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波简”李嵩新论_读书论文

上博简《李颂》新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博简论文,李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21,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5)03-0099-0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中的《李颂》,经曹锦炎注释、梳理,确认为是一篇早于屈原时代的楚辞体作品。他认为:“辞中以‘素府宫李’即普通人家园子里的李树,与作为‘官树’的桐树作对比。强调桐树之怡然,地位之崇高。”[1]229而李树则被视作“木异类”,虽遭受冷落排挤,但不为世俗风气所趋。内容是以李树为歌颂对象,表达了作者对李树的敬仰之情。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则认为《李颂》是一篇写桐的小赋①。徐伯鸿据《本草纲目》和《说文解字注》分析,认为“桐”与“李”皆为“梓”,桐是梓中的一种,鼠李又名鼠梓,也是梓中的一种。无论颂桐还是颂李,其实大致是一样的②。黄浩波借鉴徐伯鸿的看法,认为《李颂》其实是《杍颂》,即《梓颂》,且李、梓都可写作“杍”③。王宁认为文中的“李”字,均用为“理”,故“本篇题之‘李颂’当为‘理颂’,是以‘颂’的方式来阐明某个道理的意思,并非是专意为某种树木作颂词”④。其后,诸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修正补充意见,大都遵循曹锦炎的思路,在颂李、颂桐之说上探讨。

       近年出土竹简,由于历史久远,年代断层,故而字奇文涩,深奥莫测。1994年香港文物市场发现这批后来被称作“上博简”的竹简,又是劫后余截残简,出土时间、地点、作者等都无从考证,这就给梳理、注释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加之现代学者注释多以《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佐证,而其作者许慎所处年代与战国相距已是四百多年,文字在漫长的演变中,难免以讹传讹。一字一文读出几种意思,也就不足为奇。在曹锦炎隶定注释的基础上,笔者兼取众说,认为这是一篇祀辞棺赋。作者当是一位几遭谗贬,政治上不为重用的官宦,他以制作棺材择木,借题咏物述志,看似描写、赞美树木,实则表现自己正直坚韧、遗世独立等高贵的品质,抒发对楚国社稷命运的担忧。下面就在前修时贤研究的基础上,逐句试作新解。

       (1)相

(吾)官梪(树),桐

(且)怡可(兮)

       相,读书会隶定为

。《说文》:“相,省视也。”[2]72属动词。“相”亦可作名词,如《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朱熹注:“相,赞君之礼者。言‘小’亦谦辞。”[3]112~113《康熙字典》:“《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观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宾曰摈,入诏礼曰相。”[4]1187这里的“相”指司仪官,笔者认为是指巫医祭师之类的人。古人注重仪式礼节,许多事情都希望通过占卜、相师解说等完成。

      

,从壬虍声。读书会读“乎”,曹锦炎读“吾”。曹锦炎认为该字是出土文献中楚系文字常见的用为“吾”的字体,非楚系文字往往借它表示“吾”的意思。

,谐音“余”,通“吾”。上博简其他书中也多次看到该字,如《缁衣》第四简,认为该字读“余”。既然

都可指代第一人称“吾”,古人真正的意思是否会因字形下部的不同而有所分别呢?“

”下的“壬”,天干第九位。古代以天干地支搭配,形成六十组干支组合,俗称六十花甲子。“壬”属花甲末位,在人也已属暮年。笔者认为“

”可读“吾”若“翁”,指老翁。出土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很多,如我、吾、余、予、

等,它们没有统一的用法,一是显示当时词语的丰富,二是诸词之间应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结合上博简其他篇章出现的“

