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的双重属性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论资本的双重属性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论资本的二重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是生产的要素,是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没有资本,社会经济是不能运转的;资本不足,社会经济就不能有效地或者良性地运转;只有在一个资本充足的社会里,经济才有可能高效地运转。如果说资本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获得最高额增值的话,那么,资本的活力就在于到处奔忙,到处创业,不断地扩张。资本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一个强大的支配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资本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现在有许多人虽然都在谈论资本,资本为什么会存在?我们为什么必须承认资本?资本有些什么样的特性?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探索。

一、对资本的再认识

资本是一个被我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回避了多年的概念。当资本与其它字眼组合,就成了不好听的词语。例如:资本加上“主义”二字,就成了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专用术语;资本加上一个“家”字,就成了资本家,又是一个阶级的象征。在我们的观念中,资本曾长期被我们当成一个可怕的魔鬼,资本一来到人间,它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血淋淋的。只要一提到资本,人们就会想到它是万恶的。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于资本都是不承认的。在我们的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中就没有资本这个栏目。资本一词被资金一词所取代。近几年有了一些进步,在企业的统计栏目中把资金说成资本金。但仍然是羞羞答答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说是因为“资本”姓“资”,而“资金”姓“社”。(注: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中把资本说成是用来剥削劳动的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资本的解释也基本上是如此,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的,而资金是社会主义的。当然,我认为他们对于资本与资金的关系的解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必须明确那些定义是不科学的,不过,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很难产生出科学的东西的。)为了区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我们不能用“资本”这个词。

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由资本带来的价值增值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出于资本有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仍然在千方百计地回避它。比如,现在有些人认为资产这个词是可以用的,但资本这个词就是不能用。当然,资本与资产是不同的概念,资本里的“本”是本钱或成本的意思,而资产里的“产”却是财产。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资本,但财产只要不用于投资赚钱,就不是资本。比如人们的家庭财产,衣物、家具、电视机只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是存在银行里的钱,虽然也是财产,但它只是货币,而不是资本。对于“资本”和“资产”这两个词当然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就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含义也确实是不同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资本包含了工资,即马克思所说的垫付资本,而资产则并不包含工资在内。所以,现在的人们承认资产,而不承认资本,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跛脚的理论观念在影响着他们。

我们之所以不能用“资本”这个词,是因为马克思写了一部巨著,名字就叫做《资本论》。这大概就是现在的人们对于“资本”忌讳的原因。其实,那主要是被传统的理论对于《资本论》的误介所造成的误导。马克思在这部鸿篇巨著中,对于资本确实作了很多剖析,结论是要推翻私有制,而并没有说过资本会立即消失,反而论述了许多资本运行中的自然运动规律。但后来的人则把资本取缔了,“资本”这个字眼不能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

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实是,虽然资本一直遭到一些人的嫌弃,但实践却一再证明,至少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离不开资本的。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就是经济活动得以继续的标志。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事实上都离不开资本的轨迹,资本像吸铁石一样,把社会产品及其生产都吸引到它周围。资本流向哪里,那里经济的运行就会活跃起来;资本在哪里聚集和集中,那里的经济就会不断地走向繁荣。一句话,不管人们对资本有着多么大的成见,我们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没有资本确实是不行的。

就是说,资本之所以在我们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不应该存在的社会里仍然存在,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是由于资本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重要的是资本是一种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作为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进而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不讲资本,但实际上又在运用资本,实际上又离不开资本。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们与外商的合资合作谈判,很多都是围绕资本进行的。另人与我们合资合作是谈资本的组成、资本的投向、资本的运筹、资本的收益,而我们却不承认资本,这是不可思议的。资本实际上存在,而我们又不愿意去讲。这在实践中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不讲资本,也就是不计成本,就没有效益。不管人们把理论阐述得多么高深,经济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我们难道要把过去被扭曲了的逻辑带入21世纪?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把对于资本的成见带入21世纪,中国在21世纪就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不说别的,就说中国的经济要与国际经济接轨,我们也不能不对资本进行再认识。

二、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迄今为止的人类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认识资本经营,了解资本经营,掌握资本经营,进行资本经营,首先要弄清资本的含义。

对于资本的含义,前人已经有过许多论述。比如:19世纪的苏格兰经济学家麦克鲁德(注:麦克鲁德(H·D·Macleod,1821~1902))曾认为:“资本是用于利殖目的的经济量,任何经济量均可用为资本。凡可以获取利润之物都是资本……”(注:麦克鲁德:《信用的理论》1872年,第127页。)他所谓的经济量是其价值可以用货币计量并可用于买卖、交换之物。庞巴维克(注:庞巴维克(Eugenvon Bohm-Bawerk,1851~1914),奥地利经济学家。曾三度任奥地利财政部长,1911年曾被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长。)认为:“一般来说,我们把那些用来作为获得财货手段的产品叫做资本。”(注: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Poitive Theorieder Kapitale》,第一次出版于1889年。陈端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11月第1版,第73页。)萨缪尔森认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capital)(或资本品)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注: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第55页。)

