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比较_养生论文

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比较_养生论文

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思想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B

中西方在其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有关体育养生的思想也各具特色。中国体育养生思想有别于西方,很大成份上区别于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思想。我国的道家学说和《周易》以及后来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的基本构架[1]。

说到有关比较研究,比较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必须符合被比较对象的特殊性。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的比较,由于其两者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跨度很大且不对等,中国的文化,历经数千年,没有间断,西方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承继性有间断,因而,在比较时,要十分注重二者之间的可比性。比较的方法从历史跨度看,主要有纵向、横向及纵横结合三种方法。笔者采用探求历史渊源的方法,从纵向对二者进行比较;选择特定历史阶段的方法,从横断面对二者进行异同、优缺的分析;融合以上两种方法,重点探讨两种思想今后的发展。

1 中国体育养生思想探源

中国体育养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生活经验和劳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健康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中国体育养生思想的探源要从中国古代哲学及宗教中开始。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儒、佛、道的思想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佛教为传入的,道教与儒学为中国特有的。其中道教中有关体育养生的思想很丰富,最具中国特色,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

1.1 中国道教的独特性在于其早期有“重人贵生” 的宗教哲学观念

一般说来,世界各大宗教大都表现出重神轻人、重死轻生、重灵魂轻形体、重来世轻今生的神学性质。因此,在他们中间不可能产生以人的现实生命健康长寿为目标的养生思想[1]。 但中国道教明确提出“重人贵生”的主张。《太平经》认为人乃“天地神明之统”、“生为第一”、“人命最重”。

中国道教形成“重人贵生”的宗教观念的根基在于其哲学观,他不强调神,如其他宗教所具有的特征那样,而是强调“道”,即生命、物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从现代科学观念来看,道教是建立在古代科学哲学基础上,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其中主要有古唯物主义“元气论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命理论[2—3]。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华养生的精髓。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翰曾说,道家的修炼是“生理学上的生物化学伟大探索和实践”。道家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使经络血气津液畅通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以达长生的。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和基本观念之一

这一思想主张人当法天地变化之道来生活、来养生,具有类比宇宙论,注重人体与客观自然环境的统一,《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具有同一属性,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及演化过程[4]。 早期道教承继了老子的哲学观来建立其养生理论,象东汉出书的《太平经》,即从自然界天地人同人体精气神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而建立其养生学说和“守一行气”理论。

1.3 “形神合一”是中国古代著名朴素唯物主论论点之一

早期道教将这种观点作为自己以现世肉体修炼为特点的养生思想的重要根据。《太平经》认为:人只能够靠现世,“独贵自然,形神相守”来修肉体不死的长生之道。精气神合一是由形神合一论所派生出来的学说,他是中国古代体育养生学特有的人体生命理论。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思想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养生手段、方法的特异性,如导引养生、气功、太极拳、武术等[3—4]。在养生理论上,主张精、气、神兼修并采用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在总的指导思想下具体的修炼手段、方法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如《太平经》的基本养生术是“守一”行气法,即练习时着重意守人体若干重要部位“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在养生实践上,多采用绵缓运动的形式,练习的运动强度较低,身体姿态上强调由意识引导形态,形态的轨迹多呈“内聚性”,也就是向内聚集能量,达到内力充沛,强身健体[5]。 向内聚能是中华体育养生实践上的一个最根本特征,是养生运动的中心,他体现在:在心理意识方面,一方面强调放松入胸,可以有效降低大脑的能力消耗,使能量节存内收。另一方面,在放松状态下,用意念调控摄取自然界的能量,使外在能量内化;在肌肉活动方面,肌肉活动强度小,能量消耗少,相比西方追求的极限运动要少消耗大量能量,也使得节能作用明显,这样开源节流,使得人体能量内聚,内力充沛。

从当代养生术的发展现状来看,中西方各有所长,中国养生术重内在,重精、气、神的修炼,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其独到的价值。但同时亦应看到,中国养生术也固有一些缺陷,理论上尚不够精确,比较模糊。实践上,容易使人内向化、清静、淡欲、寡追求,专著内修,这与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人文环境不太适应。

