应而轻整体的特质,重限定反应而轻自发表现,重表象的测量而轻本质的理解等现象。他的这些辩证的分析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心理学研究。1954年他发表“中国心理学历史遗产的研究方法问题”,这是一篇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论文。文中提出三点研究方法:1.历史的研究必须是批判的。他认为批判即是分析哪些是进步的,保守的,甚至反动的;哪些是应继承,发扬和必须扬弃的;并要把握着进步性、科学性、人民性的批判标准。2.历史的研究必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他认为对于历史上的任务思想、理论的研究,一定要把它的社会背景与时代任务弄明白,才能正确认识这种思想、理论及其具有的现实意义。3.历史的研究必须与现实任务相结合。他认为中国心理学当前的最重要任务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对心理学历史遗产的研究也就应围绕这个任务来进行,那就是研究我国历史上有关心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论中的辩证法的成分与唯物主义的传统。时至今日,这仍是我们研究心理学史务必遵循的研究方法。

曹先生在记忆研究中注重运用唯物辩证法,如他认为记忆的发展是一种动力过程。人在记忆时能够对经验分类分组,是由于社会实践中有储存物质的分类分堆的经验,没有社会实践中的分类分堆,人在识记时对材料分类分组是不可想象的。他最早对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并根据记忆过程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二者的关系。他说:“一切事物过程都是有阶段性的,在每个阶段中又各有特殊的矛盾,记忆当然也不例外,识记材料呈现一次后的瞬时记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里的主要问题是痕迹形成的问题,主要矛盾是材料内部项目间的相互干扰,如果把这种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记忆保持就可较久,使瞬时记忆也具有长时记忆的一些特点,但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要使记忆保持较久,必须进行复习,复习是重温瞬时记忆,使之延长保持时间。我把这一阶段的记忆称为短时记忆。这里的主要问题是痕迹的巩固,主要矛盾是和有关经验的关系,表现为迁移促进和前摄与倒摄抑制。形成了稳定的、巩固的记忆之后,保持可以持续长久的时间,是长时记忆。这里的问题是能否回忆,也就是痕迹的恢复或运用问题,主要矛盾是回忆线索,回忆线索正确完整,导致正确完全的记忆,线索错误引起阻碍或错误的回忆。”这是他在记忆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见解。

三、曹先生坚持和维护心理学的正确研究方向和科学方法。在1958年“批判心理学的资产阶级方向”运动后,曹先生针对错误的批判,在1959年发表了“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心理学界的争论”、“心理学研究什么?”、“由学术批判明确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等一系列文章,并组织心理学界开展学术争鸣。在1960年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曹先生在会上作了“心理学学术讨论的收获”的总结性发言。明确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提出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总目标是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迅速地建立起密切结合我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他的讲话起到了澄清混乱思想的作用,使心理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社会上又欣起了极“左”思潮,姚文元化名“葛铭人”在报上发表文章,题目叫“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吗?”他在这篇文章中,抨击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否定进行客观地科学实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曹先生顶住这股逆流他认为科学实验必有一些抽象,才能寻求某些一般的规律,坚持心理学需要应用实验研究方法。由于他顶住极“左”思潮对心理学的袭击,抵制姚文元对心理学研究的诬蔑和破坏,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地扣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大帽子,受到颠倒黑白的批判和斗争。1969年初,当他感到身体不适时,医生确诊已是肝癌晚期,于1969年3月14日不幸逝世。

四、曹先生毕生致力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事业。1950年,他到中国科学院,便兼任心理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同时作为负责人之一筹备中国心理学会。1951年心理所成立,任所长(1956年任副所长)。他对心理研究所的成立和中国心理学会的重建都付出了心血。他联系全国各个设有心理专业或课程的高等院校,团结全国广大的心理学工作者,制定中国心理学研究发展的远景规划,展开大规模的协作研究,学习国外有关心理科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改造旧心理学,推动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朝既广泛又深入的方向发展。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上工厂、下部队,到医院,去学校,以身作则,带动大家面向实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工作。他亲自带头并发动,组织同行工作者翻译和撰写有关心理科学的专著、论文,并筹划出版的事宜。特别值得提及由他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1963年出版),尽量采用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的材料编写而成,具有很高学术水平。曾再版多次,影响深远。

曹先生是新中国建立后,心理学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从1950年至1966年,我国心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见证和具体写照,我国心理学的建设倾注了他毕业的精力,我们不能忘记他的辛勤血汗的灌溉,他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他的论文和著、译书籍是遗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心理学财富,将永远为我们提供经验和借鉴。近些年来,我在进行中国现代心理学史的工作过程中,已经将曹先生的遗作基本搜集起来,拟不久将编成一本文集。值此纪念曹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向他老人家表达我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崇高的敬意。

标签:;  ;  ;  ;  

曹立昌先生对中国心理学事业的重要贡献--纪念曹立昌先生诞辰90周年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