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论文_汪洋

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论文_汪洋

(铜梁区广播电视台,重庆 铜梁)

引言

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会,要求新闻报道要更加具有娱乐化、平常化、人文化的特点。新闻记者在对事实进行传播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受众关注度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协调社会关系。

新闻“故事化”正是新闻报道发展趋势下的产物。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同时有助于加深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题材的意识,使其创作风格多样化,为广大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文化休闲方式,使得受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一、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概述

1.新闻故事化的起源与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新闻故事化起源于19世纪法国的杂文写作形式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新闻学,同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新闻学算是新闻故事化的发展,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华尔街日报记者基尔戈尔对新闻大胆创新,在新闻报道的开头加入一些新闻故事内容引入主题,在这之后,《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便发扬这种写作方法,通常会用一个与新闻主体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新闻,然后逐步展开,深入主题。

从此,新闻故事化便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不管扩大,在“内容为王”的大环境下,受众更趋向于接受具有可读性的、通俗易懂的新闻,而不是传统宣传说教式的新闻内容。所以讲故事的新闻写作形式使用得越来越多,在深度报道或者非动态的长篇通讯中多用这种新闻体裁,这种体裁显得更加的具有吸引力。这种具有知识、趣味、奇特的写作形式,也成为写社会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向。

2.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特点

新闻故事化广泛的使用,无疑是给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它是新闻但又区别于传统新闻写作,为新闻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具体特点如下:

新闻故事化常常会采用对话、场景、动作等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深入刻画客观事实和人物形象,虽然文字不能像视频那样具有视觉冲击力,但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将读者带入具体的场景想象中,充分展现心理上的零距离。

新闻故事化写作贴近实际、贴近受众、贴近生活,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用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习惯来吸引读者,具有亲近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新闻故事满足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前提条件,从事实出发,准确客观的描述事件本身。它应用受众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体现当下新闻人性化的特征。随着传播渠道的增多,人们往往会厌倦传统宣传、说教式的新闻形式,这样的传统传播形式影响人们的认知,但人们并不真正接受,更多的只有排斥,因此只有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融入情感和意志,才可以达到平衡的心理,从而使得受众形成自己的认知。

新闻故事化往往是具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特点。新闻故事化从人出发,给原本缺乏活力的新闻增添乐趣,使新闻更加生动,进而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新闻故事具有可视性,它将原本比较沉重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把其中最积极、生动,具有闪光的信息点用故事情节展现在受众面前,将其情节细节化,达到了纪实性和可视性,将真人真事给其他受众做示范,让受众更有认同感。

3.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李希光说过:“新闻的具体写作中,只能运用一种技能:小说家的叙述技巧。它是最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吸引住。”[1]

故事化新闻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但是它也必须满足传统新闻的五要素。

(1)在写故事新闻时,首先应该使用剧本作家的思维方式,以趣闻轶事为开头,然后用场景描述最有戏剧性的瞬间,穿插故事人物的对话,整篇新闻以新闻中的故事为主要内容,故事人物为关注焦点,从而达到追求生活真理的目的,最后一段,用细节制造一种期待的情绪,同样作一段戏剧性的结尾。

(2)注意悬念和细节。在细节方面,应该加强其捕捉力,通过场面描写,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用人性的视角来叙述新闻事件,通过人物动作、语言、表情,生动表达人物特点,将人物对话穿插到新闻的写作中,从而达到揭示新闻意义的目的。在设置悬念上,让故事慢慢展开,环环相扣,让读者有一直想读下去的愿望。

(3)设置起伏情节。故事新闻注重报道结构的紧凑,避免使用散文式的结构,在叙述故事时,情节应该有起伏跌宕的变化,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4)在新闻故事中,建立多维的、立体的叙事视角,准确客观的描述新闻事实,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展现新闻魅力,将情感因素融入理性中,从而增添新闻的权威。在写作中,视点一步到位,直观描述出主题内容。

二、讲好新闻故事实例分析

1.叙事角度的选择

故事新闻往往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和矛盾冲突,所以在叙事角度的选择上,应多从人文角度考虑,从而达到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效果。

大家常说,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获得好评的是南方周末的特稿《回家》,这是在众多报道中唯一一篇讲述寻常百姓故事的,8000字篇幅的《回家》用质朴而真实的文字描述了地震给程林祥一家带来的难以安抚的毁灭性伤痛,将程林祥和刘志珍夫妇拯救儿子程磊的过程详细的刻画下来,用人文关怀的情感感动受众,震撼读者的心灵,用普通人的事例来感人普通老百姓,这样的情感更有感染力,引起共鸣。

在遍地都是新闻的地震灾区,记者没有求大求全的对地震整体报道,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聚焦在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故事上,并且进行跟踪采访,将一家子的心酸与悲痛通过他们的经历直接呈现出来,没有刻意的夸大与渲染,只用平白的对话和场景来表现,看似平常的对话,隐隐中体现灾民心中的撕心裂肺,将灾区中看似平常的故事报道给心系灾区的读者,体现其人文关怀,让人深深感动[2]。

