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多元化趋势的统一_高校学生论文

论大学生思想多元化趋势的统一_高校学生论文

论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多元趋向的归一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观念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确认识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多元趋向的新特点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趋向的若干新特点:

1、价值观念的多元趋向

其一,价值取向的多向化与功利化共存。高校学生面对经济、政治体制大变革的社会环境,每天都在经受着改革开放的洗礼,感受着来自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也迫使他们去推销自己;社会现象和育人、用人的新模式深深撞击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向多向发展。突出表现在就业选择上,他们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有多条途径,既可以在国内生根开花,也可以到国外拼搏;既可以到党政机关、国营企业工作,也可以到“三资”或私营企业服务或当个体户。其价值取向不愿受羁绊,常言之“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希望被“服从祖国需要”框住。其无原则的多向价值取舍,很难界定其孰轻孰重。同时,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的“投射”,使他们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反思明显增多。在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利益要求,外贸、金融、建筑等热门专业成了大学生追逐的目标,不管专业与否,不管能否发挥自己的专长,到国外去、到外资企业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已取代了传统的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价值取向往往以功利为轴线向多向辐射。

其二,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与社会化共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在进取精神得到弘扬开拓的同时,自我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他们既赞成个体社会化的道理,又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他们认为在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在多元经济成份、多元经济利益、多元经济分配形式共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凭借自我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特别珍视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期望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当前,“以自我为主体”的人生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认同,“自我设计”、“自我成才”、“自我实现”的意识已充盈其脑海。因而,其思想行为常处在自我化和社会化的矛盾之中,表现出一种身不由己处于社会大潮的无奈,而看问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衡量一切的倾向。其价值取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多向辐射。

其三,价值目标的理想化与短期化共存。每个考入大学、研究生门坎的高校学生,在心底里都拥有一幅或大或小的宏伟蓝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十分关注。但这种关注带有一种重眼前、轻未来的反理想主义的倾向和一种文化近视特征,更多的是追求眼前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个人实惠,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因而对社会变革和自身的发展都表现出急于求成的心态,总是埋怨进程太慢。在知识择重上,往往更注重直接应用于生产、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对见效较迟、但是实现远大理想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则较忽视和冷落。有些人甚至片面地认为社会活动能力、特别是社交能力是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其价值目标的理想化和短期化两种现象矛盾地共存于一体,心目中追求价值目标的理想化,但在行动中价值取向的短期化行为又显而易见。

2、是非标准的多元趋向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青年学生的是非评价观念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不再是过去那么单一、纯正。西方种种思潮的不断涌入,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观察力敏锐但认识较片面,求知欲强但鉴别力较差,对是非标准缺乏辩证统一的把握能力,往往呈现出多元趋向,甚至处于矛盾之中。这种是非标准的多元趋向在另一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头脑中的榜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的先进人物、榜样力量对他们的影响在悄然下降,他们特别容易把与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个性兴趣相同的著名人物作为自己的楷模。内心里既热爱毛泽东、邓小平等世纪伟人,又崇拜荣毅仁、霍英东等“红色资本家”;常言之:“雷锋、孔繁森固然应该学,下海赚大钱者未必就不可取。”

3、思想情感的多元趋向

高校学生思想情感的多元趋向集中表现为思想情感的多向、多层次状况:既追求科技的高品位、大贡献,也“暗恋”“黄金屋”、“颜如玉”;既崇尚呕歌劳动,又不太愿意深入基层与劳动人民为伍;既拥护社会主义优越制度,又羡慕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既有立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优秀分子,又有多种信仰兼容者,也不乏个别对当局主导思想信仰的背叛者;……往往既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又有低级趣味的腐朽意识;既有进步的思想认识,又有落后的陈腐观念;既有正确、积极的思想情感,又有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

上述种种思想观念的多元趋向,均有其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里的思想观念的多元现象,正是社会深化改革、新旧体制更替所引起的社会思想深层反响在高校的奏鸣曲。存在决定意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经济体制、多元经济利益、多元经济分配方式的共存,无疑将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向多元方向发展。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和思想情感自然难免不呈现出发散型的多元状态。

