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的平衡_奥斯卡论文

奥斯卡的平衡_奥斯卡论文

奥斯卡的天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斯卡论文,天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奥斯卡越来越圆滑,其实并没有贬损的意思,或者可以换一个好听点儿的说法,那就是它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掌握得越来越熟练了,北京时间3月25日揭晓的第74届奥斯卡评奖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也许有些结果会让很多人出乎意料,但总体来说却是皆大欢喜,让谁都说不出个“不”字。得奖呼声甚高的几部影片没有一部空手而归,就算有人在个人奖项上失之交臂,但作为影片的出品公司却未受到太大的损失——表演类奖项拿不到,不妨拿点儿技术类奖项,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说出来你得了4项,我也得了4项,大家旗鼓相当,艺术与票房打了个平手。

不过奖项的归属毕竟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也许我们也不妨对奥斯卡天平的倾斜尺度妄加揣测一番。

最佳影片:《美丽心灵》VS《指环王》

那些盼望惊喜的人这回又失望了,奥斯卡显然没打算改变他们对于科幻、神怪、动作类影片的态度。尽管好莱坞注重票房,但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选择上却一向标榜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

其实《指环王》也不必觉得失望,本来嘛,有《星球大战》的先例摆在那儿,它也不该存有拿大奖的奢望;否则在全世界以亿计数的“星战”迷的强大压力下,明年的最佳影片恐怕就非《星战前传2》莫属了,毕竟如果《指环王》能得大奖的话,《星球大战》这样在影史上占有如此重要位置的影片就根本没有理由不得奖。叫几千个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对抗几亿影迷,力量对比实在是太悬殊了。何况,从传统来看,奥斯卡向来对《美丽心灵》这样的片子情有独钟,比如《阿甘正传》,比如《莫扎特》。更何况,《美丽心灵》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几乎无可挑剔,关于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的故事能被演绎得如此令人震撼,其当选最佳影片可谓当之无愧。

这场对垒的关键词:传统。

最佳导演:霍华德VS奥尔特曼

都说金球奖是奥斯卡的风向标,看起来最起码在导演这一项上,奥斯卡这两年准备与金球奖作对到底,从去年的李安到今年的罗伯特·奥尔特曼。

不过对于影迷来讲,朗·霍华德的获胜绝对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霍华德有一个别称——“票房导演”。在他执导过的影片中,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就有《阿波罗13号》、《赎金风暴》、《格林奇偷走圣诞节》等。而且从技术的角度讲,他的作品往往能以一种独到的创作方法处理一些老套的主题,让人感觉到新意,并常常从中得到心灵的撞击。比如在《阿波罗13号》中汤姆·汉克斯等人扮演的宇航员在紧急采用手动操作返回大气层后,地面指挥中心一片寂静,那一分钟的窒息和绝望使得天空中突然绽放的伞花不仅带给剧中人,也带给观众极大的激情。这种对于节奏和情绪的把握是霍华德的强项,也代表着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风格。而罗伯特·奥尔特曼则相反,作为独立电影的一个代表,他的电影不论是题材还是手法都一直游离于好莱坞主流之外,所以尽管他曾经凭借《陆军野战医院》等影片4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但都不过是奥斯卡对独立电影人显示的一种姿态的结果,这次也不例外。

这场对垒的关键词:主流。

最佳男主角:华盛顿VS克劳

客观地说,丹泽尔·华盛顿在《训练日》里的表演是不错,但卢塞尔·克劳在《美丽心灵》中的发挥显然更为出色,最终结果偏向于华盛顿,原因恐怕有很多。比如说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人在为华盛顿鸣不平,认为他早就该当影帝,只是因为好莱坞的种族歧视才使这样一个演技精湛而且受人喜爱的演员总是给人当陪练,毕竟华盛顿曾因《马尔科姆-X》和《飓风》两次夺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影帝,而且他还被称为“不是一个伟大的黑人,而是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伟大的人”。

其实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恐怕并不完全客观,种族歧视可能会有,但放在华盛顿的问题上,恐怕还是因为他运气欠佳。比如他上一次因为《飓风》而获提名,却撞上了《美国美人》中的凯文·斯派西,败北也是无话可说。说起来在那一届评奖中他还有个难兄难弟,就是卢塞尔·克劳。当时克劳在《惊爆内幕》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后来有人说奥斯卡在第二年把影帝桂冠授给克劳,其实并不是表彰他在《角斗士》中的表现,而是对前一届的补偿。如此说来,此次颁奖给华盛顿,可能也只是一种补偿,这种事情对好莱坞来讲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也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事关做人原则的原因。华盛顿多年来一直以正直稳重著称,从不发表奇谈怪论,而且十分注重维护黑人的形象,已经成了黑人的骄傲。克劳则不然,据说这位老兄向来傲慢,对导演指手画脚,对同事不屑一顾,更有甚者,竟然在不久前公然表示自己根本不稀罕任何奥斯卡奖项,并“叫他们去死啦”!如此恃才傲物之人,看来不只在东方不符合道德规范,在标榜自由、张扬个性的西方世界恐怕也不讨人喜欢。不过克劳和华盛顿还真是有缘,除了在奥斯卡的竞争中两次碰头,他们还曾经共同出演过一部叫做《杀人硬件6.7》的科幻片,两人在片中的性格与现实中的他们倒还真的很像,最后华盛顿扮演的警察击败了克劳扮演的智能杀手,不过他最后的胜利多少有点侥幸,这与此次评奖的结果倒也相似。

