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作改革研究

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作改革研究

任春华[1]2002年在《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作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和汲取国际养老保险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发展、改革与完善。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正经历着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21世纪全球老龄化日趋严重,对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严峻挑战。本文就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传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弊端。 第二部分:回顾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分析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潜在问题。 第叁部分:通过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比较,获得对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启示。 第四部分:运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外经验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目标模式、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解决转型期“隐性债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童文胜[2]2004年在《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及其本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危机、社会保障危机、老龄化问题等相继出现之后,在世界范围之内兴起了一场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制度改革的热潮,各国纷纷推出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主张并得以贯彻实施。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同样显示出这样的趋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并在总结经验和借鉴美国等国外做法的基础上,于一九九一年正式确立了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将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为养老保障体系叁大支柱之一的改革目标。现阶段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二十年的改革实践也证明,中国企业年金的制度变迁过程存在诸多的障碍与问题,亟需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等深层次加以分析、研究,以提供必要的理论解释、理论指导及解决问题的设想,为今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顺利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此,本文运用企业年金制度的经典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存理论、转型经济理论等重要理论成果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从国外经验看,企业年金在保障雇员退休待遇、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正在急速进入工业化、信息化与老龄化社会,因而关注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有助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 有助于减少或克服企业和职工的“短期化”行为;3) 有助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4)有助于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为此,本文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现状、运作及管理等方面的大量文献,特别是对企业年金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国内外在企业年金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本状况与最新进展、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模式与管理运营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上构成了本文第一章、第二章的主要内容。随后,本文又以美国为重点对西方成熟的企业年金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比较,对国际化的企业年金发展趋势作以简要的介绍,并由此总结出对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若干启示:1)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维持自愿性至关重要;2) 在建立社<WP=5>会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国家、社会、个人必须共同承担起责任;3) “自愿性”与“强制性”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必须发挥法律的基础性作用;4)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职工参加企业年金计划这一措施至关重要;5)应使企业年金计划与运营模式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可选择性。以上构成了本文第叁章的主要内容。本文第四章首先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按照“两个过程、叁个阶段”的分期方式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个简要回顾。随后,分别从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总体发展状况、地区企业年金发展状况、行业单位企业年金发展状况叁个层面,并以深圳市、宜昌市和中远集团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整体情况为案例对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的运行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分析、介绍了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的运行现状后,本文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运行现状的总体评价,即就全国而言,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的作用还远没有到位,我们还需要对其作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存理论、转型经济理论等经济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本文将其作为分析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理论武器,分别从制度背景、制度环境、困难与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后进一步得出我国二十年的企业年金制度试点工作至少只能看作是一种不太成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实验,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的基本结论。以上构成了本文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最后,综合前文所有论点、论据,重点从业务管理、帐户管理和运行监管叁个最基本环节提出了本土化特色的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主体框架设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全文再次予以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可具操作性的建议。在总结部分特别指出,中国要实现企业年金的制度变迁,比较合适的选择是“新策略”——半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构建本土化特色的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应首先从本土化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业务管理、帐户管理、运行监管等叁个基本环节入手。以上共同构成了本文第六章、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程睿娴[3]2012年在《中国“养老金悖论”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有所养”一直是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出现了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趋势,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养老问题更加备受关注。过去30年里,中国养老保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和自愿养老在内的“叁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具雏形。这个结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潮流一致。但是,在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出现了较高水平的养老保险费率和较低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形成了中国“养老金悖论”。2011年“悖论”一经报道,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悖论”既关系到广大企业参保职工的养老权益,也关系到中国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景。如果“悖论”确实存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保障功能势必遭到大众的质疑,现有的年轻参保职工可能会预期,他们在年老退休时将面临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从而挫伤企业职工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因此,这一问题亟待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在查阅和研究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大量文献后发现,国内外理论界许多关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是着眼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全盘考虑,和整个大制度的设计和规划,还缺乏专门针对中国“养老金悖论”这个即具体又新颖的问题的解释和研究。国内外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般性研究理论,为研究中国“养老金悖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养老金悖论”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定性地给出中国“养老金悖论”的基本定义;并运用精算模型和EXCEL软件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际实现的替代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国内和国际的比较分析,国内部分比较侧重于历年在职职工工资与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比较,国际比较主要是将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和保险费率这两项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叁个方面的论证,揭示了“养老金悖论”的实质,认为中国“养老金悖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论文还运用制度分析法主要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计发办法、新旧制度转换所形成的转轨成本、个人账户基金的增值率以及企业年金补充作用的发挥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养老金悖论”的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内和制度外两方面提出了解决中国“养老金悖论”问题的可行办法。

