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老板:新一代183号新动力183新希望_尹明善论文

民营企业老板:新一代183号新动力183新希望_尹明善论文

民企老板:新生代#183;新力量#183;新希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企论文,新生代论文,老板论文,新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中国的民营企业老板是新生代老板,不是从年龄的角度,而是指他们当老板的时间。这些人实实在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为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非公有制经济,才有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这一大批民营企业老板。

力帆轰达的董事长尹明善,龙大集团的董事长宫学斌,应该算是新生代中的老者,他们当老板也不过是二十几年的时间,而他们真正把企业搞大,也就是十年左右。新人中的新人,以商务通名扬天下的恒基伟业的老总张征宇做企业还不到5年。

说他们是新力量,因为他们已经越过了解决个人温饱和体现个人价值的层面,或者是他们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引导了新的消费;或者是他们的企业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或者是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推动社会和经济进步的新力量。

走近这些新力量,发现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东西。年龄的不同、行业的不同、经营手法的不同都是外在的表象的,而使他们成功的内在的东西却是相同的一致的。

———白手起家。这一批新生代的老板大多没有“背景”和后台,只是凭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冲动和热情白手起家,能吃苦,有韧劲,使他们获取了今日的成功。

———创新再创新。创新并不很难,难的是把创新坚持下去。很多风云人物昙花一现,就在于此。创新使新生代最终成为新力量。

———融入潮流。新生代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能与社会潮流一起前进,能快速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比如摒弃家族管理,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比如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服务社会。当一个人真正把自己放到整个社会中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但同时也

会发现更多的机会,产生不断进取的永久的动力。新生代的老板始终都是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准则,因而他们才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诚信为本。人无信不立,人不立企业谈何成功?无信者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绝非长久之计。新生代的老板们深谙此中道理,所以,诚信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共同遵守的准则。

———国际化经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冲击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小地盘,不可能跟上21世纪的脚步。不管他们的国际化经营有没有开始,国际化的经营战略都已经铭记在新生代老板的心中。否则,他们走不到今天。

走近新生代,还会发现,不仅是一种新的力量,他们还是新的希望所在。21世纪已经来临,但愿他们走得更稳,走得更好。非常时代非常故事非常人物

主题一:尹明善:须臾之间创造辉煌

1938年,尹明善生在重庆涪陵乡下一小地主家。1950年,12岁的他和50多岁的小脚母亲,被“运动”到荒山顶上一间他人弃用的茅草屋。一块薄地,几个锅碗,生存难以为继。

体力不足以种田出粮,只能靠智力养家糊口,尹明善决定“做生意”。他从一个好心人手里借了五角钱,步行到城里批发一些针,再回到乡下沿村叫卖。每天五角钱的针能卖一块多钱,每天赚得的钱,买够米后就存起来作“流动资本”。几个月后,尹明善就拥有了好几块钱,“富裕”了。

而对于尹明善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卖针,他居然懂得了今天所说的资金调用及拆借:

尹明善是在乡下卖针,获得资金后再到重庆进货。他当时认识一个卖鸡蛋的年轻人,是先在乡下拿钱收购鸡蛋,然后运到重庆卖掉。尹明善主动找这个人商量,讲出自己“融资”的办法:我们两人的资金可以合在一起用,我在乡下卖针卖得的每一分钱都交给你去买鸡蛋,你可以多几块钱多收购一些鸡蛋;到重庆你卖掉鸡蛋后把钱交给我,我就可以多购进一些针头线脑……现在看,这其实是非常成功的资本运作,而尹明善当时只有12岁。

一年多以后,赚了十几块钱的尹明善把钱都给了母亲,自己赤手空拳到重庆求学读书。

求学的过程,依然充满传奇色彩:一入课堂,就成了这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全校师生又惊又喜地看着他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入校不久就能倒背整本地理课本;高一第一学期解完了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题;高一下半期自修完大学数学专业的课本;高中二年级,解答出当时中国数学界一些顶尖难题……

为了“全面发展”,他还刻意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中学时就能在报上发表文章;自学音乐、作曲,写了很多同学称道的曲子;酷爱体育理论,对排兵布阵有天然兴趣;18岁,成为重庆一中女子篮球教练,率领球队比赛一举夺冠……

直到今天,重庆一中一位老教师仍不无惋惜地说:如果不是历史的错误,尹明善这样的天才学生一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家。而尹明善自己说:我只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而已。

1958春天,灾难又降临到尹明善身上。高中三年级的他因被揭发“有右派言论”而被踢出学校。1961年上升为“反革命”,发配到塑料厂监督劳动。从此20年多年“牛鬼蛇神”的生活,朋友反目,恋人断交,进步年年无望,运动场场有份。

“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大家敬而远之,他也自甘戚戚,天天埋藏在书本里。尹明善实实在在地看了20多年的书,久而久之,甚至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陶醉在学习的过程而并不梦想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1979年,命运终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已过不惑之年的尹明善落实了政策。

当他被宣布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这一天,尹明善在一本书里翻出一首诗,抄在笔记本上:……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变成黄金。

“是的,我还年轻!姜子牙81岁出山,我今年41岁,一切都并不算晚”,尹明善对自己说。

在夹缝中攀上顶峰

随着政策的落实,工作却没了着落。

尚幸尹明善“饱读诗书”20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头,知识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不久,他以优异成绩入选重庆电视大学英语教师。一年后脱颖而出,成为英语教研组组长。1982年,重庆出版社恢复,他前往应聘成为编辑,很快又大受重用。

两年之后,重庆外办下属一个涉外公司出现亏损,数十万的窟窿想找个能人去填上。外办副主任是尹明善的朋友,看老尹平时交谈头头是道,认定是经商奇材,调去出任法人代表。尹明善没有辜负朋友的期望,一年多之后,亏损填平,账上赢利数十万。别人正在看他下一步如何大发展时,尹明善却向朋友递了辞职报告。

一考就中,一干就好,一好就跳,他成了每一个岗位上的过客。

为什么会这样?尹明善说:当时我朦胧的理想在清晰的现实面前困惑和焦虑,我在年龄紧迫感和社会变革的轰鸣声中期待和寻找……我认定改革开放的形势已不可逆转,但如果别人不能给你理想中的舞台,何不自己去创造一个舞台?

1985年底,尹明善下海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成为重庆市最早的二渠道书商。

半年之后,他编辑发行的第一套书《中学生一角钱丛书》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大关,每本能赚一分钱。书商尹明善一炮而红,而且红遍了大江南北。到1989年,他已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书商。

也许正因为太顺,尹明善开始反思:这个行业尽管在全国正烽火连天,活跃异常,但也已是一眼见底,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尹明善决定关门。

放弃是如此的容易和快,以至于整整一仓库的书没有卖掉,拉到废品收购站时用了几大卡车。十年之后有人评点他说:此人最大的本领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做事超出别人的想象。

1992年,尹明善办厂组装发动机,带动了重庆“摩托帮”浮出水面,随后号称重庆“第一大帮”。所谓“摩托帮”,即一大批完全靠生产摩托车及其配件发财的老板们。

90年代初,这个城市里的摩配老板,提起国内摩托车行业的老大“重庆嘉陵”和老二“重庆建设”,总要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因为两大集团做个小动作,一些人就可能一夜致富,而另一些人就可能转瞬垮台。

一位“摩帮”朋友,经营着一家校办摩托车厂。有一次聊天时告诉尹明善,自己每个月需要几百台发动机,却要到河南去买,价格很高而质量很差,因为本地的嘉陵、建设是不愿意把发动机卖给其它小厂的。

而这时的尹明善正像无根的浮萍东游西荡,朋友的表情刺激了他的灵感,他对朋友说:也许我能帮你搞到更好的发动机。

这一年,尹明善注册成立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启动资金二十万,散兵游勇九号人。在租来的不足四十平米的生产场地,他雄心勃勃地告诉每一个人:我们的理想是造全中国没有的发动机。

理想很高远,操作却必须现实。此时此刻摩托车市场火爆得几乎变形,发动机市场的需求要多大有多大。他们发现了一条捷径:把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过来,自己装配成发动机再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而卖价高达1998元,而建设集团对此浑然不觉。

于是他们开始今天去买1号到10号的零件,明天去买11号到20号的零件……总之配件买齐,却不能让对方感到面临竞争。尹明善同时还知道,这样的日子长不了,只要一旦形成气候,建设集团肯定卡脖子。那么哪些配件可能被卡呢?当然是他们自己生产的部分。于是尹明善从开始装发动机的第一天,就积极联系配套厂,设计需要的零配件。四个月后,几个关键零件被开发出来,建设集团一夜醒悟,下令一个零件也不许卖给尹明善……

然而,摇篮里的婴儿已能自己走路了。

这条从夹缝中挤出的道路,七年后把他们送上了行业的顶峰。1993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重庆摩托车业重新洗牌,尹明善的公司到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纳税9000万元,进入全国私企前8强。2000年出口创汇5200万美元,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是重庆市私营企业中的大型企业。2001年1到6月出口额达4250万美元,位列全国同行第一。超过嘉陵、建设,成为重庆摩托车业的龙头老大。

