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_中国近代史论文

初中历史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_中国近代史论文

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图中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初中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谈到:“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足见,图在史学上的重要性。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编写新中国第一套中学历史课本时,曾规定了几条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线索清楚;头绪集中;重点突出;叙述具体生动;分量匀称;语言规范化;图文适当配合。”其中的“图文适当配合”指的就是历史插图的使用,这说明历史插图很早就受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的重视”[1]。

新课标新版教科书的历史插图部分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它从属新版教科书,是新版教科书的重点内容。我们看到新版教科书彩色插图增多了,更加漂亮了。每课都有很多插图,少则四五幅,多的达十几幅。据统计,八年级上下两册书共有325幅插图(第一册181幅,第2册144幅)。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插图,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它是历史的遗迹,是历史的佐证,是我们新版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幅幅的画面,以各种不同的形态无声地诉说着曲折的、动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变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风貌。但是在乎时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课本正文字字计较,而对插图则比较忽视。

最近几年教辅编写者、广大命题者也越来越青睐课本插图,并以此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和考试题。无论是我们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辅材料,还是每年的全国各地中考题,“图说历史”这类题型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分值越来越大,多以选择题、材料题等形式呈现。

笔者是以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下两册课本为例,通过对其中插图里的隐性知识进行系统地挖掘,分析隐性知识对学生学习所发挥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并试图摸索出一种更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历史插图可以分为封面插图、历史地图(战争形势示意图)、历史人物图(肖像图、想象图)、历史事件情节图、图表、漫画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课本插图,来识图、读图、解图,分析、挖掘、探究插图所蕴含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素养和创新、综合与实践能力。

一、封面插图

1.课本封面插图。开学伊始,同学们刚刚拿到新书(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以下同),每位同学都会对新的学期、新的课本报以无限的憧憬,往往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在拿到新书的第一天就把封面甚至是课本里面的内容看一遍。其实,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浓厚的。遗憾的是,我们有许多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往往是按部就班开讲第1课鸦片战争,而不会去利用新版教科书的封面资料去导入新课。例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封面插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半部分是第三面浮雕“武昌起义”的内容,革命军手拿武器,半弓着腰,准备随时要和敌人决一死战,封面的下半部分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外部轮廓,背景辅以橙、黄两色,层次感强,象征新中国的曙光,整个封面寓意中国人民在黑暗的旧社会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即将迎来新社会的光明,凸显出浓厚的历史使命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封面向学生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介绍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以及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史。其中,教师可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题设计几个问题,例如:“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多少了解?”“大家说说我们新书的封面为什么设计成英雄纪念碑?”“封面的背景为什么设计为橙黄两种颜色?”等,问题环环相扣,引起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并且配有文字说明: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1949年在筹备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要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1952年动土开工。

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鲁迅先生曾说过:“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满纸写着两个字‘屈辱’……”。

那我们就将用一个学期来讲述这段让我们备受屈辱的近代史,以及我们的先人又是怎样不断抗争、前仆后继,走向新生的。

这样,教师就很容易达到激发学生探究近代历史动机的目的。

2.单元封面插图。新版教科书的每一个单元都附有一张封面,这些封面都反映着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笔者在常规教学中非常重视利用单元封面,将之作为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单元学习的重要资源。比如在学习上册第一单元时,笔者向学生指出:封面主题色彩是淡绿色,主题背景是圆明园遗址复原图;圆明园是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红墙黄瓦、青山绿水,是我国大好山河的缩影,它最后成为废墟,期间经历了怎样一段屈辱史?左下方配有鸦片走私帆船,意味着中国近代前夕正在酝酿着的战争阴云。左上方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蜡像,威严正义。右上方是十二生肖铜兽头中的牛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流落到国外又失而复得的珍贵文物。以上这四幅图片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中心内容——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辛丑条约》编排的。

二、历史地图

在所有的历史插图中,历史地图是最重要的插图。由于课本内容的容量有限,有些隐性知识隐没在课本的地图和图片里。只有细心研读地图和图片,把隐含在其中的知识挖掘出来,才能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关于历史地图的使用,梁启超曾讲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中国地理沿革图》序)。可见,掌握历史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历史地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那么,我们在使用时,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引起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从中获得科学的历史认识,并可通过图面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历史地图就起到了时空结合、具体形象、再造想象和激趣化难的功用。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8页《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和第9页《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的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留出大概3分钟时间阅读,要求学生亲自用表格和地图去呼应,加深理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趁火打劫,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史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屈辱感,升华爱国情感。在学习第3课《收复新疆》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两幅插图,让学生找到阿古柏侵占新疆的地盘,并让学生合作分析得出:为什么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一次胜利?这样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个问题如果是老师来讲解,费时间不说,而且教学效果远不如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通过历史地图直观性学习,学生的思维也得到锻炼,回答积极踊跃,我看到了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的收获新知的欣喜和自信,这不也正是我们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吗?

