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和地区大国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竞争与影响_时政外交论文

大国和地区大国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竞争与影响_时政外交论文

大国及地区势力对中亚高加索的争夺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加索论文,中亚论文,大国论文,势力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随着里海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浪潮的不断升温和俄美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斗争的暂告平息,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大国和土耳其、伊朗等地区势力加紧了在中亚、高加索地区的争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种种迹象表明,该地区的未来走势和力量对比正在酝酿着深刻变化,并将成为世界战略格局调整的重要环节。

(一)中亚、高加索地缘战略地位重要,是影响欧亚大陆稳定的关键因素。中亚、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连接处,自古就是各种势力竭力染指的战略要冲。本世纪初,英国著名地缘政治思想家麦金德就指出中亚、高加索地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欧亚大陆的心脏”,强调“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1〕

随着新的欧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构筑,这块处于“权力真空”状态的地区的战略意义重新凸现。对美国来说,填补这一“权力真空”,争夺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既可以打通连接北约与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在欧亚大陆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安全体系的战略布置;又可以中亚、高加索为地缘政治支点,以北约东扩和强化美日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防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攫取对中亚、高加索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和运输的控制权,就能够实现美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保障21世纪美国的经济安全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对俄罗斯来说,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未来走向对俄利益攸关:首先,关系到俄的安全利益。北约的首轮东扩使俄在西线丧失了上千公里的战略纵深,守住独联体这块“阵地”已成为俄与北约关系中最后的“底线”。北约在中亚和高加索的渗透如果得手,将直接使俄“柔软的腹部”暴露在北约面前,对俄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这对一贯重视“战略屏障”作用的俄罗斯安全战略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其次,关系到俄的国家统一。俄联邦南部的北高加索地区是穆斯林聚居区,与外高加索紧密相连。目前这里车臣战火虽已平息,但车臣独立的呼声却不绝于耳,北奥塞梯、印古什地区的冲突依然不断,在这些冲突的背后都有境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作祟。俄如不在中亚、高加索地区保持影响,无疑就会给分立主义势力提供可乘之机,使国家统一面临现实威胁;第三,关系到俄的经济发展。俄目前已把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作为吸引外国投资、促进经济振兴的重要手段,一旦优质、低成本的里海油气资源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必将使俄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延缓俄的经济复兴进程。因此,面对美国等其他国际力量向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渗透,俄感到如坐针毡。叶利钦总统在8月20 日召开的俄联邦安全会议上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表示担忧”,并强调该地区“对俄罗斯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形势的发展应符合俄罗斯的安全利益。”〔2〕

(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在中亚、高加索地区的利益和矛盾盘根错节,它们在该地区力量的消长,将直接影响欧亚大陆乃至世界战略格局的未来走向。中亚、高加索地区东西方文明汇聚,东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斯拉夫文化在此都有广泛影响。同时,该地区又是世界著名的“冲突链”。纳卡冲突、阿布哈兹冲突、奥塞梯冲突、车臣战争和塔吉克内战此起彼伏,战火不断,各国潜在的民族纠纷、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使地区局势动荡不定。另外,在这些矛盾、冲突背后都存在着大国角逐的背景。美国加紧向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俄罗斯竭力维护在该地区的传统地位,伊朗、土耳其也想在此扩展影响。各国在该地区矛盾交织、利益碰撞不仅将影响中亚、高加索的局势,也必将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未来欧亚和世界战略格局的构建。

(三)中亚、高加索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将影响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亚和高加索之间的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据各种资料显示,里海及其邻近地区蕴藏着2000亿桶石油和7.9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这里与波斯湾和西伯利亚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能源供应地,更是“当今世界上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富蕴藏地”。本世纪初,英、俄等国就围绕里海能源展开过激烈的争夺。〔3 〕现在,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世界大国和地区力量都着眼于21世纪的经济发展,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一能源宝库并展开了激烈的能源角逐。

近来,由于中亚、高加索地区对外战略地位的明显上升,各大国施展各种解数,展开对该地区的争夺。中亚、高加索地区正成为世纪之交外交战的新场所。

(一)美国把中亚、高加索视为构建以美为主导的欧亚战略格局的战略通道,开始对中亚、高加索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全面渗透。

