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探讨_农业论文

新技术革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探讨_农业论文

关于新技术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之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新技术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而言,当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技术革命或技术体系发生质变时,就称其为技术革命或科技革命。它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可以在农业科研、推广组织和制度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创造去实现,也可能通过有关的农业科研推广组织和制度的改变以释放现有农业技术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的方式去实现。由于农业高新技术具有超前性、风险性、渗透性、共融性、协作的广泛性、手段的先进性、技术与人才的密集性和互补性之特点,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可以使农业产出大幅度提高、生产大跨度发展。如黑龙江实施水稻旱育秧技术,使该省水稻种植面积由原来22.4万hm[2]发展到73.5hm[2],667m[2]产量由198kg 提高到383kg。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农业来说十分迫切。第一、从世界农业形势看,中国人只有自己养活自己,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食物安全供应建立在依靠进口的基础上;第二,从中国的国情分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特别是依靠农业高新技术的进步上;第三,没有农业科技革命,就难以完成2000年粮食达到5-5.6亿t, 棉花总产量达到450 -550万t,其它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彻底消灭贫困,农民生活从小康到营养型;2020-2030年粮食总产达到6.2-6.4亿t, 其它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全面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要完成上述奋斗目标,一方面要求农业科技要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有新的突破,这就要选择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难题,组织跨部门、跨地区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另一方面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革命,带来了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目前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各地发展迅猛,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将这两者有效地统一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产业化新路子,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急需探讨的重要任务。

一、农业新技术革命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巨大作用

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的应用越来越广,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腾飞,高新技术发展加快,农业应用领域拓宽,主要集中在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新种质、提高幼植物抗性,提高农产品品质上。电子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农技术、同步辐射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与常规农业技术结合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有了新的进展,目前利用组培花培技术,选育出多种作物的新品种,其中在稻谷、小麦、烟草等作物上已用于生产,马铃薯、果树、蔬菜、花卉的脱毒与快繁已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有10个科,20多种作物细胞融合获得再生植物,转基因抗虫棉已进入田间,牛胚胎分割,早期性能识别,克隆牛羊已经成功;基因工程疫苗已进入示范。农业新技术应用取得的重大进展,使我国的粮食总产量1996年达到4.85亿kg,1997年达到4.90亿kg,农业产业化在中华大地上得到空前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水平相差10-15年,但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走向21世纪的时候,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新的技术革命,必将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新技术又是科学技术的火车头,1996年9月29日江泽民接见全国“星火计划”会议的代表时明确指出, “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探寻农业现代化之路,必须要重视科技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龙头企业与科技部门相结合,可以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吸收高科技、新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本身就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因为只有在高科技条件下的高投入、高产出,才能既体现产业化的特征,又能促进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面对长期以来农业由于自然和社会双重风险造成的弱质性,实现产业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农业产业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支撑力量,现代农业发展历史证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本身必须通过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增强内在发展动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运用高新技术,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进行开发和更新换代,推动生产、加工和销售配套发展。如陕西省泾阳县泾云公司应用生物组织培养技术,成功繁育出优质脱毒果苗133公顷,年产500万株,带动周边县发展了万亩苹果基地,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在引用新的科技成果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差异悬殊,后备不足。(2)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 质量下降。(4)“三废”污染严重,地球负荷加大,自然灾害频繁。(5)农产品需求量加大,粮食达标任务艰巨,小康水平尚有一段距离。 (6)城乡差别仍然存在,农产品成本增加,农民增产不增收。(7 )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农业技术推广“缺粮断奶”,农业技术力量薄弱。(8 )技术创新不足,缺乏技术替代的动力,缺乏有效的农业高技术扩散中介机制。