创新者无敌

人称东北有三宝:貂皮、人参、乌拉草。尹明善把力帆的成功也归为三宝:创新、出口、信誉好。

创业之初有人说:尹明善连摩托车轮子怎么转都搞不清,居然也来赶浑水。

但尹明善铁了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战略的优势。

走创新之路是尹明善一直追求的目标。1992年他们只有几个人,就开始想要造全中国没有的发动机,最后因资金短缺,无疾而终。1994年,他们有了500多万资金,狠狠心拿出50万来搞开发。三个月后,居然大功告成,全中国独一无二的100毫升四冲程发动机终于成了他们的专利。

消息刚一传出,浙江省钱江集团找上门来,要求包销:1995年你们一台都不准卖给别人,我保证买你们8万台。

1994年他们总共生产发动机两万台,一听8万这个数字,差点昏了过去。1995年他们实实在在地卖了8万台发动机给钱江,每一台赚200元,这个品种共赚了1600万。

尝到甜头以后,在这一年他们又投入100万元,差不多花了五六个月,搞出了100毫升电启动发动机。当年投放市场,从9月到12月,共销售6万台,又赚了1500万元。这一年是突飞猛进的一年,他们搞出了两个“全国没有”,一下子就用500万搏回了3100万。

经济学家说,一个企业要获大利有三条途径:垄断、投机冒险和创新。尹明善“下海”时系一介寒儒,哪来权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投机之事书生无胆;只剩下一条路可走:“技术创新”。于是尹明善自撰座右铭:获利路有三,垄断我无权,投机我没胆,创新求发展。

创新对力帆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力帆的90、100电启动、立式110(100)型发动机,是民族摩托车工业上的三个里程碑。力帆集团最初提出了“摩托车时装化”的概念,现在他们又提出了“摩托车信息化”的概念。力帆的电喷摩托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汽车工业中,99%的汽车现在都采用电喷技术,而在摩托车工业中99%的摩托车都不采用电喷技术。这并不是因为电喷技术本身,电喷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电喷省油,排放又低,符合时代潮流,但应用在摩托车上却带来了成本过高的缺点。力帆投资上千万元,自主开发数码科技———摩托车电喷技术,于2001年4月8日正式通过重庆市经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它标志着力帆摩托已向信息化迈进了一大步。力帆的电喷技术填补了国内外中小排量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领域的应用空白,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更适合我国的道路状况。并且力帆的ECU控制软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版权和专利权。

到目前为止,力帆已有六款车型实现电喷化,其中四款车型已陆续进入市场。经天津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和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检测,可节油20%以上,尾气排放达到欧洲II号标准。因为是自主开发,力帆电喷系统的成本仅为国外同类技术的四分之一,可以预言,一旦大批量上市,电喷车将是打遍“摩界”无敌手了!而且电喷系统本身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创新的动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尹明善开始大张旗鼓组建技术中心,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4%,投入新品开发。这样的手笔在摩托车行业绝无仅有。如果开发部门用不完这笔钱,尹明善会骂他们无能。当然,钱不能乱花。

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体制的创新。力帆集团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是吸引外资;第二个方面是将三权(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分离,充分发挥经营者的才能。

创新无止境。每一次新品开发成功,尹明善都要告诫员工,不能有“李自成进北京———江山铁打”的感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摩托车业发展势头是如此的快和不可阻挡,以至于一切落后者都难免被辗于轮下,抛于尘土。近几年来,国内同行都开始创新了,每一家企业都在搞技术中心、开发中心甚至研究院,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认识更新,投入更大,方法更好”。

尹明善说:我认为创新真正难的不是它的过程,而是在它的两头:第一,你创什么新?什么是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第二,新产品做出来后如何把它推广出去。

他认为,投资的力度等于创新的速度。拿破仑为什么打胜仗?是因为他的军队行军速度是130步/分钟,其他欧洲军队是70步/分钟。今年力帆在技术开发上投入了近一个亿资金,即将推出的一个崭新技术,将是别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和赶上的。

投入更大,技术含量更高,企业更上台阶,这恐怕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道理吧,他说。

走出夹缝

思考失败的最好时机,就是当你节节获胜的时候。

尹明善被人称为“学者中的企业家,企业家中的学者”,他拥有苦难中孕育的“思想食谱”,他懂得“人生须臾,何骄之有”的深刻道理。这位身高1米84,年逾花甲的“年轻企业家”,有一天从自己“天下最寒酸的总裁办公室”里走出,穿过车辆轰鸣、人声鼎沸的工厂,看见活力四射、条块模糊的人群,心中突然升起一丝忧虑。

几个月后,在一次全国性的座谈联谊会上,尹明善提出了“民营企业应该早日走出夹缝”的观点。

“夹缝”从道德的角度上指的是民营企业早期的创业手段:合法与不合法之间,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特别更多的是在合法与不合理之间,合理与不合法之间。

“夹缝”同样还指的是民营企业当前

的生存状态:非现代非传统,既现代又传统,在经验与理论之间,实用和科学之间摇摇摆摆,有缝必钻、碰壁拐弯、走走停停、磕磕碰碰……

尹明善指出:在今天,当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广阔,夹缝路线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我们没有理由再呆在夹缝里面畸形生长,“走出夹缝则生,滞于夹缝则死”,已成为当今民营企业升腾起落的客观标准。

力帆轰达如何走出夹缝?

尹明善说,除了力帆多年以来秉持的创新精神之外,我们还必须做到三点:1、规范管理;2、认识并参与虚拟经济;3、理解并融入全球化。

成功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曾经有一位记者问他,这些年经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感谢上帝,给我安排了今天的角色。

他说:我曾经梦想过当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似乎只在企业家这个位置上,生命才变得如此厚重———因为我有了使命感,对企业、对国家。

他说:成功离不开机遇和巧合,我们幸得生逢其时,生逢其地;我们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头,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有生机的国家……

他说:成功同样离不开自己心态和把握,我们没有理由埋怨这个社会,生活不可能永远湛蓝,愿望不可能随时达成;你必须看到,如果放开埋怨,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发现、去表演的舞台。

他说:人生须臾,何骄之有!

主题二:周晋峰:一个人的梦幻组合

八、九年前就听到周晋峰这个名字了,因为他是民营企业家中学历最高的———博士后,所以谈到他的人特别多。自此之后,周晋峰这三个字成了人们耳边和眼前的常客:光彩事业发起人、最早开发中文域名、倡议“9-19诚信日”。终于有机会采访了周晋峰,发现他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无论是他的故事、他的思想、他的事业,都是如此。

集“三家”于一身

科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这是人们对在不同领域中成绩卓著者的尊称。就一般人而言,这三者似乎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而对周晋峰来说,“三家”集于一身的评价似乎并不为过,说得时髦一点,周晋峰一个人就是这“三家”的梦幻组合。

1984年,周晋峰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取北大研究生。1985年被评定为北大第一位直读博士。

1986年,他作为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博士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化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校从事生物物理事业博士后研究。

在美期间,他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他对于DNA-RNA遗传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正是因为他在学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发展的巨大潜力,1986年,他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上少数几位“极有发展前途的青年科学家”之一。当时他才34岁。

如此年轻又极富才华的科学家,这让多少人艳羡不已。而周晋峰却作出了让当时了解他的人和不了解的人都不能理解的选择———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1989年,周晋峰拒绝美国多家科研院所和著名公司的高薪诚聘回国,此时正值国内出国大潮日益汹涌,很多人对他此举并不理解,甚至误解。而更不能让人理解的是他回国后又放弃了他的导师在北大已经超编的情况下为他费尽周折才争取到的留校名额,他的导师因此引起心脏病发作而住进了医院。

说起这段往事,周晋峰总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导师。不过,他对自己的选择一直是非常坚定的。他在当时写给导师的信中说:我不敢去看您,无非是怕您失望。我相信我会成功,那时,以我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来宽慰您。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周晋峰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去美国之前,他就明确地告诉自己,到美国不能简单地读书,要搞清楚他们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真正原因。几年后,他得出结论:美国已形成了科学与产业结合、互补互养、共同发展的机制。而中国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是能够在高科技与生产力之间搭桥的科学家,科学家必须要走出书斋,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只有通过这种结合,才能迸发新的创造,产生出更完美、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东西来。

1992年,他创办中西公司,短短几年的时间,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以北京中西电子工程技术开发公司为核心,中西工程及咨询公司、北京中西自动化有限公司为骨干,集技、工、贸为一体的拥有10多家子公司的产业集团。他用他的成功诠释了他的思想,宽慰了关心他的师友。

周晋峰有这样一个观点:你首先要为社会做贡献,社会才会给你支持、向你提供资源。他的这一观点,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基点。基于这样的观点,他的目光始终盯着社会的发展。发起“光彩事业”,是他服务于社会的最有代表性的杰作。

一直以来,“扶贫”工作是全社会的重点工作,但收效似乎也一直不大。周晋峰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思考之后,发现关键在于要增强贫困地区“造血”的机制和功能,这样才能尽快脱贫致富。于是,他想到了开发式扶贫。

为了动员得到更多的民营企业家的认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开发式扶贫,他放下了公司所有的工作,找了几个助手,整天关在一间屋子里写信发信。他给民营企业家,给各级工商联,给各地统战部门,给有关领导写信,大讲开发式扶贫的好处。认准了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周晋峰全力以赴。他对几个公司的经理说就是公司马上要垮台了,你们也不要来找我。

