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法律移值研究

晚清法律移值研究

张德美[1]2002年在《晚清法律移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法律移植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自1840年以后开始,由于清政府灭亡而终结。晚清法律移植又是一个开端,它在中国开辟了一条会通中外发展本国法律制度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今天,我们仍在这样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探索。 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律移植现象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甚至更久以前。中世纪后期法、德乃至更多的西欧国家对于罗马法的移植,近代日本、印度乃至大多数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于西方法的移植,都可谓前车之鉴。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各国之间政治、文化的交流,在法律制度上不同法系之间、同一法系不同国家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倾向更加明显。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法律的进步同样也离不开世界,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华法制文明的优秀传统与借鉴外国法治的成功经验之间开辟一条通往法治国家的道路。回顾百余年前晚清的法律移植,无论其经验抑或教训,都值得后来人深刻反思。这也是本篇论文写作的初衷。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法律移植的一般理论,结合近现代欧洲、亚洲、非洲法律移植的史实,探讨了法律移植的原因、对象、方式及其效果。文章认为,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已经发生某些变化,需要法律作出相应调整而本国原有法律又无法完成上述使命的情况下,如果外国法律在反映或推动类似社会变革方面有着可资借鉴的经验,那么移植外国法律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法律移植通常为一种政治力量所推动,他们在移植外国政治方面的法律时,通常中意于那些与本国政治体制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国家的法律。而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制度方面,他们更乐于效法那些经济发达的的国家。鉴于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难以被法律所改变,在移植外来法的同时,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某些风俗习惯具有法律效力还是必要的。一国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当人们面临一个外来的法律制度时,不论是整体移植还是部分移植,都不可避免地破坏原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都不可能回避本国法律体系与外国法律体系内部的某些因素在移植后形成的新的法律体系中能否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问题。因而在移植外来法时,循序渐进地采用法理移植、司法移植、立法移植诸方式是适宜的。近代以来,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因素本身对于法律移植的妨碍作用远远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但在法律移植过程中,由于人们移植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对象不同、采取的方式不同,外来法和本国法总是互相渗透,前者或多或少会被同化,甚至常常会走样,这是法律移植效果不同的真正原因。 第二章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状况,文章认为,正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法律发展的情形一样,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继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法律既然要反映社会进步,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与道德、习惯、宗教等社会规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国法律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由于中国封建法律文化发达以及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等原因,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体现为一种自给自足的形态,即从本民族伦理道德、家法族规、宗教信条等其他社会规范中,或者从少数民族法制中汲取有益成分,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这种状况直至近代才有所改变。 第叁章晚清社会多元状况,文章认为,伴随着晚清中央集权的日益衰落,以及近代工业化的开展,晚清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是指参与政治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它一方面表现为地方势力集团的兴起,另一方面表现为近代政党的出现。经济多元化是指在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多元经济利益主体悄然形成。他们通过近代社团的形式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随着工业化实践的开展以及中西方贸易的增加,人们在接受西方工业产品与技术的同时,也逐渐接纳了西方政治制度、法律思想、文化艺术。中体西用论为多元的、异质的文化提供了一种共存的模式。 第四章晚清法律移植的动机,文章认为,传统活律制度无论在形式_.卜还是在内容上都己经不适应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的要求,但是促使消迂决心以参酌中西的思想全面实行法制改革的内在动机有二:其一是争取主权独立的要求,他们认为遵守与其他国家相同的规则会带来与其他国家相问的地位:其二是统一中央集权的要求,他们希望借助外来的政治法律模式,重新分酌权力,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获得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 第五章晚清法理移植、对象及其效果,文章认为,门户开放以后,西方的政治法律思想逐渐传入中国。由于中外交涉所需,人们最初比较关注囚际法学,们也有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注意到西方宪政制度的优越性,并攸之在l%消政治实践中发挥了初步影响。二十世纪初,参酌中西进行政治法律的变革在讪野之问己形成共识。西方法学书籍大量传入中国,出国留学学习政法己成热潮,法政学堂如山后春笋,西方法律制度、法律理论通过上述渠道为官方、民问广为按受,为沽木立法、司法活动乃至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短短-十儿或者几十年问的沾理

