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方法论文_曾敏敏

浅谈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方法论文_曾敏敏

(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儿科1病区;湖北 黄石 435000)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分析护理干预措施,使家长以良好的心态来配合患儿康复训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专人对患儿家长进行一对一访谈,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家长对疾病缺乏医学知识,干预后,疾病医学知识了解率均达到100%。在自己孩子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时,都有明显的心理负性反应,干预前,除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外,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3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p < 0.05, p< 0.01),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家长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排除了家长的心理障碍,促进了患儿康复。

【关键词】中枢性协调障碍;心理分析;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338-02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指有脑损伤病史,临床存在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及发育障碍表现,但是尚不能确诊脑性瘫痪,据临床统计发现大多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群体中。由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发展为脑性瘫痪的危险性很高,因此要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目前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为主,再辅助有针对性地康复训练。因此,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家长心理状态是决定患儿能否及时、坚持康复训练的关键。为了了解家长心理状态,探讨护理对策,促进患儿康复,对收治的4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家长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该院康复门诊接受训练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家长40 例。ZKS 患儿男28 例,女12 例,年龄2 -11个月。患儿家长中母亲35 名,父亲5 名,年龄23-35 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ZKS患儿家长对ZKS疾病的了解情况,对家长心理状况进行测试,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5组评分。由家长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情况如实填写,分别在刚做治疗时和治疗后3周填写。征得家长同意后进行匿名调查,发放40份问卷,当场收回,经认真核查均有效。

护理干预 ①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主动地接待患儿及家长,热情介绍本康复中心的环境;耐心解释每天的治疗项目及注意事项;善于使用语言技巧与家长沟通,采取理解、同情的方式与之交谈,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②对家长进行中枢性协调障碍康复教育,通过面授、多媒体课件、发放自编的护理知识手册等方法帮助家长提高对疾病(包括病因、治疗原则和方法、康复方法、疗程及预后效果)的认识。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家长掌握康复技巧。③解释家长心理健康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告知家长,尤其是母亲最能影响孩子的心理精神发育,从饮食及其照顾,母亲的脸、微笑、声音、味道和身体接触都是对孩子很大的刺激,家长每天保持良好心态与患儿做亲子活动,并对患儿不要过度的照顾和袒护。④选择本康复中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效果好、充满自信的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如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怎样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及育儿经验等,安排合适的时间让他们互相交流、倾诉和帮助。⑤采用放松疗法缓解患儿的紧张、哭闹情绪。在娱乐活动中进行抬头、翻身、坐、爬行等训练。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督促和鼓励患儿进行康复训练。⑥向患儿的其他亲人讲解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有关医学知识、康复要点,取得他们的理解,给予患儿及其父母关心、爱护、鼓励和安慰。⑦通过实例告知家长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对患儿造成的不同的影响,同时告知家长治疗的短期目标,增强家长对治疗的信心。⑧让患儿家长知道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了解ZKS 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训练的简单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制定康复内容,教会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之间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疗效。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χ2、t 检验。

二、结果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家长对疾病缺乏医学知识,干预后,疾病医学知识了解率均达到100%。在自己孩子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时,都有明显的心理负性反应,干预前,除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外,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3 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p < 0.05, p < 0.01),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

三、讨论

近年来小儿脑瘫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各作者意见尚未统一。我国城市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对其家长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1],易导致患儿父母强烈的心理应激和负担。家长的压力主要源自对疾病缺少认识,认为是不治之症;对预后产生恐惧感,担心孩子今后不会走、智力低下等;家长得不到其他亲人的理解支持。对各种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及其他亲人宣教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原则和方法、康复内容、预后效果,说明患儿处于脑损伤初期,此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疗程短,预后好,达正常化或基本正常化的可能性大、程度高,且越早康复训练疗效越好,采用同伴教育模式[1]——家长到家长的模式,帮助家长取得心理支持,并告知家长,在ZKS患儿的康复训练中,孩子是主体,医务人员是训练的指导者,而家长才是训练措施的贯彻者。在康复中心,孩子接受治疗的时间是有限的,坚持长期的训练更多地依赖患儿的父母。因此,让患儿家长知道家庭康复训练,并取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干预前,除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外,家长SCL-90其余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p< 0.05, p < 0.01); 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3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p <0.05, p < 0.01),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说明家长的心理状况受患儿的疾病影响,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是必要的。ZKA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快则一个月,慢则几个月。需要医疗单位、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配合。在具体康复工作中,除了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外,还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纠正或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况,稳定其情绪,使其摆脱不良情绪的煎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同时促进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窦月玲.精神发育迟滞而他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胡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13,10(38):13.

[2]刘丽君,陈建树.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20(6):46.

论文作者:曾敏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  ;  ;  ;  ;  ;  ;  ;  

浅谈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方法论文_曾敏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