蔡向东[4]2009年在《统账结合的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提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是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创新,但其十几年的制度实践一直与赤字为伴,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统账结合名不副实,虽几经调整,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制度也仍未定型,其可持续性倍受质疑。开展此项研究,对于正确判断现行制度的可持续性,厘清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思路,及早采取积极措施使养老保险改革尽快走出困境,避免即将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重蹈覆辙,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从现行制度的财务状况、制度设计、运行管理、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现行制度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做出了现行制度不可持续的基本判断;通过理顺不同养老保险模式之间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地揭示了我国现行统账结合制度不可持续的关键症结,在于其实账积累的特性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导致制度运行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违背了改革的初衷。文章提出“名义积累的统账结合”是现实的理性选择,是一种必要的过渡性制度安排;认为“社会统筹+个人发展账户”是最终过渡到实账积累的部分积累制、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也是整合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理想路径。

王敏[5]2014年在《中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养老金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影响力巨大的问题。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退休金制度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期望,同时也是完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需要。养老公平不仅具有关乎社会稳定的社会属性,也是一种关乎社会发展的经济新动能,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各界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中国养老金双轨制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改不改,而是什么时候改、如何改的问题。本文在纵向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养老金双轨制的产生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使得原有制度产生了阻碍作用,因此,双轨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落到实处,最根本的是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的改革,使原本滞后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进度跟上企业的步伐,实现二者协调并进。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考量的基本是如何在不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不损害这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来缩小与企业职工退休待遇之间的差距。通过建立统一的养老金制度,打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身份差异、职业差异,保证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之间既存在合理和可接受的差距,又都有科学的增长机制、都有合理的替代率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攀比。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国家覆盖全国的养老金制度都是分不同类型不同人群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类型的就业者雇佣特点上的差异,其养老金制度也有所差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其特殊性。其雇主是国家,其薪酬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而且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费用也来自于财政拨款。无论国际上的独立型还是融合型的养老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或者说公务员群体,都是首先被覆盖的人群,其待遇水平高于一般企业的退休人员。这体现了机关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也是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公益性的褒奖。通过世界其他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横向比较分析,本文认为补充型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是中国未来的方向,这一目标模式由叁个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基础养老金,这一支柱与其他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体现的是一样的国民待遇,旨在保障所有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第二、叁支柱是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计划,其中职业年金是体现机关事业单位职业不同的特殊制度,在基础待遇之上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水平,使其退休后生活与退休前水平相对一致,对仍有需求的退休人员,鼓励其进行个人账户的储蓄计划,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养老金待遇,同时也是一个投资手段。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不仅仅需要一个可行的目标模式,也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需要处理好新旧制度转轨所面临的制度转轨问题。改革的成功也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的支撑,将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基金运营、保险精算、处理好与退休年龄改革的关系等纳入考虑范畴。