李孝飞[2]2013年在《法律移植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国家的法制现代化成为国人追求的目标。法律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制度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象。法律移植问题是近些年来学界不断地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法律移植是一个规则设计和制度建构问题,而转到我们法学理论的研究中则表现为有关规则设计和制度构建的理论表达问题,就是学术界根据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国家立法路径选择的问题,也是学者根据什么样视角去进行法律移植研究的问题。而这些关于法律移植的理论表达,就是法律移植的法学话语表达。本文采用类型化的研究方法,将法律移植理论抽象类型化为四种话语表达方式:现代化法律移植话语、文化论传播论法律移植话语、本土资源论法律移植话语和合法性重构论。本文以四种类型的法律移植话语为线索并依照次序逐层地展开论述。本文试图展现一幅法律移植理论的画面。最后对四种法律移植话语进行评析,指出四种法律移植理论实际指同一问题,即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重构问题,并倡导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进行中国当代社会秩序的重构。

王守雪[3]2004年在《心的文学》文中研究说明徐复观乃现代新儒家宗师之一、着名思想史家,而个人资性、学术渊源、时代际会和合而成一大因缘,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斐然于其整体学术之中。由于现代学科专业之分列,东面而视,不见西墙,研究哲学、政治、历史者,于徐复观固无暇顾及其文学;而业文学者,对其学术亦少关心,以为外行。此遗留下的空缺是徐复观及二十世纪文学思想研究亟待补足的内容。本文即从此处切入,通过开掘、追索、梳理,展示出徐复观在中国文化传统重建志业中,对于中国文学纲维性论题所作的重新疏解,论析其特点、意义和价值。从研究结果的总体来说,本文力求透过叁个层面:首先是徐复观本人的层面。徐氏生平、思想、学术皆极为复杂,其文学思想及与其整体学术思想及活动之关系极为重要,徐氏关于文学之研讨至为丰富,将此一系列重要问题之内容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来,此为基本层面。其二,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层面。徐氏生于1903年,卒于1982年,其生平之八十年,贯穿中国社会历史诸重大变革,徐复观之学术及文学,如一聚光点,如一电讯系统无数电缆之终端,通过他,四通八达,可以通向众多学术论题的讨论和解释,诸如徐复观与乾嘉学派;徐复观与胡适;徐复观与鲁迅;徐复观与桐城文派;徐复观与国共两党;徐复观与台湾乡土化运动等等。从此层面打开的论域中,更能在比较中映照出徐氏学术之渊源、本来之生态、特有之价值。其中一些课题,已有学者作了研究,然而本文在留下的空地中做了开垦。第叁个层面,乃是在前一二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进入徐复观所着力讨论的问题系统。徐氏之志业,乃会聚于在中西文化交汇、古今学术变迁之宏阔背景下,重续中国文化之慧命,所讨论的中国文学问题,乃是经过他的选择,以“关键性”、“纲维性”为准的,这些问题,有些是在长期历史中被误读、曲解,有的则是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主流文化所毁坏,积满了旧的灰尘或新的泡沫。现在,再次进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则不仅仅是场外的了解,而是参与其建设。所谓经脉之疏通,乃通其郁滞促使其活转,其意义盖在于此。如此,则叁个层面中,最后之层面乃本文之落点;而叁个层面实为一体。 本文分五章,主要展开以下论题: 第一章,徐复观之文学因缘。此章并非徐氏生平事迹之普泛介绍,而是追寻其文学成就之学术思想渊源,以后四章,所论一切问题皆可从此处找到发生的端点。从另一种视角来说,则是将徐复观放入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背景,以见出其学深厚之根本,繁复之脉络,宏大之气派;由此亦可反观二十世纪学术思想史一些问题之底蕴。 第一个论题,徐复观最早如何与文学发生机缘,其早年求学的积累与其后来学术成就是怎样的关联。徐复观业师王季芗,精桐城文,着作有《古文辞通义》等数十种,然而多亡佚。他对徐氏之文学思想及精神人格,影响甚巨。本文打开王氏之着作,对王氏影响徐氏之文学思想者从学理层面予以探究。另一位老师黄季刚,徐氏曾从之攻《文心雕龙》,然而黄氏之学,源自章太炎。徐复观问学熊十力以后,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批评章黄学派,然而其思想中已不可排除地植入了多种学术流派的因素。第二个论题,徐复观与二十世纪主流文化的关联。徐复华东师范大学2(X)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观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早年曾精读鲁迅、胡适之着作,其思想中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殆与此相关。然而,后来他对鲁迅、胡适等五四知识分子的批评,构成其学术中的重要线索。本文对其中变化的内在逻辑,进行了论析,认为两代 “五四知识分子”之间是贯通的,徐复观所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比第一代(胡适、鲁迅等)增加了厚度,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讨论来说,后者是前者的深化。第叁个论题,徐复观与港台新儒家、学术界、文学界的关联。徐复观奔走于台湾东海大学与香港新亚书院之间,前后创办《学原》与《民主评论》,对港台新儒家的发展作用甚大。而此一机缘,亦是其个人学术成就之重要保证;他与台中文化界的融洽,与《华侨日报》长久的情谊,则是其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的重要机缘。