最终,由他和另外9位民营企业家共同发起的“光彩事业”,在党和国家领导的支持下,在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组织的推动下,在广大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参与之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有人问周晋峰,你在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他回答:得了一身本事,交了一群朋友。

他的这“一身本事、一群朋友”是他

服务于社会的结果,同时也帮助他走向

最近,周晋峰又倡议将每年的9月19日定为“诚信日”,他要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出一把力。

诚信的身体力行者

“诚信日”倡议的提出并不是周晋峰一时的灵光闪现,可以说他是一个诚信的身体力行者,他已经从自身讲诚信上升到努力去建立信用体系上。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用缺失的时代,这是很多人不愿承认却又不得不直面的现实。礼仪之邦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用危机呢?周晋峰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不是中国人天生就不讲信用,也不是就愿意生活在一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信用体系,缺乏制约机制。

没有体系,缺乏机制,怎么办?去建立!周晋峰拍马而出。

于是,2000年5月,中西公司与原属经贸部的北京中贸商务咨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中贸远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开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信用管理专业网站———“信用中国”。

于是,2001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周晋峰提交了关于建立信用体系的提案。

于是,2001年5月,在全国工商联八届八次常委会上,周晋峰提出了将每年的9月19日定为“诚信日”的倡议。

周晋峰在他提交的提案中这样表述:信用体系发育的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正常运转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曾一度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仅仅依靠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商务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在法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社会化的信用服务体系,解决法律和道德都无法解决的“信用危机”问题,推动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阶段过渡。

对于周晋峰的得意之作“信用中国”网站,他认为至少有四大意义:其一是拉动消费,因为现在消费拉动非常困难的症结就在于信用;其二是推动科技发展,有了信用体系,老板就可以放心地投资,进行科技开发了;其三是促进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信用体系是对创新最有力的支持;其四是有利地方经济,如果能建立一个好的信用体系,一个地方的信誉就会迅速建立起来,经济就会随之快速发展。

周晋峰如此热心去建立信用体系,一方面源于他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一方面源于他对信用体系的另一个深刻理解:信用体系不应由政府来建立,而应该由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来建立。

他说,所谓建立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业务,就是资信调查,一种更海量的资信调查。服务是复杂的多元化的,而且是一个高竞争高风险,需要很多人参与的行业。对这样一个要求方便,要求即时服务的生意,是不可能指望政府来做的,政府也是做不好的。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制定法规,制定市场经济的规则,而不是所有生意都自己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政府在做这件事,现在我们一些个别地方就是政府在做,但这不会长久的,一定会变成由企业来做。

实际上,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这就需要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目前普遍缺乏的。周晋峰认为,加强社会的信用意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他说,美国最常见的一种付款方式叫NEXTTHIRTYDAYS,就是你拿到货30天以内付款就行。而我们呢,要么是不见到货坚决不付款,要么是货发出去收不到款。现在中国就要加入WTO了,中国的企业马上要面对全世界了,我们如果缺乏这种意识,怎么和人家做生意,怎么和人家竞争。

“诚信日”倡议的提出,是周晋峰呼唤人们的信用意识的又一力作。

最早的IT玩家

王志东、张朝阳、丁磊这些名字在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之高,可能很少有人能出其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沾了IT的光。

而同样是IT的高手,并且是最早的玩家的周晋峰,知道的人却不多。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不事张扬的个性,二是他主要从事的是互联网接入服务,这是幕后工作。

知道的人不多并不等于不优秀,周晋峰曾自豪地说:中西网络是国内做得最好的互联网之一。

他的自豪源于他的成绩:中西公司的网络系统是目前国内ISP中规模最大的,已成功地完成了国内三大网络(电信、吉通、中科院)的网络智能化;公司与北京邮局系统合作,创立了北京市最庞大、最迅捷的面向公众的INTERNET服务网络;作为同行业中唯一具有大量INTERNET接入经验和可靠技术的供应商,中西可向用户提供PPP、UUCP、DOD、DDR、DDN光纤、微波、卫星、虚拟主机等各种接入方式,并且不受任何基础设施的限制。

1997年5月,周晋峰作为国际电信联盟执行秘书长邀请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的代表参加了“日内瓦互联网域名国际会议”,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会上发言,并在“谅解备忘录”上签字。

玩家可能有两种理解:一个是以玩为主,另一个是以家为主,也就是真正的行家。周晋峰当属后一种。

对于互联网,周晋峰绝对是一个“明白人”。

周晋峰把网络经济分为三大块:一是基础设施;二是新技术引起的增值服务;三是传统经济的网络化。

他认为,在网络经济这三大块中,传统经济的网络化,我们是远远不足,根本就没重视。在基础设施这一块,大家对它的需求肯定会急速增长,而且多样性的需求、多样性的技术,肯定会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因此,这两块都要大幅度地去做。现在增值服务这一块良莠不齐,因为它新,你我吃不准,专家也吃不准,要看着来。

关于网络经济是否是泡沫经济之争,他说:网络经济是新科技,是实打实的,能够和它同日而语的只有生命科技。从宏观上看,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100大企业将来统统是网络企业,连做软件的微软都进不了,除非它把主营业务改为网络服务。从微观上看,网络经济中有好企业坏企业,这是现实存在的。做任何行当都有关门的,作为网络经济来说,你要算总数,不管倒闭了多少,网络公司一年比一年多,市值一年比一年高。我们只能说在它的创业者中有人做得不好,但这个产业是好的,经济是好的。他说:目前大家对于网络经济的认识总体是不足的,网络经济不但自身会关闭很多企业,它还会把传统企业关闭很多,它会关闭大量的酒店、报纸,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网络经济的特点就是重组重整,但它的规模和速度比较快,而且门槛低,重点在于公众影响力,所以大家感觉就很强烈,很刺激,大家没有调整过来,还很难摸准它的脉搏,就以为它是泡沫。

周晋峰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好比过去地主说某个人在农村混不下去,进城了,过两天说这个人离婚了,进城过得不好,实际上进城的人总会比留在农村的人强。过十几年网络时空中的人看现在的我们就象城里人看农村人一样。

关于现在的很多网络公司赚不到钱这一事实,他说:很多网络公司在初建的时候,如亚马逊、美国在线,都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就是不挣钱,但股票增值很大。所以人们觉得网络公司不怕不挣钱,于是很多新的网络公司不管挣钱不挣钱就干,这是错的。任何一个企业必须要创造价值,要挣钱,才能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企业几乎没有现在投资现在就挣钱的,赌博可能行,但也要延续几分钟。网络经济也不例外,也有投资期和收获期,

网络经济投资回收期的长和短,在于它的机制是否合理和技术是否有前途。人们对网络经济投资回收心理预期长,是因为大家知道网络经济一定会成为主导经济,由于这样一个预期,大家对他们的经营者有点纵容,造成经营者没有积极寻找资金回收模式。未来网络经济的经营模式会逐渐回到基本传统模式,从接受服务者那里收取服务费,或者从网络商那里收费,或者搭载别的服务收费。

而最近网站纷纷举起收费大旗这一事实,验证了周晋峰的话。

不断创新的学者

周晋峰是成功者,在他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比别人稍早一点。稍早一点,就是别人没想到的时候,他想到了,别人想到没做到的时候,他做到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他有哪些“稍早一点”。

北大第一位直读博士;

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创办北京市首家获准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高科技企业;

首开中国网上刷卡业务;

在世界上首创全中文域名注册技术;

开发出国内首创的集传真和E-MAIL于一身的多功能、全自动的E-FAX通讯系统;

开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信用管理专业网站———“信用中国”。

“光彩事业”的始作俑者;

“诚信日”的首倡者。

周晋峰的创新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是他的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的体现。因此他的很多创新,产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比如前一段轰轰烈烈的中文域名抢注,引起了有关中文域名的一系列的话题。而这一次的热潮是在周晋峰开发出全球第一个中文域名“中国青年报”两年之后出现的。

比如“信用中国”网站和与之一脉相承的“诚信日”的倡议,对于唤起人们的信用意识,对于改变人们信用体系应该由政府来建立的观点,对于中国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所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而”光彩事业”具有的意义和影响已经不必多说,“光彩事业”的迅速推广和深入开展已经说明了一切。

创新已经完全融入了周晋峰的生活,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生。他的定位应该说是准确的,而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者。

周晋峰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他说,我永远是一个学生,总想学点东西。

记者曾问他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来可以选择的话,你愿意继续做企业家还是愿意做学者?他的选择是学者。

周晋峰就是这样一个人。

主题三:张征宇:笑看掌上风云

在大众的眼中,恒基伟业的总裁张征宇一直是一个低调的人。即使谈起被人喻为“商业奇迹”的恒基伟业的崛起,张征宇脸上的笑容也是淡淡的,“这样的时代,企业和产品的寿命是掌握在使用者手里的。”

像其他行业一样,当掌上电脑声名鹊起的时候,一些企业留意到了掌上电脑的诱惑。而在1998年之前,掌上电脑的概念只停留在它是电脑的附属品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价值。恒基伟业商务通创造的最大神话,是让世人认知了这一产品,并渐渐体会到了它的实用性。

