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铸就“脊梁”文风-重读梁衡“新闻四部曲”论文

真话铸就“脊梁”文风-重读梁衡“新闻四部曲”论文

真话铸就“脊梁”文风
——重读梁衡“新闻四部曲”

⊙吴 蓉 韩 立 [邯郸日报,河北 邯郸 056000]

摘 要: 在当代新闻领域,梁衡因为无论身居何职,始终坚持独立思考而倍受业界关注;更因为无论舆论环境如何,他始终坚持忧心为政、真情为文,因此广为从业者敬重。本文试图集聚梁衡关注国计民生、倾听社会脉搏的思想火花,展现他“忧心为政,真情为文”的一贯主张,探究他独特文风的形成原因,为解决新闻转型期的困惑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 新闻 真实 秉承

日前,著名媒体人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修订出版发行。丛书选取梁衡在记者、评委、总编、署长等不同岗位上的思考结晶,秉承他“忧心为政,真情为文”的一贯主张,积极捕捉每一个破土而出的新思想的萌芽,再努力让其长成新闻的参天大树。读罢不禁慨叹,何故旧物到此时,处处仍发新青春。

3.2.4 杜绝较难测量出入量项目漏记现象的发生 避免对汗液、痰液、伤口引流液等较难测量项目的漏记,如果大便、痰液收集器未测量即倒去,应该在护理监护单上实时标明并估算相应的出量,对出汗和渗出液的计量可分别采用称量衣服和敷料纱布重量增多的方法,呼吸道的蒸发等项目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折算或测算,例如正常成人每天呼吸道失水约350 ml,如有气管插管、切开或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失水量应增多。

作为一名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笔者曾经读过2008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梁衡所作的《总编手记》和《梁衡新闻作品导读》。初次的阅读感受今日历历在目,当时的笔者认为,人如其文,梁衡一定是一位博学、严谨、耿介、刚狷的书生,行走在中华大地,时时因祖国的发展而欣喜若狂,刻刻因它的缺失而心急如焚,位卑而从未忘忧国。此次系统阅读“新闻四部曲”,再次感受到梁衡敢于直言、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当下的“脊梁文风”,且经岁月磨砺有增无减,在现如今,尤显难能可贵。

梁衡自认是不多见的“夹馅面包”式的媒体人。“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正好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而且是干几年业务,又做几年管理,再回归业务,两面体验,交错而行。管过人,也被人管……就是退休之后,也还在大学带博士生,在为报纸写文章,总之是没有离开新闻业务。”在2018 年11 月5 日《北京日报》题为《四种新闻业务的作品加剖析,回忆加反思》的署名文章中,梁衡对“夹馅面包”做出解释,并称与新闻难脱干系的数十载生涯间的甘苦只有自知。在笔者看来,对有“真靶子”才能行笔成文的梁衡来说,甘也为“说真话”,苦也为“说真话”,一个“真”字让他欢喜让他忧。

世上什么事最难?说真话最难。这是梁衡历经数十年新闻生涯给出的答案。但尽管难,梁衡始终坚持“要说真话,记者要敢说真话,上面要让记者说真话”的理念,在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身体力行。这种“讲真”从1979 年他对山西省水利设计和技术人员抵制“西水东调”工程的调查中可见一斑。1979 年,梁衡在山西采访“西水东调”工程,当听到山西省水利厅工程师许四复“昔阳的事我决不再管……有不同意见还不能提,一提就是反大寨,再上纲就是反革命”的表态时,梁衡敏锐感到工程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荒谬故事。随着调查的深入,该工程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违科学操作、不根据实际情况强修交通隧道、封建家长制管理、投上所好等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同时,有关水利技术人员不惧强权、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也被梁衡详细记在了采访本上(采访过程中,两名工程师、设计组的两位组长因为向梁衡说了真话,被赶出昔阳,身上还背了七条“反大寨”的罪状)。根据扎实的采访记录,经过梳理,梁衡以《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的一场搏斗》为题,写就一篇通讯,几经周折,终于刊发于1980 年8 月23 日的《光明日报》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年以后,梁衡发出如下感慨:“在采访中找到人肯给你说真话难,写在稿上的真话要发出来也难。”但无论是采访、写稿,还是等待稿件刊发的过程,梁衡都没有因种种困难焦虑退缩,始终坚持以说真话为己任。在此后数十年的新闻工作中,他始终保有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在实践同时弄清理论根据的习惯,务真求实,执着坚守媒体工作者的底线,同时让“脊梁文风”成为其新闻作品及文学作品的骨骼。

即便是在2006 年12 月4 日为他组织的退休座谈会上,梁衡的讲话也以数字为依据总结总编生涯,在求真求实上没有丝毫虚化弱化。“我扪心自问,六年来主要只干了两件事。一是主管记者部工作期间,提倡以稿为本,改善管理……基层记者见报稿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2%、10.9%、13.3%、6.7%和5%,五年累计增加77.9%。二是主管教科文、群工、国内政治部等几个业务部……教科文部2004 年与2002 年相比,基层记者用稿增加了三倍;2006 年与2005 年又增了50%。国内部2005 和2006 年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5%和30%。”列罢数据,梁衡直言,数字背后体现的是作风的转变和新人的成长,但并无“邀功之意”,只是念及改革如逆水行舟,一个新理念和制度的形成来之不易,“还望继续坚持,不断改进”。千字话剧稿中每个字,甚至每个标点,都透露出真诚的惜别之情和对所钟爱事业的殷切期望。重读梁文,笔者对现实中的梁衡有了新的认识,即其人与这篇话别稿中所体现的精神一样,凝神定力,满腔热血,荡气回肠。

