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强教学探讨论文_韦积飞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中学 545801

摘 要: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提高压强知识点的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奠定牢固基础,是物理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探讨初中物理压强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为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 压强教学 探讨

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阶段,但物理知识较为抽象,不少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尤其压强知识理解难度大,学生往往因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深刻,导致解题出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加强压强知识点教学策略的探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初中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列举典型例题,加强压强知识认识

初中物理压强知识点教学中,固体压强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在解答相关题目时,部分学生对固体压强知识点理解不深入,仅仅套用公式,导致解题过程中得出错误结果。为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出错率较高的例题,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加深其对固体压强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以不变应万变,彻底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二、理清参数关系,提高压强解题正确率

压强教学实践中,部分题目参数较多,部分学生因无法理清参数之间的关系,使用错误参数而导致计算错误。为此,教师应加强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压强公式中的相关参数,并根据题目加以认真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参数,明确哪些参数可以使用,哪些参数是无用的,而不是不求甚解,盲目地使用压强公式。

例如,一正方体的边长为a,密度为ρ,将其放置在木桩的顶端,其中木桩顶端是正方形,边长为 ,且正方体中心和木桩顶端中心吻合。求正方体对木桩顶端的压强。

在解答该题目时,部分学生认为题目较为简单,直接使用压强公式即可求得答案,其解答过程为:正方体的重力G=ρga3=F,S=a2,由压强公式P= 得,P=ρag。该解题过程看似没有什么破绽,但结果却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解答题目时仅仅套用公式,使用了错误的参数a。压强公式中的S,应是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积。该题目中正方体的边长a大于木桩顶端正方形的边长,因此,两者的接触面积应为木桩顶端的面积。因此,正确的解答过程应为:P= = =4ρag。

三、注重变与不变,理性分析参数变化

初中物理压强知识教学实践中,部分题目参数处于变化状态,要求学生对压强的变化进行判断。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理解及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容易得出错误结果。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参数的变与不变,明确哪些参数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参数是变大还是变小,产生什么结果等,以正确地解答出题目。

 图1

例如,如图1所示,一光滑桌面上放置铁块A,当受到水平向右的作用力后,由甲位置移动到乙位置,问铁块A对桌面的压强有什么变化。

此题目的难点在于,不仅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压强公式中涉及的相关参数,而且还需正确判断铁块移动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化。如此才能正确地解答出题目。但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无法正确处理题目中的变与不变而出错。例如,部分学生认为铁块移动过程中重力变为原来的2倍,而铁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因此,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并未发生变化。很显然该解题过程是错误的。分析可知,甲位置铁块虽一部分在桌面上,但其并未掉落,说明铁块的重力作用在桌面上,在乙位置,铁块的重力也作用在桌面上。两种状态下铁块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因此,移动前后铁块的重力并未发生变化,而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显然是增大了,由压强公式可知P= ,F不变,S变大,桌面受到的压强显然变小。另外,为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可适当改变题目,即:使铁块由乙位置运动到甲位置,让学生思考其对桌面的压强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

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常因无法深刻理解概念内容,导致无法正确解答出相关题目。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分析压强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理性分析影响压强的相关因素,使学生能够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在提高其解题正确率的基础上,为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62-63。

[2]丁庆平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的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09:68。

[3]林相宝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5,02:41。

[4]余可武 对初中物理压强教学的探究[J].江西教育,2015,03:49。

论文作者:韦积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探讨论文_韦积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