他以充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吸纳现代西方文化资源,打入现代文艺批评阵中,以鲜活的思想,浇铸自己的理论,使其对中国文学纲维性问题的重新讨论,显出最为强大的现代解释力量。第四个论题,徐复观与大陆学术界的关联。晚年之徐氏,颇想对自己一生有一个好的交待,完成两个夙愿,一是祖国统一,一是中国文化再发生机。1976年以后,两岸叁地之间交流增多,徐氏着述,每与大陆学界有所回应。此种机缘,不但增加了其着述的现实品格,亦是支持其以衰病之体着述不辍之精神动力。其中一些史实脉络,于此得到一定梳理。 第二章,生命与理性的合—心的文学观。此章旨在显发徐复观之文学观念。而其文学观,非放入其学术思想总的构架中方能显示,因此本章先论述其学术思想之核心—心的文化,以见其大体;然后提炼其内容—生命与理性的合一,显示其在徐氏文学观念中的中心意义,继而开掘在徐氏的文学观念中,如何实现生命有理性,理性中有生命,面铸成文学鲜活而伟大的品格。‘ 第一个论题,“心的文化?

葛冰[4]2015年在《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头翁汤为传统治痢的首选方剂,无论中医临床还是兽医临床上都有广泛应用。因此,本论文通过研究新工艺,将其制备成复方白头翁颗粒剂,并对其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毒理学、靶动物安全性、药效学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研究,取得如下结果:以首次提取时间、时间比和加水量为考察因素,筛选复方白头翁颗粒的提取工艺,考察不同复方白头翁颗粒的制粒处方,确立复方白头翁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每次加8倍量水,煎煮3次,时间为120min、80min和80min,颗粒成型工艺以干膏粉与糊精比例为1:1,乙醇浓度为90%时所得的颗粒成型好,制粒容易。中试工艺研究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工艺稳定,可操作性强,适应于大生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复方白头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盐酸小檗碱在0.025-0.25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46972x+28.184,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63%,RSD为1.02%。结果表明本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本品的质量控制标准。采用加速试验、光照试验及长期试验的方法研究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经加速试验、光照试验和长期试验后,其主要指标包括性状、鉴别、粒度、水分、溶化性、盐酸小檗碱含量无明显变化。本品在所有试验条件下性质稳定,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复方白头翁颗粒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对昆明小鼠的LD50大于5.0g/kg.bw,属实际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以6.0、12.0、24.0g/L剂量连续饲喂大鼠30日,大鼠的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器官组织形态等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复方白头翁颗粒在临床用药范围内服用基本安全无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了评价复方白头翁颗粒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试验对靶动物鸡投服推荐剂量的0、1倍(2.0g/L)、3倍(6.0g/L)、5倍(10.0g/L)的复方白头翁颗粒,通过观察鸡的体征、增重情况、饲料报酬、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来评价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以推荐剂量5倍饮水给药对靶动物鸡是安全的。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观测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的防治作用。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6.25mg/ml、3.12mg/ml、12.50mg/ml, MBC分别为12.50mg/ml、6.25mg/ml、12.50mg/ml。复方白头翁颗粒各试验组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疗效和2%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相当。采用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病理模型,进行复方白头翁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高剂量组(4.0g/L)、中剂量组(2.0g/L)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良好,有效率分别为83.33%、76.67%,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疗效相当。总之,复方白头翁颗制剂工艺稳定,质量可靠,安全性能好,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具有显着疗效,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新中兽药制剂。