如今,恒基伟业在业界公认的老大位置上,已经坐了两年。有资料表明,恒基伟业2000年市场份额几近60%。要保卫老大的位置,张征宇显然要付出的更多。

也许是技术博士出身的缘故,张征宇亲自主管恒基伟业公司的技术部门。“在我们这个行业,我认为产品的功能性能甚至比产品的忠诚度还重要。”张征宇最喜欢的词是———创新。

“商务通”一炮走红

1998年,张征宇和孙陶然、宋建元、范坤芳、赵明明、李明、冯庆宇一起创办了北京恒基伟业电子产品公司,寓意共创恒基,同铸伟业。这些分别在品牌、财务、法律、市场、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各有建树的伙伴和出身于技术的张征宇的结合,被称为“最佳拍档”。

张征宇说促使他下海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年中关村的创业热潮,特别是“两通、两海”的成功先例。张征宇不想只简单地读书、写论文,而是想要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些作用。张征宇解释,这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普遍的感觉。是“带有一些时代特色的东西”。

“那时候大家都在讲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和社会地位,我就觉得知识分子只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社会承认,才可能改善经济地位,你的贡献、你的影响是直接的、那么你的回报也就是直接的。”就在张征宇正思考着“知识分子如何才能投身到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时候,一个叫做“PDA”的产品启发了他。

在“商务通”问世之前,IT圈内圈外的人士都不看好进入中国已有数年的PDA产品,圈里人认为它比起PC来,功能太单一;圈外的人又觉得这种东西操作复杂,价格也不菲。

“那时的PDA产品一直缺乏比较明确的定位,不知道产品准备卖给谁。人们习惯于把它看作是计算机产品的附属物,而对附属物地位的认同限制了它的发展。”既有多年代理PDA产品经历、又是技术出身的张征宇对此有自己的见解。

于是,张征宇决定自己来做PDA产品。在1996年底,张征宇开始带领几名青年学者,共同研发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小电脑”。1998年初,“商务通”样机成型,恒基伟业创立。1998年12月,第一台“商务通”面世,并于1999年1月开始试销。

1999年底,不满一周岁的恒基伟业“商务通”实现销售额7亿多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0%多。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张征宇就带着恒基伟业的同仁,把恒基伟业“商务通”推上了国内市场上的龙头位置,震惊了业内外。由于产品优良,品牌定位准确,加上得力的广告运作和销售渠道,“商务通”在市场上一炮而红,取得巨大成功,并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商务通”不再是一种礼品或奢侈品,而是被描绘成信息时代商务人士必备的信息储备工具。

创新所以成功

张征宇被外界称为从事高科技开发的企业管理人才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技术背景对于其后来的创业包括“商务通”的成功,至关重要。像“商务通”手写技术,实际上与张征宇在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做的工作就很有渊源,因为都是用计算机做一些人工智能的分析和判断。

张征宇认为,“恒基伟业的技术理念必须要与市场需求协调。”他发现掌上电脑的手写技术还是一项空缺。掌上电脑的输入方式有语音、手写、键盘、扫描输入等输入方式。其中语音、扫描的输入方式,因为应用不成熟没有普及,故而只能作为输入技术的两种概念而存在。相比之下手写输入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的书写习惯。它对使用者的入门要求不高,对掌上电脑所采用的连笔识别软件的技术要求却很高。张征宇认为,掌上电脑的手写输入识别是一项关键技术,要使手写输入的速度不断加快,识别率不断提高,识别系统必须能够识别连笔手写。

张征宇将眼光瞄准了国内较早涉足汉字手写识别软件开发厂商北京汉王科技公司。汉王公司的手写识别技术在PDA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并多次在测评中获奖。汉王公司先后开发过多代手写识别软件产品,分别命名为PDA1.0、PDA2.0。目前市场上的PDA产品大多采用这两个版本的手写识别软件,但这两个产品的软件手写识别率很低,阻碍了PDA产品的应用。

张征宇决定自己与汉王合作开发。

于是,恒基伟业斥资2000多万元,与汉王历时两年一起开发了连笔识别软件PDA3.0版,其汉字工整书写首选识别率达到96.96%,行书连笔手写首选识别率为92.08%。输入速度、准确率、连笔识别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业内外人士的肯定,被业内权威人士称之为具有革命性突破的产品。

2000年5月,商务通连笔王问世。该产品自问世起就在行业中再掀狂澜。“连笔手写”成为新一代掌上手写电脑的标志。

但张征宇并不满足,“我们要创造一种既功能强大又简便实用的掌上电脑”———这是张征宇的目标。

2000年6月,张征宇率先与美国微软公司签约,以微软最新开发的WINDOWSCE3.0版操作系统为内核进行自主应用开发新品。

一年后,张征宇的目标实现:一款名为奔扬2168的产品伴随着声势浩大的“个性风暴”诞生了。

2001年4月16日,张征宇向外界宣布:掌上电脑个性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个性风暴战略规划中,恒基伟业将推出全系列掌上电脑产品,分为基础信息工具、无线信息终端、专业信息工具三大产品线,分别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每条产品线根据需求变化形成高、中、低端产品,用户可以根据个性需要选择相应的产品。

基于微软的WINDOWSCE3.0为内核,并进行了二次开发的奔扬2168不仅是“个性风暴”中最具个性化的产品,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款以微软WINDOWSCE3.0为核心自主研发的掌上电脑。该产品完全实现了张征宇的目标:不但保留了原商务通的基础功能,同时手写识别速度更快识别率更高,该产品还可以处理WORD、EXCEL,邮件功能中还能收发邮件附件,传真、录音、全屏速记、游戏、理财、MP3音乐等功能。

奔扬2168产品的成功,不仅是张征宇打出的一张巩固企业“龙位”的王牌,更像是向世人展示了我国掌上电脑行业与国际最先进的核心技术接轨取得的成就。新长征路上的巡展

2001年5月16日,恒基伟业推出了“掌上世界掌上中国”的大型巡展活动。这是恒基伟业继发布“个性风暴”战略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市场活动。此次活动除了展示恒基伟业系列产品外,还从全新的角度阐释掌上电脑的个性消费时代,旨在向人们普及掌上电脑知识、传播电脑文化,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掌上电脑带来的便利性和富于时代特色的生活形态。

据悉,恒基伟业未来的重点策略是向无线的方面转换。“这个应该是我们大的产品规划方向,”张征宇说。“PDA下一步会有什么发展呢?现在的PDA处在一个被淘汰的阶段,就是说,原来的东西会渐渐被淘汰,因为它已经比较成熟了,成熟的东西,技术成熟,成本就低。我们新的发展方向是向无线发展,包括单向的和双向的。”

在柏林举办的世界最大IT展会———CEBIT展上,张征宇曾亮出了自己的绝对王牌———商务通无线信息终端产品,让长期一统江湖的欧美手持设备市场看到了中国PDA企业的风采。

未来天地宽

张征宇率领的恒基伟业团队连续两年开创了商业奇迹,也开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掌上电脑行业。做为这个商界神话的缔造者,张征宇经常会被喻为中国掌上电脑业界的霸主,但他本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应该说,我更追求的是商务通这个企业的成功,不是说我个人的成功,这个企业算是王业、霸业,还是什么业,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非常强调的是一种团队协作,没有这种团队的协作,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靠一两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要取得这个企业的成功,必须是企业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发挥他们各自优势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是这样的,未来也将是这样。”

对于未来中国掌上电脑市场的发展,张征宇表示,今后掌上电脑产品市场将是个更细分的市场。为此,恒基伟业的战略是提供全线产品及为用户创造增值的服务,来满足不同消费的需求。而硬件功能的可扩展性与软件的灵活性与开放

性将成为贯穿恒基伟业产品战略的两大原则。张征宇说,在产品设计上,将通过灵活的硬件构架设计及开放式软件系统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使用户可以通过更换插件、增加附件来获得新的功能;恒基伟业具备开放式的操作系统,为用户的多种应用开发提供条件。事实上,目前恒基伟业已和许多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商达成合作。

“中国的掌上电脑无疑还具有长远的路要走。但前景是美好的。”张征宇说,恒基伟业的发展会与未来掌上电脑的发展同步。会平行推动恒基伟业规划好的三大产品线:基础信息工具、专业信息工

具、无线信息工具。

据报载,张征宇曾表示,未来的市场竞争是产品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不仅要通过产品,同时也要通过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恒基伟业会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不断技术创新,继续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掌上电脑。

1999年,张征宇让恒基伟业启动了“新起点服务”计划,开展针对用户售后需求的基础服务与针对用户使用需求的增值服务。张征宇许诺,在未来的日子中会通过技术研发,不断为终端使用者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延展产品功能,强化产品用点,延长产品使用时间,持续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几年过去了,张征宇的商务通连获消费者的好评。在日前中关村举办的第四届电脑节十大知名品牌掌上电脑评选活动中,商务通连笔王8606以其实用好用的特点一举赢得实用首选和好用首选两项大奖,据说有50000名普消费者参与了这次评选活动,作为用户最为关心的两个标准,商务通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证实了中国用户对它的喜爱。张征宇坚信:“一个企业的产品‘用点’永远比‘卖点’得人心。”让恒基伟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持式信息处理设备及服务供应商,是张征宇的梦想。

