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中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_国民经济论文

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尤其是以微电子、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为了迎接这一高新技术的挑战,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加紧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期带动相关高新技术的进步,推动本国经济向前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旅游业对信息和信息技术都有很强的依赖性,走信息化发展道路,既是时代之所趋,也是我国旅游业内在推动力的必然结果。

一、信息化浪潮与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来源于日本。1963年1月,日本学者TadaoUmesao发表《论信息产业》一文,提出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演变类似动物进化的观点。此后,日本开始使用“信息(Joho)”、“信息化(Johoka)”等词汇。工业化对应于工业社会,信息化对应于信息社会。工业化、信息化都是描述经济发展某一历史阶段生产特征转换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术语。目前,对信息化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性的意见是:“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注:邓寿鹏: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现状与发展思路,中国信息协会1996年年会论文,1996.11)信息化理论的提出,其根本原因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而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信息革命更是推动了信息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以美国为首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热潮,预示着“信息高速公路”将代表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一国一地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变化的过程。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随着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产出回报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引起了我国产业界和政府的普遍重视。1983年,政府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国家对策,1986年制定"863"计划时,又把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开发的高技术领域,1993年进一步把“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P-ISDN)列入加紧开发的大项目。这10年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世界发达国家捷足先登,积极投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信息化浪潮中时,我国也以客观的态度顺应了这一历史进程。1993年1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由20多个部委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并于1994年改组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国信息化的建设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依据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文化背景,我国选择了一条与国情国力相吻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即加紧建设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China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CNII),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纳入了有序的轨道。CNII的近期目标是:“建设国民经济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国联网,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注:邓寿鹏: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现状与发展思路,中国信息协会1996年年会论文,1996.11)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旅游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信息是旅游业的命根子。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Information-Inte-nsive)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广泛运用的根本原因,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一)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旅游业的信息发展道路

旅游业的信息密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旅游活动的实现方式来看,“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旅游者的流动。”(注:徐汎:由旅游市场十年变迁引出的思考,旅游市场,1996年第1期,第45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因此,很少有其它领域能象旅游业那样把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形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和非存贮性。无形的旅游服务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在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因此,信息传播对旅游业而言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旅游服务包括从一个地理位置到另一个地理位置对旅客所提供的涉及交通运输、住宿、娱乐等诸方面的服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些服务必须根据旅游者复杂多变的需求加以包装和组合。然而,旅游住宿、汽车出租、航空预订并不是在物质上传送给旅行代理商并且将它们贮存并出售给游客。相反,其间交流和加工的是有关服务的可获得性、价格、质量、位置、便利性等方面的信息。同样,在电子货币应用广泛的国家,真正的付款通常不是通过旅游代理商传送给供应商,佣金也并非从旅游供应商直接传送至旅游代理商,而是通过信用卡或其它电子货币支付手段将借贷的信息传输出去。旅游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也不是通过产品,而是通过信息流,同时伴随着数据流和资金流(如图1所示)。因此,信息是旅游业内部诸环节得以联结的纽带。

旅游业对信息的依赖性可以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一家对旅游行业起重要作用的公司对信息的需求作证。1986年,Peter Alan,美国运通旅游服务通讯部的经理曾估计他所在的公司需要快捷、不受阻碍的全球化信息交流以完成多种交易,如授权(authorization)世界范围内每天50多万个运通卡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少于5秒;确认并迅速弥补世界各地银行被窃的旅行支票;与至少125个国家的电脑预订系统以及旅游行业数据库相联系(注:Auliana poon:Tourism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1995,第152-154页)。

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特点还可以从旅游业的脆弱性来分析。从外部原因来看,旅游业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受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就社会政治因素而言,包括国家的政策、国际关系的变化、战争、社会动荡、恐怖事件的发生等等。从内部原因来讲,由于构成旅游商品的成份多种多样,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旅游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旅游业同其他行业之间必须保持协调,否则,任何一部分脱节都会造成整个旅游业的失调。因此,不管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有效地获取信息以辅助科学决策都显得特别重要,旅游决策对信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旅游业对信息的依赖性说明迅速准确地获取、加工、传播、利用信息至关重要,这也就是美国航空管制取消法案(Deregulation)生效之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业的真正原因。现代旅游业所采纳的信息技术的种类繁多,如计算机预订系统、电视会议、可视图文、电子小册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航空电子信息系统、电子货币交易系统、数字化电子网络、移动通讯等,其中计算机预订系统占据着支配地位。因此,离开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旅游业将难以为继,正如专家所声称的那样“金融、保险、商业、旅游等行业离开信息化就无法生存。”(注:朱世成等:上海与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与比较,旅游经济,1992年第4期,第55页)