”字,笔者作一个大胆的猜想:“

”所指代的第一人称,可能是指老年人。

       官,读书会读“棺”。《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5]73《左传·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设属辟。”[6]1273此处梓棺、桐棺都是指棺木。按照传统的说法,因梓、桐板质优良,耐腐蚀,品格高贵,常选作棺木。梪,曹锦炎读“树”。本篇“梪”读若“树”共出现三次,即“相吾棺树”“观吾树”“思吾树”。通读全文,并不是对树木的泛称,而是指作者所称赞的树——梓树和桐树。据文中“素府宫李”“和物以李人情”,曹锦炎认为其篇名为《李颂》,赞美的对象是李树。黄浩波认为篇名可改为《杍颂》,笔者从其释。梪,指梓树。古时帝后的棺木常用梓木,据《礼记·檀弓上》,周代天子的棺有四层,最外面两层的棺木都是梓木,称为“梓棺”,也称“梓宫”。此后皇族、王爵、重臣等的棺木也用梓木,如《汉书·霍光传》:“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皆如乘舆制度。”[7]2948梓材后常用来形容人才、好的政策办法等。《尚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句下有传云:“为政之术,如梓人治材为器,已劳力朴治斫削,惟其当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以言教化亦须礼义然后治。”[8]386古人以“梓材”喻君王为政之道,文中作者借咏树自喻外,还希冀君主能广开圣眼,辨明奸贤。桐,即桐树。梧桐高大挺拔,是树中佼佼者,被认为是高级木材之瑰宝,人们习惯用桐木作棺材。

,曹锦炎认为是虘字繁构,通“且”。

       古代棺椁制度比较严格。笔者认为作者属官宦大夫阶层,文章借赞美棺木表现自己的品格,那么选棺木也就比较讲究。梓木是帝王将相常选用之棺木,桐木也是上好的棺木之选,桐又是梓的一种,棺椁可能同时用到梓木和桐木。下文对树木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描写,梓树和桐树大都具备,所以说文中描写赞美的对象是梓树和桐树。

       两句大意:巫师啊,老翁我暮年垂垂,就要老去。老夫我择梓树和桐树,梓树挺拔、桐树祥瑞,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佳树啊。

       (2)剸(剸)外

(置)中,众木之

(纪)可(兮)

      

,读书会校为“抟”,今从其校。黄浩波读“

”为“直”。梓树,树冠倒卵形或椭圆形,远观呈伞状,外观符合“抟”字样。其树干、枝条以及木质纹理皆通直,故“直”言其主干或木之纹理均可。纪,从曹锦炎所校,训为纲纪、纲领,引申为领袖、榜样。陆贾《新语·资质第七》中认为梓木是天下名木,“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9]101,此处的“众木之宗”和文中“众木之纪”句式句意相近。从其解。

       两句大意:梓树冠盖圆润端庄,主干枝条挺拔笔直,直通纹理,秉性品质表里如一,是众树的领袖、榜样。

       (3)

(寒)

(冬)之旨(耆)倉(凔),喿(燥)亓方茖(落)可(兮)

      

,曹锦炎读“寒”;读书会释“晋”;王宁关联下文“守物强檊”,解“檊”从木

声,读“干”。《说文》:“干,犯也。”即侵犯、冒犯之意。

,依《说文》,是“冬”的古体字,日是缀加义符。旨仓,曹锦炎释“耆寒”,言极寒冷。喿,曹锦炎读“燥”,读书会认为是“叶”之讹变,郑公渡释“巣”。黄浩波解为“果”,可从。喿,从品木声,“品”示众多在上,“木”示树木在下,合起来的意思是从下面生长出众多树木。本意是出现众多的事物。“果”,也是上面有事物。喿,金文作

;果,甲骨文作

[10]560,574,二者极有可能因形近而讹变。梓树,深秋落叶,秋冬荚果悬挂,冬季不落,特别寒冷之时,果实才会凋落。《花镜》:“梓,一名木王,林中有梓树,诸木皆内拱。叶似梧桐,差小而无歧。春开紫白花如帽,极其烂漫。生荚细如箸,长尺许。冬底叶落,荚犹在树。”[11]93正与“寒冬之极冷,果其方落”句相和。故“喿”可隶定为“果”。

       两句大意:梓树遭受了冬天严寒的侵袭,果实方才凋落。

       (4)

(鹏)鸟之所

(集),

(竢)时而

(作)可(兮)

      

