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理工科研究生的国家精神塑造论文

新时代下理工科研究生的国家精神塑造论文

新时代下理工科研究生的国家精神塑造

袁波

(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摘 要: 我国的科学技术正以蓬勃地态势发展,理工科研究生肩负着我国科学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新世纪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历史人文情怀。

关键词: 理工科;研究生;国家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科技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有玉兔上九天揽月,下有蛟龙下五洋捉鳖,中国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昂首前进。“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这是国家对学生提出的最为普遍的要求。然而,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的理工科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只关注专业知识而忽略人文素养的学生,一些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和文化常识缺乏最基本的认知,甚至很排斥去了解[1]。去年上映的电影《芳华》里面有一个“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片段,而在电影院的部分年轻观众竟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那是在和谁打仗啊?这是先烈们的可悲,也是民族的可悲!青年人是中国的未来,而他们却对为国家浴血奋战过的战士选择性遗忘。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不在于我们造了多少航空母舰,也不在于GDP的数值有多高,而在于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理想、有热血、有文化、有知识。这是民族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具有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的创新型人才,必然兼具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因此,要实现科教兴国和人在强国战略,必然要加强理工科学生的国家精神塑造。

一 学习的目的

毛泽东在革命期间说过:“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连革命的目的都不知道,那么这样的革命史没有意义的。”孙中山先生在创建黄埔军校也说过“作为革命军人,首要的目的不是学会打枪,而是朝谁打枪的问题。反动军阀也会打枪,但他们是革命军人吗?”直到今天这些声音依然是振聋发聩的。钱学森先生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钱老的观点,大约可以作为现今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准则了。作为理工科学生,我们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言论与行为不得有悖于国家利益,其次,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知识与技能应尽可能为国家这座大厦添砖加瓦。青年学生时刻谨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战争年代,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和平年代,学习知识建设国家。

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真假难辨,青年学子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社交面比较窄,长期处在学校的保护下,一旦进入社会,在缺乏社会技能和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下,面对着利益无处不在的社会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迷失自己。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学子们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孕育的结果,高学历的人才进入社会理应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家人和国家,如果他们被社会的阴暗面所扭曲,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也是国家的损失。在学生踏进社会之前,学校有责任对青年学子进行思想上进行积极地引导并且培育他们的社会技能。在此,笔者要对高校的学生会等组织提出严厉的批评,学生会等组织本质上是服务于广大学生的,而现今学生会却成了权力的腐败地,肆意地欺压学生,更有骇人听闻者,学生会肆无忌惮地闯进学生寝室任意搜查学生的私人物品,这是对法律的践踏,也是对人格的侮辱。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为何而学”的问题,学习的目的不明确,面对学习的枯燥就很难有坚持的动力,也容易导致学艺不精。在此,并不排斥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物质回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可以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也是大学生有所作为、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实现“做人”和“做事”的素质教育的目标[2]。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养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坚定性,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自觉性,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二 文化的继承者

五千年的时间孕育了伟大的中国,历史传承到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而密切,外来的舶来品对青年影响甚为大。面对此种情况,关起门是肯定不行的,交流才会有进步,不然我们又得经历一次“鸦片战争”,那么全盘吸收呢,这是万不可取的,中华民族无论何时都保持着民族的独立性,再者,外来文化有很多是不适宜中国的,例如美国民主文化中就有个人财产不允许受到任何侵犯,这点我们也很赞成,但是美国却因此允许公民合法拥有杀伤性质的枪械,这样无间断地导致各种枪击案,给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也是对社会秩序的极大挑战。笔者一直坚信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观,但是当个人权益与集体利益相悖或者威胁到他人的生存时,这种个人权利应当应该退居其次,从而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选择地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才能使中国文化能长久的屹立于世界之林,长盛不衰。

自古以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精神自修的标准,也体现着中国文化“贵和求同”的理想。中国文化包容精神最高层次价值的体现,是超越非此即彼、存此亡彼的绝对主义形式逻辑的特殊境界;中国文化现代价值的弘扬,也绝非以取代排斥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赢得零和博弈中成王败寇的胜利为终极目标。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倒必有其内在核心使其然,西方人批判我们缺乏宗教信仰,但是我们有虔诚的祖先崇拜,我们相信血缘的传承,更相信美好的品德可以形成家风从而世代相传。当我们吟唱着两千年前的《诗经》《离骚》,徜徉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大熔炉里,当唐诗、宋词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时,当我们无数次与先人进行精神的交流时,我们是幸运而又自豪的。数千年来,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文化形形色色、更替不绝,当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化仅残留黄沙中的残垣已为后人凭吊的记忆,当爱琴海和恒河流域文化亦已形存神灭之时,华夏文化仍然亚欧大陆上和众多后起之辈的环绕中生生不息,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东方的奇迹”[3]。青年学子,无论文理,皆应将文化遗传继承并且镌刻在骨子里,这是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源泉。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联系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相关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将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提升运用能力,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三 奋斗的品质

与老一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成长拔节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动,到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从反疆独反藏独的惊天怒吼,到“一带一路”的青春挥洒,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4]。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我们一定能“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只有大约25%的学生对于语文拓展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他们认为一定的语文拓展教学有助于自己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学习;有60%的学生对于学校的语文拓展教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拓展学习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学习可有可无;中职学校15%的学生认为语文拓展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应该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学习的内容,只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了,以后很少会运用到语文知识和能力。

百余年前,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先生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在我们身后的是一代又一代坚强而又拼搏的中国人,在我们前面,是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责任于肩上,唯有奋斗!

为了使我们提出的教学活动设计框架更具有可行性,我们将基于《综合商务英语》课的教学实践提出有效实施商务英语教学活动的策略。

四 结语

毛主席曾对青年学子有过寄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青年学子是时代的弄潮儿,国家之间的较量不仅在于坚船利炮和强大的经济实体,而从最长远的目光来看是青年之间的较量。因此各式人才就极其重要,这是民族的未来,有了人就会有了一切。既然青年就是未来,学校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应重视“解惑”。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福,薛天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4):75-80+107.

[2] 武焱旻. 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认识与探索[D].西安理工大学,2006.

[3] 韩冬雪.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6.

[4] 郑文珍.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会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2):97-99.

Shaping the National Spiri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s in the New Era

YUAN Bo
(research center of spatial struc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Abstract: Our countr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vigorousl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our country’s cre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the new century,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 the young work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not only need to master good professional skills, more want to have a firm ideal faith and positive historical humanistic feelings.

Keywo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raduate student;National spirit

本文引用格式: 袁波.新时代下理工科研究生的国家精神塑造[J]. 教育现代化,2019,6(72):35-36+5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2.012

作者简介: 袁波,男,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标签:;  ;  ;  ;  

新时代下理工科研究生的国家精神塑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