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应借鉴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_儒家论文

德育应借鉴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_儒家论文

德育要借鉴传统的“民本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本论文,德育论文,传统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我国思想宝库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王者以民为天”、“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国以民为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下为公”等,都是值得当代德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渊源流长,它是中国政治思想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大约远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西周初年开始兴起了重民的思潮,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然而,那时还只是一种“保民”的舆论,民还是处在最低下最困苦的地位。到了春秋时代,民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民不但成了“国之主”①、“神之主”、②甚至国君也要:“忠于民”③、“利于民”。④可以说这是千古独步了。这是仅就德育应该借鉴“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民为万世之本

民本思想始于西周,盛于春秋。春秋时代民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而民的地位的提高,并非出于统治者的恩赐,是通过各种斗争得来的。这种提高,对于奴隶的解放,农奴的自由,新兴势力的参政,都很有利。

(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1.王者以民为天

“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⑤

作为一位君主,理政事,发号令,都应该是考虑民众的饥苦,调动民众积极性,而不能侵犯民众、压迫民众。任用民众以完成各项事务,不是使事物受到损害;实施各项事物是为了使民安乐,而不是为了搜刮民众。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道理。

“王者以百姓为天”⑥这一民本思想认为,君王应把人民当作天一样来尊重。只有尊重人民,才能受到人民的尊重,这可以说是千古不磨的真理。也就是说:“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⑦对于民众的看法,毛泽东同志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⑧所以说:“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⑨这就是“王者以民为天”的思想。

2.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民本思想一贯主张“发政施仁”,广收民心、以安天下。为此,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天下也”。然而如何得其民。

其一,是“厚德载物”即主张以德服人,因为只有“仁者”,才“无敌于天下”,君行德政“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这是一种君行德政的巨大感召力。

其二,是注重民生。当时的统治者,皆属贪功利之徒。他们都出于一己之私,企图富国强兵。因而对外扩张,对内聚敛,强占民时,大兴土木,声色狗马,以姿淫乐。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君之所好,直接关系到国运民风。“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上好私利,则下必争。上下交征利,则国必危。

周文王事商纣王恭顺有礼,按时朝觐上贡必厚,祭祀必敬。纣王很高兴,封文王为西伯,赐他千里封地。文王认为得民心,胜于得千里之地,于是他辞去千里封地,只请求免残害除百姓的炮烙之刑。⑩这是重民思想的一个例证。

其三,提倡公利。民本思想主张,只有天下之公利,才是富国利民的正道。正如孔子所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为国家根本,民穷则国弱,民富则国强。如若君主好私利,而损害百姓,乃舍本而逐末,有害于民无利于国。

其四,以廉取信。得其民斯得天下,那么如何得天下,除了如上所述,则是以廉取信于民,这是极端重要的。中国古代贤哲对“廉洁”的论述,在《尚书·周官》中说:“位不期骄,禄不期奢。”在《臣轨》中说:为官“虽贫贱,不以利毁廉。”“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应该知道官吏不廉,危害极大。这些都是真知灼见。

3.养贤及民要不使枉驾屈尊

养贤及民,是《易经》一书中的民本思想,具有其重大的意义。

其一、养贤及民,是效法天地养育万物的精神。是说天以自强不息,地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养育天下万物。做为人君亦应效法天地养育万物的精神,来养贤及民。古人把养育贤能以及天下百姓,视为统治者的本分,必须做到的。

其二、养贤及民,要因时制宜。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应其时而养之,因而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孳生繁衍。如失其时宜,必伤万物。人君对于贤能及万民,必须应其时而养育,这样贤能可施展才能,万民方可安居乐业。

这三点讲的是养贤及民。为此,人还应做到枉贺屈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他的著述中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愚智者,士民命之也。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适也。呜呼!戒之哉!戒之哉!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吏之不善也,君之过也。”(11)这最后一句话是说,老百姓不做善事,是官吏的罪过,官吏不做善事,是国君的过错。这里古人的辩证认识达到了很深的程度。

(二)民者国之本也

1.国以民为基

“且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均说明“国以民为基。”在(《礼记·大学》)中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说能获得民众的拥戴就能统治国家,若失去民众拥护,也就失去“国以民为基”的条件。

“民为基”根本问题在于得民。孟子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得其心斯得民矣。”

2.安民则惠 黎民怀之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12)是说要使民众安居乐业,就要爱民。爱民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在(《荀子·大略》)中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是说:不使百姓富足不能调养百姓的感情,不对百姓进行教化不能改造百姓的秉性。这是安民则惠的根本所在,历代贤君明主都把“敬德保民”放在首位。