如果说,梁衡在业务上不留情面地对编采制校提出的种种意见是为新闻大树增添养分的话,那么,他从新闻领域而辐射到政治、社会的种种批评,则令书生报国之心跃然纸上。如提醒官员答记者问时的“14个不要”,痛斥文化贴牌无异于自杀(《文风四谈》);如直言某些干部脱离讲稿就“不会说话”,只会说官话、套话、虚话、假话,让工作成为演戏、念台词、走过场,这种干部不如不要(《有感于某些干部“不会说话”》);如党报写言论不能有横气霸气(《“要”字牌言论》);如屡屡上书中央建言献策(《就取消北戴河暑期办公给党中央的一封信》);如从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分析用诗做报告有悖“形式伦理”,是典型的官员作秀,反映了政治上的不成熟(《为什么不能用诗做报告》),等等。他在《用其力还是用其心》中写道:“用其公心,忧国忧民、不以权谋私;用其诚心,不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用其忠心,负责敬业、恪尽职守”,这与古人“无欲道自尊”的意趣一致,其中“欲”即私心、偏心、伪心,若无“欲”,便自成境界,不仅是为文之旨,更是为人之道。越走近梁衡,旁观他的直言相谏,越能感受到一颗赤子之心,在这份滚烫里,满是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媒体人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社会脉搏的倾听,早已超出新闻范畴。

长期以来,相关机关部门的工作报道,有两类版式始终困扰着从业者。一是“黑板报”式,按对方要求,表扬好人好事;二是“文件”式,照发对方制定的措施方案、调查报告或署名文章等。众所周知,专版是媒体与各单位联络沟通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时还会产生经济效益。基于此,有些媒体置新闻规律于不顾,处理稿件时“受制于人”,对两类版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两类版式在各地报纸上频频出现。梁衡所在《人民日报》也有这种情况发生。梁衡及时发现了这一弊病,以《“黑板报”式、“文件”式专版,让人生厌》为题,采用一贯的“黑脸工作法”,不避观点,直抒胸臆,对具体版面指名道姓进行层层剥笋式批评,同时对更好读、更有说服力、更有指导性的专版进行肯定。在“新闻四部曲”中,类似的批评还有很多,如《一种必须改正的“有残文体”》《第一不都是新闻》《编稿应多用刻刀,少用锉刀》《有广告嫌疑》等,直指要害,十分犀利,其中“把尖锐的观点磨成正确的废话”“我怀疑它是关系稿”等批评在今天听来,仍令“操刀者”面红耳赤、难堪之至,但“操刀者”不难堪,版面和稿件就不好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些耳提面命,让受批评的“操刀者”无不获得难忘的教益,并形成一种催化的力量,促使后生学者在广袤的新闻天地,继续求索。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卢新宁在为此书代序中,称梁衡的每一次批评都是对业务的有益指正,是“思想火把”,多一束,就多一份光,照亮从业者前行的道路。此言不虚。

分析式(7),硬阈值处理函数在λ处将会出现间断点,经过硬阈值函数处理后的信号在某些点处会产生震荡,造成信号不光滑.分析式(8),软阈值函数克服了式(7)中的不足,但是经过软阈值函数处理后的信号会留存一个固定的偏差.新的可调阈值函数的提出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点:

对自己的“新闻四部曲”,退休后的梁衡也有“真”话要说。梁衡自我认定这是“一生所亲历的四种新闻业务人身份的忠实记录”,《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是他1978 年到1987 年在《光明日报》驻基层记者站期间新闻作品的自我剖析;《评委笔记:新闻绿叶的脉络》是他在新闻出版署工作期间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委时的随笔;《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是他在新闻出版署期间的工作记录和全局性的理论、政策思考笔记;《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是2000 年到2006 年底他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策划和改稿记录及退休后为报纸写的少量时评。丛书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18 年,客观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的成长。该丛书之所以备受关注但并不热闹,是因为“这是一件没有刻意包装,甚至没有特别打磨的产品”。而对当下浮躁的图书市场和喧嚣热闹的读者,梁衡坦言:“我不回避我有一些孤独感,大家都在热热闹闹地读那些东西,但我也很欣慰,我的作品也有读者,不过是层次更高、更主流的读者。”面对自己的精神产品,没有吹嘘,只有自信;没有拉票,只有坦诚。国学大师季羡林做过这样的评价:“他(梁衡)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情状差异与时间、数量范畴的关系:来自眼动的证据 …………………………………………… 王红斌(4.99)

从2013 年开始,身为夜班编辑,笔者度过数年改稿、熬夜的日子。忙起来,编采大厅灯火辉煌,在电脑上写稿噼呖啪啦的敲击声,与记者和通讯员因核实稿件的电话互动,一校二校三校的穿插接榫,在编辑制作校对间来来回回地走动,也是热闹非凡。但等稿时,忙里偷闲时,总感漫漫长夜,寂寞兴会,意趣萧索,怅然若失,想干点儿什么,又不知有什么事情可做。好在书桌上有两套“新闻四部曲”,虽相隔十年,但“脊梁文风”一脉相承,与前辈相遇,有梁文相伴,对笔者而言,此道不孤,何其幸运。

参考文献:

[1]梁衡.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梁衡.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梁衡.评委笔记:新闻绿叶的脉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梁衡.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 者: 吴蓉,邯郸日报编辑;韩立,邯郸日报记者。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标签:;  ;  ;  ;  

真话铸就“脊梁”文风-重读梁衡“新闻四部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