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肺纳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0例论文_潘存学

自拟益肺纳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0例论文_潘存学

潘存学

(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中心卫生院,四川629000)

目的:观察益肺纳肾类中药组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自拟益肺纳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0例。结果:总有效率93.3%。结论:益肺纳肾汤具有益肺纳肾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慢性肺疾病,疗效较好。

1.临床资料

30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门诊患者,均符合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0岁---83岁,Ⅲ级心力衰竭17例,Ⅱ级心力衰竭13例。

2.治疗方法

方用自拟益肺纳肾汤:黄芪30g 、丹参20g、熟地15g、茯苓20g、 补骨脂15g、肉桂6g、红花10g、沉香10g、甘草6g。下肢水肿严重者加车前子12g、薏苡仁15g、大腹皮10g;痰多加橘红10g、陈皮12g、半夏10g;兼有阴虚加生地15g、麦冬15g;兼有胃脘不舒便溏者加白术20g、党参15g、薏苡仁12g;兼有胸闷不适加杏仁12g、瓜蒌15g、薤白12g;气虚甚者加人参15g、胡桃肉15g。

3.疗效标准

显效:呼吸困难明显缓解,紫绀减轻,水肿消失或减轻,肺部啰音减轻或消失,心功能改善二级;改善;有效:上述症状部分减轻或有好转,心功能改善一级;无效:上述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4.治疗效果

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5.典型病例

杨某某,男,68岁,已婚,农民。2012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喘10年余,心悸心慌3月,加重伴下肢水肿1月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查体:T:37.1℃,P:125次/分,R:26次/分,BP:145/90mmHg,神志清醒,精神萎靡,发育正常,营养一般,面唇紫绀,端坐呼吸。胸廓呈桶状,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底闻及啰音。心律125次/分,肺性P波,ST-T段缺血性改变。西医诊断:1.COPD急性发作,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缓解支气管痉挛等治疗,效果不佳,故要求配合中医药治疗。现诊:患者神疲倦怠,呼吸浅短,喘息不能平卧,动者尤甚,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咳嗽咯少许泡沫白痰,唇色紫绀,舌淡紫,苔薄腻,脉虚数。中医辨证:肺肾气虚,水淤互结。治则益肺纳肾利水,方用益肺纳肾汤加减。处方:黄芪30g 补骨脂15g 当归15g 茯苓20g 车前子15g 丹参20g 杏仁12g 白术15g 人参20g 胡桃肉20g 甘草6g 。水煎服,日一剂,早中晚分服。连服3剂后,病情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前方加肉桂9g 红花12g。继服4剂,病情稳定后出院。

6.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属于祖国医学“肺胀”、“心悸”、“水肿”、“喘症”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脾肾三脏气虚,痰浊水饮潴留而发病。辨证总属本虚标实,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其病机特征以肺肾两虚为主,表现为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朝百脉,促进心血的运行。肺肾气虚,气不化水,而见水肿、痰饮;肺肾气虚,气不统血,气滞血瘀,而见唇紫面青;痰饮上凌心肺,故心悸胸闷。治疗应以益肺纳肾,活血化瘀。故自拟益肺纳肾汤,用黄芪益肺气,补骨脂、熟地、沉香、胡桃肉纳肾气,茯苓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化瘀。临床加减应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两虚者效果甚佳。

论文作者:潘存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自拟益肺纳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0例论文_潘存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