现在,有的人把资本解释为是能够带来更多货币的货币,我想这是不准确的。就前述几位早期的经济学家也并不简单地把资本定位在货币这一种表现形态上,并不把资本就一般地归结为能够带来增值的货币。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地看出,他们在那个时候已经认为资本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并不认为资本就只能是货币形态。资本可以是实物形态,可以是土地使用要形态,可以是证券形态,可以是金融形态,还可以是专利技术形态,……等等。就是说,资本可以通过任何形态去表现自己。资本不仅仅存在于货币的领域,因而不能把资本经营简单地说成只是用货币去获得更多的货币。

对于资本的论述最充分的当然是马克思。马克思花费了40余年写下的《资本论》,对资本的形式、内涵、特点、规律、运行方式的揭示,无论就其深度和广度,都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学家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对于资本的含义的理解,不能离开马克思。

需要说明的是,我只是就资本的含义上作这样的说明,事实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不管是哪一位前人对资本的论述都离不开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定的背景,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我毫不怀疑,到我们今天为止的社会生活,甚至在将来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对于资本都还有更深、更广的认识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只要资本还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只要资本还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人们就还会对资本有新的认识。

迄今为止的理论对资本作出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包含了三个含义:

第一,资本可以由各种形态表现,但不论用什么形态表现都必须具有价值,凡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资本;

第二,必须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提资本,虽有价值但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都不是资本;

第三,只有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才是资本。

对于资本的这个定义只是过去历史阶段的产物。从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尤其是我国客观上仍然存在着资本的现实出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一是剩余价值已经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它适用于特定的社会。从中国现在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出发,可以暂时把它抽象出去(因为在我的论述中不涉及我们已经扬弃的资本主义社会)。不然发生在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比如,如果要说到资本就一定要联系到剩余价值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人问,那么国有资本有没有剩余价值,如果有,那么国有资本的剩余价值究竟到哪里去了?我认为,在我对于资本这些论述中,可以不在这一类的问题上纠缠,代之以资本增值这一类的概念也能充分说明我所要论述的问题。所以,我把前人所说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剩余价值改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概念即可。

二是传统的理论对于资本的这个定义,仅仅是局限在生产过程,即能够产生出剩余价值的领域,才存在着资本。不在生产过程之中,不存在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这个定义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来说是不适应的,因为对于资本的所有者来说,不管他从事什么领域的生产经营,只要他能用实物的或货币的手段获得价值的增值,不管这个增值额被叫做剩余价值还是别的什么,它就被认为是资本。也就是说,事实上,资本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它存在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之中。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就是离开现实的生产过程,比如在流通过程中,资本也是存在的。或者说,只要我们不把资本当作一个以此划分阶级成分的专用名词,并人为地把它界定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之中或排除在另一个特定的社会之外,资本就总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资本是存在于一个非常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之中。

三是从麦克鲁德到庞巴维克对于资本的论述,都仅仅指的是有形资本。他们对于资本的概念还没有包含无形资本。而在今天,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发明创造越来越多,如像专利等无形资本也可以带来财富,就很难包括进去。

三、资本的二重属性

我在这里提出对于资本要进行再认识,不是要人们去简单地重复前人对其所下的那些定义。因为那些定义还可以从许多更早的经济学的创始人和继承人那里援引出很多说法,有的甚至是很微妙的说法出来。不管那些说法能够引起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兴趣,但就那些定义本身并不是我在这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在这里提出要对资本进行再认识,主要是明确地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充分重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资本具有二重属性。

资本的二重属性在于:一是它的自然属性,一是它的社会属性。资本的社会属性是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而资本的自然属性则是资本一定要实现价值增值的问题。

正是由于资本的社会属性是在其所有权关系到底属于你的还是我的这个问题上,资本的自然属性则是不管属于你的我的它都要增值这个问题上。所以,资本的这个自然属性不会为其社会属性所改变。甚至正因为有了资本增值才存在是你的还是我的这一社会性属性,即所有权的归宿问题。

换句话说,资本不管归谁所有或在谁手中,就其本质而言,它都要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否则它就不成其为资本。而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表明,人们之所以要在资本的归属上的问题上费尽移山心力,就在于资本是可以带来增值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资本的社会属性是由资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没有资本的这个特殊的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被人们非常关注的、甚至不惜为之抛头颅、洒势血的资本的社会属性。

