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学育史”--论“汉代西域管理与对外关系史”课程的教学_西域论文

精心设计“学育史”--论“汉代西域管理与对外关系史”课程的教学_西域论文

精心设计 学史育人——谈《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域论文,两汉论文,一课论文,精心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取决于多种因素。讲授《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通过精心设计导言;深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抓住重点,主从有序;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词语教学等方式就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两汉 西域 对外关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科学严谨,展示了历史教材的生机。新教材在内容、体例、要求上都有新的变化,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历史第1册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为例:内容与原教材相比,由于把两汉西域的关系以及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列为了一个单元,头绪增多,内容加繁,跨度增大,要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不说难度是很大的。带着探索、交流和求得专家同仁指点的渴望,这里谈谈个人的构想、设计与实践。

一、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取决于多种因素,精心设计导言是重要一环。导入新课,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用故事、典故导入;用引言、史料导入;用复习提问导入等等。教学《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采用引言或复习旧课用提问方式导入是可行的,但学生只能理智的去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而不会产生新奇之感,不能一下子就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受中央电视台陈铎主持的“拟字记忆法”的启示,我决定从“疆”字入手,为讲“西域”这个地理概念埋下伏笔。要求同学们根据“疆”字的字形特点模拟出一种地形来,同学们顿时觉得新奇有趣,喜形于色。课还未讲,就已进入“临战状态”,心理上的指向性趋向集中。“畺”,即古“疆”字。两田紧密相连,犹如两大盆地;三横划分其界,好比三大山脉。于是向学生设问这“三山夹两盆,”恰似我国什么地方的地形特点?同学们不识“畺”字,尚不敢贸然作答。当我进一步模拟“弓”类似这一地区西部国界线的走向,“土”如同边境上耸立的一座高原之后,同学们齐声回答:“这是新疆的地形。”气氛十分活跃。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了解西域的范围,我投影出《中国西北地区地形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玉门关、阳关和今天的新疆地区。然后话锋一转:“在两汉时候,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乃至于更远的地方叫什么呢?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古代,这一地区是如何与中原正式接通起来的?从现今中国的疆土引入古代历史情境,这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和求知欲望。导入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二、深入研究教学的目的要求,抓住重点,主从有序

教材《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内容充实,图文并茂。从时间上来看,跨及西汉、东汉;从关系上来看,既有民族关系,又有对外关系(与日本、朝鲜的关系,属对外关系;与西域的关系,则既有民族关系,又有对外关系);从版面设计来看,有大字、小字,还有路线图、实物图等,的确丰富多彩。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中讲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必须反复钻研大纲、教材和教参,研究学生实际,拟定正确恰当的目的要求,找准要点,紧扣中心,做到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详有略,有的放矢。《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共有五个指目,第一个指目“汉初的西域”,主要讲清西域的地理概念。第五个指目“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是非重点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出中朝之间、中日之间有哪些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明白:我国同周围的邻邦很早就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且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而且增进了我国同邻近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本课的重点是二、三、四个指目,即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而丝绸之路是作为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引出的课题;班超经营西域则是强调其与张骞同样的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是本课的关键所在。张骞通西域先后有两次,为了减少头绪,减轻学生负担,课文对第一次的叙述较详,第二次的叙述从简。遵循这一原则,我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出使的原因、路线、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只分析了结果。这样处理教材,似能较好地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要求。

三、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自古以来,学习历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易经·大畜》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义与“蓄”同:“积贮、积聚”。全句的意思是要人扩大知识领域,广泛地了解记住古人的嘉言善行,蓄积起来,培养、提高自己的品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杰出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材料。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新教材根据历史学科的规律和特点,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三大任务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我在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时,首先对西域自然环境的恶劣进行了描述,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艰巨性,就更加衬出了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挑重担的献身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时,为了突出张骞忠于祖国、百折不挠的优良品德和开拓精神,我适当引用课文中的小字(这也反映了新教材的弹性)。张骞途经匈奴地界时,被扣押达十年之久,但他并未因此而忘记自己的使命。寻机逃出匈奴后继续西行,去寻找大月氏。通过这些补充,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使命感”在人生中的意义。在讲完班超经营西域后,又要求同学们归纳出两个历史人物共同的思想品德: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并且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他们的精神,这就较充分地发挥了历史的现实育人作用。通过具体生动的史例和丰富的人物体现了历史学科情意教学的重要功能。

四、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能力培养,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随着教改的推进和深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新教材的编写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一事实。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的强弱。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活动环境,并善于从教材的科学知识序列与学生的认识序列出发,不断提出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进双向反馈活动,特别是推进学生的内部转化和输出,使教学过程进入最佳状态。“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霍姆林斯基语)在《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中,我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并让学生在教学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凡是经老师的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够得出的结论,收益都很大。如在解决“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这个问题上,我先分析了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然后要求学生借助旧知识分析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并且找出矛盾的交集(大月氏、西汉都与匈奴有矛盾)。经过这一番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东西击匈奴”这一结论。在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时,我也是先要求学生分析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北匈奴控制着西域,并经常骚扰东汉边境),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既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班超经营西域”这个指目中,教材以小字形式安排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主要在于表现班超经营西域的胆魄,深入与果断。按教学要求是由学生课后阅读。我深知不少学生是熟知这个故事的,而且初一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欲很强,一旦知道什么,就希望马上说出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如果这时教师不注意因势利导,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主体作用的发挥。于是,我安排了时间让同学们讲。这样,即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其路线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从授课进度来看,正好是一堂课的中间,初一学生的精力此时较易分散,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变换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新颖而多变的刺激,增加学生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和扩散兴奋作用。本设想借助于电教手段,展示古丝绸之路,由于条件所限,改为结合挂图,出示实物图片,加以口头渲染,然后让学生上台演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又训练动手能力,收到了巩固知识与培养技能两方面的效果。新课讲完后,我又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思考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活跃思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词语教学,帮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

词语教学,通常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事,而实际上,它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文史原本为一家。在中国历史课本中,尤其是新编历史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多音多义字、古今异读字、假借字、文言词语、现代不常用的一些古字,以及古诗词。遇上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能一读而过,而应该正音、正字、教学生认读,有的还应明示其特殊性。《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上,就有以下几个西域国名:康居、大宛、龟兹、大月氏等,如果教师不加以指点,学生一定会弄错,康居(qú)可能读成康居(jù)、大宛(yuān)可能读成大宛(wǎn)、龟兹(qiū cí)可能读成龟兹(guīzī)、大月氏(Zhī)可能读成大月氏(shī)等。在教参上还出现有焉耆(péng)、身毒(yuán dú)、吐谷(vù)浑等国名,又“倭奴”也作“委奴”,“倭”、“委”均音w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也由此可见,词语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历史教师不能回避,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这样才能准确传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标签:;  ;  ;  

精心设计“学育史”--论“汉代西域管理与对外关系史”课程的教学_西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