第一,提升中亚、高加索地区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出台新中亚战略。近来,提升中亚、高加索地区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制定对中亚、高加索的新战略已成为美国外交决策层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年3月27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伯杰表示, “高加索和中亚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应是特别关注的地区”,“美国应加紧参与高加索和中亚事务的步伐”。4月, 美国国务院向国会提交《里海地区能源发展报告》。7月21日, 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就美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政策发表讲话,强调美国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新战略的目标是“支持这一地区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解决这一地区冲突同开发石油资源同时进行,使该地区成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遏制并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在这一地区的影响。”7月底,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 宣布“中亚和外高加索是对美国具有切身重要利益的地区”。〔4 〕布热津斯基、温伯格等美国前政要也敦促美国政府重视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地位,制定适应21世纪形势发展的“欧亚地缘战略”。〔5〕

第二,密切高层接触,提升政治关系。去年6月,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访问美国,双方签署多项经贸合作协定,两国关系急剧升温。今年7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 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塞拜疆总统阿卡耶夫相继访问美国。美国表示要加强与格鲁吉亚与吉尔吉斯两国在经贸、外交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支持两国在1998年加入世贸组织。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阿卡耶夫的美国之行,其间,克林顿多次强调,阿塞拜疆是美国的战略伙伴,对美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双方签署了关于发展双边关系和支持投资的联合声明,阿美结成了“战略和军事伙伴”。美国还改变了以往在纳卡冲突中偏袒亚美尼亚的立场,表示在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冲突中将采取“更加均衡的立场”,并努力解除对阿塞拜疆的制裁。无怪俄罗斯舆论惊呼此次访问“打开了阿美关系历史上新的一页”,“使外高加索地区的力量对比有所改观”。〔6〕

第三,以加强“经济援助”、扩大“经济合作”为由,控制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油气生产与运输。目前,美国是中亚、高加索地区国家最大的援助国。过去几年中,每年向该地区8国提供22 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和“改革起步资金”,占该地区外国投资总额的30%。近来,美国又调整了重经援、轻合作的作法,扩大对该地区国家的支柱产业,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投资力度,加强与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去年6月,卡里莫夫访美期间,美国决定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2亿美元的投资和4亿美元的贷款, 两国还签订多项重要经济合作协议。 1995 —1996年,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额增长7倍。目前已有60 多家美国公司计划向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领域投资,总额将达到30亿美元。阿塞拜疆总统阿卡耶夫今年7月访美期间,美国和阿塞拜疆签署了总价值达100亿美元的石油合同,在阿塞拜疆与外国签署的开发里海石油的几个“世纪合同”中,美国就占26%的份额。与此同时,美国还竭力开辟运输里海能源的新通道。避免“石油生命线”被俄罗斯控制。美国已与土库曼斯坦签约修建由土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天然气管道,美、日等还决定参与修建从土库曼斯坦到日本的长达8000公里、耗资220 亿美元的天然气管道〔7〕。 美国还支持修建从土库曼斯坦经伊朗到土耳其的输气管道和从阿塞拜疆经格鲁吉亚到黑海的石油管道。〔8 〕美国目前的石油消耗有一半需要进口,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70%。〔9 〕因此夺取对中亚、高加索油气资源的控制,对保障美国21世纪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利用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以“调解地区冲突”为名,加强对中亚、高加索地区的军事渗透。今年以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遍访除塔吉克斯坦之外的中亚、高加索七国,利用“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这些国家加强安全合作。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后,把中亚、高加索八国拉入“欧洲—大西洋伙伴委员会”。美国还支持哈、乌、吉三国组建北约“中亚维和营”,并于9 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了有美军参加的首次演习。7月21日, 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强调“解决冲突应该是美国在中亚、高加索地区的首要任务”,〔10〕美国积极介入解决该地区热点冲突的进程,多次派特使就阿布哈兹问题、纳卡冲突和塔吉克内战等问题进行斡旋,其目的就是争取以“维和”为突破口,打破俄罗斯对该地区安全事务的垄断,加强美国的军事渗透,为将来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欧亚大陆安全体系奠定基础。

(二)俄罗斯把中亚和外高加索视为自己的“后院”和恢复大国地位的战略基地,竭力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影响。