,曹锦炎隶定为“鹏”。鹏鸟,大鸟。《说文》:“凤,神鸟也。……鹏,古文凤。”[2]79当释“凤”。

,曹锦炎和读书会均读若“集”,王宁释“萃”。孟蓬生在《上博八〈李颂〉校读》第23楼中认为“集”字大概读如“卒”或“萃”一类音。古称“鸟集于树”为“萃”,常见于楚方言。《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有鸮萃止。”毛传:“萃,集也。”[12]449《楚辞·天问》:“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王逸注:“萃,集也。”[13]68可见在集聚、栖止的意义上,“萃”和“集”音义相通。笔者从“萃”说,为栖止、聚集之义。

,从立巳声,读书会校为“竢”,等待。

,同“作”,出土文献中常见,曹锦炎解为“兴起”。相传梧桐是灵树,能知时知令。百鸟不敢栖息于上,只待凤凰的到来。所以很多诗文里,凤凰和梧桐树经常联系在一起。《大雅·生民之什·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14]348古时人们喜爱梧桐,常植于庭院,制作名琴,选作棺木。《晋书·苻坚载记下》:“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15]2922

       两句大意:梧桐树是美丽善良的凤凰筑巢栖息之所,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和新生涅槃的起点,凤凰常在此稍作停留再次起飞。

       (5)木斯蜀(独)生,秦(榛)朸(棘)之

可(兮)

       木,树木,此处当指梓树和桐树。蜀,曹锦炎读“独”。秦,曹锦炎和读书会均读若“榛”。朸,读“棘”,小叶丛生者。榛棘,都属丛生的灌木,从其释。

,《说文》称其为“閒”之古文,即“间”。

       两句大意:梓树和桐树,虽然生长在榛棘丛生的灌木群中,却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秉性,独树一帜,岿然屹立,不为群小佞倭所束缚。

       (6)亘植兼成,

亓(其)不还可(兮)

       亘,曹锦炎读“恒”,训为遍、竟。读书会释“极”。植,读书会读“直”,可从。“恒直”喻梓、桐二树一生直立不屈。兼,曹锦炎释“尽”,意为全部、整个。读书会读若“束”,邬可晶仍释“兼”。成,读“盛”,茂盛之意。恒直兼盛,是说梓、桐二树的生长姿态繁茂笔直。

,此字是曹锦炎隶定,读书会隶为

。苏建洲释“厚”,可从。《国语·鲁语·子叔声伯辞邑》“不厚其栋”[16]118,韦注:“厚,大也”。《礼记·曲礼上》:“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5]13郑玄注:“厚,重慎也。”厚,厚重,重慎而不轻佻之意。还读“儇”,轻薄、小聪明,引申为轻薄、谗佞。《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杨倞注:“《方言》云:‘儇,疾也,慧也。’……轻薄巧慧之子也。”[17]41“厚其不还可”是说梓、桐二树厚重而不轻薄,慎言而不谗佞。

       两句大意:梓树和桐树,树干笔直,枝繁叶茂,敦厚稳重,正直不曲,全无虚浮轻佻的做派。

       (7)深利(丽)冬(终)豆(逗),夸其不弍(贰)可(兮)

       利,曹锦炎解为“顺应”,王宁解为“裁制”。笔者认为可读“丽”,依附、附着义。“利”通“黎”,《古今通假会典》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轪侯利仓。’《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利仓作黎朱苍。’”[18]538又“黎”通“丽”,《左传·成公十七年》:“公游于匠丽氏。”《大戴礼·保傅》丽作黎[18]539。“黎”从“利”得声,故“利”“丽”二字应可通。丽,本义是双鹿并驾、结伴而行,后引申为依附、附着。《周易·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19]158故文中“利”读作“丽”,依附、附着。冬,原篆作

,曹锦炎隶为“冬”,读书会隶为“幵”。鲁鑫隶为“开”,读“坚”⑥,今从其说。豆,曹锦炎读“逗”,解为止。夸,读书会据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一文,改读“刚”。笔者认为可从陈说,读“亢”,指高傲、不卑不亢。弍,即今“贰”字。《诗经·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长民,衣服不贰。”郑玄笺:“变易无常谓之贰。”[20]1307

