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腰肌无力15例论文_朱医明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腰肌无力15例论文_朱医明

朱医明

(江苏省睢宁县中医院康复科 江苏 睢宁 221200)

【摘要】 采用针刺配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和乙酰谷酰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腰肌无力15例,经1~4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临床观察表明,年龄越小,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关键词】 小儿脑瘫;针刺;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337-0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小儿脑瘫”,是指婴幼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到发育时期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等,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视觉、听觉、语言、行为、情绪等障碍的一组综合症候群;病理检查可见大脑某区软化、萎缩和发育不良,严重者有脑实质缺损和畸形。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是一个综合症。美国发病率0.1%~0.3%,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6.0%,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美国脑瘫学会(AACP.1965年)将脑瘫按生理学分为:①痉挛型、②手足徐动型、③强直型、④共济失调型、⑤迟缓型、⑥混合型六类。腰部肌力低下表现为坐位前倾,脊柱后突,脊柱侧弯反射残存(>3个月仍存在),体轴回旋差是小儿脑瘫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我科2011~2012年期间运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和乙酰谷酰胺注射液治疗CP腰肌无力,取得良好疗效。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5例,诊断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的诊断和分型标准。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5岁;痉挛型8例,手足徐动型1例、共济失调型3例、混合型3例。

2.治疗方法

2.1 针刺穴位处方

主穴夹脊穴(腰段)。配穴:根据辨证选用肾俞、大肠俞、足三里、风市、心俞、血海等。

2.2 针刺方法

用30号3寸不锈钢针毫针,腰部向脊柱方向斜刺,四肢穴直刺进针常规深度,得气后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平补平泻。阴阳偏盛者,随证施用补泻手法。主穴每次均使用,配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一月为一疗程。

2.3 穴位注射方法

根据临床辨证属肝肾阴虚者选用大肠俞(双)、肾俞(双);属心脾两虚者选用心俞(双)、脾俞(双)进行穴位注射。用2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乙酰谷酰胺注射液2ml,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针头向脊柱方向斜刺入穴位,轻轻提插探得有酸、麻、胀、重等“得气”感应且回抽无血后,于每穴注入0.5ml药液,注射完毕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每个注射穴位3~5min。每隔2日注射1次,复方当归注射液和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交替使用,15次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4 疗效评价

临床治愈:患儿通过治疗后肌力正常,能够直腰坐,侧弯反射(—),坐位平衡反射(+),体轴回旋能够活动自如;好转:患儿肌力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独立坐稳,侧弯反射(±),坐位平衡反射(±),体轴回旋较前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结果

治愈:6例,占40%。1疗程治愈1例,2疗程治愈3例,>2疗程治愈2例;好转7例,占46.6%;无效2例,占13.3%。总有效率86.67%。

4.典型病例

戴某某,女,2岁。母孕31周拎重物后腹痛羊水破裂行剖腹产,生后窒息,出生体重2.5kg,保温箱治疗4天后自行抱回家中抚养,2岁不能直跪、不能站立。神经系统检查:双下肢肌肉张力增高、患儿腰部肌肉力量低下,坐位前倾,脊柱后突,体轴回旋不能完成,侧弯反射(+),坐位平衡反射(—)。用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腰部肌肉力量明显改善,独坐能达到5-8min、独站能达到10-13min,侧弯反射(±),坐位平衡反射(±),体轴回旋活动明显改善。休息一周后继续第二个疗程,患儿腰部肌力达到正常,能够直腰坐,侧弯反射(—),坐位平衡反射(+),体轴回旋能够完成。

5.讨论

小儿脑瘫属中医胎弱、手足拘挛、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五迟:①立迟:站立过迟、不稳或不能站立;②行迟:走步过迟,或迟迟不能行走;③齿迟:出牙延迟,或者不出;④语迟:说话过迟,或者不会说话;⑤发迟:头发稀少,发黄晚出。五迟主要是由于肾藏精气不足,先天胎禀不足,后天护理不当,哺养不利,使后天水谷之失养,气血虚弱。肾主髓、肝主筋,使筋骨痿软,站立不稳、延迟行走。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使牙齿迟而不出。心主血,发为血之余,患儿头发稀黄迟出。如果气血不充,心不能主神明,肾不能生髓,脑髓不充,技巧不出,患儿低智,反应迟钝,说话晚或不会说话等。五软:①头项软:不能竖颈,不能抬头;②口软唇弛:咀嚼无力,口角流涎;③手软腕下垂:手软不能抓握或抓举;④足软无力: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稳;⑤肌软松弛:肢体少动,腰软而不能坐,左右转动困难。五软主要是由于先天肾气不足,肾精亏损,气血虚弱,后天水谷精气不足,喂养不当,或体弱多病,使脾胃亏损,脾不能统血,不能运化水谷。脾主身之肌肉,肌肉的生成主要依靠水谷精气的供给,脾胃运化正常时,肌肉丰满,口唇红润;而脾胃失常,则肌肉消瘦,无力变软,口唇苍白少华,所以脾胃亏损,气血虚弱,肌肉无气以生,骨骼肌肉营养缺乏而呈五软状态。五硬:①头硬:头硬后仰,不能俯视;②颈硬:颈部紧张或角弓反张;③手足硬:手足发凉,如冰而硬;④腰硬:腰如板,少活动;⑤肉硬:肌肉坚实,屈伸困难。五硬在先天精气不足的基础上,多由后天禀赋不足,肾气得不到水谷精气的充养,肾气不足,肾不生,髓不满,骨不充。肝不藏血,精血同源,肝肾亏损,脑髓失养,大脑功能障碍。肝生筋,肝气衰时,筋不能动,出现筋骨酸痛,痉挛拘急,角弓反张的症状。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感风寒六淫之邪,若经络运行气血失常,全身缺乏水谷精微濡养,致使头颈、四肢、躯干变硬,屈伸障碍。本病病理改变涉及到肾、肝、心、脾及脑、髓、骨、脉等多个脏腑器官,故中医临床常以调补肝肾、益精生髓、醒脑开窍、养心益智、疏经通络、强筋壮骨为基本治疗法则。夹脊穴(腰段)、肾俞、大肠俞属局部取穴,通过针刺和药物的良性刺激,以及经络传导、神经反射作用,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

穴位注射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改善神经肌肉之间的传导,又可通过针刺穴位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增加局部的气血濡养。复方当归注射液主要成份有川芎、红花、当归,主要作用为活血祛瘀;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乙酰谷酰胺为谷胺酰胺的乙酰化合物,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后分解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γ-氨基丁酸能拮抗谷氨酸兴奋性,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维持神经应激能力及降低血氨作用,改善脑功能,加快大脑功能及神经恢复。药物注入穴位后,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力,刺激局部感受器产生酸、麻、胀等“针感”样作用,由此通过经络系统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达到治疗目的。现代研究认为这类刺激可以影响神经刺痛、血液成分、免疫系统以及各脏器功能产生影响,进而调节各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庆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6.

[2]吴同申,孟茜,周立江.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新进展.中国康复,1996,11(2):82.

[3]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5-109.

论文作者:朱医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  ;  ;  ;  ;  ;  ;  ;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腰肌无力15例论文_朱医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