这场对垒的关键词:品行。

最佳女主角:贝瑞VS斯派塞克

当妮科尔·基德曼以《红磨坊》被提名时,很多人就已经预感到她与奥斯卡无缘了,因为如果仅凭演技来说,她在《小岛惊魂》中的表现要高于《红磨坊》,所以这次被提名似乎只是学院对于她的一种鼓励,至于凭哪部片子被提名反而不那么重要了。于是更多的人猜测影后得主会是茜茜·斯派塞克,因为她在《不伦之恋》中的表演炉火纯青,因为她是著名的演技派代表,因为一个资深演员获奖谁都说不出什么。

但是如今人们忽然发现了另一个让谁也说不出什么的因素,那就是肤色。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海莉·贝瑞,她在《死囚的妻子》中的表现有目共睹,那确是她从影以来演的最棒的一个角色,而且并不仅仅凭借其美丽的外表和诱人的身材,这证明了她不仅仅是一个选美皇后出身的演员。另一方面,贝瑞又是个讨人喜欢的人。比如她会以10万美元的报酬接下《死囚的妻子》(她的上一部片子《箭鱼行动》让她拿回了250万美元的支票),只因为“这部影片是那种我一直努力争取,但始终争取不到的电影,因为并没有太多为女性准备的伟大角色。不过我终于有机会抛下美丽的外表,参与到表演这个行业中来,我爱表演这个工作,并准备迎接挑战”。她还会谦逊地说:“奥斯卡对我来说为时尚早。”所有这些都颇合评委们的口味,何况奥斯卡不仅仅只是一项评奖,它还有着不可忽视的宣传的功能,要知道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在关注着它,在某种程度上,好莱坞就是美国的代名词,还有什么比两个黑色皮肤的演员同时荣获影帝影后更具新闻价值和炒作意义的呢?何况,今年的荣誉奖还颁给了西德尼·波蒂埃——在华盛顿之前惟一一个获得奥斯卡影帝称号的黑人演员,他获奖的那一年是1963年。这样,第一个黑人影帝、第一个黑人影后和一个最受喜爱和尊敬的黑人演员在同一个晚上站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谁还敢说美国有种族歧视?这比让两个澳大利亚人(卢塞尔·克劳和妮科尔·基德曼)同时获奖有意义多了。而且,让黑人演员获奖事先可以有人想不到,但事后绝不会有人提异议。贝瑞曾经说喜欢《不道德的交易》中黛米·摩尔演的那个角色,但当那部影片开始拍摄的时候,她甚至连剧本都看不到,因为他们说不希望因为让一个女黑人出卖身体而被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这就是好莱坞,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着诸多歧视,但在电影里却高唱平等,以致一黑一白的搭配在好莱坞电影里比比皆是。不过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海莉·贝瑞的获奖是她努力的结果,无可厚非,好莱坞近年来对于年轻漂亮的女演员也尤其关照,何况斯派塞克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尝过封后的滋味,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也不错。

这场对垒的关键词:肤色。

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VS《艾米丽》

对于《无主之地》的选择显示了奥斯卡的艺术品位;也许只有在这一奖项上,奥斯卡的天平是绝对倾向于电影艺术本身的。在此之前,关于《艾米丽》的炒作沸沸扬扬,就连艺术传统深厚的欧洲人自己都有点发懵,以至于把代表其最高水平的欧洲电影奖颁给了《艾米丽》。其实,在光环褪去之后,除了形式上的一点新鲜感和由于聪明的炒作带来的票房之外,《艾米丽》实在没有给人留下太多的东西,所以它一败于金球,再败于奥斯卡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反而是电影评奖的一种回归。

说也奇怪,奥斯卡的评委们在最佳外语片的评选上眼光向来独到,很多世界级的电影大师都是在这里得到了认可而享誉世界的,比如说黑泽明。而对于其他电影大师,奥斯卡也是敬礼有加,从伯格曼到戈达尔,从费里尼到阿尔莫多瓦,奥斯卡对他们的认可一方面增加了奥斯卡自身的艺术成分,一方面也使这些局限于一隅的电影经典走向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斯卡对于世界电影是有着很大贡献的,至少很多对电影所知有限的人在走进音像店时,会以是否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来选择那些对他们来讲比较陌生国度的影片。而且奥斯卡在这方面的眼光也绝对值得信任,它所挑选的都是名符其实的艺术片(也许《卧虎藏龙》应该算是个另类),这次也不例外。《无主之地》是一部以荒诞的手法拍摄的反思影片,表现的是1993年发生在波斯尼亚的一场战争,影片以一种黑色的风格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充满了对战争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像这样不会有什么票房的影片,好莱坞大概不会费神去拍,但却会给它颁奖,恐怕这也是好莱坞的一项法则:我来拍商业片、主流片,你来拍艺术片,我鼓励你闷着头多样化创作,然后去占领你的市场,也就是,你做艺术我赚钱。到了一定时候,我请你来给我导几部商业片,这样我的片子除了娱乐之外,又有了艺术品位,各国的电影艺术家都成了我的后备军,真是太爽了!

这场对垒的关键词:人文

标签:;  ;  ;  ;  ;  ;  ;  ;  

奥斯卡的平衡_奥斯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