       “深丽坚逗”是说梓、桐二树的根系发达,深深地附着、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尽力向下延伸,到不能为止。这和屈原《楚辞·橘颂》中的“深固难徙”句意相近。两句大意:梓树和桐树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中,树冠高高在上,但始终不卑不亢,坚定不移,没有二心,难于迁徙。

       (8)乱木曾枳(枝),寖

(毁)|可(兮)

       乱,杂乱无条理。乱木,丛生荆棘杂树。曾,同“层”。枳,读“枝”。层枝指树枝条层层重叠,杂乱无序。寖毁,同“侵毁”,意为侵害、毁坏。“|”曹锦炎释“章”,训为“大木材”。读书会初读“彰”,后邬可晶又代表读书会发表补充意见,读若“囟”。王宁先读若“绚”,后又读若“次”,又疑“毁”后脱一“其”字,合起来是“其次”。黄浩波也从读书会“囟”意见,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引证补充,认为“|”本义是说草木初生之茎杆或生长直上之貌。“|”似某种神秘的符号,在楚简中多次出现,其真实意思至今没有准确的解释。笔者从黄浩波所考,认为“|”当言梓、桐树干、树姿高峻。

       两句大意:梓、桐即使处在棘草丛生的恶劣环境中,遭到无序层枝败叶的浸毁,仍无损其高峻雄伟之姿。暗喻贤才虽遭小人侵害谗诬,仍保持本色。

       (9)差=(嗟嗟)君子,观

梪(树)之蓉(容)可(兮)

       差差,曹锦炎读“嗟嗟”,叹词,表示招呼、感慨或赞美之意。《诗经·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14]400观

梪,读作“观吾梓”。蓉,同“容”,容貌、仪表雍容。《左传·昭公九年》:“事有其物,物有其容。”[16]1011《诗经·周颂·振鹭》:“我客戾止,亦有斯容。”[14]403

       两句大意:品德高尚的君子们啊,看看老翁我所选择的棺树,容貌靓丽,仪态端庄。这是多么高贵典雅,正直坚挺的树木啊。抒情言志,托物寓意,赞美树品即人品,人品即树质。

       (10)几(岂)不皆生,则不同可(兮)

       几,“岂”,副词,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岂不”。皆,通“偕”,一同。《古今通假会典》载:“《书·汤誓》:‘予及女皆亡。’《孟子·梁惠王上》引皆作偕。《诗·秦风·无衣》:‘与子偕行。’《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引偕作皆。”[18]517则,曹锦炎解释为“乃,就。”王宁训为“则”,法也,相当于现在的原则,可从。笔者认为可引申为品性,秉德。

       两句大意:梓树虽然与棘木杂草生长在一块土地上,然因其本质不一样,秉性也就不同,所以呈现给世人的姿态不同凡俗。

       (11)胃(谓)群众鸟,敬而勿

(集)可(兮)

       胃,读若“谓”,告诉。“群”“众”二词,同义叠用,和“鸟”连用,群鸟、众鸟,即普通的鸟。与上文“凤鸟”相对应。

,释“萃”,聚集。

       两句大意:告诉你们啊,普通的鸟儿,要尊敬这不同凡俗、只有凤凰才能栖息的桐树,你们是不能随便来此聚集栖息的。

       (12)索(素)府宫李,木异頪(类)可(兮)

       索,读若“素”,本义指没染色的丝绸,后常用本色、白色之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6]355《礼记·檀弓下》:“军有忧,则素服哭于库门之外。”[5]97素服,白色或本色的衣服,常指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的服饰。古时举丧不但要穿白色的孝服,而且家里要悬挂白布,整个庭院看起来都是白色的。