应该说,我们过去并不是完全不承认资本的存在,比如,我们就承认国有资本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认为某个企业的资本只要是国家的,国家就应当拿走全部利润。即使在否定资本存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是如此。这说明我们虽然认为资本是不好的,但对于资本的存在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否定。这也许就是传统的理论的不彻底性的表现之一,因而也就不能自圆其说,使得传统的理论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词夺理,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正确地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彻底性,根本的是在于我们对资本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上的错位。

应该说,资本的社会属性,即资本的归谁所有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问题。但过去人们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了,过去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在资本的归谁所有上努力、斗争,并把财产(资本)的所有权形式当作至高无上的奋斗目标,甚至在财产关系(资本的归宿)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

我们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资本的社会属性方面花费的功夫太大,在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上看得过重,以致于带来了许许多多不应该发生的问题。比如,资本有大小之分。不论是大资本还是小资本,就其自然属性而言,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都有各自的功能,能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基本上不管资本的大小,也不管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如何,统统地企图按照一大二公的模式进行策划。这就使得它们应有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其中,对于个体私营资本就是如此。采取取缔的结果就是让个体私营资本在各方面的功能也都不存在了。

最严重的问题是尽管我们把国有资本的存在看得很重,但是,由于我们否定了资本的自然属性,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几乎所有资本的功能都无法得到运用,作用不能得到发挥。一方面,我们名义上否定了资本的存在,而实际上资本又在经济生活中发生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国家资本的归宿,但国家资本又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

说得更具体一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的理论误导人们追求的仅仅是属于资本的社会属性的所有权,至于这个财产(资本)的所有权拿去了之后要干什么,即怎样利用资本的自然属性为自己服务,则是不清楚的。这种单纯强化资本的社会属性,而撇开其自然属性的做法,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争到了财产(资本)的所有权,但却不能正常发挥财产(资本)的作用。比如,在我们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企业中,应该说就其所有权问题早已经解决了。但在这些财产(资本)的效益不好的情况下,争来的财产(资本)所有权有什么意义呢?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好处,企业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职工就要找作为财产(资本)所有者代表的政府要饭吃,反而使这种争到的财产(资本)所有权成了一种沉重的包袱。

二是在理论上的不彻底导致实践中的矛盾。我们一方面认为资本是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的存在意味着剥削的存在,那是我们要消灭和打倒的,只要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但我们另一方面同时又认为当资本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就应当拿走企业的全部利润,劳动只能得到由资本所有者确定的工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在我们只重视资本的社会属性的情况下,实际上多年来是没有真正弄清楚的。

问题的糟糕之处还不仅仅在于上述两个方面。更麻烦的是,我们强调资本的社会属性,争到了资本所有者的权力,却因为看不到资本的自然属性,不知道该怎样把争到属于自己所有的资本怎样有效地使用起来,而使得资本的权力、资本的效益连同资本本身的一切,都统统被白白地浪费了。资本被当成了拿来了就可以扔在那里不去管它,或者随便打发几个根本就不懂得它的人去糊乱管一管。而这些人又认为只要资本的所有权在手,不屑于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去运作它,就可以凭借已经掌握的资本所具有的获取收益的权力拿走利润。资本完全成了一个儿童神话中的“聚宝盆”,高兴去取宝就去取宝,于是,我们终于到了这只“聚宝盆”无宝可取的时候了。这只不仅不能带来价值增值的“聚宝盆”,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我们自认为所有权关系非常清楚的资本成了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把资本本身所应有的二重性忽略了。事实上,资本无论归谁所有,它都是必须在精心安排、组织和运作下才能发挥作用。它的属于自然属性方面的作用,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共性。而我们恰恰对这种撇开归宿问题的共性研究得不够。

我们对于资本的讳莫如深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过于看重它的社会属性,忽略其自然属性。甚至用其社会属性取代了自然属性,使得资本在我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尤其是马克思有一部代表作《资本论》,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对资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资本似乎就成了一种制度的象征。但是许多人没有认真地读马克思的著作,或者有的是忘记了,或者有的是歪曲了,因而把对资本的误解推向了极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其实并不是物,而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他把资本家当成一种人格化的资本,从而揭示的是它的社会属性的方面。这在《资本论》的第一卷是说得较多的,许多人也仅仅是说了一下第一卷的意思,而对于其再生产和总生产进行分析的《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却没有认真地领会和研究。因此,人们更多地看到了的只是其社会属性的方面,而对于资本客观上存在的自然属性的方面则忽略了。

资本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人也不能否认。对于这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只重视其的社会属性,就只能在所有制的姓“资”姓“社”、“公有私有、孰高孰低上折腾。这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发,我们今天必须同时重视它的自然属性,认真研究由资本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各种运动规律,才能在客观存在的作用发挥上有所作为。应该说,我们过去只重视其社会属性,忽略或否定其自然属性,造成了许多不该发生的问题。把这个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就是:资本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与否是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其社会的属性决定的。所以,重新认识资本,就要认识资本的二重性,尤其要首先重视资本的自然属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所提出的不要忘记了资本的二重属性,尤其是要重视资本的自然属性问题,是要还资本的本来面目,是要让人们通过对资本所具有的二重属性的正确认识,从而对资本有一个完整的、合乎科学的认识。