(二)信息化完善了现代旅游业的市场经济个性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以国家计划和宏观调控为导向性调节的一种经济形态。市场机制一方面实现着全社会利益主体和经营实体多元化利益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在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互动中形成一定的行为约束与规范,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和公平性。然而市场的自发调节只能存在于竞争没有打破这种约束规范的状态,一旦竞争激烈,则产生市场行为的越轨和无序,因此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导向性宏观调控,克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增强社会经济有效和有序的运动。

现代旅游业产生于50年代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就旅游的性质来看,是一种自愿和自发的消费活动,无法依靠指令性计划强制进行;同时,由于现代旅游业的综合性很强,需要政府部门出面保持行业内外的协调发展。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的个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三个条件:竞争,这是前提;让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这是实质;信息,这是关键。这就要求旅游行业从研究客源市场出发,针对市场需求开发旅游资源,设计制造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从客源市场的竞争来看,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和多项选择性,当某一目的地接待国的客源减少时,更多的情况下,不是客源出境人数减少,而是流向了其它目的地。例如当法国客源连续三年下降时,已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越南却以每年接待25万法国游客的记录令人刮目相看。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各国旅游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而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为核心的旅游业信息化能为旅游市场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使信息导向下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有通畅的旅游信息网络和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的支持,满足科学决策的要求和游客的信息消费,并在体制转轨时根据信息流程的合理改变重新设计管理业务,协调各种管理职能,从而增强旅游经济的基础性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完善旅游业的市场经济个性。因此,信息化手段在现代旅游业中得到不断采纳和广泛应用。

(三)信息化拓展了现代旅游国际化功能

二战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功能,它的需求在外,供给在内,是少有的集外交、经济、文化属性于一体的产业。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素有“民间外交”、“和平工业”的美誉。许多人真正了解国外就是从旅游开始的,旅游活动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通讯和运输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出国旅游的时空感,为国际旅游产生的三大因素(充足的时间、方便的交通、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提供了保证。当前国际国内市场趋于统一,无国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旅游活动的国际化和资本流向的国际化,这使得世界各国的旅游业越来越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呈现一体化的无国界旅游状态。1989年中国旅游业出现大滑坡,对整个东亚、太平洋地区产生巨大影响。1988年东亚太地区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22.69%,而1989年的增长率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注:高新民:信息化和我国的现代化,中国信息协会1996年年会论文,1996.11)。如同远程运输引起旅游业的第一次革命一样,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日益渗透和改变着现代旅游业,并从社会文化、技术力量、旅游市场结构等诸方面加速了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任何游离于旅游业信息化发展道路的国家都将陷于“信息孤岛”的状态。

三、加快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

我国旅游业本来已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更处于竞争劣势。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并保持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奋起直追,从建设一条适合于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中获取新的动力生长点。

(一)外在动因: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1.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发展国际旅游业能获取大量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弥补贸易逆差。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1979年我国国际旅游业刚恢复不久旅游外汇收入就减少当年贸易逆差将近7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创汇额越来越大(注:李树民:未来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旅游经济,1993年第1期,第25页)。

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能起到带动其它产业,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增加10.2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可增加5个以上(注:张岳琦等编:中外第三产业要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第382-383页)。旅游收入的直接影响是给国民经济包括旅游在内的各部门带来好处,其间接影响在于,旅游收入具有倍乘效应,一笔原始注入能发挥倍于基数的经济作用。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确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亦越来越大。

2.产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

依据中国国情,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就,装备和改造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实现产业的信息化。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中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有效性、生产率和效率,同时增强国际竞争力。”(注:周宏仁:产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经济与技术,1996年第12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国民经济信息化既对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领域产生影响,又必须依赖于各个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产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比如说:清算系统是银行的业务系统,计算机化的清算系统是金融信息化的基础;航空公司、饭店的计算机管理体系是各自行业实现“产业信息化”的系统,也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基础。而金融业、旅游业等产业的信息化,又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要素。在信息化进程中,如果抛开产业的特点开发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必然如空中楼阁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而离开产业的信息化搞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则根本不能实现预期目的。对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而言,道理也是一样。只有把管理部门的业务计算机化了,跨行业、跨地域的信息网络才能建立起来并为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因此,倘若旅游业信息化跟不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步伐,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掣肘作用,进而又反过来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客观上要求中国旅游业开展信息化的实践,并从信息化浪潮中获得新的进步。