       府,本义指国家藏书的地方,也指藏财货之地。后逐渐引申出府第、官府、府吏等意义。无论其本义,还是引申义,都不是写普通百姓之家的。曹锦炎认为可引申为“住所”,“素府”指普通人家的院子。笔者认为“府”应指官宦之家的府第。“素府”,指白色生帛或者布匹披挂的府第,意味着这家在举丧。前文说过,“相吾棺树”中“吾”指老翁,此处乃暮年老翁之感慨,想象自己百年之后的情景。

       宫,曹锦炎解释为房屋。笔者认为“宫”通“躬”,指身体。《国语·楚语上》:“余左执鬼中,右执殇宫。”[16]321王念孙云:“宫,读为躬。中、宫皆身也。”李,曹锦炎认为指李树。读书会读若“理”,但没有做具体的解释。黄浩波释“杍”。笔者认为通“梓”。《说文》:“李,果也。从木子声。良止切。杍,古文。”[2]114“杍”又通“梓”,《康熙字典》:“杍,《玉篇》古文李字。详下(李字)注。又《集韵》《韵会》同梓。治木器。又木工也。《书·梓材》《释文》梓亦作杍。详梓字注。”[4]720因此,“李”可通“梓”,训为木工。前文认为这是一篇棺赋,“梪”理解为梓树,此处承素府举丧,招来木工,刨制棺木,即做棺椁。“李”,可引申为梓木桐木所做成的棺材。木,树木,后引申为木料、棺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6]284“木异类”意树木已制作成棺椁,成为树的另一种类别。虽然形式改变了,但本质没有变化,还是木,还保留着其本色。

       两句大意:府第举丧,白帛披挂,身体入殓棺材,人仙逝,木为棺,都已是另类,但美好的本质仍没改变。

       (13)忨(愿)岁之启时,思

梪(树)秀可(兮)

       忨,曹锦炎读若“愿”,想、希望。笔者认为可解为贪爱、贪多。《说文》:“忨,贪也。”[2]221《康熙字典》:“《玉篇》:‘忨,爱也。’《左传·昭公元年》:‘忨岁而愒日。’”[4]503贪爱之义。秀,结果。《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21]450意思是,不开花而结果的称“秀”,开花而不结果的称为“英”。这里从结果讲,喻为盖棺定论。

       两句大意:斗转星移,岁月转换,老翁逝去。多年以后,识树,思翁,知翁。树之秀,乃人之秀。树亦人品,人亦树质。盖棺定论,都有了归宿。

       (14)丰芋(华)緟光,民之所好可(兮)

       丰,草木盛密。芋,曹锦炎释“华”,即“花”,开花,《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4]8“华”本指一切泛光的现象,既可指花草树木之荣华,也可指日月星辰之光华。笔者认为“丰华”原意指花之繁茂旺盛貌,此处喻指江山社稷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緟,古通“重”,重光。《尚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注: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孙星衍注疏:“重光者,《易·离卦·彖词》云:‘日月丽乎天。’又曰:‘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22]483重光,日光重明之意,比喻光耀照人,普及后世。

       两句大意:日光重明,圣德光辉,累世普照。江山社稷,繁盛灿烂,这都是老百姓所喜欢向往的啊!这是寄寓希望,君主广开圣眼,辨明忠奸,抒发抑郁不平之气。

       (15)

(守)勿

(强)

(杆),木一心可(兮)

      

,曹锦炎读“守”。读书会括读为“守物”,与后一字结合,谓坚守其职责。《说文》:“守,守官也。”[2]151引申为保守、保持。

,同“强”,强劲义。

,曹锦炎隶为“悍”,读书会读“干”。干,本指树干,此喻指事物的主体、根本。“木一心”与“亢其不贰”对应,言树的质性,喻人的品格、风范。

       两句大意:梓树信念坚定,固守根本,强悍枝干,保持秉性不变。喻示自己对君王忠心耿耿,心无旁骛,倍受打击,亦不改初衷。

       (16)愇(违)与(于)他(它)木,非与从风可(兮)

       愇,曹锦炎读“违”,远离、避开之意,引申为违背。

       两句大意:梓树、桐树区别于棘榛等杂木,不会同它们一样随风摇摆,左右不定。喻自己不与世俗风气附和,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17)氏(是)古(故)圣人兼此,咊勿(物)以李人情,人因亓(其)情,则乐亓(其)事,远亓(其)情