陈育[6]2006年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DC型计划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我的人口日益老龄化,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正处于发展阶段,探讨企业年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对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美国的401K,香港强积金运营为借鉴,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DC型年金制度,具体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和阐明文章的思路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及其面临的问题,说明在我国实行DC年金计划的必要性第叁部分笔者通过DC型年金计划和DB型年金计划的比较,分析DC型年金计划的基本特征,并说明了我国选择DC型年金计划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美国401K计划产生的背景、内容、特点和经验这四个方面入手,对美国401K计划的运作做了分析,并且总结出401K计划对中国发展企业年金业务有哪些借鉴和启示,最后还分析了香港是如何移植401K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第五部分提出应对老龄化的中国DC型年金制度的构想,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然后借鉴美国401K和香港强积金的运作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构建我国企业DC年金制度的设想和促进我国企业DC年金制度发展的建议。第六部分综合本研究的观点和论述,形成了结论,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丁建定, 郭林[7]2012年在《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度:精算模型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面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窘境,中国政府开展了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然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促进经济增长并不能成为做实个人账户、实施基金制的充分理由。考虑到人口老龄化会使得政府在传统现收现付制中的财政责任畸重与做实个人账户会面临融资挑战和投资瓶颈,名义账户制可成为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个更有效率的选择。本文在提出改革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名义账户制简明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名义账户制精算模型,并基于中国数据,应用该模型对"小账户"和"大账户"改革思路的基本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和养老保障体系的替代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等实现一定水平替代率的基础上,按"小账户"或"大账户"思路进行改革,养老保障体系能为企业职工提供达到目标替代率的养老金;与"小账户"思路相比,"大账户"思路可在实现目标替代率的同时,降低制度缴费率。

魏莹[8]2014年在《呼伦贝尔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员工退休后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发展都非常重要。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单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限制,导致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与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如何建立有效地养老保险制度,保护广大企业职工的利益,已经成为当前函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为研究目标,针对我国现存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呼伦贝尔市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了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呼伦贝尔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剖析其形成原因,为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提供理论基础。之后介绍了养老保险制度在西方国家产生、发展及近年来的改革措施,对其典型的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梳理出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最后通过分析总结,提出了针对呼伦贝尔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完善对策与解决办法,通过加强相关的立法安全保障、对企业养老保险的基金收缴方式、对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统一并完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方式来从根本上有效的完善呼伦贝尔市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本研究,对企业养老保险的改革及完善提供了理论研究借鉴,揭示了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这对于健全和完善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广大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后保障水平,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丽[9]2007年在《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中国明确了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实现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然而,人口老龄化、隐性债务显性化及个人账户空帐运转,种种压力却使传统的公共养老保障制度在财政上出现了支付危机。由此引发的如何增加养老保险收入,填补基金缺口,维持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话题成为政府、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与此同时,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提升空间缩小;扩大养老覆盖面存在长期缺口隐患;提前退休现象严重、女性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更是对原本紧张的养老保险基金雪上加霜。上述背景为中国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的讨论提供了必要的现实依据。本文围绕养老基金支付缺口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看法与见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在中国推行延长退休年龄方案的可行性条件。并运用保险精算的理论知识,分别测算出女性每提高一岁及以60岁为起点同时提高男女退休年龄对解决当前社会统筹基金缺口,降低制度赡养比以及企业缴费率的影响效果。目的是为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论文第一章介绍推迟退休建议提出的原由,并介绍国内外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的研究动态。纵观国内外学者建议发现,目前选择改革最佳时机,提高退休年龄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基于此,第二章开始进入中国目前退休年龄现状介绍,从中国的现存状况入手分析推迟退休的必要性。综合以上背景,第叁章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弥补人口老龄化所引致的劳动力资源不足;高学历人群的初始就业年龄偏大等几方面定性分析了退休年龄推迟的可行性。第四章做了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退休年龄组合测算了推迟退休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得出结论,并依据分析对延长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提供几点有益的政策建议,同时点明论文的不足之处。总之,我认为在充分考虑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基础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将被迟早提上议事日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切合实际提出不同的退休年龄组合,并在结合实事背景基础上设定假设条件。先从定性的角度简单论证了文章观点,而后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给大家一个客观、直接的认识,进而得出推迟退休方案的可行性结论。