2 西方体育养生思想分析

西方体育养生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从地理环境看,希腊三面临海,全境多山,不宜农耕,适宜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大海,以大海为生。环境练就了古希腊人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相对应的,古希腊的体育养生思想,就以外求为主,强调身体运动,通过运动来锻炼肌肉,强化体质,以此达到健康的目的[6]。

古希腊体育养生思想,与古代中国体育养生思想一样,同样停留于经验主义阶段、缺乏精确与深刻,但不同的是,两者后来的发展不同。中国一直承继着古代的思想,一脉相传,没有在思想方法与实践手段上取得大进步,所谓因循守旧,停步不前,而古希腊的思想在历经中世纪黑暗年代的尘封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大放光彩,其继承者跨越了经验主义的樊篱,提倡科学与实验,以分解、分析的现代科学手段来重新审视古希腊的思想,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大进步,同时体育养生思想也大发展,取得了后来世界范围的统治地位。18世纪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以及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都为这一时期思想的精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承继古希腊奥林匹克思想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全球注目的一大盛事,奥林匹克的精神也传遍了全球。

近现代以来,所作的有关人的科学实验,是西方思想下的产物,中国的体育养生思想从全球范围看,没有很大发展,只是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养生思想才又一次被世人注目。

现代西方体育养生思想,虽承继于古希腊,但在哲学观上,尤其科学哲学方面,比古希腊前进了一步。西方医学家,从人体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入手,采用实验方法,逐步确立起了一系列科学精确的理论及方法体系,并随着国际交往,四处传播西方体育养生有其巨大的优点,由于采用了相对科学的研究手段,其方法针对性强,比较精确,要发展某种机能,就采用相对应的练习方法。比如,发展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则采用长距离慢跑手段,效果比较清楚、具体;但西方体育养生正因为过于具体,偏重于局部,则在整体性的层面上就较差。而注重整体性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鲜明特征,如导引行气中的周天运行,包括大周天、小周天,均是着眼调整全身的状态。

3 近现代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近代以来,社会开放,富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之长,洋为中用,形成以我为主兼采众长的体育养生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古老的养生方法被运用西方科学知识逐渐充实,如清末医家赵晴初认为:医家应当学习参阅西方的医书,西方的书是可信的,人体驱壳的定位,饮食的化精、化液、化血、化大小便,是气通的现象。

纵观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中方主张动静相宜,动偏重于内在的动,气血的运行,经络的运行,精气神的内聚,如练精化气,练气还神,静偏重于内守,清心淡欲,中方的思想一脉相承,在现代以前没有很大的变化,发展上没有走上西方实证的科学轨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体育养生思想不科学也永远走不上科学轨道。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是囿于近现代以前,我们科学手段的局限性,难以对中国的导引、气血、经络运行进行科学实验,“内景遂道,唯返观内视者能照察之”。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实验逐渐增多,古老的中国体育养生术将在科学实验支持下,大放光彩,他的意义不亚于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将使人对世界的认识进入更深的层次。

西方主张动,即外在的动,动脑、动手、动全身的各部位,强调人对自然的反抗、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其建立在科学分析,实验基础上的一整套方法体系,使古希腊的思想,在间隔千年后,重新放出耀眼的光芒。但是西方极端主张“动”的思想,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加以解决。向中国古老的思想吸取营养,应是西方体育养生思想应走的道路。现代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交流的日益增多,相信持有此种见解的西方人士会越来越多。

综上,中西方体育养生各有所长,中国强调整体性,从整体性的层面上调整人的身心,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精确性。西方体育养生强调因果关系,注重局部,强调结构与机能的对应,方法上具有相对的精确性、局部性,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发展趋势上,中西方体育养生如能相互融合,则能相得益彰,使体育养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天地。

收稿日期:2000—04—03 修回日期:2000—04—28

标签:;  ;  ;  ;  ;  

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比较_养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