主题四:南存辉:从温州走向世界

南存辉,个子不高,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嘴角总是挂着一丝微笑。站在你面前,你不会想到他就是创造正泰奇迹的人物。接触过他的人都觉得他谈吐不凡,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一个普普通能通的农民的儿子,一个从瓯越大地走出来的创业者,用他的聪明智慧和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谱写了一段壮美的历史。

创业之路:以创新求发展

1963年一个普通的日子,南存辉出生在温州瓯江北畔柳市的一个农村家庭。16岁时,因为家境贫困,他辍学了。于是他继承父业,开始走街串巷给人修皮鞋。别看是修鞋这个简单的行当,南存辉也干得非常出色。他努力修好每一双鞋,让每个来修鞋的人都满意而归,有的人甚至要走上十多里地专门找他修鞋。

1984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着具有“重商文化”底蕴的温州弃农从商的潮流,南存辉筹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并取名为“乐清求精开关厂”,制造和销售简单的电器开关,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八十年代初期,市场经济还是个新鲜事物,短期行为和假冒伪劣大行其道。尤其在温州柳市,假冒歪风盛行一时,很多地方抵制温州货,给南存辉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求精开关厂还是固守一寸净土,“假冒只能骗一时,而不能骗一世”,南存辉说。

南存辉三顾茅庐,到上海去请专家和工程师。由于当时资金短缺,在举目无亲的上海街头,他睡地铺,吃方便面,靠锲而不舍的真诚感动了离退休的老工程师。

由于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求精”很快在电器生产厂家云集的柳市脱颖而出。南存辉掘获了第一桶金,也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1991年,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南存辉将自己的这一部分取名为正泰,意在竞争手段要正当,为人要正直,产品要正宗,使用起来要安全。那时,“求精”的年营业额已达1000多万元。

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温州模式”得到了肯定,温州也吸引了外商的目光。就在求精开关厂“分家”后不久,南存辉与美商合资成立了“中美合资温州正泰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显现出他的勇气和胆识,开始了正泰兼并、组合的发展之路,不断地“稀释”来壮大自己。到1996年,正泰的成员企业达到48家,年产值达到12亿元,成为全国工业电器行业最大企业之一。

南存辉认为,质量是品牌的核心,因此他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为此,他先后换掉了五、六位经理,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产品检测试验站,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标准和工作程序,实行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抓质量,使“宁可少作亿元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成为正泰人的自觉行动。

1994年,正泰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国内双重认证,1998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还先后获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的安全认证。1999年,正泰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南存辉认识到,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民营企业社会化是发展的方向。从最初的合伙制、股份合作制,到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正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同行的前列。现在的正泰,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有三个层面,集团公司为投资中心,专业公司为利润中心,生产单位为成本中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日趋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职能清晰、权责明确、互相制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囿于个人的得失,“革自己的命”是南存辉主动的选择。

营销模式的创新也是南存辉创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初,他通过当地的专业市场和走南闯北的温州经销商推销产品。1994年,经过深思熟虑,他利用温州“十万营销大军”的优势,优选在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人精英,创造性地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实现了网络营销和营销本土化。现在,正泰在全国设有800多家营销网点,并且在欧洲、北美、南美、中东建立了销售机构,营销全球化已经初现端倪。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南存辉不懈的追求。1996年,他推出了“科技十六条”的规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作为新产品研究开发经费。从生产简单的电器开关到生产大型成套电气及智能化、小型化、模块化、可通讯现场总线的新产品,从模仿制造到自主开发,到形成以温州为开发基地,上海为开发中心,在北京和美国硅谷设立开发点,正泰已经建立了以国内和国际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开放式技术开发体系。

南存辉把正泰带领到了绚丽的世界经济大舞台上。

拳拳之心: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南存辉让人震憾的不仅仅是他经营企业的非凡韬略。

1999年7月,正在美国洛杉矶考察的南存辉从当地报纸上了解到,一些“民运”分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公然支持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的反华提案,要求美国政府不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他们的理由是中国政府一向限制和排挤私营企业,只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

南存辉觉得非常可笑和愤慨,他立即给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发了电子邮件,驳斥对方毫无根据的说法。第二天,有18家新闻单位都来采访这位来自中国内地的民营企业主。南存辉用正泰16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国政府一贯支持私营经济的态度。

后来,中国的留学生邀请他去讲课,仔细询问正泰和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一位留学生还满脸狐疑地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是不是共产党派你来作宣传工作的?”南存辉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是我知道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主,南存辉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他对党始终怀有无限的深情。

南存辉把党组织看作是企业的主心骨,党在他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1993年,南存辉向上级党组织提出在正泰建立党支部。1998年,正泰成立温州民营企业中的第一个党委。他把党委书记放在军师的位置上、战友的位置上、舵手的位置上、内当家的位置上。他认为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是政治上的感召力、思想上的凝聚力、组织上的保障力、纪律上的约束力。

南存辉亲眼目睹了党员是如何发挥榜样作用的,并且经常向来访的客人讲起:

1994年8月,一场台风袭击了温州。在正泰的仓库里,是党员们不顾自己被水淹雨淋的家和个人的安危,维护着企业财产的安全。那一次,温州很多企业的损失都是以百万来计,而正泰只损失了几万元。

在2001年3月的九届人大会议上,南存辉在发言中说:“一个企业的发展,法是规则,德是灵魂,人是关键,党是保证。”他的这些论述成为媒体关注的亮点,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200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这个光辉的日子,南存辉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收看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听到这里,他心情非常激动,认为这是党的建设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必将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富起来的南存辉始终没有忘记用无私奉献回报社会。近年来,正泰每年都要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到边防部队慰问官兵。他先后向抗洪救灾、扶贫结对、海塘建设、光彩事业、希望工程、复明活动等捐资2000多万元。他还斥资100多万元出版了温州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和历史人物大型丛书。从2001年开始,正泰还与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两年一届的“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大赛。

鸿鹄之志:不断学习不断追求

很多人都在问,南存辉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他为什么总在追求?

2000年10月,南存辉应邀参加“聚焦中国浙江———杭州之约中外记者大型采访活动”,这个活动吸引了国内外100多家媒体、100多名记者,对企业家来说是个极好的展示机会。

南存辉作为温州企业的代表,是这次采访的四位主人公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正大青春宝董事长冯根生、阿里巴巴网站的首席技术官吴炯。但是在记者自由提问时,居然没有一个记者向南存辉提问。这是一个普通人都会觉得尴尬的事,南存辉却很平淡,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面对未来。他说:“从今天采访的情况看,人们普遍关心的是高校教育和新经济,这说明发展高新技术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这样的传统产业,如何尽快与高科技接轨,引进新经济的理念,是应该认真研究的新课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000年12月,南存辉赴天津参加全国第11届十大杰出青年颁奖仪式。这些从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杰出青年,自然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人都忙着给人签名,与人合影,接受采访,南存辉却尽量躲避热闹,充分利用专家云集的机会,向科技界、经济界及学者们虚心请教,抓住一切时机为自己充电。

年仅38岁的南存辉在收获自己人生喜悦的同时,也集多种荣誉于一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第十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世界青年企业家杰出成就奖、首届中国机械工业十大杰出企业家、中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经营管理大师、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浙江省优秀企业家、浙江省劳动模范……

南存辉总是说,荣誉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符号,多少已经无所谓。但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事业的追求,却是永无止境的。

他多次对那些和他一样富起来的董事们说:“当我们有了豪华别墅、高级轿车之后,还想要什么?人必须有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要看到还有很多人没有富起来,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奋斗,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回报国家、社会和人民,这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

很多记者在采访南存辉的时候都会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财富?”他说:“我觉得一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少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你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你将来的打算是什么?”南存辉说:“平平淡淡、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正泰做成一个国际知名的专业电器公司。我希望有人能接替我的位置,我自己再学习再创业。新的领域、新的市场还很宽阔,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要干的事情更多。”

南存辉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自己。这位被《福布斯》列入中国富豪前50名的焦点人物,从不披金戴银、耀武扬威,他随身携带的往往是一部手机和一台手提电脑。

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杂志推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对南存辉的评价是:“他把私营企业带进了现代化的程序。他的胆略和发展方向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民营企业家追求现代化的典型”。

主题五:胡成中:重德务实

当人类进入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之际,全世界都在大兴土木,建设标志性纪念工程,以展示其历史文化及精神风貌。

在中国,在北京,中华“世纪之声”千年庆典组委会发起铸造“中华世纪钟”,举办“世纪之声”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在“中华世纪钟”广场悬挂8口功德钟。德力西集团总裁胡成中,作为中国电气行业的突出贡献者受到了“世纪之声”组委会的高度关注,并批准铸造了两口“功德钟”,其中一口留存企业,一口永久悬挂在“中华世纪钟”广场以志纪念。对此,一些专家不无感佩地说:胡成中成了温州民企名副其实的形象代言人。

以德为治企之本

2000年5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德力西时,问胡成中:为什么叫“德力西”呢?胡成中回答:“德,就是德报人类;力就是力创未来;西就是赶超西方。”