牛海[10]2012年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动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项旨在探索如何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特别是中小企业年金发展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评述,交待选题背景,评述已有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是第叁章的内容,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及年金市场发展现状,给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第叁部分由第四至第八章组成,分别从政府、企业、员工、市场等角度探讨如何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第四部分是第九章结论部分,给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第一部分以老龄化为切入点,说明发展企业年金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国现有老龄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还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养老保险体系却很不健全,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背负的隐性债务压力,个人账户还未做实。制度内赡养率持续走高,现收现付制的账务运行模式无法应对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带来的支付风险。大量的文献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发展基金积累制的年金计划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办法之一。第二部分分析我国现有年金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年金市场发展概况。我们认为,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的部分规定是早期针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配套措施,为了照顾当时一些行业企业养老金高于地方而容许企业“补差”的临时措施,后来发展企业年金的企业也都是这些行业企业转制的大型国企。这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特点,现在看来却成为一种不足。造成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为起步晚、发展慢、覆盖率非常低、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在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支付压力越来越明显的时期,企业年金也需要完成“补差”的角色转变,向普惠性、大众化方面发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及其员工也参与到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与发展事业之中。基于以上考虑,论文第叁部分针对涉及年金的基本体制和各类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无法在短期内根本改变的现实情况,探索在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动力的研究过程中,希望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微调和优化,发掘政府、企业、员工、市场管理机构等企业年金参与主体发展企业年金的动力,以较低的制度调整成本和经济成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构,推动企业年金尤其是中小企业年金的发展,优化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我们认为,这种转变的动力首先来源于政府政策的调整。经过我们的测算表明,政府只需以较低的税式支出,就可以带动多倍的养老基金积累,这种为全社会增加福利的政策理应是政府的政策选项。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在不与当前税制发生大冲突的前提下,企业年金税惠制度的一种低成本变迁:实行“阶梯TEE”税惠制度,即在现行企业年金税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允许企业或个人年金缴费的2%—3%部分在进入个人账户时免税,再规定一定比例的优惠税率,规定缴费上限,严禁超越。当然,为了把税惠政策用好用足用出效益,防止拉大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避免造成新的税收不公平,“阶梯TEE”税惠制度提出缴费比例的基数是基本工资,再加上严格的上限规定,就可以有效防止高收入阶层利用年金制度获取更多税收优惠待遇的不公平行为,推动年金制度走向中小企业的普通工薪阶层。据调研和计算,“阶梯TEE”税惠制度安排对于现行个税起征点下的广大工薪阶层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银行利息极低的储蓄投资环境下,如果税惠制度下的年金积累能够得到较好的投资运营,较高的收益率会促进年金计划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第七章的模拟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股票30%的上限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严格限量投资监管模式也是目前针对我国股市各种风险的现实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推进,价值投资日益显现,这样的投资组合是可以实现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目的。根植于有效的金融市场,通过投资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将为企业年金基金的发展提供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持久动力。这种来自市场的动力也是维护和带动各年金参与主体持续积极加入企业年金计划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在论文的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实行“阶梯TEE”税惠制度是当前引导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有效选择。个人账户式企业年金制度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较小,特点是年金拥有者“代内自养”,这种制度安排需要缴费在进入个人账户时有免税待遇,否则员工个人没有建立年金计划的积极性,企业年金最广泛的市场需求没有被开发出来,企业年金发展长年停滞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政府的引导力是发展企业年金的第一动力,只有在这一初始动力恰当到位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出广大中小企业和员工对企业年金的需求,发动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动力,形成发展企业年金的合力,才能储备足够多的年金基金,调动年金投资运营管理人的积极性,打造养老金储备新的增长点,快速积累社会化运营的养老基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一起应对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作改革研究[D]. 任春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及其本土化研究[D]. 童文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3]. 中国“养老金悖论”问题研究[D]. 程睿娴. 云南财经大学. 2012

[4]. 统账结合的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D]. 蔡向东. 吉林大学. 2009

[5]. 中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研究[D]. 王敏. 南京大学. 2014

[6]. 我国人口老龄化下DC型计划问题研究[D]. 陈育.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 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度:精算模型与实证分析[J]. 丁建定, 郭林. 社会保障研究. 2012

[8]. 呼伦贝尔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 魏莹. 黑龙江大学. 2014

[9]. 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研究[D]. 张丽.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动力研究[D]. 牛海. 复旦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作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