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适切性问题初探论文

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适切性问题初探论文

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适切性问题初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王柏荣

摘要: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数据分析以及提升教学效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师或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使用信息化技术或进行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学校需要完善配套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 教育管理 适切 信息素养 x(低)效率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对象与模块

1.运用对象。要了解信息化运用的适切性问题,首先要明确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对象。对象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家长、学生、教师、学校职能部门。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需要知道学生的在校情况、学校通知的信息以及班主任的联系方式。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从信息化系统中获得教学资源、成绩信息、学校通知。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为信息系统提供教学资源,在接收学校职能部门信息的前提下,有渠道与学生、家长进行互动。从学校职能部门的角度看,职能部门为教师提供后勤、教学等资源分配、教学管理的服务。

2.运用模块。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模块:学校日常事务管理模块、学生成绩管理模块、教学管理模块、家长短信联系模块、学校通知模块。每个模块都对应家长、学生、教师、学校职能部门这四个对象。这五个模块中的信息传输是否相互干扰,是适切与否的体现。

(4)A:We’ve decided to enlarge the production as there is a strongdemand fromoverseas.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适切性

从“适切”一词上看,有学者认为适切性是指某事物与其所处环境中诸多因素的相关程度,通常表现为适当、恰当或适合、符合环境和环境中诸多要素需要等方面的特征。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需要适应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现状,其影响与结果是要迈向既定目标。正如吴晓蓉在论述教育政策适切原则中提到,适切性是教育政策科学合理安排有限教育资源的保证。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视角下,适切性是科学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证。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原有的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孤岛是指在信息系统模块(对象)之间信息不共享不联合,导致业务脱节或使业务烦琐的情况。在信息化发展初期阶段,由于技术上、管理上或制度上存在一些漏洞,造成系统信息不流畅,产生信息堵塞,形成“信息孤岛”。就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孤岛而言,主要面对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种是学校本身已经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但功能不完整。

第一种情况是学校职能部门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纸质、办公软件、电话、网络通信工具作为载体,信息传播效率相对较低。第二种情况是职能部门根据自身要求各自定制信息系统,采用各自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技术和数据库建设没有进行整体统筹,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直接进行共享。由于整体上缺乏统筹,导致即使有信息化系统,业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依然存在信息传达不畅通的问题。

2.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孤岛。首先,在微信工具火热的情况下,各职能部门都建立了许多微信群与进行通知发布,同一位教师可能存在于不同职能部门或项目组的工作群中,会收到来自不同工作群的通知信息。由于没有统一的渠道进行通知发布,产生遗漏阅读通知信息的可能。其次,由于整体统筹规划不足、需求模糊,各部门公共信息共享不完整。

1.统筹校内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规划,明确教职工的需求。在统筹中,从以学校领导层的信息化需求为核心,转变为教职工需求为主的思路。一线教职工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单元,领导层只需要审核和监督相关数据即可。明确一线教职工需求是指进行校内普遍性的需求调研。仅对核心部门进行需求调研,缺乏一线教师需求,使教育管理系统(程序)在实际使用中迭代修改。由于教职工对信息化系统的功能需求因人而异,需要部门负责人进行统一论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筛选有效、合理的需求。

1.信息化要求工作更细致。教学与教育管理的进一步信息化,使教育资源都有条件进行更全面的共享。一旦信息共享(公开),对教师的备课与教学有更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以及教学资料都能随时受到监督,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师教学与管理的能力要求更高。

理解教学内容是上好课的基础,课堂调研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学目标不清晰.

此外,基于PoW的共识机制还面临多种攻击,包括:自私挖矿[13]、扣块攻 击(BWH)[14]、扣 块 后 分 叉 攻 击(FAW)[15],利用区块链产生分叉的特点,制定利己的区块发布策略,获得高于自身实际算力的高额回报;日蚀攻击[16]、延时攻击[17],以及网络隔离攻击[18],通过劫持网络流量或其他方法,将区块链中网络节点的117个信息输入通道控制或是将其与其他网络节点隔离,使其只能接收到敌手发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动女巫攻击、双花攻击[19]、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师工作的影响

4.教师管理与教学习惯的问题。教师在长期任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班级管理方法。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不使用信息化系统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学习运用新的信息化工具需要花费额外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此外,经验主义影响教师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意愿。