       氏古,曹锦炎训为“是故”,因此。兼,读书会释“束”。兼此,尽此、尽是。“此”,指文中所描写赞美的梓树、桐树以及它们的美好品德。咊,今作“和”,本指声音相应、附和,引申为诗歌酬答。勿,通“物”。因,因袭、顺应。情,本性、秉性。

       三句大意:因此古圣先贤之人,常借诗文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胸臆之气。咏物言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梓树、桐树,借以表现自己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坚守美好秉性。人们顺应圣人美好的本性,乐于做圣人所做的正确事情,避开圣人所不屑于做的错误事情。教导人们保持秉性,洁身自好,不要随波逐流,远离自己所厌恶的,抛开忧愁烦恼。

       (18)氏(是)古(故)圣人兼此

       此句曹锦炎认为“简面大部分空白,存六字,单独书写。以简牍书写体例,此简六字似为篇题。但是从内容看,为节录上简之评语,未必一定是篇题。”[1]246

       整首赋是对所选棺木的一种赞扬,作者借赞美木材的优秀品质,书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全文共十八大句,首句点题,提出所选棺木,暗示其怡人的美好特性。二、三句赞美梓树枝叶的外在美、独特地位、耐寒特质和果实,由外到内、由干到果。以梓树的王者地位、笔直本性表现自己的坚韧耿直、表里如一。四句赞美桐树,引凤栖显示其高贵地位。五至八句,写梓树和桐树共有的美丽特质。尽管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其当行本色。无论面对荆棘丛生还是枯枝败叶,都不会影响梓、桐的高俊挺拔,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的高贵品格。九、十句借赞树抒发感慨,名为写树,实则赞人。梓树虽与其他树杂相丛生,却能成就不同凡响受人推崇的秉性,皆归因于其“出淤泥而不染”、不为外界诱惑的固守坚持之心。十一句再赞桐树,借告诫群鸟要尊敬桐树,不要随便栖息聚集,告诉那些身边的小人自己是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的。十二至十四句,想象自己百年之后,虽归棺中,但人们仍能睹树思人,有正确的评价,懂得自己为国为民的心声。十五、十六句,篇末总结,再次强调梓、桐两树的本性,借以明志,显示自己独立的高贵人格。从第九句开始,不再是简单的描写树木,作者已然移情,物有了人格情感的存在。

       作者吟咏的对象梓树和桐树,乃树中珍品。梓为贵,桐为荣,地位尊贵,品相端庄。树姿华静妍雅、婀娜多姿,叶形秀丽葱郁。二者的共同点颇多:木质轻巧坚韧,通直不易劈裂,耐酸耐腐蚀,纹理细腻美观,色泽鲜艳,导音性强,成了制作上好的家具、棺木、乐器的首选,上好的古琴材质一般都是“面桐底梓”的。作者之所以把具有如此多共性的两树放在一起赞颂,实则以树喻人,赞美自己的美好本性、品德,借“亢其不贰”“则不同”“木一心”“非与从风”等句子,传达坚守的决心,希冀君王和世人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收稿日期:2015-01-08

       注释:

       ①《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上博八〈李颂〉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6。下文涉及读书会的释读均出自此文。

       ②徐伯鸿:《要想理解“剸外置中”,先得辨析“桐”为何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坛“学术讨论”,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4363。

       ③黄浩波:《读上博八〈杍颂〉札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38。

       ④王宁:《上博八〈李颂〉通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bamboosilk.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29。

       ⑤

字,《上博简(八)》第231页隶为

字。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有些学者隶定为

,有的则隶定为

,如晁福林《上博简〈诗论〉研究》中专门解释了

字(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73页)。这二字形的释义都一样,即第一人称“吾”。

       ⑥鲁鑫的观点参《上博八〈李颂〉缀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66。

标签:;  ;  ;  ;  ;  

“尚波简”李嵩新论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