2.故事基调的渲染

故事新闻的写作从一个小故事入手,用小故事来引出记者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形式比起传统倒金字塔形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通过真实的小故事循序渐进,深入了解记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使用这样不突兀的方式,让读者瞬间和记者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获得十九届新闻奖的由中新社记者李安江 郭晋嘉 杜远写的消息《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这篇消息是写5.12汶川大地震中记者的经历,同样作者没有求大求全,而是写出了自己在灾区的亲身经历,没有感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从质朴的文字间表现出救灾工作的紧急和险峻,更好的体现了在生命面前的强大的人文关怀,具有良好的素养。记者用一位母亲的求救开篇“我的孩子已被埋了10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3]这样的现场描写让读者不禁的产生一种急迫感,更为救援揪心,进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想一探究竟到底在听到这样的求救后,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她的孩子是否被救?人们又是怎样开展救援工作的?带着这些疑问,读者会继续往下阅读,同时开篇的紧急感让读者从开篇就进入整篇严肃的基调中,“救救我!”听到废墟的求救声,更让读者对其燃生希望,接着记者详细的描写他们如何参与救援,整个过程让人惊心动魄,细节详略得当,呼应了开篇的紧急的场景,触目惊心,看完整篇消息,感觉是在进行一场紧急的战斗一样,从头到位都是紧急的场景,但是当成功救援之后,又是一种欣慰,记者从开始的伏笔,接着一步步严峻的急救过程,最后成功救援,让人一下子豁然开朗。

由此可见,故事新闻开篇基调的渲染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亮点,有了这样的具有冲击力能够瞬间吸引读者眼球的故事,给整篇消息奠定了感情基调,让读者在开篇就能和记者一起进入整个主题思想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故事情节的展现

在中国新闻奖二十二届获奖作品中《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用讲故事的形式描写了红山嘴边防连会晤站副站长王兴民、蒙古族连长龚黎明、晤站翻译额尔德木图等的感人故事。整篇通讯采用的是守防官兵们自己讲述的方式,王兴民的故事是从他接到妻子生病的电话,“我病了,医生说很重……快点下山,看看我吧。”记者直接引用妻子的话,增加消息的真实感。接到这通电话的王兴民渴望马上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大雪封山,导致道路不通,“王兴民急得用拳头直擂自己的胸口”记者用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被困在雪山的王兴民的无可奈何与心中的焦急。在短短两年里,王兴民先后失去了妻子、母亲和祖父,在讲述这通断肝肠的经历时,“在座全都落泪了”这一细节表明了官兵都有自己心酸的经历,悲伤的心情感同身受,让人感动。

在即将告别连队的时候,他们默默为军马准备了足够的草料,把狗圈羊舍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烤火煤堆得方方正正。”[4]下山名单基本确定,尽管山上环境如此恶劣,但在即将离开时,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体现出了对连队的留恋。记者用这一细节展现了防守官兵的崇高与坚定,还有他们的忠诚尽责,即使环境如此恶劣,但是他们一直在坚持,用故事侧面变现他们博大的胸怀的精神高地。并不是直白的描述他们的精神是如此的崇高,这样用故事情节的形式使得消息更加鲜活,更加具有代表性,从而达到了情感冲击力的目的。

4.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故事新闻中,人物形象为主体,故事的叙述往往是突出人物特点,所以通过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品质特点进行细致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在讲故事新闻作品中,人物通讯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具体、生动、全面。中国新闻奖二十六届获奖作品《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讲述了贵州晴隆草地中心的80后畜牧师夫妇刘树军、尹亚莉,他们拥有高学历却扎根贫困乡村,敢于和艰苦的环境作斗争,将基层农业与国际养羊科技前沿紧密互动。整篇作品通过生活的艰苦与心中的快乐、远离都市却与世界科技前沿紧密互动、贫困山区的低起点与事业之树这三组他们人生的矛盾进行辩证看待,从侧面刻画了这对夫妇的青年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事迹,突出他们的实干精神。

新闻作品主要靠对刘树军的采访来展现其品质,“咬牙挺住,尽快适应。”、“说实话,我们是当时县里引进学历最高的人,就怕工作出点闪失让别人瞧不起。”这些质朴的言语体现出青年的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5]

三、新闻“故事化”的影响与存在的问题

在新闻的写作中,故事化新闻如果稍微拿捏不好,就会产生不可避免的麻烦,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1.容易转移群众关注视线,带偏社会舆论效果

新闻故事化是以讲述故事情节为核心的,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抓事实的情节,而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事实可能会被记者屏蔽,无形中转移了受众的关注重点,削弱了新闻舆论的重要影响力。

同样的,如果受众习惯性的关注情节,而忽视新闻原本带来的社会价值,就会使得新闻工作者迎合受众的口味,这样就会使得新闻失去最原始的理性本质,失去正确导向的舆论价值。

2.削弱新闻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新闻“故事化”的报道中,由于它的形式与文学创作有一定的相同部分,所以记者在写作中,容易夹杂过多的主观意识,人为安排的情节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3.增强新闻戏剧性,使其泛娱乐化

一些故事新闻的报道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吸引受众眼球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常常以一些花边或者是黄色新闻作为素材,报道中充斥了很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例如暴力、犯罪、名人隐私、性等话题,而且还会在写作中夸大离奇的、血腥等场景,严重影响社会环境。

“娱乐化”使得新闻从说教影响到眼球影响,而“故事化”追求从眼球影响到深远的思想影响。现在我国的新闻故事化导致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越来越多。

四、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随着传播媒介创新,使得一些传统媒介方式失去优势,所以不得不以寻求适合自身的报道方式。新媒体的迅捷发展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碎片化、简洁化、浅显化。那么为适应自媒体时代,新闻写作形式也必须有所改变,因此故事化新闻的写作方式应运而生。

但是,随着故事化新闻写作形式的发展,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暴露了出来,这样的情况应该引起记者的重视,在新闻的采写中,应当具备良好的工作素养,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煽动性语言和结论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以人为本,把姿态放低,将话筒和镜头给百姓,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的故事,充分体现对受众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展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0

[2]林天宏,贺延光.《回家》[N]《中国青年报》2008-5-28

[3]李安江,郭晋嘉,杜远.《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N]中新社2008-05-18

[4]黄国柱,张占辉,刘明学.《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N]《解放军报 》2011-09-28

[5]万群,冉斌 ,黄诚克.《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N]《贵州日报 》2015-05-29

论文作者:汪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论文_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