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多元趋向的客观效果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得到了极大的启迪和更新,优胜劣汰观念、自主自立观念、效益效率观念、民主与开拓精神在高校学生中得到了确立和张扬,使他们对改革开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这无疑是积极的有益的效应。另一方面,思想观念的多元和无序则可能导致高校学生的无所适从;无论是价值观念、是非标准,还是思想情感,在根本上只能是一元而不能是多元。否则,“自我”意识的恶性膨胀将导致个人主义,功利意识的盲目发展会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非标准的多元和思想情感的多向,会使其政治、道德乃至整个人生的成长与培育失去思想基础和方向目标。

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现象虽然是根植于经济体制多元的社会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思想跃进的客观结果。但是,客观结果并不等于正常结果。决不能让多元思想观念蔓延、演化成政治上的多元意识;也决不能让高校学生被陷在思想观念多元无序状态之中而找不着正确的成才方向。因此,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武器,使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由多元走向归一,即如何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使之扬善弃恶,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用邓小平理论旗帜将多元认识统一到根本的一元之中

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树立,为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多元无序状况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解决当代变革时期形成的诸多新认识、新问题均具有普遍意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的里程碑,是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体系。因而,无疑是统一和规范当前高校学生多元思想趋向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认真研究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多元趋向的问题,努力做好其多元思想趋向的归一工作。高校学生的理论逻辑思维比较强,对此必须从解决其思想深处的问题着眼,从掌握科学的邓小平理论武器着手,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高校学生价值导向的核心内容,用党的基本路线和“四有”人才规格统一其多元价值取向;引导其努力实现价值观和政治观的统一。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要点,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出发点和价值归宿。因此,应帮助高校学生把人生价值观建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之上,用邓小平理论旗帜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目标相一致的人生价值观。要使他们真正懂得: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改革开放的氛围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主义原则始终是人的价值的核心,人的价值的基本体现始终是奉献;当前,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所规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既是最大的社会价值,也是个体最大的人生价值。使其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逐步将多元价值取向统一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上来,以奉献全社会的整体事业为根本价值取向,走价值主体社会化之路,从而能在思想深处自觉抵制和反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要以邓小平理论旗帜为指导,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和“四有”人才规格的关系。依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就必定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引导高校学生把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定位到“四有”人才规格上来,不断提高其人生价值观的品位。

第二,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统一多元的思想情感,引导高校学生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已成为现阶段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广大高校学生对此也已有了广泛的共识,但从认识到情感,再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因此,还必须对高校学生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和培植。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帮助他们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自觉地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融为一体,尊重和服从全国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共同理想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也只有真正热爱并倾心投入这个共同的伟大事业,把自己的个人理想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与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融合在一起,才可能产生出正确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动力,才有条件、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还要继续强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教育,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阶段性。牢固树立三个观点: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然归宿的观点;共产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客观阶段性的观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使他们自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能正确分析和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要使每个大学生、研究生清醒地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近二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标志着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今天和明天更加充满信心,也更加热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其他什么社会,进而自觉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和前途融合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当前理想和长远理想的统一,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第三,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规范多元的是非标准和榜样模式,实现根本标准和行为抉择的统一。

在多元经济社会里,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高校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进行人生选择之准则的多向和多层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使他们明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科学的、根本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而确立的唯一科学的判断标准,是对“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在现阶段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用这一科学的是非标准正确判断面临的人和事,确保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体到生活中的是非标准和榜样模式来说,不管是搞学问,还是去经商,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最能实现“三个有利于”的事,就应该大胆地去做,大胆地去闯;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风流人物,不管是雷锋、还是容毅仁,都可以勇敢地去爱,勇敢地去崇拜、去追求。否则,就应该坚决地予以否定和摒弃。

当然,“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它并不排斥或取代各方面的具体标准。根本标准具有最高、最终的性质,决定具体标准的方向和内容;具体标准要受根本标准的制约,服从并服务于根本标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元经济的导向、多元利益的诱惑、多层次的社会理想和多元的社会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是非判断。这就有个方向、角度和立场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根本立场。因此,作为人民精心而艰苦培育成长的高校学子,理应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评价是非的基本尺度和准则,真正从人民利益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的辩证关系,正确掌握和使用具体标准,正确衡量各种人和物,正确评判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实现根本标准和行为抉择的统一。

标签:;  ;  ;  ;  ;  ;  ;  ;  ;  ;  

论大学生思想多元化趋势的统一_高校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