3.明君制民之产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仰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荀子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粮也。”(13)同时,还要做到“欲民务农,在于贵粟。”(14)鼓励民众致力于农业,重要还在于提高粮食的价格。这就是明君制民之产的办法,也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王天下者必先诸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5)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这是《尚书》中的一句话。《尚书》记录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间虞、夏、商、周的典、训、诰、誓、命,涉及到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它的精彩论述,既高深而鲜明。证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辉煌而灿烂的古代文化。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6)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以他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以他的忧愁为忧愁。只有这样才能得民众。夏桀、商纣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失却去了民众;失去民众是因为失去民心。所以,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17)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可以做天子。所以:“王天下者,必先诸民。”

2.国之兴者,视民如伤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其亡也,以民为土芥。”(18)国家要兴盛,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受伤的人似的——;国家将要灭亡,把老百姓看作是粪土和草芥。“忧人之患者,民一心而归之,汤武是也;不爱民之死力尽而溃叛者,秦王是也。”(19)是说为百姓的苦难而忧虑的,百姓真心诚意归附他,商汤和周武王就是这样。不爱惜民力,使百姓劳累致死的,百姓会逃亡反叛,秦始皇就是这样。

3.民富则安,贫则危

“民富则安,贫则危。”(20)的思想,对此古人已经达了高度的认识。孔子对教育与道德是非常强调的,同时对经济也予以高度重视。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以后又怎么办了?”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这是孔子提出“民富则安”的两项措施。他的“先富后教”论,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富与安的关系,富与教的关系。“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21)是说百姓的安乐,不要扰乱他们;使用民力,不要让他们过于劳苦。正如老子所说:“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22)

二、无民而君不立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基。王夫之目睹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民众采取重压政策,最后自身埋葬于农民起义风浪中的事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维护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23)的思想。

(一)贵以贱以本,高以下为基

1.为政以德

“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24)是说尊贵的人必须把百姓当作根本,居高位的人必须把百姓做为基础。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他的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国依于民”,他曾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25)这是李世民在历史面前看到了人民的力量。那么,怎样做到“高以下为基。”呢?古人倡导的是“为政以德。”

孔子是倡导“为政以德”的第一人,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风必偃。”(27)这个比喻说得十分明白,君子的德行像风一样,臣民的德行像草,风行在草上,草必然伏倒。意寓国君当以德教化民众,并以自身之德为民的楷模。

2.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我国传统政治中的精华之一。古人论“为公”颇为深刻而精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28)是说君子为政要做到以公灭私,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天无私复,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忍所私而大义,可谓公矣。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阿亲威;奉公举贤,则不避仇;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谓也。”这里把什么是公、奉公的作用与意义都说得很精辟。还说:“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公而已矣。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公道行,则神明不劳而邪自息;私道行,则刑繁而邪不禁。故公之为道也,言甚少而用甚博。”(29)这里的论述是很深刻的。

3.裕民薄赋

在《荀子·富国》篇中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荀子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望的人物之一,他指出民生富裕、生产发展和国家富足三者的关系,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薄赋。孟子说:“省刑罚,薄税敛。”(30)意谓治理国家当少用刑罚,少收赋税,以兴礼义,以利农桑。孟子还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31)是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谷米的赋税,还有征发人力的徭役。君子只用其中一种,缓用另两种。“天与民以丰年而上复夺之,是有天下者之以斯民为仇也。”(32)是说苍天将丰收的年成降临民间,但皇上却又将它夺走,这是皇上将老百姓当作仇人。意思是说不能因为丰收而增加税收。所以,古人裕民薄赋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1.水可载舟

水可载舟的思想,从其根本上说是“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以本”的民本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复舟。”(33)其意是说国君好比是船,民众好比是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打翻。后来形成成语,叫:“水能载舟,亦能复舟。”可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4)是讲可怕的不在怨愤的大小,这是应该谨慎对待的,以朽绳牵引飞奔的车驾,能够疏忽大意么!所以说:“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已者亡。”(35)是说君主能使个人的欲望顺从于人民的要求,国运自能昌盛;君主若用人民的辛劳来满足自己的享乐,国家终会灭亡。因此,古人强调:“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36)民本思想告诫为官的人们:“凡吏于士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37)是说:凡为一方官吏的人,你知道他的职责吗?要做民众的仆役,并不只是役使民众就完了。这种官为民之公仆的思想,远在一千多年就讲得这样明确。