第一,利用旧有影响和独联体各种机制强化对该地区的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是俄的传统势力范围,尽管这些国家已经独立,但它们仍与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不易脱离与俄的关系而自主发展、政治上需要借重俄的力量维持地区平衡、安全上需要俄的扶持,有的国家甚至还需要利用俄军守卫外部边界。目前,该地区8 国除土库曼斯坦外均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俄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国都有驻军,哈、吉、乌、塔与俄签署了经济联盟条约,俄还与该地区国家签署了大量的内容广泛的双边政治、经济和军事协定,借以对该地区扩展政治影响、维持经济联系、保持军事存在。

第二,加强调解地区冲突,利用冲突“仲裁者”的身份维持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自苏联解体后,中亚、高加索地区因民族冲突和领土纠纷等因素而引发的地区冲突不断。前几年,俄在这些冲突中始终扮演“纵火者”和“消防队”的双重角色,引起有关国家的强烈不满,并使外部势力乘机插手该地区的冲突调解。近来,俄改变了以前在该地区冲突中“拉一方、打一方”的做法,加强了调解冲突的力度,努力赢得冲突各方的信任,防止外部势力的染指。在阿布哈兹问题上,俄改变了过去“支持阿布哈兹取得民族自决权”的做法,强调俄尊重格鲁吉亚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8月1日,叶利钦总统提出了调解阿布哈兹冲突的新建议,〔11〕普里马科夫外长也进行了穿梭调停,促使冲突双方于8 月中旬签定了“防止发生流血冲突”和“努力增强相互信任”的协定。在纳卡冲突问题上,俄改变了过去偏袒亚美尼亚的作法,积极地调停纳卡冲突。在俄的压力下,亚美尼亚的立场趋于灵活和缓和,表示不再支持纳卡地区的独立要求,承认阿塞拜疆的领土完整。

第三,努力改善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去年6月3日,叶利钦总统与外高加索三国总统会晤,发表了《争取高加索民族和睦、和平、经济和文化合作宣言》,强调加强四国的地区合作。今年7月3日,叶利钦总统与到访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签署《俄阿友好合作和相互安全条约》,规定了“在一方受到威胁时维护安全的相互措施”,并就加强在里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加工和出口方面的合作达成协议〔12〕。这使近年来冷淡的俄阿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成为“两国关系的新起点”。8 月7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访问莫斯科, 与叶利钦总统讨论了里海石油开发和地区合作等问题。俄出于政治考虑,放弃了与阿塞拜疆联合开发基亚帕兹油田(土坚持对该油田拥有主权)的计划。8月29日, 叶利钦总统又与首次访俄的亚美尼亚总统彼得罗相签署《俄亚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不仅确立了双方在边防事务上的相互协作,而且还规定了在一方遭受侵略时相互提供军事援助的措施,两国正式结为战略“盟友”〔13〕。俄调整与这几国的关系也是有所侧重,它视亚美尼亚为盟友,把亚作为在该地区施加影响的战略基地;对阿塞拜疆实行“怀柔”政策是为软化其向西方靠拢的势头;与土加强协调,则是为在里海开发问题上寻求支持。

第四,积极参与里海能源角逐。(1 )在里海国际地位上争取于己有利的结果。主张沿岸各国共同开发,但受到哈萨克斯坦与阿塞拜疆等国的强烈反对。去年11月,俄又提出“里海沿岸各国在45海里内拥有主权,剩余海域由沿岸各国共享”的新建议,其核心仍是争取对里海油气资源更多的开发权。(2)积极参与里海油气资源开发。 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和伊朗成立了开采三国里海海域油气资源的联合财团。俄罗斯“卢卡伊尔”等石油公司还积极参与开发阿塞拜疆油气资源的几个世纪的合同,在阿塞拜疆的里海开发项目中占19%的份额〔14〕。(3 )努力维护对里海油气运输管道的控制权。为保障对里海油气运输的控制权,俄极力反对其他国家提出的东线、南线和西线方案,俄外交部里海法律地位问题代表科瓦廖夫强调,里海油气从俄过境是最经济实惠的。同时,俄为保障对从其境内经过的里海石油管道的安全畅通,还采取措施与车臣方面和解。1995年7月,俄与保加利亚曾希望达成协议, 修建一条从黑海沿岸到地中海沿岸的石油管道。〔15〕今年5月16日, 俄与哈萨克斯坦和阿曼签署关于建设从哈西部油田至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输油管道的协议。〔16〕7月11日, 俄罗斯又与阿塞拜疆签署石油过境协定。〔17〕

