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严玉珍

探索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严玉珍

严玉珍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北中学 532200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数学课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最终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探究 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会学数学,已成为许多数学老师的共识。

一堂课应该怎样上?传统的数学教学法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包办代替,“填鸭式”教学。老师是整堂课的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例如在常见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详细地讲解定理的证明、例题的解题过程,累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理想。即使你讲得再明白也没有学生自己发现的好,正如俗语所说的“自己煮的饭香”就是这个道理。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学,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好课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形成合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讲堂变学堂,引导学生自己去排疑解难,亲身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失败。

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老师的教应当是一个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是点拨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感知、感悟和体验,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老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感知双曲线的形成过程,预测双曲线的发展趋势,根据所画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在探讨双曲线是否与两坐标轴相交时,老师可先故意把双曲线的两个分支画成与X轴、Y轴相交,让学生思考这种画法对不对。思考结果,大多数学生意识到如果图象与X轴、Y轴相交,就会出现交点纵坐标y=0或横坐标x=0。在反比例函数式y=k/x(k≠0)中, 若x=0则分母为0无意义,所以图象与Y轴不可能相交;若y=0则k=0,这与条件(k≠0)矛盾,所以图象与X轴也不可能相交。略加点拨,引导学生探索得出了“双曲线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X轴和Y轴,但永远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的结论。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老师的教,应当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活跃轻松的情景中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老师并非闲着没事干,这时老师要认真听、认真看,亲身感受学生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能力都有所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全面有的片面,甚至有的学生还存在疑问。这时老师可以个别启发引导,也可让学生讨论,允许他们有争论和质疑。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前苏联教育家谢切诺夫说:“知识只有它以学生个人经验为基础,并能成为学生个人经验组成的一个环节时,这些知识才可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在设计教法时与学生思维同步。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水平暂时退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水平,和学生一起思其所思、错其所错、惑其所惑,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学进于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数学教学能否进入这一理想境界,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去努力。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中可选用这样的例题:已知BE、CF是△ABC的中线,它们相交于G,求证GE/GB=GF/GC=1/2。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所思所想,直接提出连接EF,强迫学生思考证明△EFG∽△BCG。这样,老师的教就脱离了学生学的实际,没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有经验的老师备课时会认真揣摸学生的心理,估计学生可能会这样思考: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一般是证明这四条线段分别是某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GF、GB在△FGB中,GE、GC在△EGC中,学生首先想到去证明△FGB∽△EGC。摸清学生的这一思路后,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和学生一起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利用诱误的方法,诱导学生掉入“陷阱”。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掉进“陷阱”,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跳”出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将非常深刻,“吃一堑,长一智”嘛。通过证明△FGB与△EGC不相似,学生自然会寻找其它方法。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容易想到连接EF,去证明△EFG∽△BCG。

总之,教与学是互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老师在学生的学中教,学生在老师的教中学,要做到教学相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严玉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探索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_严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