通过以上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个体创造性思维就会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凸显和张扬,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并达成共识,由此重视插图。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

三、历史人物图

历史人物图主要是介绍人物的历史功绩和在当时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它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等,都曾对历史的进步作过重要贡献,或有过重大影响,是讲述历史必不可少的内容。新版教科书中选用了重要人物的画像,说明祖国人才辈出,他们为人类文化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讲授历史人物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历史人物的气质特征,进而展开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功能。

四、历史事件情节图

历史事件情节图主要是揭示了重大历史事件在其高潮或关键时刻的景观。需要教师根据画面所呈现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在当时发生的情景产生切实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时的场景”,就是一幅史事情节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对中英双方的不同表情加以描述,进而说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在此时此地签订,从此中国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激发学生的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运用史事情节图,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因它是重大历史事件的高潮所在,所以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将高潮呈现,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正叙,层层深入分析原因,叙述过程,阐明它所产生的影响,完成教学活动。

五、图表

图表在历史课本中的是一种很常见的插图,是对正文部分内容的必要补充,而且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在某种程度上,浅化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较为难懂的分封制内容和作用,在一张简明的历史图表上得以理解。我们的学生经常对正文内容非常重视,但对图表往往十分漠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图表,帮助学生学会挖掘图表中包含的隐性知识。图表一般包括数据比较表和数据统计分析表。

数据比较表在历史课本中比较常见。例如:上册《淮海战役》内容后的“活动与探究”里列有《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的数据,国民党无论是军队的数量还是武器装备,无论拥有的人口还是地盘都要比共军占绝对优势,但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军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呢?这个数据比较表要比教师长篇大论的讲述更有说服力。

数据统计分析表在课本中虽不多见,但它的直观性是其他图表代替不了的。例如: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中,课本出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通过1779年至1839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柱形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猖狂程度。再比如,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中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期,课本中讲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实矣。’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课本出示了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尤其是1917至1919年中国面粉产量激增,这就说明了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在这段时期发展迅速。通过这个数据统计分析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

六、漫画

漫画是一种很好的信息载体,它可以展现创作者的思想,让观者得到启迪。一幅好的历史漫画往往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让人过目不忘[1]。历史课本中经常配有漫画插图,源于历史又不失夸张的成分,有的甚至含有反讽的意味,深得学生的喜欢。

例1:“大跃进时期的壁画。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些漫画生动地反映了大跃进时期浮夸风、共产风横行的历史现象,它违背了客观规律,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让人印象深刻,哑然不禁,但更能引起学生反思历史。

例2:上册辛亥革命一课中活动与探究题是一副政治漫画:清朝官员手中的上谕是:“乱事肃清”,旁语:野火烧不尽。钦廉是指钦州和廉州起义。寓意深刻:清政府腐败无能,阶级矛盾尖锐,革命军起义接连不断,揭示了辛亥革命必然成功,中国的封建统治必然走向灭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漫画,进而让学生形成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就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看法的历史观。这也是我们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

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课本中的漫画,还要鼓励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历史,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在讲到戊戌政变后,让学生谈谈对谭嗣同就义的看法。学生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音乐等等,借此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漫画是学生对历史思考的结晶,是学生思维的外化。漫画还为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方展示才能的舞台。一位同学说:“过去老师布置作业要求的太死,写小论文,必须全班都写小论文,像我这样不擅长写作的同学,有时实在写不出来,只好东抄一句,西抄一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现在好了,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我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反而深刻了。”

怎样通过优化的关于历史插图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历史插图“说话”,使历史插图成为学生学好历史的得力工具和有力助手;让学生感知历史有效信息不仅来源于文字资料,还有大量的图片、图表等,它们也是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掌握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技巧,这样既可以提高历史资料的丰富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等思辨能力——这也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思考并努力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标签:;  ;  ;  ;  ;  

初中历史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