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公园滑坡成因及治理建议论文_尤闯1,梁坤2

1.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52;2.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新罗公园滑坡为陕南地区典型的土质堆积层滑坡,总结该滑坡的发育特征并分析评价其稳定性,对于陕南地区同类滑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滑坡空间形态、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滑坡变形特征、滑坡成因机制分析等多个方面揭示了新罗公园滑坡的基本特征,采用剩余推力传递法计算滑坡稳定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自重条件下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自重和暴雨条件下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稳定性;工程治理

1.工程概况

新罗公园滑坡属于浅层土质滑坡,滑坡体纵向长约100m,宽约68m,滑体平均厚度约10m,滑体体积约6.8×104m3;滑坡前缘高程约263m,后缘高程约333m,高差达70m。滑坡整体坡度在35°左右,主滑方向为64°,两侧以山脊为界,后缘以张拉裂缝为界,前缘“砍脚”临空。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低山区坡体下部,地貌单元属汉江右岸(南岸)Ⅰ级阶地,高程260-340m,总体坡向N35°E,总体坡度30-40°,坡体上植被较多,以栗树为主,圈椅状滑坡地貌明显,坡顶崩塌处砂卵石层裸露(图1)。

图1滑坡全貌

2.2地层岩性

滑坡区地层岩性主要分三类:滑坡堆积层(Q4de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卵石土、奥陶系中统焕古滩组地层(O2h)的千枚岩。

2.3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取地下水属松散层孔隙潜水类型,勘查期间处于平水位期,地下水位埋深为15.20~16.60m,相应标高234.63m~236.11m;松散层孔隙潜水主要为赋存于卵石中,该层透水性强、富水性好。卵石层下伏为千枚岩,基岩裂隙水发育。

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等补给,排泄方式以径流排泄、人工开采和蒸发消耗为主。根据区域资料,场地地下水年平均变化幅度大于2.0m。

3滑坡稳定性分析

3.1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区地处斜坡,坡度较陡,坡体剪出口前为缓坡,坡体上植被发育。滑坡发育在第四系冲洪积层内,滑坡体纵向长约100m,宽约68m,滑体平均厚度约10m,滑体体积约6.8×104m3。

滑坡前缘高程263m,后缘高程333m,高差达到约70m。滑坡整体坡度在35°左右,主滑方向64°,两侧以山脊为界,后缘以张拉裂缝为界,前缘临空。坡体变形明显,后缘存在一条主错断裂缝,长度约60m,裂缝宽度10cm,数条次生裂缝。

3.2滑坡带(面)特征

在滑坡体砂卵石层中下部揭露到一层粉粒及粘粒含量相对较重的含粘土卵石,其卵石含量只有约15%,其含水量较高,呈软可塑状,手捻具滑腻感,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局部具有较微揉搓痕迹,由此判定这层含碎石粉质粘土层是滑动带。钻探揭露滑动带厚度0.3~0.5m。

3.3滑坡成因分析

(1)地形地貌。滑坡地处陡坡地段,地形坡度30~40°,前缘“砍脚”临空,后缘坡度多大于35°,为滑坡形成提供足够的地形地貌条件。

(2)物质组成。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滑坡区域内,以块石土为主,结构较疏松,易于降雨入渗,在外营力作用下易形成滑坡,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因素。

(3)降雨。降雨不能及时排出,雨水的下渗使得该层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导致滑坡的发生。

(4)人类工程活动。由于前缘人工开挖卸荷导致后缘拉裂,并向前推移。

3.4滑坡稳定性计算

选择3条剖面利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验算,滑坡中各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1

表1滑坡中各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说明:Fs<1不稳定,1≤Fs<1.05欠稳定,1.05≤Fs<1.15基本稳定,1.15≤Fs稳定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

3-3′剖面主滑动面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地震烈度达Ⅶ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4-4′剖面主滑动面在天然工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地震烈度达Ⅶ度)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5-5′剖面主滑动面在天然工况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地震烈度达Ⅶ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4治理措施及建议

针对灾害体成因、稳定性状态、破坏模式,结合滑坡前缘地带地形条件、施工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如下治理方案:

4.1后缘减载加固

对该滑坡体削坡减载后,采取锚杆锚索结合加固。

4.2前缘支挡

在滑坡前缘采用抗滑桩,抗滑桩顶部与地面平齐,后期与设计相结合,以防止滑坡体由于坡面过陡而发生坡体内土体溜滑。

4.3排水

建议在滑坡体中设置丁字型盲沟,同时增加横向截排水沟,排出坡体内的地下水在滑坡周围修建截水明沟,用黏土充填滑坡地表的裂缝,防止地表水向滑坡体渗透,且应消除坡体积水洼地。

5结论

该滑坡因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降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引起的一类蠕滑拉裂式滑坡,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着滑坡的发展模式。目前整治施工已经完成,坡体恢复稳定状态,表明针对该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准确合理。

参考文献

[1]徐邦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2]叶涛.抗滑桩在边坡治理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2

[3]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4]张天宝.土坡稳定分析和土工建筑物的边坡设计[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论文作者:尤闯1,梁坤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  ;  ;  ;  ;  ;  ;  ;  

新罗公园滑坡成因及治理建议论文_尤闯1,梁坤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