王雪鹏[5]2018年在《新型迭螺机关键技术与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较传统污泥脱水设备,迭螺机具有体积小、不易堵塞及能耗低的特点,可适用于矿井下煤泥的脱水处理,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迭螺机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对动环与螺旋叶片的摩擦磨损问题、静环的受力变形问题、脱水效果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物料变化时螺旋轴的振动问题等方面尚需研究与完善。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迭螺机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为解决动环与螺旋叶片的摩擦磨损问题,本文提出振动式动静环过滤网,并对其自清洗功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动环对煤泥颗粒的推动力足以将其排出过滤间隙,可有效避免过滤网的堵塞问题;动静环间的相对往复运动,有利于实现过滤网的自清理功能,且较传统动静环式过滤网,可有效减小动环与螺旋叶片的磨损问题。为解决静环的受力变形以及安装与维修时工作量大的问题,本文对不同工况下静环应力应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静环改进方案,对改进先后的静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静环,在保证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可减小厚度,较原静环其重量有所减小。而且,改进后的静环可显着减小安装和维修的工作量。为了对脱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达西定律建立了出泥含水率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影响迭螺机脱水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泥料初始含水率、泥料粘度、过滤网参数、过滤网两端压力差和过滤时间。选用Herschel-Bulkley流变模型,借助Fluent软件对设备内部流体的压力特性进行模拟,分析了螺旋轴压缩比、出口压力和转速与设备内部流体压力特性和脱水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出泥含水率与螺旋轴压缩比、出口压力和转速的变化非线性相关,增大螺旋轴压缩比与出口压力,以及减小螺旋轴转速,可以增大设备的脱水效果,减小出泥含水率。本文考虑螺旋轴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其进行流固耦合下的结构静力学分析,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其强度与变形的影响。在静态条件与预应力条件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螺旋轴各阶固有频率未有与减速器啮合频率相等或接近的,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在预应力作用下,各阶频率都有所降低,螺旋轴动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产生较明显的预应力效应。对螺旋轴进行瞬态动力学研究,得到进料的一瞬间,螺旋轴的最大位移值与最大应力值,均符合工况要求,证明了螺旋轴设计与改进的合理性。本文设计了振动式动静环过滤网并改进了静环结构,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仿真,对新型迭螺机的关键技术(自清洗功能、脱水效果)及螺旋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迭螺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工程指导。

参考文献:

[1]. 晚清法律移值研究[D]. 张德美. 中国政法大学. 2002

[2]. 法律移植话语研究[D]. 李孝飞. 广西大学. 2013

[3]. 心的文学[D]. 王守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4]. 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D]. 葛冰.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 新型迭螺机关键技术与装置的研究[D]. 王雪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标签:;  ;  ;  ;  ;  

晚清法律移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