2.水可覆舟

孔子认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他说:“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8)借用舟与水的双重关系,说明君与民双重关系。由于因果不同,其效应也就不同,这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写照。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眼可见许许多多的“覆舟”运动。例如:秦末农民大起义、绿林、赤遐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明末农民大起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等等都是“水可覆舟”的运动。不仅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反映。古人说:“有社稷者,不能爱其民,而求民亲己爱己,不可得也。”(39)是说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不能爱护自己的人民,而要求人民亲近自己,爱戴自己,这是做不到的。

(三)民为贵君为轻

1.以民为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0)是说百姓最重要,国家其次重要,君子是最次要的。可见传统的民本思想,首当以民为重,所以古人认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41)总之一句话:“治国之道,爱民而已。”(42)

孟子的重民思想,是比较突出的。在《孟子》一书中,“民”字出现一百九十九次之多,在名词中仅次于“人”字,而在许多地方的“人”,也就是“民”的意思。这就是孟子对“民”重视的体现。他曾一再告诫君主要以保民为重,不厌其烦详细地说:“诸候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上》)

2.当于民鉴

尊重民意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相传武王时《洪范》的作者箕子告诉当权者,当你遇到疑难问题不能做出决断时,首先要“谋及卿士”,同臣僚一起讨论、商议;最后要“谋及庶人”,因为“庶民惟星”,“月之从星”,“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43)当权者应顺从民意。《左传》中记有史嚣的话:“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道出了历史上“当民于鉴”的规律。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44)“以人为鉴”是魏征去世以后,唐太宗所发出的感叹词。他总结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的三点经验。即文中要保持的“三鉴”。一是以“铜镜为鉴”,二是以“古镜为鉴”;三是以“人镜为鉴”在这三鉴之中,唐太宗格外重视“人鉴”,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能够如此重视接受下属人员的意见,做到“以人为镜”的精神,亦实属难得。

3.谓民父母

孟有一个光辉的命题,叫:“政得其民。尧、舜之得天下,因得其民;桀、纣之失天下,因失其民。做官应爱民、惠民、保民”,“为民父母”。那末,怎样才可称之“为民父母”呢。“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45)是说人民所喜好的就推行,人民所厌恶的就尽力革除,这样才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官。

三、关于“民本思想”的分析与借鉴

高校德育应该借鉴“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都应给予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提炼出积极的因素,以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但是,“民本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相反,他们是为统治阶级长久地“王天下”而提出的这一理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统治阶级如何统治人民而着想的。他们的“民本思想”不是民权思想或民主思想。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贾谊、李世民、柳宗元、张载、张居正、王夫之、唐甄、董仲舒、司马光、二程、朱熹、韩非、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邓牧、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他们的宗旨又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的认识与活动都是具有历史的局限与阶级的局限。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它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它的存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对此,不可一概斥之为封建主义的东西加以抛弃,这样做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但也不要对历史上的东西一概推崇并盲目吸收,这样做是复古主义的表现。虚无主义是要不得的,复古主义亦不合时代的潮流。总之,对待历史遗产,需要科学地历史地看待。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思想上的相通之处,差别点在于历史时代的不同,阶级属性的不同,思想内涵的不同;而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所以,毛泽东同志对历史的遗产提出了“除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思想指导,应该成为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当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历史传承的基本法则。

注释:

①《左传》昭公三十二

②③《左传》公六年

④《孟子·滕文公下》

⑤⑥(39)《韩诗外传》卷四、卷五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列传》

⑧《毛泽东选集》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⑨《二程集》

⑩事见《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

(11)《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152页

(12)《尚书·皋陶谟》

(13)《荀子·王制》

(14)《汉书·食货志上》

(15)《尚书·五子之歌》

(16)《孟子·梁惠王下》

(17)《孟子·尽心下》

(18)《左传·哀公元年》

(19)《盐铁论·伐功》

(20)《全晋文》卷四八傅玄《傅子安民》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1734页

(21)《盐铁论·未通》

(22)《老子说解》第75章,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7年第一版,441页

(23)《周易外传》卷二

(24)《准南鸿烈解·道应训》

(25)《资治通鉴》卷192

(26)《论语·为政》

(27)《论语·颜渊》

(28)《尚书·周官》

(29)武则天《臣轨上·公正章》丛书集成本

(30)《孟子·梁惠王上》

(31)《孟子·尽心下》

(32)清·黄宗羲《田制三》

(33)《孔子家语·五仪解》

(34)(35)(36)《贞观政要》“君道”、“俭约”、“者纵”

(37)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

(38)《新序·杂事第四》

(40)《孟子·尽心》

(41)《淮南鸿解·汜论训》

(42)《说苑·政道》

(43)《尚书·酒诰》

(44)《新唐书·魏征传》

(45)《礼记·大学》

标签:;  ;  ;  ;  ;  ;  

德育应借鉴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