二、用农业高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1.稳定科技队伍。稳定和充实农业第一线科技队伍是加强农业产业化推广力量的根本,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稳定现有农业第一线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放手使用,生活上关怀照顾,使他们安心工作。同时组织、人事部门在技术人员流向上应制定强有力措施,严格把关,控制人才外流,保证第一线队伍的稳定。(2)强化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实践锻炼。 现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科技骨干人员中,大都是“文革”后恢复招生的第一批大中专生,他们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艰苦科研实践之后,现在大部分已成为成熟的科技工作者。因此,本着“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原则,要将他们作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推上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主持人或第二主持人的岗位,加任务、压担子,使他(她)们能够获得承担大课题的锻炼机会,并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同时还要建立鼓励支持中青年科技人员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的青年基金,对争取到课题的青年知识分子,应在职称、工资、出国等方面给予方便。(3 )完善大中专学生的分配制度。将大中专毕业生,全部预分到基层锻炼一年,作为“基层实习期”。一年以后,根据各方面的表现和其能力,再作正式分配与调整,但首先要满足基层的需要。科技人员的分配,以学校培训为主要场所,以基层锻炼为人才来源,以部门需要为原则,采取人事部门宏观控制,录用单位考聘的办法,把竞争机制引入农业人才流动之中,这样既解决上层科技人员的需求,又充实第一线科技队伍的力量。

2.开展技术承包。农业技术承包是指把行政、技术、物质、教学、科研等部门多层次、多专业的人员,以一定组织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大规模农业综合集团承包。农业综合技术承包是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技术力量薄弱问题的最佳方式,它是运用合同形式组织各级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进行综合或单项的集团技术承包,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好办法。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在贫困山区千阳县采取农业综合技术承包,1989~1993年粮食增产分别超合同指标5%、7.8%、2.6%、4.4%、5.7%,人均收入分别超指标14.4%、2.4%、6.8%、7.1%、 9.4%,五年累计增产粮食2440万公斤,油料157万公斤, 多种经营收入2540万元,增加财政收入260万元,这一承包方式9次获省、市大奖,获26次表彰,主持人出席全国扶贫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为科技人员走向农村第一线注入新的生机。通过集团技术承包,可把人员、技术、物质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发挥总体增产效应。为了搞好农业综合技术承包,有必要采取:(1)打破科技人员所属部门、单位所有制的旧框框, 鼓励他们面向社会、基层和农村,走出办公室,走向第一线。(2 )县级农业研究单位选派科技人员去农村开展技术支援,这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长期固定下来。根据他们的专长和能力,采取技术咨询、定点承包、转让成果、兴办基地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在承包工作中,要对新技术进行试验,既完成农业综合技术承包工作的任务,还应将本单位科技成果应用到当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广成果要适合承包地区的实际,在科研工作中,要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结合起来,各省(市、自治区)的科委、农办、扶贫办应将课题计划与农业综合技术承包结合起来,经费划拨上集中使用,重点解决几个存在的关键问题。(4)设立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建立奖评机构, 对在科研、开发、农技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中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和生产能手,进行奖励。(5 )将近几年国家推广的“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中有良好效益的项目引入到农业综合技术承包中,并从理论上研究其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特别是要把农业奋斗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用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造就农业高新科技人才也要靠教育,特别是要重视全体农民和推广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没有全体农民和农技人员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的持续发展就很难实现产业化。因此,农业科技教育、科研、推广部门要把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有计划、有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各县应在中学阶段适当开设农技基础课,办好农业职业中学,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科学种田或多种经营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以优化和开发农村劳动力后备资源。对回乡知识青年也要加强培训,逐步使农村有文化的青年变成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以农业职中为“龙头”,以农民技术学校为阵地,以三加一(中学三年普教一年职教)为补充的农村技术教学体系,为农村培育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使农村吸收科技成果能力增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最终实行农业产业化与持续发展奋斗目标和农民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让一部分有经营头脑的农民在探寻产业化发展之路时先富起来,同样道理,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必须培训一大批带头人,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头人不但是村组的领导干部,而且还包括一批精通农机、农艺、植保、水利、良种繁育、加工、销售和企业经营的“土专家”、“企业家”和“种田能手”。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和发展壮大创造各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民传授生产技术。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立足于知识的更新和改善专业、人才结构。要给农技人员提供学习机会,送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提高科学素质,特别是要使其定期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和先进技术,以灵活自如地指导农业生产,争取在下个世纪初,使农技推广队伍科技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力争使县级以上推广机构科技人员达到大专以上科技水平,乡级以上达到中专以上水平。