四、重视资本的自然属性

资本的自然属性存在于资本的使用价值之中,属于生产要素方面的关系,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资本的社会属性是为了通过资本的所有权获得资本收益的分配权的话,那么,资本的自然属性则是通过资本本身的运动使资本得到增值,取得收益。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的、技术的结构,可以不与资本的社会属性直接联系,但都与资本的自然属性息息相关。企业的投资能力强弱,技术装备水平高低,经营规模大小,生产效益优劣,甚至产品质量好坏,实际上都是资本的自然属性的功能运用与作用发挥的表现。如果说,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是资本的使用与耗费,那它就正是其自然属性的发挥。

重视资本的自然属性,就要认真研究资本的积累与投资、资本的扩张与规模、资本的流动与市场、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与债务的关系、资本的营运与管理、资本的运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资本的投入与产出、资本的运行方式、……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本增值的各种功能,并通过其具体的组织和运作,使资本在怎样增值和资本获得的收益方面做文章,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

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运动都有其规律一样,依照资本的自然属性运行资本,也有着其客观规律。即:资本总是要向那些能够获得最高额利润的产业或产品集中;资本总是要通过竞争表现自己的活跃,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大资本就要吃掉小资本,小资本又不甘心被吃掉,资本就要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一定会产生股份制经济;资本总是要不断地扩张;资本总是要通过形态的变化使自己规避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等等。

事实上,资本作为可以带来增值的价值,其能否增值、在多大程度上增值,不是由资本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而是由资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因此,资本的自然属性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就是资本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过去对于资本的社会属性看得过重,并由其社会属性否定其自然属性,这是造成我们对于资本存在的偏见过大,是导致我们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本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原因。

还需要在这里作出说明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之所以不仅不能被取消,而且还能够存在,甚至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本的社会属性,而在于资本的自然属性。资本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强大的动力。没有资本,社会经济是不能运转的;资本不足,社会经济就不能有效地或者叫做良性地运转;只有在一个资本充足的社会里,经济才有可能高效地运转。中国在迈向现代化,走向21世纪的进程中,尤其需要重视的正是资本和资本的自然属性。

五、正确对待资本

从资本的二重属性出发,我认为,应当从过去对资本的误区中走出来,从根本上改变对于资本的不正确的传统观念,理直气壮地提出正确对待资本的问题。正确对待资本包含如下内容:

一是承认资本的社会属性的差异,充分利用资本的自然属性的功能。资本在社会属性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在资本的自然属性上都是共同的。不能因为资本在社会属性上的差异而排斥资本在自然属性上的同一性。或者说,不能因为我们承认了资本在社会属性上存在的差异,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其相同的自然属性。比如,国外的、境外的资本,在其社会属性上大都是私人资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其自然属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这些年来,我们正是利用了资本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功能,才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引进外资,才使得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二是不管什么社会属性的资本,都需要有一个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既然资本在自然属性方面都是相同的,资本的自然运动规律也就是共同的,我们就要遵循资本的客观自然运动规律。当然,对于资本的社会属性也要遵循资本的社会运行规律,不同社会属性的资本,其运动规律是不同的。资本的自然运行规律就是平等竞争。就像运动员的比赛只能是自身能力的发挥、技能的表演和素质的体现一样。即使被认为是社会属性优越的资本,也只能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去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决不是在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中要由别人给予优惠和照顾才能生存与发展。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资本的社会属性不同而歧视某一种资本,或特别照顾某一种资本,在维护资本的自然属性的功能正常运动方面,我们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三是政府对于任何社会形态的资本都应当给予保护,使之有安全感。到迄今为止的任何社会中,资本的社会属性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虽然资本的社会属性可以不同,但不管什么社会属性的资本,就其它的使用就是要为社会创造财富,必须向政府交纳税收方面都是同样的。所以,他们同样都应当而且需要得到保护。

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具有二重职能:一是政权的职能,一是出资者、所有者的职能。国家政府作为政权的职能对于所有社会属性的资本都是同一的,都需要给予同等的保护,使之能够安全。

四是在资本本来就缺短的情况下,要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社会属性的资本为我服务。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产力水平纸,经济不发达。与生产力水平低和经济不发达相伴随就是资本短缺。为此,正确对待资本,就要正确对待和容纳各种来源、各种社会属性的资本为我服务。尤其要创造一切条件,打通一切渠道,提供一切便宜,吸引各类社会属性的资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使其自然属性的各种功能和作用能够得到最充分和有效地发挥。

标签:;  ;  ;  ;  ;  ;  ;  ;  ;  

论资本的双重属性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