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改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春雷

我校教改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春雷

杨春雷 济南市技师学院 250031

中央电视台10台每周六晚播放“状元360”,“我爱发明”等节目,每期都展现了技术工人精湛的技艺,聚集了他们的智慧创新,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家对技能的重视程度、对技能人才的渴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好的东西进来了,也有一些弊端显露出来:人们的钱包鼓了,人心却浮躁了;暴发户、歌星大腕多了,扎实做事的人少了;人人梦想一夜暴富,有钱有权;近年来,在南方高薪聘请高级钳工,竟无人应聘;大家喊了几年的技能人才断层,一直没有完全填补……这些不都说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吗?要想发展中国的工业,必须发展改革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前不久,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刘延东、马凯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中央60多个部门参加会议。会议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部署。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部门协作前所未有。

下面,就以我院(济南技师学院)为例,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几点粗浅认识:

一、职业院校的生源、教学现状

1.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随着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读高中、考大学,而职业院校则变成了中考、高考落榜者无奈的选择。基于这种现状,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1)缺乏自信。

一部分学生是中考、高考的落榜者,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优秀,“退而求其次”,带着“有色眼镜”进入职业院校,不单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职业院校更没有认同感。还有一部分学生一直以来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尤其是数理化成绩均较差,这类学生已经形成了“我们是差生”的心理定势,破罐破摔。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够优秀,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因素差,而是没有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纪律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差。若能找准切入点,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些学生的可逆性和潜力将是巨大的。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失衡状况,或者“两条平行线互不交叉”的理论和实践各自为政的教学现状。

以我院(济南技师学院)为例:初中起点学生实行四年制,第一学年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三学年实行两周专业课(常规课堂教学)和两周校内实践课(实习老师在实训车间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轮流的方式,第四学年学生下厂实习;高中起点学生为二年学制,前三个学期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对倒方式,最后一个学期下厂实习。

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和实习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的界线分明。理论课程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种课程体系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较难,不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学生对于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满足度。随着实习课程难度的不断增加,一部分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在这种最初的兴趣的引导下,逐步认识到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并深入进去将理论课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指导实践操作;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就停留在这种最初的兴趣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从事简单的加工工作,却不能够举一反三。

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二、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基本依据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指向人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也就是说,把课程内容当作一个信息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在过去的“面向用人单位需要”的思想指导下,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往往实际上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长远需要。

值得说明的是,新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之间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只有如此,才能把研究和综合在课程内容中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整体素质!

2.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和专业建设需要,可创建“技能操作为核心、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宽基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专业教育有较高的文化起点;二是宽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建立有较大的专业口径的知识和技能“平台”。“活模块”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三大知识技能模块,即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模块、多个专业方向模块; 二是学生学完知识平台后,对专业及各专业方向有所了解,减少了盲目性和幼稚性。

3.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关注现实生产、生活

目前的职业院校教育课程内容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然而,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较之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确实存在着某种滞后性,这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也不无关系。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教育同样能发挥人的特长,促进人的发展,较之于培养大学生的普通教育,各有各的特色。

4.课程设置,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积极融入市场

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尊重市场,积极融入市场,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把握市场脉搏,切入产业发展的亮点,开设新专业,建设品牌专业,推进特色专业。面向市场,开门办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增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

5.课程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我们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德国采取“双元制”培养出了具有较高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美国的“能力本位”、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也可为我们所选用。它们的核心都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教育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代新起点上,用新的教育理念加以重视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确实需要不断完善。为此,我们必须对职业教育课程加以改革,主要体现在“优、实、新”三个字上。优,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淡化所谓的完整性,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实,就是在课程设置“实用”上下功夫,突出理论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宽而新的课程,为学生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起到接口作用。新,就是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使课程及时反映新知识、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

论文作者:杨春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我校教改的几点思考论文_杨春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