胡成中从创业伊始,就立下了宏伟的抱负。“德报人类”,就是用崇高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实践来经营发展企业,奉献、回报社会。“力创未来”,就是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争取更大发展。“赶超西方”,就是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大竞争,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为最终实现民族工业的振兴和祖国的富强作出更大贡献。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德力西在胡成中的带领下,克服艰难险阻,一步步走向辉煌。

有这么几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胡成中的德治思想:

故事一:请“外人”当财务主管

德力西解决了10000多名员工的就业,并且发展成了全国大型乡镇企业,但胡成中并不“居功自傲”,依然保持着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作风。他说:“要让每位员工都代表公司”,“让员工在德力西有事业感,有成就感,有主人翁地位感”。财务主管这一要职,是一个十分令人羡慕的职务,一般公司都不愿把这个职位让给“外人”。但为了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了让更多的人才能在公司充分发挥作用,胡成中主动做亲属的思想工作,硬是把这一职位让给外地的“打工仔”。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其他股东,他们也纷纷从一些职位上退下来,让给更有能力、更有才华的“打工仔”,从而大大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管理更科学,更具活力。

故事二:让孩子穿旧衣服的富爸爸

“企业发展了,壮大了,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依靠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是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是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是德力西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胡成中经常这样说,所以他时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回报,不要忘记奉献,要饮水思源。几年来,胡成中通过献爱心、支持教育事业、援建希望小学、捐助公益事业等,捐款1000多万元。然而,他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吝啬”。他有一儿一女,儿子现在17岁;女儿14岁。为了不影响工作,也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孩子5、6岁时就被送到上海去读寄宿学校。他从不给孩子一分零用钱,孩子穿的一般都是旧衣服。胡成中说,这倒不是舍不得钱,目的是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假期间,孩子从上海回家,他从不接送。一年暑假,胡成中看着孩子穿了一双褪了色的破鞋回来,当时心里真不好受,赶忙提出买一双新鞋。可孩子却笑着说,不碍事,在上海又没有人认得我是胡成中的儿子。现在,胡成中既使要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也不要。一种良好的素质自然形成了。

“我不希望孩子躺在我的事业上无所事事,应该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吃苦、甘奉献的一代新人,这是我的责任。”不仅是对待孩子,胡成中在对待其妻子也是一样。很多时候,为了工作上的需要,胡成中往往要妻子随同出差,但他从不准妻子在公司报一分钱的差旅费。为此,一年下来,他常常自掏腰包数万元。胡成中的“以身作则”,在公司里传为佳话,也为他能够大胆地进行管理上的改革与创新铺实了道路。

故事三:不要让我当“孤家寡人”在员工食堂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景。

情景之一是员工与胡成中的对话

员工:胡董,您工作忙,往前排吧。

胡成中:你们排队,我插队,不是让我违反纪律吗?

情景之二是炊事员与胡成中的对话:

炊事员:胡董,对不起,菜不多了。

胡成中:没关系,有点咸菜也行。

炊事员:还是再炒点菜吧。

胡成中:怎能特殊化呢;你让员工怎么看我?

情景之三是胡成中的餐桌会议:

胡成中:(向员工挥挥手)来来,围起来坐,我们边吃边聊。

员工:胡董,您能与我们一起吃饭,我们心里已经暖烘烘了。

胡成中:那就围起来,说说心里话。不要把我当作外人,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不能让我做“孤家寡人”……

距离就在这种平和的气氛里,在一问一答中拉近了。在德力西工作的人都有一种亲切感,温馨感,自豪感,这与胡成中的人格魁力和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

胡成中说,与员工一起吃饭,不是摆摆样式给别人看,而是了解基层、倾听心声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式。你愿意与员工靠近,员工才能与你靠近,心与心碰撞了,才会有火花,有火花就有激情,有激情就有动力。德力西要获得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依靠广大员工。员工才是德力西的真正基石和支柱。谁丢了员工,谁也就丢了根本。

务实不务虚

一位作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芦花鸡生了一个蛋,喊声震天:“个大———,个大———,个大……”主人高兴地拿出食物慰劳母鸡,顺便往窝里一瞧,窝里空空如也,主人不禁一愣,顿感受了欺骗。这个故事虽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寓含着深刻的道理。现实生活中,做了一点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便大喊大叫的不乏其人。胡成中呢?他只干不说。胡成中真真实实地生了许多“金蛋”,但他觉得没必要“个大、个大”地喊叫。

“只干不说”,实际上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务实不务虚的美德。胡成中领导的德力西,就是靠着这种严格的务实精神,经受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曲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然而胡成中没有说。笔者通过调查和对员工的采访,发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

镜头之一:创业初期的一个冬天,胡成中坐着拖拉机外出推销产品,下车后走了3个多小时才“跑”下100多元业务。返回时,在乡间公路上冒着刺骨的寒风足足等了4个多小时,直到晚上9点,浑身打颤的胡成中才吃力地爬上了一辆路过的运煤车。

镜头之二: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不惜用高薪赶赴上海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却带着干粮,住2块钱一晚的高低铺。

镜头之三:赵瑞馨是江苏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与胡成中在美国加州大学进修时相识。回国后,胡成中三赴江苏,诚邀赵瑞馨加盟德力西。胡成中“三顾茅庐”的诚心和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远见感动了赵瑞馨,赵毅然放弃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高薪聘请,来到德力西,成了“智囊人物”……

当然,胡成中绝不是不会说,当笔者采访时,他说:我感到的只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党需要的是务实的作风,企业需要的同样是脚踏实地。你做了,有事业,不去说,照样存在;你不做,光大喊大叫,一切都是空的,虽能哗众取宠于一时,却永远拯救不了自己。

德力西现象

正是由于胡成中的德治思想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德力西得以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功整体购并了杭州西子集团公司,盘活了2.5亿资产,并顺利实现平稳过渡;产业规模延伸到长江三角洲,形成了同心多元化发展的电气工程产业链;通过了OHSAS18001环境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是迄今为止全国同行业首家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认证”的企业;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德力西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4位博士后进站工作,技术创新硕果累累,第三代电脑保护神开发成功并获国家多项专利,以及与上海联合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与福州大学联合开发的智能化产品等,为进军高增值产业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德力西现象———从新温州模式看中国区域经济”研讨会由人民日报主办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召开,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以德力西为代表的“新温州模式”将成为我国开发西部的重要方式,首届民交会上众多经济学专家发出中西部开发要学习“新温州模式”的呼吁;与日本河村株式会社合资公司成立,加快了国际化战略合作步伐;《德力西的成长之路》和《德力西集团营销渠道的变迁》被北京大学列入案例库,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尚属首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引进了大批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名,硕士学位的30名,大大提高了知识结构;引进了四位国外专家来公司工作,加速了技术催化;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企业集团创新论》,积极探索民营企业的创新思路,丰富了民企理论文化的宝库……

德力西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2000年5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莅临温州乐清,第一站就视察了德力西,充分肯定了德力西的发展特色和创新能力。《人民日报》于2000年8月1日在头版推出了《“德力西现象”的启示》,《求是》杂志先后推出《关键在于创新———“德力西现象”探秘》和《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两篇文章,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德力西现象“热。

德州市委书记赵克志看到了8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德力西的报道后,8月2日就批示《德州日报》:“这篇启示写得不错,建议多组织点这样的稿件,介绍外地和本地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激励企业家们奋进。”《德州日报》于8月8日全文转载了《“德力西现象”的启示》。四川南部县委派专人到德力西考察学习,并撰写了《明星为什么这样璀璨———德力西集团解读》,作为该县各部门、单位学习的资料。

很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往往是默默无闻的人,但他们无怨无悔,依然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事业,年复一年。自古功德在人心。我们相信,人们的心里一定会永远记住他们,历史会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上刻下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足迹。

主题六:王茂祥:以人类健康为己任

2001年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六,下午1时30分。

豪华宽畅的通化宾馆会议大厅华灯齐放,乐声悠扬。主席台前的巨幅横额上,贴印着一行醒目的大字:“茂祥公司2000年总结创新联欢大会”

在员工们热烈的掌声中,公司董事长王茂祥先生走上讲台,对2000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整个会议大厅座无虚席,全体员工洗耳恭听。茂祥董事长每提到的一件往事,每列出的一组数据,都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绪,都引发出员工们对往事的追想……四年迈了四大步1984年,王茂祥凭着7000元借款起步:低矮的厂房、简陋的设备、有限的生产规模。艰苦的条件考验着迎难而上的创业者,微薄的收入凝聚起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就这样,王茂祥和身边的三十几个员工一起,经历了商海的风浪,经历了低谷的徘徊,终于在1995年逐步确立了以医药工业为主的企业发展方向,使茂祥公司由此走上了阔步向前的坦途。

1995年,茂祥公司在吉林省卫生厅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很快研制生产出抗病毒感冒的泰克胶囊和妇科良药金妇康。由于这两个品种的配方严谨,工艺独特,药效显著,加上包装精美、价格合理,投放市场后,深受患者欢迎,迅速占领市场,成为销售热点。仅这两个品种,到2000年底,就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28亿元,上缴利税5000多万元,为当年扭亏和连年盈利立下了许多功劳。

从1996年以来,在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二套的“幸运52”和六套的“电影频道”上,“泰克———抗病毒感冒。通化茂祥药业!”“妇科良药———金妇康。通化茂祥药业!”广告每天都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电视传媒的空间无限。“茂祥药业”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泰克”、“金妇康”也插上了媒介的翅膀,飞遍大江南北,成为广大患者的首选药品。同时,也为茂祥药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7年,茂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1998年提高到7050万元,1999年提高到1.5亿元,2000年提高到2.0亿元;1997年实现利税437.1万元,1998年提高到1426.5万元,1999年提高到2500万元,2000年提高到2832.1万元。1997年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倍多,利税增长5.5倍。

茂祥公司四年迈出了四大步,连续四年被评为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纳税状元。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茂祥员工的工资收入增加了,每个人的脸上堆满了喜悦和自豪;茂祥董事长的名声更加显赫了,从北京和省城来的各大传媒记者,纷纷登门采访;茂祥公司的事业发达了,人们对茂祥公司的希望和寄托越来越高,希望他年年进步,时时提高。

面对成功和鲜花,同那些心有大志的企业家一样,王茂祥心定气闲。经历过太多的艰辛和苦楚的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起的却是这样的感慨:创业难,守业更难。而要让我们的企业永远挺立,永远辉煌,却是难上加难!

