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基础结构的发展道路及其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道路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基础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一个主要任务是建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的信息基础结构。它标志着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从信息机器(计算机)、信息产品(知识、情报)到信息网络的进步。我国的信息基础结构起步较晚,但在程控电话、计算机网络、光纤干线和有线电视方面创造了世界少有的发展速度,正在形成跨越式科技战略的后发优势,有可能开创一条更加集约化、社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支撑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
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演说中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9月,美国政府将这一设想正式定名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获得批准。目前,世界各国形成了一股建设信息基础结构的热潮。虽然,各国对信息基础结构的概念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它仍标志着人们对信息化认识从信息机器(计算机)、信息产品(知识、情报)到信息网络的进步。其实,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早已有之,主要指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部门,或者称作物质、能量、信息三大流通体系。而信息流通体系越来越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严格地讲,信息基础结构由基础电信网、增值服务网、信息资源网和各类用户终端组成,它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居民家庭和劳动者个人行为,并以集成制造系统和电子银行、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形式,对经济、社会、文化及各种相关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据统计,在整个80年代,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下降11%,货运周转量的单位消耗下降12%,而电信业务量则上升65%。以美国的农业为例,占劳动者总数2.2%的农业劳动者,生产了全国粮食需要量的120%。一个普通农民一般经营上千亩土地。农民播种有种子公司、施肥有肥料公司、浇水有灌溉公司、发生虫害有飞机服务公司、平整土地有各种作业公司。农民除了少量机械化劳作之外,大部分作业是监测作物生长并与专业服务公司保持信息联系,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来制定经营管理方案;通过信息通信网络委托各专业服务公司进行专门化作业。今天,工业的现代化已不能用烟囱林立、或者用按电钮替换工人劳动职位的概念来理解,而是发展到了企业柔性制造系统阶段。像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无库存生产已很常见,劳动者正在走出车间、甚至走出工厂,从事系统管理或编写软件等新兴产业。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预料的“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分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这就是说,整个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
我国在世界工业化竞赛中已经失去了不少机会,但在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上则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经验。比如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第一大电视广播网和世界上第三大程控电话网,同时拥有雄厚的智力资源和计算机软件后备大军。而信息产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硬件转向软件,从设备转向服务。人们认为,我国认真总结经验、上升为决策理论,就有可能在信息服务大市场上形成高起点、跨越式的后发优势,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西方国家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
在电话时代,信息基础结构由单一电话网和黑色标准电话机组成,一个国家的电信事业可由一家大公司垄断经营,以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进入数据通信时代,由于计算机服务的多样性和移动通信的灵活性,使它不能再由一家公司包打天下,必然吸引更多的经营者进入信息基础结构市场,形成适度竞争的新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些人士把信息基础结构看作恢复“私有化”的一个“突破口”。他们提出先把公共企业换为竞争机制下的民间部门,再将它作为资本积累领域开放,进而回到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有的西方学者还把信息时代描绘成以分散化、个体经营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这种思潮影响到一些西方国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私有化”的企业改革思潮。那么,信息基础结构是不是与分散化、个体经营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呢?这是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各国经济由工业化向信息化变革实践中必须解决的现实发展道路问题。
近代信息基础结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本世纪伊始,随着贝尔的电话发明专利到期,美国很快出现了6000多家私人电话公司。它们互相封锁、自由竞争,用户在纽约一个区向另一个区打电话至少要同时租用两家公司的机线设备。1910年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审时度势,在政府的支持下兼并了90%以上的电信市场,到194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司,进入了几十年的垄断经营阶段。世界其他国家或者仿照美国做法由一家半官方公司垄断经营,或者由国家直接投资、政府垄断经营。但是,1970年以后,计算机服务产业群的兴起与独家垄断形成强烈矛盾。经过长期的诉讼,终于促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于1984年1月1日解体,将一个拥有1500亿美元资产(相当于美国其它三家最大公司资产总和)、104万雇员的公司一分为八,一个长途电信公司和七家本地电话公司。不久,英国、日本的国有电信、铁路等公共企业也推行了“私有化”改革,并波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电信改革激励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在裁员、重复投资等方面付出了很高的社会成本。比如,美国只解决3个长途电信公司平等接入本地电话网的技术问题就花费30亿美元。今后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如何实现全国一网、全球一网,各公司之间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公平的利益关系等等都成了美国的难题。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修正里根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政策,并于1993年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但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大障碍是市场分割。为了确保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无阻,美国政府不得不修改电信法,允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各地方电话公司重新兼并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同时,各地方电信公司之间也刮起了合并之风。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有人喊出了“重建垄断时代辉煌”的口号。现在看来,下这种断语为时尚早,因为就像80年代不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化”一样,今后也不可能恢复以前的独家垄断时代。一方面电信网与煤气、电力供应网一样,用户并不具备自由选择购买哪一家公司服务的市场条件;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服务的多样性、灵活性不可能由一家公司提供所有的服务。看来,西方国家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尚未找到适应这个时代的经济秩序。
信息经济的理论探索与构建
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在于,工业商品在占有方式上是内聚的、排他的,而信息服务则是发散的、共享的。信息不传播出去就没有任何价值,因而信息流通网络正在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现在,人们仍然借用工业经济理论,把信息服务比作工业产品,使整个信息活动的宏观结果很难找到正确的评价方法。日本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指出,人们对于工农业产品市场的理论研究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这种理论虽然也被服务领域借用,但常常把服务的本质歪曲了。美国理论界也有人发出感叹: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新情况,经济学走进了一个相当贫困的阶段。
由于信息基础结构正在把人们带进一个网络服务时代,放任自由竞争和政府垄断机制都不适应服务多样化、网络集成化的经济特征。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政策,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的的经营思想将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不是多个公司之间、公司与用户之间的自由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包括相关企业和广大用户在内的长远的连锁契约经济关系,或者叫做相关企业之间协同并与广大用户整合一体的新型运作方式。
当前,发展信息基础结构有两大重点领域,一个是电话,一个是有线电视。在处理这两大基础结构的关系上,我国上海开了先河,打破了部门限制,创造了联合建设、共同受益的发展模式(电信部门负责光纤通道、电视部门负责节目源)。未来的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不仅仅是电话和有线电视,还包括更多的各类计算机联网服务和交互视像信息服务体系。它们将通过宽带交换和传输平台综合为一网。这就越来越需要用一种契约经济方式,“协同整合”起社会力量,尤其是整合成千上万各类用户的力量,共同建设信息时代的基础结构。人们必须懂得,现代市场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商品市场,信息服务已经占到发达国家全部市场份额的40%以上。如果说,分散原则适合手工业生产,集中原则适合大工业生产的话,那么,网络原则才适合信息产业的运作。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就是人类生产从分散化到集中化,再到网络化的一个缩影。50-60年代,人们只能在计算站操作计算机完成科学运算,70年代人们可在异地通过专用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控制功能。80年代以后,人们可以在家通过公用微机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有的控制论研究者曾经希望由一个控制中心通过高度组织化体系实现信息产业整体运作的最佳效益,其结果发现它总是在过分集中或过于分散的组织状态下摇摆,很难控制在最佳效益点上。所谓一控就死、一放就乱,正是这种直线控制方式的最坏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研究者提出回到自由化的无组织状态。但是,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都不适应日益复杂的网络问题,在这种复杂系统之上,起作用的主要是信息。信息基础结构是一种天然化的生产力,它的快速发展正在造成传统的集中化和分散化经济运行的双重失效,高度集约化的网络经济才是信息社会的真谛。我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将能够科学地构建信息时代的经济理论,并终究会在信息化方面开创一条新型的更加社会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