4.信息化工具使教师与家长的距离拉得更近。教师通过微信群等互联网工具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孩子学习、在校情况等相关问题。这意味着家长、学生可以在教师下班后通过这类工具进行联系。教师可能在固有上班时间之外额外增加工作,如通过微信辅导学生作业、家长与教师沟通学生在校表现等。信息化工具既可以降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成本,也会使教师的工作时间变得更加灵活。

2.转变“立竿见影”的价值观。信息系统由于人为代码编写出错、学校需求临时变动导致系统反复更新,代码迭代。这一客观因素意味着信息化系统难以在学校教育管理的效能上“立竿见影”,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信息化让使用者面对更多数据与信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统筹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这也就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教职工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处理更多的数据。由此可见,工作量并不会因为信息化系统提高效率而降低,反而会有增加的可能。这就要求信息化系统使用者具备处理与分析更多数据的能力。

首先在ADAMS软件中建立简化的机械手模型,设置模型的尺寸、质量及惯性矩等参数;确定各关节的间的约束类型;设置时间及步长,进行仿真。在ADAMS的后处理模块中得到机械手运动学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五、x(低)效率对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影响

X(低)效率理论是指存在一种因资源配置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造成的低效率,这属于经济理论体系的范畴。X(低)效率在教育管理领域客观存在。学校内部的X(低)效率影响校内教育信息化进程或效果,本质是影响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学者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导致学校信息化工作的X(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导致X(低)效率、合同不完善导致X(低)效率、个体的选择理性导致X(低)效率。信息化资源配置之外的因素从教师个体角度上看,包括心理状态、价值观、工作方式等因素。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包括职责分配、考核权重、工资结构、管理模式等。从家长的角度看,主要是教育理念的因素。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关。X(低)效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六、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思路

3.整体统筹规划与信息化需求不明确。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学校建设信息化系统的需求不明确,整体规划缺乏长期完善的准备。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项目需要马上落实成效,造成项目需求分析不完整,最终导致项目效果与设想不一致,产生信息孤岛。

3.信息化要求使用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使用者需要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能力。信息素养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定义则是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在“互联网+”背景下,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分析能力、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力、创造信息、团队信息协作、信息加工与获取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终身学习的方向。在教育管理范畴中,个人信息素养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基础。

在软件测试的范畴上看,信息化系统需要通过测试才能交付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系统版本仍然需要标注测试阶段。在教职工与行政部门中试用是一个不断发现系统问题、完善细节的过程。若不经过软件测试直接铺开使用,则面临数据出错或数据丢失的风险。在“立竿见影”的价值观影响下存在直接运营信息化系统当作测试的情况,使信息出错的风险由学校职能部门承担,使教职工在心理上抵触信息化系统。

在硬件的范畴上看,学校硬件设施要能运行较新的电脑系统平台才能符合当前信息安全的需要。从百度统计流量研究院官网公布的数据可查,从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使用XP系统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是14.91%。微软已经不为XP系统更新安全补丁,但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联合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发布《Windows XP系统安全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政府企业中抽样的1万多台电脑中有72.6%使用XP系统。虽然以上报告没有将学校单独列出进行统计,但从整体数据中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进行软件开发,还要注重信息安全和软件更新。硬件设施的性能制约底层软件系统的更新。由此可见,学校仅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开发,缺乏对硬件的支持,是难以“立竿见影”的客观因素。

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分别对变性淀粉、复方精油、复方精油微胶囊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充分和溴化钾混合后进行研磨,用压片机制成透明片状。测试光谱范围为4000~400/cm。

3.以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为契机,引导教师改变低效的工作方式。在电脑刚出现的年代,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未能得到普及。相关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以引导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代替单一的行政命令,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向。具体办法可采用以部门为单位,通过培训与分享会,引导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感受使用信息化工具带来的便捷,在观念上接受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新事物。

4.结合OKR理念完善教职工年度考核。OKR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考核管理制度,不同于传统的KPI考核,OKR对员工达成目标的途径和限制较少,强调员工的职业性和个人自我驱动,实现自我价值。转变对教职工的考核理念,让教职工主动使用信息化工具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铁道.亚洲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1997

[2]吴晓蓉.适切:我国教育政策评价新取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

[3]黄通晓.政府危化品监管的信息孤岛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吴寒飞.X(低)效率理论下的高校信息化工作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5]舒 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壁垒——信息孤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

[6]石新茂.砸开技术黑箱,融入教育实践——教育技术解困之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0

[7]张 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7

[8]曾 睿.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演进分析研究(1989~2016)[D].江西师范大学,2017

[9]陈桂香.大数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7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05-0057

标签:;  ;  ;  ;  ;  

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适切性问题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