四个必须成就事业

王茂祥永远不能忘记,由于创业初期冲动强于理智,勇气胜过学识,在他正当大展实业报国之志的关键时刻,企业的经营却堕入了低谷。

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痛苦反思,终于使他认识到:没有学识支撑的热情难以持久;缺乏理论指导的企业必将迷失前进的方向,更难以攀上高新技术和知名企业的高峰。于是,茂祥在创建企业的第五个年头,又一次走进大学校门,潜心苦读经济管理的大学课程,并如期领取了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文凭。

五年的学业不辍,五年的学海求索,使他终于找到了扭转事业徘徊的唯一出路。那就是依托长白山的药物资源优势,走高科技投入之路,打造茂祥药业的名牌企业!

由此,王茂祥将人类健康视为已任。他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更是一个企业永远挺立、永远辉煌的基石。于是他提出,作为一家以制药为主的企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必须有一批自主研制开发的高科技品种,必须有达到国家GMP标准的现代化厂房,还必须有适应现代化医药企业生产的产业大军。

“四个必须”构成了茂祥公司面向21世纪的发展蓝图,形成了茂祥公司永远挺立、永远辉煌的强劲翅膀。在茂祥公司的高层决策会上,“四个必须”的蓝图一经“OK”,便成为全体茂祥人行动的誓言。

茂祥公司自1995年以来,陆续形成了具有茂祥特色的技术研究中心,全力研究开发高精尖医药新产品,研究中心下设三个机构:一是驻在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茂祥医药研究所;二是设在通化市江北生产区的茂祥化学合成中试车间;三是设在茂祥公司本部的茂祥制剂研究车间。另外,位于通化市文明路122号的茂祥公司药品检测中心,被吉林省药监局评定为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典范单位。

到2000年底,茂祥公司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54人,其中包括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8人。研究专业涉及到药学、制药、抗生素、中药、药检、药理、毒理及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另外,王茂祥董事长还从中国各大重点院校和研究单位中,聘请了包括两位中科院院士、10名博士生导师在内的50余名专家顾问团,为茂祥公司的高新技术开发提供智力援助。

茂祥公司自1994年以来在原有20多个医药品种基础上,加强了对注射用抗生素粉针剂、缓释制剂、原料药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品种的研制,先后研制出“泰克胶囊”、“金妇康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头孢三嗪”、“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等新品种。目前,“泰克”、“金妇康”、“头孢噻肟钠”、“美博”、“泰宝”等品种,都已成为茂祥公司热销市场的主导产品。

一个个不断创新的新品种、新剂型,为茂祥公司的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鲜活动力。到2000年底统计,茂祥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年度产值,已占全口径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67.5万元/人年,人均利税9.86万元/人年。正是由于这些不俗的数据,使茂祥公司于1999年被吉林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年被吉林省政府评定为省级技术中心;2000年被吉林省命名为“吉林省九五期间省级突出贡献企业”;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的荣誉称号在增多,公司的科技档次在提升。在常人的心理中,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资本和荣耀。而在王茂祥的头脑中,他已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即用欣赏的心情去善待别人,用挑剔的目光来审视自己。对于近年来科研开发的可喜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继续这样走下去的决心。因此,他在自主研制并获得独家知识产权的抗生素新药“先泰”之后,又把心思和目光死死盯住了正在研制开发之中,又被茂祥人戏称为科研开发“金娃娃”的国家一类抗癌新药氯氧喹。

早在茂祥公司创业之初的1989年,王茂祥便着手与某省级医药研究所合作开发这一抗癌药物。几年之后,这项研究课题因理论支撑薄弱而步履维艰。就在这一项目无法继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从来不愿低头服输的王茂祥,果断地出资获得了此项目的研究开发权。为了使这个科研项目在近期内有个突破进展,在王茂祥的一手操办下,在长春的茂祥医药研究所内开设了独立研究室。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连续奋战,终于在1998年9月完成了氯氧喹的全部科研审报资料,并上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当年11月3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在北京组织由国家工程院院士蔡俊超等知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审评。经过专家们严肃而审慎的考证,最终肯定了这一抗癌化学新药的科研成果及国内外的首创地位,正式命名氯氧喹,从而奠定了氯氧喹作为国家一类抗癌新药而继续研究开发的坚实基础。

在2000年1月北京科技成果审评会上,氯氧喹被确定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1035工程”。2000年11月,经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再度考核,氯氧喹的全部生产申报资料已经基本符合要求,并决定于当年12月24日在上海召开最后的审评会议。

2000年12月24日,在由国家医药总局主持召开的氯氧喹专家审评定会议上,氯氧喹获得了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全票通过。目前,已经进入申请生产的最后阶段,待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准文号。

明天会更好

总结创新联欢大会在欢歌笑语中继续,由茂祥公司销售中心演出的诗歌联唱把演出活动推向高潮。演员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打出了“茂祥的明天会更好”的大幅横额,使整个会议大厅顿时掌声雷动,歌声如潮!

“茂祥的明天会更好!”,王茂祥在主持人的邀请下走上舞台,与演员们同声高唱。他的歌声是那样的动情,他的目光是那样的自信。

面对21世纪!王茂祥完全有理由自信,因为他们拥有:

———雄厚的人才储备。茂祥公司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总数,已达到了员工总数28%的高比例,具备了高新技术企业所必备的智力人才优势。目前,这些专业人才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茂祥公司的创新发展奉献才智。

———无穷的后劲。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茂祥公司已经形成了“中西并举、仿创结合、产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可以生产化学合成原料药制剂、中成药制剂、注射用抗生素粉针剂等10种剂型的110多个药品。未来5年,我们还将有1个一类西药、5个二类中药、5个二类西药开发成功,为中国医药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为了适应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公司投资1800余万元,已对包括冻干无菌原料车间和品质部化验室在内的粉针车间实施了国家GMP标准改造。今年年初,又成功地收购了通化市一家倒闭的国有企业。如今,这家国企的全部旧厂房已经拆迁完毕。在这块土地上,将建造起一座由国外专家设计的“茂祥医药科技园”。可以相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茂祥科技园”将以全新的形象,成为“通化医药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科学的理念和高尚的情操。茂祥公司的“祥”字标识,集中体现了作为高科技、国际化茂祥制药企业的理念表达、行业属性和形象蕴涵。基于“祥”字所独具的“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中华文明内涵,逐渐提炼出“祥和兴业、光耀中华”的企业精神,“祥药济世、福惠民生”的企业理念,以及“靠科技创新、以实业报国”的经营方针,制定了“齐家敬业以报父母,精制良药以报民众,创造财富以报社会,奉献爱心以报时代”的员工信条,发出了“茂祥药业、健康事业”,“制造健康、经营健康、奉献健康”的公益广告承诺,喊出了“中华茂祥、旭日辉煌”的企业心声!