(三)其他国际势力加强向该地区的渗透,谋求政治、经济利益。

土耳其积极向该地区扩展势力,力图成为地区强国。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对中亚、高加索地区有着重要影响。随着苏联解体,特别是近来该地区力量的分化、调整和大国关系的演变,土耳其以美国和北约为靠山,加紧了对中亚和高加索的渗透:首先,利用与该地区国家的传统文化联系进行政治渗透,力图确立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土耳其正积极地筹建“突厥语国家联盟”,吸引中亚、高加索的哈、吉、乌、土、阿等国参加,推行“土耳其模式”,力图成为突厥语系国家的“盟主”。在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中,土把阿塞拜疆作为突破口。今年5月, 土邀请阿利耶夫访问,双方签署了包括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在内的9 项文件,土耳其总参谋长说,“可以把双方的防御协作看作新的军事联盟”。〔18〕其次,积极投入里海能源竞争。土耳其目前的石油自给率只有18%,为了在里海能源开发中获得好处,土充分利用地处欧亚交界和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之便,努力争取新的里海油气输出管线从其领土过境。为此,土耳其还从1994年7月1日起限制大型油轮通过黑海海峡,以此来削弱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地位。〔19〕目前,一项耗资16亿美元的从土库曼斯坦经伊朗到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已开工在即。建成之后,每年可以把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输送到土耳其。 〔20〕

伊朗为突破美国对其的“围堵”,进而扩大伊斯兰势力在中亚、高加索地区的影响,也展开了积极的外交行动。在抗衡美国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渗透方面,俄伊具有共同利益。1996年6月, 伊朗与俄罗斯发表一项联合公报,称两国将“同里海地区的国家进行合作,以阻止外来势力(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21〕今年9月2日,俄伊又举行了副外长级会谈,强调双方将在解决地区问题中加强合作。〔22〕但俄对伊推行原教旨主义的企图也十分警惕。近来,随着伊朗温和派领导人的上台,伊美双方都在试图调整关系,美同意修建从土库曼斯坦经伊朗到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已向伊放出了“试探气球”。伊朗无疑是影响中亚、高加索地区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已制订并开始实施“欧亚大陆外交”,力图从中亚、高加索地区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1995年4月,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日期间,日本就向哈提供了10亿美元的投资,帮助哈解决石油加工和运输问题。目前,日本已积极投入修建从土库曼斯坦经中国到日本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工程。

除上述国家外,西欧国家、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也都力图向中亚、高加索地区施加影响。

随着里海油气资源开发热潮的不断升温、大国及地区势力在中亚、高加索地区角逐的逐渐加剧,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将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对欧亚地区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里海周围的中亚、高加索地区将成为影响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区。目前里海沿岸国家把油气生产和出口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决定要仿效沙特、科威特等国走油气立国之路。目前哈萨克斯坦石油生产的90%、土库曼斯坦所产油气的95%都用于出口,石油出口在阿塞拜疆的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也高达70%。预计到2010年,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年产石油将分别达到1.7亿吨和4000万吨, 土库曼斯坦年产石油8000万吨、天然气2300亿立方米,这些国家每年将出口2.5亿吨石油和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23〕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中东形势捉摸不定的情况下,这一丰富的能源宝库必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因素。与此同时,随着里海能源的大量开发,这一地区必将成为吸引世界资金投资的热点,必将对世界金融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二)随着中亚、高加索地区、次地区合作的开展和外部势力对该地区的渗透,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将面临严重挑战。在独联体一体化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中亚、高加索地区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次地区合作:从1994年开始,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就组建了中亚联盟,并开始运作,合作范围从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和安全等领域;今年春天,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克兰三国频繁接触,就修建从阿塞拜疆经格鲁吉亚到乌克兰的石油管道及加强地区安全问题达成一致,这不仅使阿塞拜疆的石油出口得到了俄罗斯之外的出海口,也使乌克兰减少了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24〕英国《外事报道》称这三国集团的“经济和军事抱负对俄罗斯的利益构成威胁。”俄罗斯舆论也惊呼“5—10年后, 独联体南部可能形成没有俄罗斯参加的经济一体化。”〔25〕