(二)内在动因: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远远滞后于世界旅游业

1.世界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日趋进步繁荣

旅游业的信息化正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依据信息技术(尤其是电脑预订系统)应用程度的高低,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美利坚航空公司和IBM联合于1959年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订位系统(SABRE)。这是旅游业信息化萌芽阶段的标志。SABRE最初用于改善电话电传的使用,提高业务管理的效率,后来逐步演变为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化的预订系统。在此之后,各航空公司迫于竞争的压力都逐步开发了自己的预订系统。

二、发展阶段:1978年美国推出航空管制取消法案,游客购买机票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订和销售体系,这一需求的结果是通过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应用,将电脑预订系统延伸至旅行代理商。到1982年,几乎有82%的旅行代理商都在使用电脑预订系统;到1985年,电脑预订系统可以开展各种业务,包括订购机票、预订饭店客房、租车等等,其销售面也不断扩大。

三、繁荣阶段:1994年底,美国开始出现新式的“电子机票”,实行“无票旅行”方式,这标志着旅游业信息化的繁荣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各种电脑预订系统层出不穷并相互联网,形成网中网的格局,特别是Internet网的迅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立体化、全球性的电脑促销与预订网络系统。世界范围内电脑普及率尤其是多媒体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旅游目的地能否提供CD盘已成为潜在游客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的通畅与易获得性使得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安排旅行活动,甚至能够在网络上进行“虚拟旅行”。1995年9月25日至27日,由美国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等机构举办的世界信息技术与旅游会议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举行,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信息化进程。德国从1996年3月开始推行“无票旅行”,乘客使用航空公司发出的一张晶卡(chipcard)直接办理登机手续。截至1996年7月,美国已有53%的旅行商提供无票旅行服务,21%的旅行商上了Internet网(注:美旅行商看好高科技手段,中国旅游报,1996.7.7)。

2.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落后状态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航空、旅行社、饭店市场在几十年内所经历的几次大变革都体现了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规律:航空管制取消法案强烈地冲击了北美与欧洲的航空业,弱者被挤出市场;计算机预订系统的普及,使所有旅行社都经受了“适者生存”的检验;实行旅行社银行结帐法(Bank Settlement Plan,BSP)之后,旅行社代理航空公司出售机票,通过自动转帐系统与有关航空公司结帐,资金进出造成的时间空档使中型旅行社的资金周转更为艰难。这三次大浪淘沙似的变革归于一点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浪潮在改变着旅游业。

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20年,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计算机技术真正应用于我国旅游企业是在80年代初期。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超级小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游团数据处理、财务管理、数据统计;1984年上海锦江饭店引入美国Conic公司的电脑管理系统,用于饭店的预订排房、查询、客帐处理。在此之后,航空公司的电脑订票网络系统、旅游企业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等适用于旅游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开始得到逐步推广,然而能实现全球电脑预订的网络还是极少。从旅游信息的提供来看,还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和失真的现象,更不用说获取信息的迅速与便捷。因此,面对一体化国际旅游大市场信息化浪潮的挑战,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必须加快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可喜的是,为适应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从1990年起开始抓信息化管理并筹建信息中心,先后投资了1,000多万元用于机房改造和设备的配置,并根据客观实际与发展的可能性,建设了一些旅游信息网络及信息传递系统。1994年,信息中心独立出来为国家旅游局和旅游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服务和管理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方面,信息中心为国家旅游局驻新加坡、洛杉矶等10余个办事处安装了语音咨询服务系统。此外,信息中心还培圳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以适应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三金”工程(“金桥”、“金关”、“金卡”)建设中,国家旅游局作为全国经济工作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参加了“金卡”工程的建设。这些有益的实践,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科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支撑整个地球。那么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流畅的信息渠道、优质的信息服务为支点的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将激发整个旅游业的潜能,推动我国旅游业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信息化:中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