王茂祥,一位慈眉善目,憨厚质朴的关东汉子。此刻,他或许在挑灯夜读,或许在处理文案,或许在洽谈商务……不管他现在正忙于何事,王茂祥始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为了人类的健康努力。

主题七:韩真发:情系黑土地润物细无声

韩真发,1992年从党政机关辞官下海、创办了吉林正业集团,现任吉林正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翻开韩真发的履历,不仅记载着他令人羡慕的昨天———历任长春火车站团总支书记、长铁分局宣传部干事、长春站装卸厂厂长、长春站货运处副处长、吉林省税务局人事处主任科员、所得税处处长、华海公司副总经理;更记载着今天他无怨无悔的执著追求———1992年改革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此时的韩真发在仕途上正处于上升时期,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但一向不甘寂寞、不安于现状的他以特有的胆识和韬略,毅然辞官下海,创建了吉林正业集团。启用“正业”之名,体现了他的“正正经经干事、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理念。

吉林正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房地产开发为重点,以商业为基础,以餐饮业、物业、汽车修理业、生物制药业、对外贸易以及金融等多种行业为补充的大型综合性私营企业集团。创业之初,他首先确立了“正直守信、务实创新、团结奋进、敬业报国”的十六字企业精神,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这一精神融入企业创建与经营的实践中来,经过八度春秋的风雨洗礼,吉林正业集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获得了飞速发展,集团总资产达12亿元,净资产9.7亿元,正式员工超千人,从业人员超万人。拥有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10家、海外企业两家,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两个。

发展起来的韩真发深深知道: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百姓的支持,就没有正业集团的今天,基于对党、对衣食父母的回报之情,很多光彩事业里,都有正业人的真情奉献。

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1994年第二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韩真发以崇智商城的名义捐款6万元。

1995年,九台市三河堡乡套子里村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村民在庆幸和感谢人民子弟兵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救出之余,更加忧心忡忡的是:这个冬天怎么过?韩真发知道了这件事后,毅然决然地勒紧裤腰带,慷慨解囊,捐款22万元。这如同雪中送炭的义举,着实让套子里村的村民好感动。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市委书记米凤君、市长宋春华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正业集团韩真发这一义举,给灾区人民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捐赠仪式结束后,蜂拥而来的记者团团围住了韩真发,他婉言谢绝了各位记者的好意,再三强调他的不宣传、不拍照、不录像的原则。他说:“我这个企业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更是因为有政府、老百姓的支持,没有这三条就没有今天的正业集团,也就没有我韩真发,这就是饮水思源吧。所以说,我这么做不是为了宣传什么,而是真真切切地想为党、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什么。”缘于这做点什么的情愫,他不断地以其忠心、善心、爱心去实践着更深远、更执著的追求。

1998年8月,我国长江、嫩江流域洪水泛滥,日益严峻的灾情时刻牵动着韩真发的心。他从北京电话遥控、指挥着东北大本营的员工,迅速掀起“向灾区献爱心”的赈灾捐赠活动。仅一个月时间,就连续推出三次赈灾大行动。第一次于8月18日向吉林省通榆县捐献了价值6万元的二十吨面粉及大米、豆油,又向白城地区捐献了价值百万元的救灾物资;随着灾情的严重,正在外地洽谈项目的他又打来电话,两句话,八个字:洪水不止,捐赠不停。第二次赈灾大行动,他率先拿出当月工资5000元,又组织董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生产经营中挤出一部分资金购买赈灾物资解救灾民于危难之中。

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员工们纷纷慷慨解囊,仅三天时间,价值二百多万元的食品、日用品、衣物、过冬物品、粮食等赈灾物资装满二十二台加长141货车。车辆到达通榆县后,受灾的老百姓看到这么多车的赈灾物资,高兴的欢呼跳跃、热泪盈眶,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连连致谢,场面非常感人。随着天气变化,北方的天气日渐寒冷,灾区人民的御寒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为帮助灾区人民,韩真发又发起了“帮助灾区人民渡难关”的第三次赈灾大行动,通过长春市民营办捐赠款物120万元,用实际行动支持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赈灾活动中,吉林正业集团被授予“98抗洪赈灾先进集体”、中华全国总商会、全国工商联为韩真发颁发“人民不会忘记”奖章,吉林正业集团被吉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授予“吉林省光彩事业明星”等光荣称号。

尽己所能兴教报国

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韩真发得知长春市在巩固发展“普九”教育成果的工作中遇到困难,有近千名少年儿童面临辍学的危险,他明确表示:“普九教育,人人有责。我们决不能看着这些孩子失学,要尽全力援助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校园。”华正商品批发中心立即组织员工、业户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向辍学儿童伸出友爱之手”活动,仅几天时间就捐款达十五万元,使千余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

同年12月,韩真发从报纸上看到长春八十六中连续几年坚持面向下岗职工子女特困生办学,想建一个现代化的语音电教室,却因资金短缺而力不从心时,立即委托崇智商城的同志送去五万元现金,为其建起一个现代化的语音电教室。

一次,韩真发去某大学办事,无意中得知有很多来自贫困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为了完成学业而节衣缩食,有的甚至以酱油泡饭来充饥,学业之艰难让人听后心酸。这些发奋学子艰难求学的经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他,“兴教报国、扶贫先扶智、报效国家、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在他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大胆的设想: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为什么不能搞一项有意义的光彩工程呢?很快,韩真发捐款400万元在全省十所重点高校中设立“华正扶贫助学金”,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捐助一千名贫困大学生。从此,一个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和历史意义的十年光彩工程拉开了序幕。韩真发讲的很简单:“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你们,我这么做就是想尽我所能,赞助你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998年10月,韩真发捐款40万元在公主岭市双榆树乡三河堡建立起“华正希望小学”;1998年12月,正业集团与长春市鲍家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对子,数九寒天,正业集团给他们送去了两万元钱,解决了防寒过冬的燃眉之急,同时捐赠五千多册图书;1999年4月,韩真发随中央统战部领导到山东沂蒙山区冠县

视察,他又一次慷慨解囊,捐款50万元,在冠县桑河镇建起了一所中学……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做,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及真情,在关爱别人、回报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追求。几年来,他和他的正业集团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献款物累计超千万元。

二次创业再造辉煌

如何通过二次创业的契机为家乡的父老乡亲造血,增加造血功能,一直是萦绕在韩真发心中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个目标的牵引下,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他把视野转向了农业产业化。1998年,正业集团全资买断了公主岭上海120头生猪繁育屠宰加工一体化项目,也由此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

在集团二次创业动员大会上,他坚定地说,我决定将企业的投资引向农业,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开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以适应富裕起来的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水准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有效机制,使贫困农村居民尽快脱贫致富。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占全国总就业人口53%的农业大军只生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18.3%的价值,而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年均创造价值是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年创造价值的61倍,从效率和效益上讲,我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因此,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长期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把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必须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国家与市场需要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技术领先的优秀企业,投身于农业。农业产业化呼唤龙头企业。

但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投资大、市场不稳定、风险大、周期长、单位回报率不高、见效慢,使人们对农业资金投入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因此说单从成本利润率和净产值率的高低来确定投资取向的企业家是不会涉足农业的。但从整体意义上看,投资农业产业化利国利民利企:开发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贡献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另外,依托科学研发,使农业产业化项目,由单一转化层次,上升为多元转化层次,由单一商品加工,上升为多元综合利用,由简单作业加工,上升为复合科学加工,由低附加值商品,上升为高附加值商品,由简单经营模式,上升为系统经营模式。由此,产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无限商机。

正是这一思考的结果,一直关注着农业产业、以敬业报国为理念、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正业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以前瞻的战略眼光和拳拳报国心投身于农业产业化大潮中来,率先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之路。挑起了民营企业承办国家重点项目的大旗。

投资农业产业化的着眼点是环保和绿色。结果正业建成了全国目前最大的种猪繁育基地、一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生猪屠宰流水线的肉类联合加工厂、一个装备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成套设备,粉碎、混合及制粒均按国际标准进行的饲料加工厂、一个为项目种猪繁育和商品猪养殖提供技术支持的华正养殖研究所。这还仅仅是这个产业化项目链的一个环节、一期工程。

2000年8月,当这个一期工程全部

建成并投产时,报界纷纷以大版面进行了报道。报道的导语中这样写道:一个从饲料基地建设到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繁育养殖、生猪屠宰加工、再到生猪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一个吉林省规模最大的产业化项目;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品质绿色肉制品、一项弥补吉林省无冷却保鲜肉空白、一个可以造福人民、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意义的光彩工程。一个功利与功德并举的光彩实践。

1999年,韩真发出席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区域性扶贫研讨会,会上他阐述了通过“造血”的方式脱贫的理性思考,诠释了他实行的“公司+农户”这一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受到了世界各国代表的高度重视。

如今,这个光彩项目已经奏出了美妙的乐章,“华正冷却鲜肉”,已打入长春、上海、大连各大超市,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同时,华正牌冷却保鲜肉已经向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进军。华正种猪厂生产的瘦肉型猪被评为吉林省金奖产品;华正种猪厂成为省重点种畜厂;华正饲料厂生产的吉林华正牌551乳猪颗粒饲料、华正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的华正牌冷却保鲜肉分别被授予2000年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金奖。优良的种猪、优质的饲料,华正冷却保鲜肉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餐桌上的当家肉。为跟上国际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安全绿色食品发展趋势。目前,正业集团进一步搞好世界优良种猪的引进工作,稳步扩大种猪繁育规模。促进加工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实现产品从初级产品为主向食品精深加工,实现高附加值方向中转变。目前,华正农发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最具技术实力,种猪销量最大的种猪改良跨国公司PIC种猪改良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随着华正PIC合作项目的发展,将为我省养猪技术创新,规范管理,高效运营打下坚实基础。对促进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牧业产业化经济园区,推进区域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集团总裁韩真发所说,我们努力探索实践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运作模式,这个企业的运行首先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企业发展客观规律,应该是一个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运行法则,一个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一个注意与国家产业政策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广阔市场前景,一个利国、利民、利企的义利兼顾、义利兼容的企业模式。从投资的取向、立意、立项和项目的运作,我们一直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尽管这很难很难,但我们坚信: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项目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们报效国家思想的必由之路。韩真发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地干事、干正事的人,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商人。他就像那样细细的春雨,无声地润泽着他无比热爱的黑土地……

标签:;  ;  ;  ;  ;  ;  ;  ;  

民营企业老板:新一代183号新动力183新希望_尹明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