(三)大国和地区势力对该地区的争夺将使这里的力量对比进行新的分化组合,该地区的走向将对21世纪欧亚战略格局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大国和地区势力向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渗透使原本就不平静的地区局势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中亚和高加索各国在大国角逐面前,纵横捭阖,展开积极的全方位外交,力图在大国和地区力量间谋求平衡。阿塞拜疆近来的外交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一方面,它积极向美国靠拢,与美建立战略军事伙伴关系,9月初,阿利耶夫还专门发布总统令, 要求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与美国加强在经贸、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26〕;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签署友好合作和相互安全条约,使两国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它又与土耳其密切接触,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阿利耶夫甚至称阿塞拜疆与土耳其是“两个国家、一个民族”。〔27〕该地区的其他国家也积极在俄、美、伊(朗)、土(耳其)等国际力量之间寻求平衡。种种因素正使该地区的大国关系和政治走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酝酿形成的大背景下,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走势必将对世界战略格局重组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中亚、高加索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大国争夺的最终结果和该地区的未来走向尚难完全断定,但这一大国和地区力量角逐的新热点值得我们密切关注、深入研究。

注释:

〔1〕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第13页。

〔2〕国际文传电讯社1997年8月20日电。

〔3 〕乌·卡先科夫:《里海:法律地位、 石油和国际安全》,1997年8月1日〔哈〕《商业周报》。

〔4〕《针对阿塞拜疆的联盟》,1997年8月16日〔俄〕《俄罗斯报》。

〔5〕布热津斯基:《欧亚地缘战略》, 〔美〕《外交》杂志1997年9—10月号。

〔6〕《阿塞拜疆成为美国的重要利益区》,1997年8月5 日〔俄〕《独立报》。

〔7〕《实力的较量》,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周刊1997年4月10日。

〔8〕《白宫说伊朗的输油管道不违反制裁法》,1997年7月28日〔美〕《纽约时报》。

〔9〕温伯格:《来自里海的石油》, 〔美〕《福布斯》杂志1997年8月25日。

〔10〕塔尔伯特:路透社1997年7月21日电。

〔11〕《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尔津巴被请到莫斯科》,1997年8月2日〔俄〕《独立报》。

〔12〕俄塔社1997年7月3日电。

〔13〕俄新社1997年9月2日特稿:《俄罗斯与亚美尼亚成为盟友》。

〔14〕尹树广:《里海的大国角逐》,1997年8月28 日《人民日报》。

〔15〕郭孝伟:《里海输油管走向之争》,1995年9月5日《人民日报》。

〔16〕1997年5月17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

〔17〕俄塔社1997年7月13日电。

〔18〕《针对阿塞拜疆的联盟》,1997年8月16 日〔俄〕《俄罗斯报》。

〔19〕郭孝伟:《里海输油管走向之争》,1995年9月5日《人民日报》。

〔20〕《白宫说伊朗的输油管道不违反制裁法》,1997年7月28 日《纽约时报》。

〔21〕《俄罗斯在里海石油争夺战中抢先一步》,〔德〕《时代》周报1997年6月。

〔22〕俄塔社1997年9月2日电。

〔23〕《10年后独联体南部地区将实现经济一体化》,1997年7 月28日〔俄〕《实业界报》。

〔24〕汪嘉波:《石油牵线三国结盟》,1997年4月17 日《中国青年报》。

〔25〕《10年后独联体南部地区将实现经济一体化》,1997年7 月28日〔俄〕《实业界报》。

〔26〕1997年9月5日《人民日报》。

〔27〕《俄罗斯与阿塞拜疆领导人的会晤应当成为两国关系的新起点》,1997年7月4日〔俄〕《实业界报》。

标签:;  ;  ;  ;  ;  ;  ;  ;  ;  ;  ;  

大国和地区大国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竞争与影响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