4.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和依托,是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为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振兴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这支队伍在我国农业(粮食)发展的各个阶段,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组织建设、思想建设、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二是采取“减粮断奶”,严重制约农技推广单位的发展, 据南方9 个省级农科院104 个研究所统计, 1988年人均事业费2428.9元, 地市农科所仅为700 元。 陕西省农科院1994年拨经费1050万元,其中工资一项用去960万元, 拖欠职工医药费累计240万元。使农业推广单位处于“有钱打井, 无钱打水”的“窘境”。三是经费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农业科研投入应占农业总产值的2%,才能保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协调发展,而我国1980、1985、1989年分别仅为0.27%、0.20%、0.14%。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只占全国科研经费的3%-4%,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0.104%。 四是行业之间分配差距大,工资待遇福利低,致使人心不稳,中青年“跳槽”,另辟门路。近几年来,毕业分配到农业科技单位的农口本科、硕士、博士生已流失60%~80%,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四川省近年有70%以上的农业推广单位大中专毕业生“下海”改行。此外,推广人才结构中专业结构与现代化、商品化的生产要求很不适应,而且很少参加培训,知识更新慢,依然保持传统农业技术特点,根据上述情况,急待医治“饥饿症”和“贫血症”,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服务体系是推广应用技术的组织保证,确保各项农业实用技术操作按规范实施,并发挥良好的增产效益。(1)巩固和提高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职能。 要在目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使之成为科技门类比较齐全,手段比较先进,功能比较完善的能独立开展全面服务的农技推广中心站。(2)逐步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服务站, 做到有站址、有人员、有仪器、有实验基地,同时积极建立村级服务组和扶持科技户,传播新技术、新方法,最终实现大面积农业技术推广。(3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接纳层建设,做到村有技术员,组有示范户,建立村一级科技推广网络。有条件的村,可由集体统一建立村办技术服务站,使其成为独立的技术经济主体。要引导和提倡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与科协、科研、技术推广单位或科技人员挂钩,发展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的协会、研究会。这种科技接纳层,一头联上,一头联下,内外开放,横向联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科技网络。(4 )充实机构人员和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5)增加农业基础研究、中试和推广费用,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6 )重点建设农技服务中心,拓展业务范围。(7 )建立科技统计的指标体系和信息机构,开展农业系统工程、农业标准化以及农业环保、生物技术、农村能源和农村信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8)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优惠政策,如自己培育新品种, 允许自主经营,责任自负,不受种子公司约束。

5、实行投资倾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反哺,它们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高新技术给予投资倾斜,制订优惠政策。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方面,投资比例以 1:10:10为宜。农业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技术投资和经济投资的增加,在农业内部自身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国家的追加投资便成为实现农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只有一定的输入才能有一定的输出, 但是, 从1978年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12.4%下降到1995年8.0%, 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未超过9%, 而农业高速发展的1978~1984年,这个份额大致在10%,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少,形成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较慢。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5%下降到近几年的3%,1995年不足1.7 %。农业资金通过信贷渠道大量流出,仅1992年农村及农业资金通过信贷渠道净流出量达32亿元,大量的资金流入非农产业。而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自身增加投入的能力极为有限。这种状况使得在当前各项农业基础潜力发挥已尽时,不仅使农业生产徘徊和停滞,而且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为了扭转上述情况和稳固农业基础地位,首先要在宏观上创造一个良性的投资环境,国家向农业倾斜,增加农业投资;其次是改善投资结构,实现国家、集体和农户三个主体相结合的投资新体制;再次是在微观上增强和完善自我积累机制,建立财政、金融双重农业基金制。同时,还要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多元积累机制,拓宽农村资金市场;广泛聚集农业资金,增强农业投资的保障功能,在资金投入增加的同时,在物质投入上给予优惠,调动广大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标签:;  ;  ;  ;  ;  ;  ;  ;  ;  

新技术革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