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地区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非雷击跳闸故障定位偏差研究及实践论文_赵超

阳江地区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非雷击跳闸故障定位偏差研究及实践论文_赵超

摘要:根据阳江地区线路运行数据来看,每年由于雷击引起的跳闸约占到80%,通过雷电定位系统,雷击故障点定位相对准确,但是20%的非雷击跳闸故障定位偏差较大。本文对110kV及以上非雷击跳闸进行研究分析,对降低非雷击跳闸故障定位偏差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雷击跳闸、定位、偏差

一、阳江地区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现状

(一)故障定位的方式

接到线路跳闸通知后,首先根据当日的天气初步判断是否因为雷击引起跳闸,通过雷电定位系统进行核实,如果是雷击跳闸,可以通过雷电定位系统确定故障杆塔;如果非雷击跳闸,则是在线路设备台帐上查找出杆塔之间的档距,通过档距累加,并与得到的故障测距数据比较,定位到跳闸故障点,得出跳闸故障的范围。

(二)非雷击跳闸故障定位偏差情况

2017年1月—2019年12月110kV及以上线路非雷击跳闸故障定位偏差调查表

非雷击故障总次数(次)

偏差在5基以上(次)

偏差在3基以上(次)

偏差在3基以内(次)

34

2

10

22

故障定位偏差在3基杆塔以上约占35.3%。

二、雷击故障定位偏差原因分析

经理论和现场实践调查分析,非雷击故障定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

(一)新建线路提供的线路台账存在不准确;

(二)经过大修技改的设备台帐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三)在故障定位的过程中,误用空间档距来代替几何线长;

三、降低故障定位偏差措施

(一)严格把关施工单位对新建线路的台账录入;

(二)确定台账录入责任人,对设备台账进行实时更新;

(三)在故障定位的过程中,用斜抛物线法和平抛物线法来计算导线的实际长度,达到足够的精度,取代通过简单的档距累加来故障定位。

1、斜抛物线法:

假设比载g 沿斜档距均布,架空线为理想柔线,当h/L>0.15 时(两悬挂点高差和档距的比值),应考虑使用斜抛物线公式计算线长,斜抛物线是比较精确的,且随着h/L 增大反而误差更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架空线斜抛物线公式推导简化为:

悬挂点等高时:

-- 欲求的导线实际长度; -- 两杆塔间的档距;

--导线的综合比载;--水平应力;β--高差角。

2、平抛物线法:

-- 欲求的导线实际长度; -- 两杆塔间的档距;

--导线的综合比载;--水平应力;β--高差角;-- 高差。

四、实践经验

(一)实例一

档距间导线实际线长与档距的偏差:

假设两杆塔之间档距为336m,比载,最低点应力,A、B塔高差为20m,导线抛物线公式得距导线的实际长度为387.35m,误差在1%左右。

(二)实例二

2019年07月X日05时X分X秒,220kV蝶X线跳闸,从录波分析,蝶X站侧故障测距19.8km,按电源侧变电站的测距为计算依据,当我们用档距来代替导线的实际长度时,累加档距算出,故障杆塔号为48号,范围是46号至50号;相反用斜抛物线和平抛物线法计算得出故障杆塔号为50号,范围是48号至52号。而经现场登塔检查发现51号塔小号侧C相档间导线上的彩带被雨水淋湿后,形成带电导体,造成BC相间短路引起。

五、结束语

(一)故障巡视前,应结合继电保护、线路运行方式、故障数据、天气情况、线路设备台帐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定性,这一步至关重要。

(二)及时更新因线路改造等原因造成的数据变更,按照当地的气象条件,利用线路设计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沿线各档距内的实际导线长度,进而获得实际线路导线的总长度,并建立起完善的线路台帐数据库,最终将故障测距结果换算为故障所在档距或杆塔号。

论文作者:赵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 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  ;  ;  ;  ;  ;  ;  ;  

阳江地区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非雷击跳闸故障定位偏差研究及实践论文_赵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