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创新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创新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科学社会主义三次重大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3)04-0005-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纵观科学社会主义150多年的历史长卷,经历了三次里程碑式发展,孕育了三次重大理论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先导,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再用于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勃勃发展的态势。反之,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新发展,仍然拘泥于原有理论框架和理论教条,必然窒息生龙活虎的社会主义实践,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蒙受重大挫折。因此,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伴生物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300多年里,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师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天才地设计了未来社会种种美好方案。如莫尔首创的乌托邦制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制度,维拉斯设计的塞瓦兰制度,温斯坦莱的“真正自由共和国蓝图”,德、马布利的“未来完善共和国”以及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推出的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和公社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包括有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如把资本主义这棵大树连根带枝彻底拔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消灭阶级和差别;实行财产公有,按照劳动能力为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等。这些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美妙构想,“倒是处处突破幻想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萌芽和天才思想”[1]。这些天才思想和美好蓝图的构想,许多已被证实为积极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吸收。但从整体上说,空想社会主义是尚未成熟的资本主义方式和阶级状况的产物,他们不通晓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建立在“理性”“正义”必然胜利的假设上,从道德标准的视角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并依据主观愿望,幻想通过宣传、感化资产阶级来实现社会主义,这种与虎谋皮的社会主义学说因而称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学说在理论上软弱无力,在实践上也行不通,他们要探索一种新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寻求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并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扬弃空想社会主义各种天才猜测和理想设计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同国际工人运动的密切联系,亲自参加了许多革命实践活动,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总结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新经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法兰西内战》、《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论住宅问题》、《论权威》、《流亡者文献》、《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光辉文献和著作,第一次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初步描绘了社会主义新的理想蓝图,这个蓝图大体包括六个方面:(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像泉水般地涌流出来,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2)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全部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新型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3)社会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有计划的生产;(4)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对立的阶级和阶级差别已不再存在;(5)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国家逐步自行消亡;(6)在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完善自身的一种需要,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六个方面粗线条地勾画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阐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性”;深入解剖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找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阶级动力和现实途径;从而使社会主义真正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孕育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理论重大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要求把它当科学看待。他们指出:“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2]“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3]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自己的学说当着一成不变的教条强加于后人。相反,他们总是着力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应从原则出发,而应从事实出发,去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人类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步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仅表现在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上,而且还进一步外化到社会各个领域乃至世界更大的空间,使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一切矛盾都有尖锐化了,而俄国则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沙皇专制制度集中了帝国主义一切最坏的因素,它“以最残忍最野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本主义压迫、殖民地压迫和军事压迫的策略地。”[4]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无能,使俄国革命的客观形势臻于成熟。革命导师列宁以非凡的感悟能力,深感俄国的情景与西欧各国的情况差异很大,勇敢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一条以城市革命为中心进而辐射到农村的正确道路,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革命导师列宁进一步分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总结和升华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新经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名著,如《帝国主义论》、《怎么办?》、《进一步,退二步》、《两种策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这一系列重要著作的面世,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新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地回答一系列时代的新课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升华,构成了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以及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内在联系的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理论;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和策略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等。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封建专制制度积淀较深的国度里,如何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顺利实现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找到一条符合俄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列宁最初设想试图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消灭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取消商品、货币流通,实施供给制、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具体做法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遇到重大阻力后,列宁很快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在生产力十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构建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很难行得通,如果仍然固守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教条,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阉割。必须正视俄国的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迂回的方式行进。列宁在这一段时间写下了著名的《论粮食税》和《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以及晚年撰写的具有政治遗嘱性质的五篇口授文章,提出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实施对外开放,大胆利用外国资本,这一系列符合俄国农村和工厂实际的措施,很快使俄国国内经济复苏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粉碎了国际上帝国主义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白匪的叛乱,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这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要理论创新。

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上下求索,探索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成功地找到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从而使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东方大地上结出了丰硕之果。

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把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和升华,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一系列光辉文献与著作,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精辟阐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论党》一文中又说,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和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等。”这九个方面基本准确涵盖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后来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毛泽东思想的曲解,邓小平同志又提出要完整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第二次完整概括与系统阐述,《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概括为六个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等。《决议》进而把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精辟地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把它的丰富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体系主要内容的新概括,包含了新的历史内容和经验教训,是党的七大关于毛泽东思想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列宁、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俄国、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革命的理论,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些重大课题落到中国共产党人第二代领导集体和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日益提升,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文版书名《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一书中,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一系列的基本问题。第一,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明确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为我们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鸣锣开道的先导作用。第三,明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为我国制定新时期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立足点。第四,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廓清在社会主义本质上的种种误解。第五,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即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带根本性的问题。第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把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分开,澄清了“姓资”和“姓社”的问题。第七,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实施台阶式的发展战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第八,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紧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第九,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为顺利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九个方面浑然一体,相互映照,构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重大理论创新。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科技浪潮再度涌起,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一超多极”之间的竞争、融合与斗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恐怖主义的世界化和造成的巨大灾难成为危害世界和平又一祸源,大小两岸(大两岸关系指中美,小两岸关系指大陆与台湾)关系麻烦不断,各种不确定因素急剧增长,风险、机遇和危机并存。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屋建瓴,从容应对,成功地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沿着健康、持续的道路发展。

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牢牢抓住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及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有针对性的重大的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统率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了一系列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进一步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治国理念;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永做两个先锋队;确立了以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为核心的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揭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

收稿日期:2003-1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创新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